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何瑜
晉商作為我國明清時期最為活躍的商幫之一,在貿易、金融行業(yè)曾稱雄一時,為當時中國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當時中國北方內陸及邊疆的一些城市,有些是以邊防、軍備功能為主,有些則是人煙稀少的邊境村鎮(zhèn),正是晉商的活動,帶動了這些城市的經濟生活,其中,山西省內的平遙成為當時中國的金融中心;山西省外,直隸張家口是晉商“茶葉之路”重要的集散地。這些城市存留著大量晉商的遺跡,流傳著各種關于晉商的故事。
平遙古城,宏偉古樸,明清古建筑錯落有致,激起游人的懷古之情。我們要知道,這里曾經一度是晉商,乃至整個中國的金融中心。一代代晉商以其辛勞與智慧所積累的大量財富,在這里“匯通天下”。
平遙史稱古陶,春秋時期屬于晉國,“三家分晉”后屬趙國。秦在此設置平陶縣,漢在這里設中都縣,同時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時這里始稱平遙,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間,為了防御北元勢力,在這里建筑了高大堅固的城墻。長期以來,平遙因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為歷代王朝的戰(zhàn)略要地。明清以來,晉商們的活動,拉動了平遙的經濟生活,聚集了更多的人氣,逐漸將其開發(fā)成重要的金融中心。
平遙城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南通迎薰門,古市樓雄踞中間。鱗次櫛比的古商鋪林立于街道兩側,呈現出一派古樸繁榮的景象。正是這些古色古香的商業(yè)街,曾經控制著全國一半的金融機構,被人稱為“中國的華爾街”。
晉商們積極拓展市場,足跡遍布長城南北,貨物遠銷內外蒙古、俄羅斯及歐洲各國。日益擴大的經營規(guī)模,需要完善便捷的金融系統(tǒng),同時,金融業(yè)也成了晉商們積累財富的手段之一,于是一批經營金融業(yè)的“票號”應運而生。一些大規(guī)模的票號總部設在山西,國內外各地設有分號,形成了大規(guī)模、跨區(qū)域的金融系統(tǒng)。因此,晉商的票號在中國經濟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清道光四年(1824年),晉商李氏在平遙西大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一家以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yè)務的票號——日升昌,并于太原設立分號。它的出現,為晉商大規(guī)模長途經營提供了便利。于是,日升昌的生意日益壯大,短短三年,就在河南、山東、江蘇、奉天開設了分號。19世紀40年代,日升昌的業(yè)務擴展到了俄羅斯、日本以及南洋各國。在它的帶動下,晉商們紛紛開設并經營票號。以日升昌為代表的這批票號以其充裕的資金、快捷的服務、嚴格的書寫規(guī)范、較為完善的安全措施,特別是誠信的商業(yè)道德,使平遙成為當時中國金融業(yè)的中心。
晉商的貿易,促進了山西省內的大小城市的發(fā)展,隨著他們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也帶動了一批山西省外的城市的繁榮。其中,河北張家口就是典型的例子。
張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西北東三面環(huán)山,一條河流貫穿南北。周圍的山勢南寬北窄,到北部有一山口,出了這山口,就是通往蒙古高原的狹長孔道,一直通向喀爾喀蒙古的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被稱為“張庫大道”。如此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張家口成為一個天生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長城居于兩山之巔,在山口處的“大境門”扼守著這條通道的咽喉。明宣德四年(1429年),明朝政府飭令宣府指揮張文營建筑了張家口堡用以駐軍。城堡經過五次“展筑”“磚包”“加修城碟闕樓”,使其成為易守難攻,雄冠宣府的“武城”。
在清朝入關以前,一些晉商曾為清軍提供過物資及情報,又因晉商對清政府的稅收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清朝招撫了一批晉商成為內務府皇商,其中有八大皇商活動于張家口。這些皇商們與清代的政治關系密切,不僅成為張家口地區(qū)經濟領域的特殊人物,也成為清政府在該地區(qū)的權力資源。
勤勞進取的晉商,為國內外一批城市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通過這些城市,各地財富得以匯集、流通,廣大的內陸地區(qū)得以繁榮發(fā)展。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生活隨之日益密切,財富、文化由此匯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