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亮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生活化”理念逐漸從學科課堂教學走向?qū)W校道德教育,并被越來越多的班主任和德育管理者所理解和接納,并逐步形成生活德育的理念。高德勝教授曾對生活德育進行了充分的學理論證,他認為生活德育是對知性德育和思維德育的全面超越,是具有整體性、社會性、實踐性和真實性的德育。
那么,生活德育遵循的是一種怎樣的生活邏輯呢?
生活德育,首先是“在生活中”的德育。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有機結(jié)合,學生的德性發(fā)展離不開他所處的社會生活。環(huán)顧當下,學校早已成為學生生活的主要場域,特別是中學階段的學生,在校時間已經(jīng)超過了他們在家庭、社會中的時間。而當前的學校生活更多地表現(xiàn)為知識學習主導的“碎片化”生活,是基于分數(shù)與排名的“功利化”生活,學校德育更多的是存在于班隊會上、學生手冊里、獎懲制度中,缺少了對完整而溫暖的生活本質(zhì)的觀照。堅持“在生活中”的德育,需要我們回應(yīng)兒童的天性,走出圍墻,走進社會,把生活的時空還給兒童。
生活德育,還是“通過生活”的德育。道德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僵化的道德教條,也不是為了表象化的言行規(guī)約,而是為了學生的德性生長,是為了引導其“做成一個人”,做成一個“完整的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學校德育而言,生活不只是道德教育的場域,也是助力兒童德性生長的方式。以生活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正是生活德育的關(guān)鍵所在。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社會性的,也是實踐性的,“通過生活”的德育需要我們從“想象的學生生活”走向“真實的學生生活”,以生活本身特有的包容與自洽,引導并支持學生基于生活的教育交往與道德體驗,從而促成學生道德認知的提升與德性關(guān)系的重塑。
生活德育,更是“為了生活”的德育。在時代的發(fā)展中,不是每個人都能“功成名就”,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尋找生命的意義。立德樹人指向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學生在文化基礎(chǔ)之上懂得健康生活,更要有基于責任擔當?shù)纳鐣⑴c。如此,生活德育需要突破傳統(tǒng)知性德育的抽象與虛構(gòu),走向生活的真實與豐富,引導學生學以立身、學以致用,把自身的德性生長與意義追尋、生涯發(fā)展、生活品質(zhì)提升有機融合。
道德教育的生活邏輯,其實就是要讓學校德育時刻保持生活的“在場”,支持每一個學生能在基于生活的道德學習中,通過生活化的交往與體驗,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讓在生活中行走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行走的道德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