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單。郁結,靠舌根橫起紅紫色筋,先用大針蘸桐油燒紅,向舌橫筋上針七處,次將三小針扎品字樣,每大針孔上各針二次,連大針,共四十九針。如舌根腫,要灸外邊喉下橫三穴,口內(nèi)出煙為止,如不出煙,七壯止,內(nèi)服三黃涼膈及二陳。
——清·包三述《包氏喉證家寶·咽喉七十二證考》
喉證初起,一寒戰(zhàn)而生者,發(fā)后身涼,口不碎,又無重舌,或二便俱利,不要認作熱證,皆由陽虛寒冷而發(fā)也。其痰不可提盡,此痰即身內(nèi)之精神所化,與牙關緊乳蛾HT 舌之痰,毒種一氣。必流盡毒而愈者不同,若一流盡,則精神竭而必死。
——清·包三述《包氏喉證家寶·辨喉證》
故宜夜臥早起于發(fā)陳之春,早起夜臥于蕃秀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yǎng)其陽,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與雞俱興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閉藏之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yǎng)其陰,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于面。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后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脈而已。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一男子遍身患小瘡,或時作癢,口干作渴。服消風散,起赤癢益甚;服遇風丹,膿水淋漓,丸,其渴漸止;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肌肉漸生;佐以八珍湯加牡丹皮、麥門冬,百余劑而痊。二年后不節(jié)房勞,其瘡復作,惑于人言,又服消風散之類,其瘡復患。余仍用前藥,調(diào)治而痊。
——明·薛己《癘瘍機要·續(xù)治諸癥》
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極上之地,左手之寸為受命之根本,既受命矣,萬物從土而出,惟脾為先,故左手寸下之關之脾,脾土生金,故關下之尺為肺,肺金生水,故左手之尺越右手之寸為腎,腎水生木,故右手寸下之關為肝,肝木生火,故關下之尺為心。
——南齊·褚澄《褚氏遺書·平脈》
肝病傳脾,則面青唇黃,舌強喉哽,吐涎體瘦,飲食無味,法當伐木補土以益火;心病傳肺,則面赤鼻白,吐痰咯血,咳嗽毛枯,法當瀉火補土以益水。脾病傳腎,則面黃耳枯,胸滿 痛,遺精白濁,法當瀉土補金以益水;此五臟亢害承制之證治也。
——明·龔居中 《痰火點雪·痰火證論》
一婦人肢體癮疹疙瘩,搔破成瘡,膿水淋漓,熱渴眩暈,日晡益甚者,用四物湯加柴胡、山藥。若自汗盜汗,月水不調(diào),肚腹作痛,用八珍湯、六味丸。若食少體倦,心忪盜汗,經(jīng)閉寒熱,用八珍湯,佐以加味逍遙散。若病久元氣怯弱,用十全大補湯,佐以歸脾湯。
——明·薛己《癘瘍機要·癘瘍類癥》
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經(jīng)三旬一下與之相符,故又謂之月水、月信也,女子月經(jīng)一月一行者,其常也?;蛳然蚝?,乃其病也。然亦有兩月一行,謂之并月者;有三月一行,謂之居經(jīng)者;有一年一行,謂之避年;有一生不行而依然能孕育,謂之暗經(jīng)者。
——清·吳謙《婦科心法要訣·月經(jīng)之?!?/p>
余每年見中風之癥,不下數(shù)十人,遵古治法,十愈八九,服溫補藥者,百無一愈,未甚服補藥者,尚可挽回;其不能全愈,或真不治者,不過十之一二耳!奈何一患此癥,遂甘心永為廢人,旁人亦視為必不起之癥,醫(yī)者亦惟令多服重價之藥,使之直得一死而可無遺憾,豈不怪哉!愿天下之中風者,斷勿以可愈之身,自投于必死之地也。
——清·徐大椿《慎疾芻言·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