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游宇明
“畏己”,就是畏懼內心深處的那個自己,就是說話、做事之前,先拿著理智、正直、善良的尺子量一量,看它是否有利于靈魂的遠行。
朋友跟我講過一種感覺:每每碰到創(chuàng)作上的大好事,比如某幅畫獲得大獎或者被人重金買走,比如某單位要為他設立名家工作室,比如某機構準備授予他重要的榮譽稱號,他都會深深不安。為什么不安呢?是怕德不配位、名不副實,還是怕站到了峰頂找不到下來的路、被人說三道四?他一時也講不清楚,只是覺得他習慣的還是過去那個默默地努力、不被人關注、也不企望暴得大名的自己,而現(xiàn)在似乎有點過于熱鬧了。
我認為朋友的感覺就是“畏己之心”。
最近讀《左宗棠家書》,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左宗棠每升一次官,都會給兒子寫信,要求他們節(jié)儉過日子,發(fā)奮讀書。在家書中,他提及一句民間諺語“富貴怕見開花”,意思是,花開很好,但花開之后就是花謝了,戒懼之情溢于言表。
左宗棠為什么怕呢?朝廷反復無常,做大臣的伴君如伴虎,是一個方面;自己驟然富貴,萬一處事不慎,可能一腳踩空,也是一個方面。他想要兒子過平常日子也好,盼望他們發(fā)奮讀書也罷,都是希望他們能夠自立,不要將自己的命運綁在高官父親身上。左宗棠也有畏己之心。
余彭年(本名彭立珊)是湖南婁底漣源人,早年去香港時,干過清潔工、勤雜工、建筑工,最苦的時候每頓飯都是饅頭就開水,可謂嘗盡了生活的辛酸。后來,他不斷努力,成了巨富。
有了錢,余彭年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他在家鄉(xiāng)漣源興建學校、水壩、救護中心;他為長沙捐建五一廣場地道工程,還購買了20輛公共汽車捐給長沙政府,這批公共汽車投入的線路,后來被命名為“立珊專線”;他還跟有關部門合作,為貧困地區(qū)的白內障患者提供免費治療。晚年,他更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余彭年慈善基金會”,用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皟鹤尤跤谖?,留錢做什么;兒子強于我,留錢做什么。”這句話是余彭年對于財富傳承的理解,他也是有畏己之心的,他的“畏己”體現(xiàn)在不為自己的兒孫留錢。
“畏己”,就是畏懼內心深處的那個自己,就是說話、做事之前,先拿著理智、正直、善良的尺子量一量,看它是否有利于靈魂的遠行。
“畏人”是每個人都會的。在社會生活中,如果你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就很難不付出代價。如果做了某事會有不好的結果,一般人也不會去做,不小心做了也會想辦法彌補。“畏己”則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了。一個人不“畏己”,或許會影響自己的未來,但不一定會立即受到什么懲罰,所以,“畏己”需要有前瞻的目光、克己的能力、不受世俗干擾的判斷力以及對自己嚴苛的道德或生命要求。
對于“畏己之心”,古人一向非常重視,“行己有恥”“以己為鏡”“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對“畏己”的一種概括。有了這樣的“畏己”之心,一個人的內心就有了一個長期的看守者,生命之途也會因此變得更為安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