鄭二為
中國古代的政治,強調治亂安民,盡管一度存在儒法之爭,但是,經過長期的歷史實踐,證明了孟子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論斷。因此,對于事關國治民安的司法領域,也就必然形成法律與道德雙重規(guī)制的格局。而官箴作為從政居官者的道德規(guī)范,在司法領域上的治理方面,尤其是在行政法律制度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巨大的情形下,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是在當代的中國社會,也仍然保留著官箴文化的一些傳統(tǒng),并且在法治政府建設尤其是反腐倡廉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盡管對于三字官箴的關系看法不一,但是,從“清”的基本內容來看,可以擴展而產生“慎”與“勤”的要求,在“清”“慎”“勤”三個基本要求中,以“清”的要求、內涵最為豐富深刻,而“勤”更傾向于形式化,從實體道德的意義上看,缺乏實質內涵,需要“清”“慎”以及其他內涵的補充。因此,可以認為在三字官箴中,“清”是官箴所提倡的最核心的道德規(guī)范。尤其對于司法而言,“清”的道德要求,涵蓋了形式與實質兩方面內容。
“廉”的要求,既包括了不貪贓不殉情,而且也包括了不奢侈不浪費。如狄公案中,狄仁杰的助手洪亮在調查案件時,趕上吃飯時間,店小二“擺上許多酒肴”,洪亮說:“我等不比尋常差役,遇了一件案子就大吃大喝,拿著事主用錢,然后還索詐些銀兩走路。你且將尋常的飯菜端兩件上來,吃兩杯酒就算了,共計多少飯錢,隨后一總給你?!?/p>
武則天在《臣軌》中,專列“廉潔”一章,對清廉為官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恭廉守節(jié),則地與之財。君子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毀廉。知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人。理官莫如平,理財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寶也。非其路而行之,雖勞不至;非其有而求之,雖強不得。知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遠害而名彰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財不如義多,高位不如德尊”。
在古代社會中,刑訊逼供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允許的,但是,從對“清”官的要求而言,必須合理刑訊,而且也不能單一依賴于刑訊逼供,而應當在查明基本案情的基礎上適用刑訊,以避免屈打成招,造成冤案。刑訊逼供雖然在古代的司法過程中是合法的,而且在道德上也具有正當性。但是,很顯然,即使在信奉惡有惡報的傳統(tǒng)道德理念中,刑訊也是應當以“罪刑相當”為基本界限的。因此,慎刑就成為必要的司法道德要求。
中國古代官箴由于在許多時候是出于圣諭,而且多是從維護皇權社稷的基點出發(fā),因此,在行政法律法規(guī)之外,建構了一個作為道德支撐的規(guī)范體系,成為防治權力腐敗的重要工具,這當然包括防治司法權的腐敗。因為“天下治權始于州縣”,而“州縣首重刑名、錢谷”,所以對于官吏的行政道德規(guī)范,自然均及于司法行為。盡管古代官箴的本質仍然是非人民主義的,但是其中的經驗與傳統(tǒng),不失為當代司法的鏡鑒土壤,有些精髓,甚至至今仍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