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馨
近期,關于食品添加劑的話題,激起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憂慮。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的違法添加,恍如昨日;今年,“??怂箍萍肌薄扮娧Ω卟换钡刃侣勵l出,雖然以上食品相關事件都沒有明確違法,但無不引起社會的擔憂與驚恐。
辛吉飛揭開了餐飲行業(yè)的內幕嗎?普通人吃下的那些低價和平價食物,還有真材實料嗎?無論是悲觀還是積極地對待它,有一件事是確切的:食品添加劑早已與我們?yōu)榘?,是大眾飲食的日常構成,也是現代食品工業(yè)不可或缺的基礎。
如此,社會對食品添加劑被食品工業(yè)普遍應用的現實,時而“視而不見”,時而“友邦驚詫”。
既如此,目下我們對于食品添加劑的認識,已不能止于“要不要添加”這樣的問題。無論是“食品添加劑=化學品=有毒”的農業(yè)時代想象,還是“配料表雙標=國外的都好=中國人不配”的道德批判,都沒有給圍繞食品添加劑的科學討論留下太多空間。
而現在,需要為這樣的討論爭取一點空間。
今年6月30日,浙江省慶元縣市場監(jiān)管局公布了一則食品抽檢結果。其中顯示,乳業(yè)品牌麥趣爾旗下的兩批純牛奶被檢出丙二醇,屬于違規(guī)添加。這兩批不合格純牛奶產品,貨值金額為522.5萬元。
結果公布后,麥趣爾被所在地新疆昌吉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叫停純牛奶生產,下架、封存、召回了不合格產品,違法所得被沒收,并被處以7315.1萬元罰金。
麥趣爾純牛奶此次被檢測出丙二醇,原因還不在于坊間所傳的丙二醇有毒,而在于丙二醇不在純牛奶產品檢測指標范圍內,它被超范圍使用了。也就是說,丙二醇不可以在牛奶中添加,但它是國家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同一種食品添加劑用于不同食品,之所以有不同的使用量標準,與我們日常食用不同食品的量有關。
據國家衛(wèi)計委2014年發(fā)布、次年啟用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丙二醇可以在糕點、生濕面制品中添加,作用是穩(wěn)定、凝固、抗結、保持水分、增稠等;其在糕點里的最大使用量為3g/kg,在生濕面制品中的最大使用量為1.5g/kg。
同一種食品添加劑用于不同食品,之所以有不同的使用量標準,與我們日常食用不同食品的量有關。簡單來說,中國人日常食用生濕面(面條、餃子皮、餛飩皮、燒賣皮)的量,比食用糕點的量要大,所以生濕面中丙二醇的最大使用量標準就更低。
中國國家標準允許的食品添加劑有2000多種,每一種都被限定了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以上的丙二醇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說明在一種食品里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另一種食品里可能就不行。
典型如食用香料、香精,被國標單列出來,明確不可以在乳品、動植物油脂、生鮮肉、淀粉、果蔬、菌類、藻類、鹽、原糧、嬰幼兒配方食品、飲用水等28種食物中添加。
因為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太多、看起來太過專業(yè)而復雜,不止普通消費者面對配料表里難讀的名稱會暈頭轉向,就是食品行業(yè)從業(yè)人員,也未必分得清楚。一位食品生產和加工業(yè)企業(yè)的管理人員告訴南風窗,一家食品企業(yè)要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需要購買和了解食藥監(jiān)局指定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目錄,其中《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可以用來查詢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種類,至于區(qū)分好壞優(yōu)劣,決定如何選購,還是從價格高低與天然/人工這兩方面來主觀判斷。
什么是食品添加劑?按國標的定義,它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它的使用,是為了提高食品的營養(yǎng)價值、質量和穩(wěn)定性,而“不應對人體產生任何健康危害;不應掩蓋食品腐敗變質;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應降低食品本身的營養(yǎng)價值;在達到預期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這樣一來,其實排除掉了很多人們以為是食品添加劑而不是的、人們以為可以使用而不可以使用的東西。比如,曾引起舉國嘩然的“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工業(yè)添加劑(可作為混凝土添加劑、塑料添加劑、涂料添加劑),“蘇丹紅”“瘦肉精”也都不屬于食品添加劑的范圍。
面對不斷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添加劑行業(yè)也自覺無奈,因為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大都并非食品添加劑本身的問題,而是企業(yè)沒有按照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合規(guī)使用造成的。
如果單看標準,中國在世界范圍內是比較嚴格的。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王蓓告訴南風窗,“全世界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一萬種以上,中國只有兩千多種”,有大量國外已經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內由于考慮到食品安全性、我國飲食文化特性等方面還處于禁用的范圍內。
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制定,也非某家企業(yè)或某種力量可以單方面決定。我們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采取了嚴格的審批管理制度,只有工藝技術上確實有必要,而且要經過風險評估,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劑才會批準使用。即使安全性得到保障,沒有工藝必要,也不會批準使用。
參與標準制定的“主要以來自國家衛(wèi)檢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相關高?;蚩蒲性核葘<覟橹鳌保硗鈬覙藴室惨跋攘㈨?,才能制定,整個制定過程非常嚴格,標準內容也相對客觀”。
近年來食品行業(yè)有這樣一句話:“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yè)?!?/p>
此言不差。果凍、雪糕、種種零食,甚至豆腐,都依賴食品添加劑;沒有添加劑,這些食品的長時間保存、大范圍流通也不再可能。食品添加劑不僅存在于復雜制成品中,也存在于鹽、油、米面等初級食材中。
王蓓在大學里教授食品添加劑課程十幾年,也長年致力于食品添加劑的科普工作。她感嘆,十多年前,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幾乎一片空白,人家會問她“國家為什么允許添加三聚氰胺?”
