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再陽
小讀者們,你們知道孔子的身份嗎?孔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世時就被贊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duó)”,被私淑弟子孟子稱為“圣之時者”,司馬遷奉為“至圣”,唐宋元期間被尊為“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時被尊為“至圣先師”。
然而這樣的偉人,他的人生卻充滿坎坷,三歲父親去世,十七歲母親去世,少時為了生計管理過糧倉和牛羊,后半生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甚至生命幾次受到威脅……面對逆境,孔子他是怎么做的?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論語》吧。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①從者:跟從的人,指孔子弟子。
②?。菏芾В葛I壞了。
③興:起。
④慍(yùn):惱怒,怨恨。
⑤見:即“現(xiàn)”。
⑥固:固守節(jié)操。
⑦斯濫:斯,就。濫,泛濫,指胡作非為。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食,跟隨的弟子都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問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遇到窮困,仍會堅持著;小人一旦窮困,便無所不為了。”
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不得已離開魯國,踏上周游列國的旅程。公元前489年,吳國進攻陳國,楚國軍隊駐扎在城父,救助陳國,聽說孔子住在陳、蔡邊境,便派人去請他。陳、蔡兩國的大夫擔心他去了楚國后,楚國變強大而對自己構成威脅,于是雙方就派人把孔子及其弟子圍困在野外。孔子他們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七日不曾吃過一粒米,但孔子仍堅持講學、誦詩、彈琴、唱歌。這則內容就是上述歷史事件的反映,論述了君子和小人面對困窘時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鬃用鎸ьD,不畏艱難,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為追求理想而矢志不渝。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侵洳豢啥鵀橹吲c?”
①石門:魯國都城(今曲阜)的外城門。
②晨門:看守城門的人。
③奚:哪里。自:從。
④與: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也寫作“歟”。
古文翻譯機
子路夜里住在石門,看守城門的人問:“(你)從哪兒來?”子路說: “從孔氏那里來?!笨词爻情T的人說: “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一定要去做的人嗎?”
成語“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源于這則《論語》,是指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意為做事有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精神。
孔子周游列國在外,派遣子路返回魯國探視。子路到達魯國,已是薄暮時分,城門已經關閉,于是就在魯城的外城門外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進城,守門者很驚訝他這么早進城,問他從哪里來。子路回答說從孔氏那里來??鬃邮囚攪耍押苡杏绊?,人盡知之,不說名字而說孔氏,大家也都知道,所以守城門的才會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一定還要去做的人嗎?”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推行“仁”“禮”為核心的治國方略,但他生活的時代,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間征伐不斷,社會混亂不堪,孔子的思想主張無法得到貫徹。即使這樣,他依然憑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鍥而不舍地堅持著。這里守門者和子路的問答就反映了孔子為學、傳道、救世的堅定信心和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精神。
·原憲甘貧·
孔子去世后,學生原憲隱居在了荒野??鬃拥牧硪粋€學生子貢當上了衛(wèi)國的相國( 百官之長),出門時車馬成群。有一天,子貢去探望原憲,他推開草門,來到原憲偏陋狹小的住室。原憲整理好破舊的衣帽,會見子貢。子貢看到原憲窮酸的樣子而為他感到羞恥,說:“您怎么這樣困窘?”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的叫作貧窮,學習道理卻不能實行的叫作困窘。我是貧窮,不是困窘?!弊迂暵牶髴M愧地離開了。
原憲的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正是孔子“君子固窮”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