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世青
我是一名一生以扶輪助軌為己任的鐵路教育工作者,對火車的感情特別深。職業(yè)使然,我對乘火車的N個第一次難以忘卻。
我第一次乘火車在1962 年1 月——我讀小學二年級時的寒假,我和媽媽、泰慶小姨從浦口火車站乘慢車去安徽嘉山縣看望凌慕蘭阿姨。慕蘭阿姨是媽媽在南京市立師范學校讀書時最要好的同學,彼時她的弟弟凌赤叔叔和泰慶小姨正在熱戀。于是,在南京大學讀大二的泰慶小姨利用寒假跟著姐姐去見未來的大姑子。
那天午飯后不久,泰慶小姨從南大南園宿舍趕到我們城南朝天宮附近的家,我們幾個一起出發(fā)。不記得倒了幾趟車,只記得坐輪渡過了江。天色漸暗時,我們才趕到浦口火車站。
走進大而簡陋的浦口火車站候車廳,一抬頭看到墻上的火車時刻表。呀!我們要在候車大廳里呆好幾個小時。小孩子沒耐心,在長椅上坐久了,我就小大人似的在候車廳里到處走,不經(jīng)意間還聽聽旅客們聊天。
等到我們檢票上車時已是午夜時分。站臺上寒風呼呼,我把棉帽的“耳朵”放下,媽媽和泰慶小姨都用大方圍巾包著頭,媽媽的是墨綠的,泰慶小姨的是紫紅的,完全是那個年代中國百姓大紅大綠的審美習慣。
我第一次坐上火車,對眼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連廁所都跑了好幾趟。遺憾的是,那次是夜間行車,車廂內(nèi)燈光昏黃,窗外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
坐了三四個小時的火車,天還沒全亮,我們就到了嘉山縣政府所在地——明光鎮(zhèn)。我依依不舍地看著遠去的火車,想起那時班上有個從沈陽到南京的同學,他每年都要回東北看父母,他坐火車才過癮呢!
那時的我,怎么也不會想到,未來人生幾十年,我竟然和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記得我第一次也是平生唯一一次坐火車通過輪渡過長江,是在1966年。
1966 年7 月,我小學畢業(yè)。7 月1 日早晨,天剛亮,我們5 個同學直奔浦口,沿著鐵路進了浦口火車站,竟然擠上了到上海的火車。車廂里過道上站滿了人,連行李架上都是人。
聽說火車要上輪渡船過江,我們又激動了?;疖囋陂L江北岸等了好一會,才啟動。先是聽到鳴笛,之后我們感覺列車“咣當”了幾次,之后,火車頭推著幾節(jié)車廂,經(jīng)過引橋、棧橋,上了輪渡船。接著,又有幾節(jié)車廂被推上輪渡,和先上船的車廂并排。我們的車廂是最后上輪渡的,排在最右邊。
汽笛聲中,輪渡帶著列車車廂緩緩向江中駛去。透過車窗,我們依稀見到寬闊的江面,看到夕陽映照下的長江大橋施工工地。
輪渡船靠岸后,停在南岸的火車頭把車廂分批牽下輪渡,重新組裝。列車過江前后大約花了4個小時。
南京城已是萬家燈火時,火車開進了下關火車站,站臺上并沒有上下客,火車稍作停留后向上海開去。一路上開開停停、停停開開。第二天凌晨停在上海郊區(qū)真如附近,不走了。我們只好下車。
我第一次乘坐火車臥鋪,是在1982 年8 月,那時我剛到南京鐵路中學工作。
暑假,學校組織與青島鐵路一中進行校際教學業(yè)務交流,同時去青島及周邊游覽。那次也是在浦口火車站坐車走。同行的學??倓仗幚钪魅螌ξ艺f:“你沒簽到臥鋪,我這里多了一張,給你。”李主任是個女同志,和我媽媽年齡相仿。我很客氣地謝絕了,并告訴她:“我第一次坐這么遠的火車,特地簽了張靠窗戶的座位,想好好欣賞一下沿途風光?!崩钪魅涡χ膭钗胰タ纯磁P鋪,說:“你進去看看就知道了?!?/p>
2009年3月,作者在天津高鐵站留影
我拿著臥鋪票,進入臥鋪車廂。原來,臥鋪只是把座椅換成床鋪,其他沒啥區(qū)別。要說看窗外,臥鋪走道旁的邊座看起來更方便。臥鋪車廂分硬席、軟席,依我當時的年資和級別只能乘硬席。我的鋪位是上鋪,在悶熱的車廂里屬高溫地帶。但這是我第一次躺著乘火車,盡管渾身汗涔涔的,心里覺得是享受。頭頂上還有電風扇,停站時就“呼哧呼哧”地轉起來。
1990 年,我被調(diào)到分局機關,經(jīng)常去沿線學校檢查、指導工作,坐臥鋪的機會更多了。為提高工作效率,我經(jīng)常夜間趕路,白天工作,火車軟臥包廂成了我出差時的“賓館”。
2000年前后,南京鐵路分局教委與黃山市教育局共同創(chuàng)辦“國有民辦”徽州中學,那陣子我每周都要去現(xiàn)場辦公。為節(jié)省時間,我總是第一天下班后乘火車,在軟臥里邊休息、邊趕路,次日在黃山工作一天后再乘火車回南京。
