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健燕 趙世華(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鎮(zhèn)第二小學,東莞 523476)
“內疚”與“感恩”總是如影相隨,讓人不易察覺。有時,我們想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卻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激起了孩子的內疚之心。
朋友M 說小時候每當媽媽要她幫忙洗碗時就會說:“你這么大了,總得干點兒活吧?你看我每天上班、加班,回來還得買菜、做飯、搞衛(wèi)生,還要給你洗衣服、整理床鋪,你吃完飯幫我洗個碗都不行嗎?”
M 聽了之后覺得很慚愧、內疚,立馬一聲不吭地走進廚房洗碗,但是媽媽的話讓她感到很不舒服,以致每次都帶著不舒服的感受洗碗,于是越來越討厭洗碗,心里對洗碗感到很排斥。直到長大后學習了心理學,M 才知道這種情緒叫“內疚”。由此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是不斷地表達你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責備孩子付出太少,孩子不僅不會因此而感恩家長,內心還可能會滋生內疚。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正向的情緒情感,而內疚是消極的、負向的情緒情感。當懷有感恩之心的時候,孩子臉上會洋溢著喜悅;當懷有內疚的時候,孩子是自責的、膽怯的。
其實家長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希望孩子能積極主動地為家庭做點兒事情,但好的出發(fā)點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這就需要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如果我們想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孩子卻出現(xiàn)了內疚,我們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只顧著表達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的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如果我做錯了事情,你還愛我嗎?”當時聽了這句話我很驚訝,隨即對他說:“當然愛你,如果你做錯了,我們會教你,幫助你改正。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愛你?!彼犕曛笃嵠嵉嘏荛_了。年幼的他雖然對這番話不是很懂,但他知道父母會一直愛著他,這就夠了。
家長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對你好,是希望你表現(xiàn)好、學習好,將來好好報答我們,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和愛不是“交易”,不需要“附加條件”。當然,孩子可以回報,但應出自孩子的本心。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出于“愛”、“責任”和“善意”去付出的,不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就得毫無保留地為我服務,而且必須為我服務。如果孩子有了這種想法,他就會只顧自己,不懂得關心、體諒、感恩父母。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人,也有需求,也會累,也想休息和玩樂,并不是必須24 小時為孩子待命的,但是出于愛、責任和善意,父母愿意為孩子付出。
如果帶孩子去商場購物,孩子看到餅干想買,或者外出游玩時孩子不肯走路,要家長背,這時,我們要告訴孩子:孩子,我們來之前沒有計劃買餅干,你不能看見零食就毫無節(jié)制地想買;不可以,孩子,你可以自己走的。
如果外出走路時間比較長,孩子確實累了,想要家長抱,可是家長自己也很累,怎么辦?如果孩子年齡大一些,家長要告訴孩子,我也很想背你,可是我自己也很累,沒力氣了,我們再堅持走走好嗎?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家長在告訴孩子自己也很累之后需要提供其他可選擇的方案,例如,我們一起休息10 分鐘再走,或打車回家好不好?
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我們對孩子越好,越及時地滿足他的需求,孩子就會越感恩。滿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會讓孩子的“欲望”越來越多,他會覺得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別人得對他有求必應。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可能會變得任性、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的言行舉止?jié)撘颇赜绊懼⒆?。如果家長懂得感恩他人,孩子看在眼里,會記在心里。如果家長對他人的幫助沒有感恩之心,孩子也很難學會感恩。我每天下班回到家,看到公公已經(jīng)做好了飯菜,我會說:“爺爺真好!每天給我們做飯菜,我們下班了肚子餓有得吃!”孩子在旁邊聽到了,自然會知道爺爺不是必須給我們做飯的,他愛我們,才會從老家來到這里給我們做飯;有時候,朋友的孩子過生日邀請我們去,我們會帶上禮物表示祝?!陨线@些都是我們培養(yǎng)孩子感恩品質的好機會,家長要細心捕捉。另外,夫妻之間相處久了往往容易忽略對方的付出,我們要適時提醒自己對方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的,經(jīng)常對配偶表示感謝,孩子也會看到眼里,落實到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