如今,“是扭轉過來一點了”,可還是會發(fā)生許多令她哭笑不得的新聞,如“雪糕不化”。
很多食品添加劑也有自限性,加多了,會對食品品質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太硬、太粘、味道太大等等,消費者接受不了這樣的食品。
“那是因為有增稠劑瓜爾膠。它來自瓜爾樹的種子,是一種天然膠體,作用是使食品的黏度增加,形成膠凝體系,可讓雪糕的形狀保持得更好。只要添加劑符合國家標準,雪糕能化與否,能燒著與否,與雪糕品質和安全性無關。”王蓓說。
至于醬油,對于里面添加的苯甲酸鈉等防腐劑,她也認為不必擔心,“苯甲酸鈉是常規(guī)的防腐劑”。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苯甲酸鈉毒理學結果表明苯甲酸鈉的急性毒性較小,人體口服苯甲酸鈉的最大無作用計量(MNL)為500mg/ kg體重;也就是說,一個體重為60kg的成年人一次性攝入30kg的醬油才會引起中毒。
“但比起苯甲酸鈉等防腐劑的危害性,醬油里如果生長黃曲霉菌其產生黃曲霉毒素和危害就要大多了?!蓖踺碚f。不過,“因為傳統(tǒng)上采用高鹽稀態(tài)工藝進行釀造的醬油,鹽含量很高,所以滲透壓高,微生物不易生長,這也是醬油之所以可以不加防腐劑的原因。但是在提倡減鹽、健康的趨勢下,也有些醬油采用低鹽固態(tài)釀造工藝,這時候微生物容易生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加少量防腐劑”。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要,企業(yè)會推出“零添加”,但“零添加”沒有行業(yè)標準和國家標準。有的廠家標注的零添加是指味精,有的零添加是指酵母提取物,有的是指苯甲酸鈉,還有的是指焦糖色素等,都不一樣,需要仔細辨別。
事實上,對防腐劑和食品添加劑的憂慮并非中國獨有,在其他國家也很普遍。關于苯甲酸鈉會導致癌癥、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病癥的說法,在英文世界也廣為流傳;與之針鋒相對的反駁,也沒有停止。而有的擔憂,則是基于文化偏見形成的。
“中國餐館綜合征”,就是一種典型。
它被認為由味精—這種在英語世界被稱為“MSG”、學名為谷氨酸鈉的食品添加劑—引起。早年間,海外的中餐館多是小店,且烹飪的食物與西方飲食習慣不符,所以往往代表著“不潔”“重度添加”。在人們充滿驚恐的想象中,中餐,意味著味精,會帶來頭痛。韋氏詞典里甚至曾有一個專門詞條來解釋“中國餐館綜合征”,它意為“易感人群在攝入重味精的食物尤其是中餐之后,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癥狀(比如頸脖、手臂和背部麻痹,伴隨頭痛、頭暈和心跳等)”。
要知道,早在1987年,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將味精列為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之一。但哪怕時至如今,對于味精的偏見依然存在。
美食紀錄片《ugly delicious》(美食不美)中,曾做過一個關于味精的社會實驗。在2017年的美國,科學家當街邀請受訪者談論自己關于味精和中餐的看法。有受訪者認為,自己吃了含有味精的中餐會不舒服,甚至有人路過中餐館,聞到味道都會頭痛。隨后,科學家邀請受訪者當場吃玉米片等膨化食品,并詢問吃后感覺如何,眾人感覺良好,科學家微笑說,他們吃過的食物里也有被稱為味精的谷氨酸鈉。
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化學”的擔憂,對非天然的排斥。而作為科學家的王蓓相信:“天然的并不就等于安全的,天然的也不一定就好于人工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毒蘑菇也是天然的,但它確實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另外,很多食品添加劑也有自限性,加多了,會對食品品質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太硬、太粘、味道太大等等,消費者接受不了這樣的食品。