跨入21 世紀,鐵路加快了改革步伐。有時,我因工作需要乘坐“高包”,包間里只有兩張鋪,還有沙發(fā)、衛(wèi)生設施,我親身體驗到了鐵路建設的發(fā)展變化和人們出行的便捷舒適。
2005年,我被調(diào)入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工作,其前身是南京鐵路運輸學校,原先隸屬于上海鐵路局,劃歸地方后升格為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與上海鐵路局成了緊密的校企合作伙伴。正因如此,2011 年6 月30日京滬高鐵開通的第一天,上海鐵路局特邀南鐵院代表赴滬,全程乘坐京滬高鐵首趟列車。我和運輸管理學院院長周平于當天中午趕往上海,準備乘坐首趟高鐵進京。
下午兩時許,在虹橋火車站的貴賓室里,上海鐵路局領導向應邀乘坐京滬高鐵首趟列車的各方人士簡要介紹了京滬高鐵建設和首趟開行情況。我見到了不少老同事、老熟人,喜慶時刻老友相見,大家臉上都洋溢著激動和自豪。
我們乘坐的是上海虹橋火車站至北京南站的G2 次和諧號動車組列車,下午3點準時離開虹橋火車站。車廂端頭的顯示屏上數(shù)字跳躍著,我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表,不到9 分鐘,時速就達到300公里。
1996年4月1日,作者(左)參加“先行號”快速列車首發(fā)儀式
開車不久,我這“老鐵路”也坐不住了,在11 號車廂我看到幾個旅客正盯著窗臺上豎著不倒的香煙,臉上頗有幾分得意,原來他們是京滬高鐵建設者。確實,列車加速后仍然特別平穩(wěn),旅客乘坐京滬高鐵的第一感覺就是舒適。
列車很快進入江蘇境內(nèi)。我情不自禁地和鄰座的北京大學鐵路文化協(xié)會的同學聊起了江蘇鐵路的前世今生。江蘇鐵路起步早,滬寧、津浦鐵路早在上世紀初就建成通車了。而后江蘇全省就很少增加有影響的鐵路新線??胺Q世界最繁忙的滬寧鐵路在富庶的蘇南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廣袤的蘇中、蘇北腹地卻“土無寸軌”。長期以來,經(jīng)濟文化大省被“鐵路小省”拖了后腿。直到本世紀初,新長、寧啟鐵路建成,填補了蘇中蘇北鐵路的空白。合寧鐵路、滬寧城際鐵路和京滬高鐵建成通車,江蘇進入高鐵新時代。
16 點14 分,列車以超過300 公里的時速駛上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這是世界上首座六線鐵路大橋。此刻,我情不自禁地想起50年前第一次乘火車過南京長江大橋時的情景。
2012年7月,作者(左二)參與火車司機技術考核
僅僅過了半個小時,從窗外就可以看見安徽蚌埠。這座城市在100 多年前,還只是聚集著幾十戶漁民的小漁村,隨著津浦鐵路的開通,日漸繁華。緊接著,徐州、曲阜、濟南、德州、天津,一座座歷史文化名城從窗外閃過。19 點58 分,列車準點到達北京南站。很快,我們乘車返回,當晚便回到了南京。
夜已深,我的思緒還在京滬高鐵上運行:我想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前,宋慶齡由滬赴京,專列開了40 個小時;1988 年我去北師大進修,從南京到北京,特快也跑了十四五個小時;“大提速”以后的2006 年,京滬特快還需要10 個小時。而今天,僅僅用了4 小時58分,和諧號動車組就飛越1318 公里,“千里京滬一日還”夢想成真。
在一次研討會上,有位學者說,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速度,只需看這個國家車輪旋轉的速度就知道了。如今京滬高鐵已通車11年了,中國高鐵領跑世界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名鐵路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我更期待在未來中國鐵路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中,親身經(jīng)歷新的更多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