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 希 畢若旭 程 思
從互聯(lián)網的第一個表情符號“:-)”到如今風靡一時的“玲娜貝兒”,其間跨越了39 年。1982 年,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法爾曼教授創(chuàng)造了微笑符號“:-)”,在由文字字符長時間“統(tǒng)領”的在線交流場域打開了全新的想象力空間;而橫向表情符號“顏文字”的出現(xiàn),又將網絡符號的表情達意功能往前推進了一步。emoji 在1999 年接過接力棒,促使表情由字符組合轉向圖形化;2006年,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學生王卯卯創(chuàng)作的“兔斯基”系列表情,則標志著表情包正式走入“動態(tài)時代”。
隨著各類自制表情在互聯(lián)網上的逐一亮相,表情包逐步成為在線社交場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4351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41%受訪大學生經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時使用,1.79%很少使用,僅有0.55%受訪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近六成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不能脫離表情包:“沒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靈魂?!?/p>
從臺式電腦到智能手機,表情包的身影從未缺席。表情包流動在各類社交場景之中,有人借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人認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也有人習慣通過表情包緩解尷尬。
當互動交流的渠道被打通,圖像制作技術門檻隨之降低,人們便可以自行制作表情包,采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來建構表意更豐富、代入感更強烈的對話場景。
中青校媒調查發(fā)現(xiàn),54.79%受訪大學生熱衷于分享和收藏表情包。78.05%受訪大學生認為表情包相較文字表達的情感更為充沛;64.49%受訪者通過表情包表現(xiàn)自己的熱情和善意,拉近社交距離;62.58%受訪者將表情包作為自己的“快樂源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蘭在《表情包:密碼、標簽與面具》一文中分析,在基于表情包的表演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柔化、夸大、偽裝、敷衍等表演情形。其中“柔化性表演”,指的便是一些表情包可以將人們的棱角柔化,有可能瞬間讓人變得親和、接地氣。“多數(shù)表情包都具有動漫風格,這就使得它們自帶氣氛調節(jié)功能,能拉近交流雙方距離,為交流創(chuàng)造親切、輕松的氣氛。”
基于表情包的交流,很多時候也成為文化上的試探與“接頭”。當雙方發(fā)現(xiàn)彼此有著共同的“密碼”時,會產生群體認同。
85.31%受訪大學生認為相較于之前,表情包的表現(xiàn)形式變得更加豐富。人們甚至可以通過回憶過往的“爆款”表情包,窺見當時的社會熱點。
2018 年,墨西哥首度舉辦了一場以表情包為主題的博物展——“Museo del Meme”。在展廳里,悲傷蛙、暴走漫畫等火爆一時的“鬼畜”表情包被塑成雕塑,一些草率勾勒的圖案和影視作品截圖被裝裱進精致的畫框??粗@些展品的照片,有網友“恍然大悟”:“三星堆的青銅器可能就是古蜀人的表情包?”也有網友接茬:“說不定再過幾千年,未來的人挖出了(表情包博物展上)這些雕塑,還以為我們就長這樣?!?/p>
這一展出的策劃者介紹,他們已為這個展出準備了10 年之久,而這10 年,也是社交網絡走向繁榮的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