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
狂放’幻覺、寧靜’詩的三種境界。
狂放是浪漫主義’是力度’是熱情的奔放。
幻覺是魔幻’是神秘的夢境’是恍惚迷離中的美之深幽。
寧靜是冷雋的人生洞察’與單純同在。
單純要求對繁瑣的舍棄’對拖沓的剪出。而取表現(xiàn)上的精練與簡潔。
單純是詩的高境界。詩人海子曾說:“她是單純的’有自己的領(lǐng)土和王座。她是安靜的’有她自己的呼吸。”
詩的單純?nèi)鐑艋乃?jīng)過過濾而舍棄一切的雜質(zhì)與多余。
只一滴’只那么一滴’便足以輝映出一個完美的靈魂。
詩人的財富不僅是感覺’那來自直覺的自然感覺’更是感覺的升華。
即由理性的梳理和記憶的融匯’豐滿著一種想象的時候。
這時候’便有了詩。
世界是復(fù)雜的’詩的單純來之不易。
有如爐中煉丹’需經(jīng)艱苦的“百煉”’將來自外界的種種素材與內(nèi)心的萬千思緒’在藝術(shù)的攪拌機中攪拌’攪拌,再像抽絲那樣抽出“繞指柔”的單純的詩之緒,織成條理清晰的詩。
佛家講修煉’道家講修煉,詩人也需講修煉。不僅要修煉詩藝’而且要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的悲歡離合’世間的種種風波跌宕中’修煉自己的人格、思想、感情。
要像釋迦牟尼那樣靜坐默想于古老的菩提樹下’將人世之苦難集凝于身心’并通過自己的徹悟而修煉為詩的圣果。
詩人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然后強化它’以詩人的全部才華強化它’使之突出’閃射出美的光華。
這種強化未必一定采取夸張的濃墨重彩’未必一定用大喊大叫的聲音’排山倒海的氣勢。而且除了特定的需要’不必如此。
讓這種強化可以淡化的形式出現(xiàn)’從寧靜中給人以恒久的震撼’或許更為雋永。
會打扮的女人并不滿頭插花’只在黑油油的秀發(fā)上簪上一朵’便覺香氣四溢’楚楚動人。
那些雕琢過分’裝腔作勢’忸怩作態(tài)’故弄玄虛的詩’其實并不是美。
詩人要能化腐朽為神奇’在平凡生活中發(fā)現(xiàn)閃光的詩情。
一些詩人追求平淡的詩情’追求生活化’口語化’這是一種開拓。
平中見奇是不易的’要防止平淡得淡無詩味’或走向平庸。
以上這幾段文字’寫于幾年前?,F(xiàn)在讀來’觀點依然未變。“單純美”的提法與人們常說的詩貴含蓄、短小精練’集中’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僅從理論上談’尚覺不夠’何不舉一些作品為例’印象會更深些。于是’我從當代散文詩中’選出了幾章’并略加解讀。如何?
先讀邵永剛的兩個短章:
美是難的。細讀,
更難——
一棵樹,就這么立于深秋的曠野,有一句沒一句地落著自己的葉子……
高度集中’就是“一棵樹”’就是幾片葉子’已足夠讓人們體察’思考’玩味的了’詩只說最主要的事情’一個字的廢話也不許有’這就是“單純美”。
再看他的“另一棵樹”:
活著——
可以綠,也可以黃;因為風搖晃,也因為雨搖晃。
活著!她要感謝一座森林,允許自己綠一盞小燈一樣
藏在眾多小燈之間。
這一章是“含蓄”的典型’在一種平常的事物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個體與集體的關(guān)系:人永遠離不開社會的“群體”。這些全留給讀者閱讀中領(lǐng)悟’毋需作者多言。
現(xiàn)實中有許多重要案件’寵大復(fù)雜’要在短小的詩中體現(xiàn)’只能選一個微小的“點”’讓讀者“舉一反三”地去想象和理解’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是“單純美”的又一個重要的特色。
我們來看宋長玥:
我走過五月最遼闊的塵世,沒有看見行走的脊梁,甚至一個影子。
那些正彎下的腰身,深深垂進塵埃,不是因為飽受屈辱,而是無法承擔更多的重負。
然后五月就空了。是的,就是那種驚人的蒼茫。
就是那種絕望的等候。
寫的是人們熟知的那場驚天動地的“大革命”。沒有任何具體的事件描述’只寫一種心態(tài)’一種無奈’“就是那種驚人的蒼茫”’便已經(jīng)足夠。舉一反三’由小見大’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力’“過來人”的讀者’讀過后會敏感地憶起當年感受’而引發(fā)共鳴’這是“單純美”的又一個成功的范例。
在張稼文的《那些小事情》散文詩集里’有一個短章’才兩行字’讀來卻意味深長:
回到懸崖邊的樹巢上,收起翅膀,鷹還是鷹。
換身衣服換個地方,支起貨攤,城管變身小販。
這兩行文字’如果只有“城管變身小販”’那不過是一則“新聞報道”而已’但有了上面那行“鷹還是鷹”的對照’便成為一章出色的散文詩小品了’她的“單純美”中’隱含著一種無聲的反諷’溫和的調(diào)侃’成為散文詩中罕見的富有批判意味的小品性特色。不能不佩服作者目光的敏銳和表現(xiàn)技巧的純熟。
詩人朱文的詩集《皮箱》里’有一章散文詩也很出色。
我獲得的是一種被處決后的安寧,頭顱撂在一邊。
周圍,同情的屋頂成排,它們彼此緊挨著。小鎮(zhèn)居民們的身影一掠而過,只有等它們投入了深巷,才會發(fā)出議論的啼聲。
這是對于一個殺人刑場的描述’冷雋、簡潔之極’作者沒有發(fā)一句議論’卻富有深刻的揭示內(nèi)涵。中國自古有將殘酷的殺人當戲劇來展示和觀賞的陋習’在官方’以之顯示威風與“殺一儆百”’在百姓’是奴性的愚昧與生活無聊的體現(xiàn)。首節(jié)是以被處死者的角度陳述的’而緊接著第二節(jié)’詩人對他的同情則巧妙地用“同情的屋頂”來表現(xiàn)’群眾直到離開現(xiàn)場進入深巷后才敢發(fā)出“議論”’也間接地表達了詩人的“評價”。我以為其表現(xiàn)技巧已達到了很高水平。也是化繁為簡而取得成功的一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