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芩心
人生,就是不斷上下求索、探真求知的過程。但現實卻是,無論人類學習和儲存多少浩渺的知識,我們仍然走在一條通往未知的路上。因為,面對廣袤世界、浩蕩宇宙,乃至無窮的細節(jié)、無窮的小處,未知無所不在。
蘇格拉底是人人皆知的智者,而他自己說,他之所以比智者強,不是因為他有知識,而是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識——“自知其無知”。
蘇格拉底一生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求教,對各色人物窮根究底地發(fā)問,得出的結論是:他們都和他一樣無知。所不同的是,蘇格拉底“對自己的無知相當清楚”。
蘇格拉底提出的“自知無知”的價值在于,不被表象問題所遮蔽,不隨各種矛盾因素的交織而迷惘,不盲從潮流大眾,不隨意武斷,作出自由、理性、寬容的判斷和認識。實際上,“自知無知”并不僅僅是蘇格拉底的“謙詞”,而是一切思想家的必備素質: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會去求知;知道自己無智慧的人,才會去愛智慧。
作為被古人和現世之人尊為“天縱之圣”的孔子,世人皆覺得他知識淵博,可他卻只想證明自己“無知”。他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p>
孔子認為的智慧,是對于自身無知狀態(tài)的自我認識并勇于承認。他強調,生而為人,得有自知之明,需要時刻自省。他雖認為自己“無知”,但這里的“無知”,并非“愚昧無知”的“無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深知這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即便一生都在學習,有限的生命中,能夠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
孔子說“圣人亦有所不知”,就“知”的程度上來說,普通百姓也可以有其知,但說到極致的狀態(tài),圣人也有他不知道的。天地之大,人不可能全知全能。這是典型的孔子對學問的態(tài)度,也是他曠達的思想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