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化學”的擔憂,對非天然的排斥。而作為科學家的王蓓相信:“天然的并不就等于安全的,天然的也不一定就好于人工的。”
所以,只要食品添加劑按照國家標準正常使用,無論對于食品廠家還是食品消費者都有利。
食品添加劑使用如此普遍,怎么看辛吉飛和“劉慫”的視頻呢?辛吉飛的其中一則視頻,展示了“東北最大調料市場,鴨脖、熟食、黃燜雞、炸雞、烤羊肉串用調料”,應有盡有。
在王蓓看來,理論上講,那些調料也可以是完全合法合規(guī)的?!八麄兯故镜恼{味料,是復合調味料,首先不是食品添加劑,可能由食品添加劑組成。一般牛肉味、雞肉味的香精或香膏,是用動物蛋白的酶解液或植物蛋白的酶解液,通過加入一些糖類組分進行美拉德反應,得到肉類風味熱反應香精?!?/p>
在這些調味料制造合法合規(guī)的前提下,區(qū)分由它們制作的食物是否屬于摻假、做假,關鍵在于是否誠實?!叭绻陔u肉里加入牛肉香膏,把它當牛肉來賣,就是造假,是違法行為。但如果把植物肉中加入牛肉香膏,在標簽上標注清楚,當作牛肉味的植物肉來賣,這種就不算造假的范疇”。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在標準制定之外,還涉及生產、使用、監(jiān)管。社會的擔心也在于其他環(huán)節(jié)。
一位經營面食加工生意的企業(yè)主告訴南風窗,像他的工廠這種“正規(guī)軍”,從審批、建廠、生產、運輸、銷售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在明面上,要面臨政府隨時的抽檢。沒有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面食,或合規(guī)添加的,保質期短,色澤不穩(wěn)定、不鮮艷,但他選擇不添加或少添加。
他真正擔心的,也面臨競爭壓力的是,小作坊生產的“三無產品”。它們處在監(jiān)管的空白地帶,用起各種添加劑來非常大膽。
正常面粉六小時后開始褐變,“小作坊的面,有的加甲醛,面不會褐變,放兩三天沒有問題,天熱就加多一些,天涼加少一些,有的菜根也用甲醛水泡,防腐保鮮”。
比如,正常面粉六小時后開始褐變,“小作坊的面,有的加甲醛,面不會褐變,放兩三天沒有問題,天熱就加多一些,天涼加少一些,有的菜根也用甲醛水泡,防腐保鮮”。還有,“加吊白塊,增白,蒸出來的饅頭是白的,甚至有加洗衣粉的,吃不出來”。
他所在的市場,人們喜歡吃一種黃色面條。由于擔心違規(guī)使用添加劑,市場監(jiān)管總局曾作出規(guī)定,要求停止黃面生產,全部改為白面。但市場不喜,沒過多久,便不了了之,又恢復了黃色面。
這位食品生產商使用梔子黃制作黃面,“每公斤一千多元,符合要求,但因為梔子黃屬于天然色素,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但面條顏色不穩(wěn)定性”;有些不在監(jiān)管范圍內的小作坊,使用檸檬黃,“不允許添加,但一公斤幾十塊錢,穩(wěn)定性好,顏色亮麗”。
雖然國家食品添加劑標準經嚴格制定,但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不只是面臨一個科學問題。食物從生長到進入人口,要經過很多環(huán)節(jié),對于消費者而言,整個過程像個黑箱,無從參與,也無從知曉;而所能做的,是盡量選擇正規(guī)企業(yè)生產的食品,畢竟,真正危險的,并不存在于配料表上有的那些,而是沒有出現的那些。
行文至此,我想起自己在日本旅行時,曾看到一餐廳門口立著一個招牌,上面用很大的字寫著:“本店所用食物全部來自國產”,當時我感到驚詫無比。在中國習慣了什么都是進口的質量才好,突然看到別人對本國國產如此自信、自豪,我非常意外。食品安全信任的建立是長期的,也要全社會付出艱苦的努力,但破壞,只在一朝一夕間。我們何時也能對自己那般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