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 孫 燕
習作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習作課上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缺乏素材的積累。不少學生為了應付,只能亂抄一通,寫作內容虛假、空洞。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要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與體驗生活,廣泛閱讀,利用好網(wǎng)絡,多種渠道積累寫作素材。
大自然是生活的本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素材,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山川河流等都是可寫的自然景物,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太陽東升西落等都是鮮活的素材。淺溪里嬉戲的魚兒、草原上奔騰的駿馬、樹梢嘰嘰喳喳的鳥兒,只要進入我們視野的,都能成為跳動的旋律、靈動的文字。走進自然,泉水叮咚,于是有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享受;桃花飄落,于是有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美好;瀑布飛懸,于是有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
自然生活如此豐富,要想寫好,就得用心觀察。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生活進行觀察是作文教學的基礎,只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方能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習作《學寫觀察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葉圣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法布爾觀察了很久,終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過程;比安基更是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了燕子窩的變化。”這就告訴學生,作文中所寫的事情都來源于生活,只有學會仔細觀察,才能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
當然,如何觀察也要講究方法。如觀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由遠到近……有的還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先看到什么,接著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了什么……此外,觀察不僅僅可以靠眼睛去看,還可以用手去摸,用嘴巴去嘗,用鼻子去聞,只有調動多種感官,才能觀察細致全面。
學生回去可以觀察種子發(fā)芽的過程、月亮變化的過程、秋天樹葉變黃的過程……在一次次細心地觀察中,生活素材自然地就融入了他們的習作之中。
家庭是學生生活最基本的場所,在這個小小的圈子里有他們愛的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等,他們是學生最熟悉的人,同時他們也是學生寫人習作的最佳對象。數(shù)不盡的小事組成了家庭生活,而學生是家庭生活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觀察者,一家人的日常小事、喜怒哀樂的情緒等,只要用心感悟,都可以寫入作文,成為屬于學生自己的獨特素材。
教師在教學時,還可以適當組織一些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家庭生活。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親情”單元,教師可以借此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我為爸爸媽媽做件事”的活動,讓學生回家主動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洗衣、做飯、洗腳、捶背等,記錄下活動的過程、父母的言行、自己的心理活動以及自己的感悟等。具體的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鮮活的素材,這樣,寫到親情類的習作時,不再“擠牙膏”式地湊字數(shù),可以有備而來。
家庭生活中可提供的素材有很多,爸爸一個鼓勵的眼神,媽媽一次安慰的話語,奶奶一次細心的縫衣……學生留心觀察,用心感悟,記錄下印象深刻之處,時間一長,這些就成為學生素材庫中的寶藏。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另一個家,校園生活每時每刻都演繹著不同的精彩,師生間的教與學、嚴與愛,同學間的嬉戲打鬧、互幫互助,等等。這些都是學校生活的直接體現(xiàn)。此外,學校還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如運動會、藝術節(jié)、朗誦比賽……
教師如果能利用好這些活動,就能給學生提供不少素材。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習作《記一次游戲》,為了讓學生能寫出真情實感,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先做一做這個游戲,學生參與其中,能切身地感受到游戲前做了哪些準備、游戲中做了什么、哪部分印象深刻、游戲后又有怎樣的感受……教師可以拍攝一些游戲時的場景,記錄學生游戲過程中的神態(tài)、動作等。習作課上,看著這些有趣的照片,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學生便能寫出一篇篇精彩的習作。
素材來自生活,寫作來自素材,“細節(jié)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素材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觀察、不斷積累得到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這樣才能實現(xiàn)寫作素材的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內閱讀教學的指導,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在閱讀這些美文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積累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名人逸事等。同時,還可以根據(jù)教材中的某一內容來指導學生進行拓展延伸,豐富素材積累。
例如,在指導學習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時,教師在指導學生了解了古詩大意和情感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所讀的內容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來寫一寫這首詩的內容。
古詩原文: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用自己的話來寫:又是一個中秋節(jié)的夜晚,一輪圓月掛在空中,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庭院,像給地面鋪上了一張白色的地毯。桂花樹上,幾只烏鴉在上面睡覺。夜深了,露水悄無聲息地打濕了桂花的花瓣,使得桂花的香氣更加濃郁了。詩人抬頭仰望天空,看著那又大又圓的月亮,陷入了對家人、對朋友的深深思念之中……
這樣,學生有了這次的積累,以后再遇到寫“月夜思親”的文章時,就能得心應手了。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句,這樣學生可以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除了指導學生學好教材之外,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多讀一些有益的書籍、報刊等,積累寫作素材。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推薦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學生通過閱讀古今中外作品,能了解更多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等,也能學習到更多的精彩語句,使素材資料庫里的內容更加豐富。
在閱讀的過程中,為避免學生走馬觀花地閱讀,教師可以適當?shù)靥嵋恍╅喿x的要求,如制作讀書摘錄卡片、寫讀書筆記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又可以讓素材的積累更加有實效。
網(wǎng)絡媒體是目前最大的信息資源庫,涵蓋了生活、書籍等方方面面,同時也打破了日常生活時空的局限,讓我們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各方面的信息資源。正因為有這樣的特點,網(wǎng)絡為素材積累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例如,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國寶大熊貓》時,教師需要讓學生介紹一下大熊貓。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他們知道大熊貓,但對大熊貓的體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分布范圍等并不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去搜集相關的資料。習作課上,教師再引導學生用合適的過渡方法,把搜集的資料整合起來。有的學生生動地介紹了大熊貓的外形特點,有的學生寫出了大熊貓愛吃竹子的生活習性,有的學生用具體的數(shù)字寫出了大熊貓的稀有與珍貴……通過這次網(wǎng)絡資料的搜集,學生不僅能有序地介紹國寶大熊貓,而且對大熊貓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增加了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
教師還可以利用班級QQ群、班級博客,讓學生把搜集到的文字、圖片、音頻等資料與大家共享。學生留言、回復,暢談感受、發(fā)表見解,積累更豐富的習作素材。如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學寫畢業(yè)贈言。有的學生把六年來大家一起游戲玩耍的圖片傳到了班級空間,有的學生上傳了和老師一起包粽子的圖片,還有的學生把圖片制作成了視頻、配上音樂、傳了上來……在交流分享之后,學生回憶了六年來的點點滴滴,寫下了對同學、對老師的不舍之情。
互聯(lián)網(wǎng)能夠打破時間的界限,向我們傳遞更多的信息。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時候,要學會利用網(wǎng)絡,讓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學生積累素材的重要渠道。
總而言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只要學生擁有了豐富的習作素材,就可以解決習作中“源” 的問題,在習作時就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有情可抒,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