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網(wǎng)站11月10日文章,原題:日語阻礙性別平等對日本來說,最新版的世界經(jīng)濟論壇《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是又一次羞辱體驗。該國在滿分為1的性別平等得分中僅獲得0.65分,在146個國家中名列116位,無論在七國集團還是所有亞太國家中都表現(xiàn)最差。
該排名報告指出,日本的低分可歸咎于經(jīng)濟和政治平等程度都偏低,其中女性的平均薪酬僅為男性的57%,女性在當選議員和內(nèi)閣大臣中的占比不足10%。其實,自世界經(jīng)濟論壇2006年首次發(fā)布性別差距報告以來,日本的得分就從未超過0.67。
多年來,日本持續(xù)的低性別平等得分不斷引發(fā)反思,許多人指責該國的社會文化因素是不平等背后的主要原因。
日本負責性別平等事務的擔.當大臣野田圣子批評其男同事對與女性有關(guān)的事務“無知和冷漠”,從而導致政府無法頒布從根本上消除性別差距的政策。一些有利于平等的舉措,通常會遭到議員拒絕,理由是它們違背了日本傳統(tǒng)。
在討論日本文化阻礙性別平等時,一個通常被忽視的因素是日語。在日語中,用來描述女性的詞匯會讓人們在潛意識里接受女性在社會等級中低于男性。例如,日語中的“妻子”一詞。盡管常規(guī)詞匯是中性詞“妻”,但在包含敬語的對話中,“妻子”一詞迅速變?yōu)椤罢煞虻母綄傥铩钡目s寫。用來顯示對男性妻子尊重的詞語是“奧さん(意指“內(nèi)人”),這可追溯至男性在外工作而女性待在家中的時代,“家內(nèi)”是男性用來描述自己妻子的詞語。遺憾的是,沒有與中性詞“妻“相對應的敬語。
即使是對未婚女性來說,居高臨下的詞語也從未遠離她們。盡管中性詞“女子”只是“女性”的意思,但它經(jīng)常被加到職業(yè)名稱前,以凸顯這個人是一任女性,但與之對應的“男子”一詞從未被這樣用過。例如,日本的男性新聞主播被稱為“播音員”,但他的女同事被普遍稱為“女子播音員”。從相撲手到程序員乃至科研人員,在一系列傳統(tǒng)上被視為男性主導的工作中,對“女子”前綴的使用會固化有關(guān)形象,即這些領域的女性專業(yè)人士之所以能走到當前這一莎,最主要是因為她們是女性,而非其專業(yè)技能使然。
艮□使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很難擺脫一些居高臨下的說法。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男孩和女孩被分別用后綴“くん”(“君”)和'ちゃん‘(網(wǎng)絡用語“醬”)來稱呼。但在“君”被男女皆宜的后綴“さん”(網(wǎng)絡用語“?!保┤〈?,對女孩稱呼的后綴“醬”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且人們不會意識到這有什么不妥。
如果日本要想擺脫潛意識中重男輕女的社會文化因素,應該積極改變對女性的日常用語。例如,日本政府可以建立一個語言治理委員會,創(chuàng)造一些新詞以保證性別平等。
人們應該首先在口頭層面上確保性平等,如果人們可以改變說話方式,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將越來越少?!ㄗ髡咛K曉晨(音),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