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銘
角度,是一個數(shù)學名稱,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弧度來表示,也可用來比喻看事情的出發(fā)點。
我在這里要說的是寫作的角度,想必這是每個文學愛好者都面臨的選擇,決定著一篇作品的成敗。我在日常大量的審稿中,常常為讀到一篇精彩的文章而拍案叫絕,細細品味,原因有三:
一是作者選取題材的角度。大千世界,陳雜紛繁,作者置身其中以哪類題材作為自己寫作的表現(xiàn)內容,這不僅需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更需要作者有扎根生活、熟悉生活、提煉生活的能力。日積月累的綜合判斷,會讓作者在題材的選擇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比如草原森林題材、生態(tài)環(huán)保題材、工農業(yè)題材……最終,有實踐經(jīng)驗的作者會在熟悉的領域,淘金撈寶,潛心經(jīng)營好“一畝三分地”,不斷推出精品佳作。
二是作者選取事件的角度。我們筆下的任何文學作品,其實都是在講一個或者幾個故事,寫作的對象不外乎自然界的一切生靈。作者敘述的語言、描繪的場景、表達的情緒、達到的目的……是否新、奇、特?更重要的是你的故事要給誰聽給誰看?這種兼顧,就體現(xiàn)著作者處理個性與共性關系的能力和角度。雖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喜怒哀樂共有的特質,則是相通共融的。把讀者想要說的話,想要看的景,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模糊與朦朧清晰了,困惑與疑慮釋懷了,遙望的天際透出曙色了……這是能夠成為一篇精品的必須條件。
三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不受世俗的左右,甘守清貧寂寞,在平凡的生活中時刻去感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這樣,就會在寫作中發(fā)現(xiàn)更精彩的世界,找到表達的切入點,塑造出鮮活的人物。馮驥才老先生曾說過:有些作家天生是低調的,他們生活在社會深深的皺褶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靈與性情里,所以看得見黑暗中的光線和陽光下的陰影,以及大地深處的痛點,他們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會經(jīng)營自己,只會塑造筆下的人物……故而,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純文化很難在當今大紅大紫,可是他并不會為大紅大紫而放棄一己的追求,他甘于寂寞,因為他確信這種文化的價值與意義。
我想,這就是文學人寫作的角度,盡管年齡、閱歷等有所不同,但是一生的熱愛會讓共同的信念永恒,追求的目標神圣而崇高。有時候,我們寫作的角度不是因為知道了才選擇,而是因為選擇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