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風香
袁風香, 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zhèn)政府, 郵編271604。
斑枯病是番茄常見病害, 可發(fā)生在整個生長期,多發(fā)生在開花結果后。結果期發(fā)病嚴重的會導致早期落葉,極大地影響光合作用,從而影響果實產量和品質。斑枯病不僅危害番茄,還可以危害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
番茄斑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葉、莖和花萼,尤其是花期和結果期的葉片。 葉片感病初期,背面首先出現(xiàn)小的水漬斑, 很快在葉片兩側出現(xiàn)圓形或近圓形, 邊緣深褐色、 中間灰白色的凹斑。 之后灰白色部分會長出小黑點。 初發(fā)病, 葉上的斑點很難發(fā)現(xiàn), 它們通常出現(xiàn)在老葉上, 經常被誤認為葉片老化。 發(fā)病后期, 這些斑點連接成形狀不規(guī)則的大斑點, 斑點中部灰色, 邊緣深棕色。 病情嚴重時, 病斑連成一片,病組織脫落,形成穿孔;中下部葉片變綠、變黃、變干或脫落,頂部只留下少量健康葉片,植株出現(xiàn)早衰。
莖和葉柄上的病斑通常呈褐色橢圓形, 中間有輕微凹陷, 周圍深褐色。 患病部位散布小黑點 (分生孢子)。 葉柄上的小斑聚合成大的死斑, 有時因病變組織脫落而穿孔, 阻礙傳導。
果實受斑枯病影響相對較小, 只有病害嚴重時才會發(fā)生。發(fā)病時,果實表面生出密集的小斑點,隨后發(fā)展為周邊褐色中間灰白的病斑,呈圓形隆起,稍凹,病斑上散生小黑點。
病菌在有分生孢子和菌絲體的病株殘余組織中越冬, 也在茄科植物的種子或雜草上越冬, 第2 年成為主要侵染源。 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 田間病株殘余組織內病菌的分生孢子吸水后逸出, 通過風、 雨和農事操作傳播給寄主,在寄主表皮萌發(fā)后從氣孔侵入; 或帶病種子播種發(fā)芽后侵入子葉, 引起初侵染, 潛育后出現(xiàn)病斑, 患處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 進行多次再侵染。
常年春季發(fā)生重于秋季, 年度間早春多雨或梅雨期多雨年份發(fā)病重, 秋季多雨、 多霧年份發(fā)病重。 白天平均氣溫在15 ℃以上, 遇陰雨天氣, 特別是雨后轉晴, 病害容易傳播。 結果期陰雨天多, 光照不足, 晝夜溫差大, 結露時間長, 作物長勢弱, 斑枯病發(fā)生比較嚴重。在高溫和氣候干燥條件下, 病害發(fā)展會受到抑制。
3.1 環(huán)境濕度大 斑枯病菌最喜歡高濕環(huán)境。雨水、灌溉水、露珠等水分充足條件可以幫助疾病萌發(fā)新的分生孢子, 完成持續(xù)感染和反復感染的過程。因此,病害流行和傳播高峰期在夏季和秋季多雨時,或冬春棚室頂部有水滴,或日夜溫差大,早上結露時間長。
3.2 地塊不適 露天種植番茄, 低洼潮濕地塊、連作地塊、種植密度過大地塊或局部施用氮肥、過度澆水、不合理的土壤輪作,以及土壤積水等都會增加病菌基數(shù), 特別是老菜地和連作地塊更加明顯。
3.3 管理不當 粗放管理是病害發(fā)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種子、 土壤帶菌, 播種前種子未消毒, 上茬作物收獲后病殘體清理不徹底,田間雜草多、 衛(wèi)生條件差, 土壤肥力不足, 植株徒長, 通風不良, 植株長勢差, 種植品種抗性差, 都會造成病害發(fā)生流行。 大水漫灌, 田間積水排除不及時, 農業(yè)操作不當造成植株損傷, 田間病害用藥不當, 都可能加重斑枯病發(fā)生。
4.1 物理防治
1)種子處理。番茄不同品種抗病能力不同。可選用如浦紅1 號、廣前4 號、蜀早3 號等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干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包衣,包衣使用劑量為0.3%~0.4%,包衣后晾干播種。種子播種前用50 ℃溫水浸種30 分鐘,再浸到冷水中3~4 小時,然后取出種子,等待播種。
2)輪作倒茬。 番茄適宜在疏松、 肥沃、 排水良好的地塊生長, 不要選擇老菜地、 連續(xù)留茬地和地下水位低的地塊。 種植過番茄的地塊一般都帶有病原菌, 輪作可以減少致病菌數(shù)量, 減輕病害發(fā)生。 建議采用新土或近2 年未種植茄科蔬菜的陽光床或小塊地育苗, 并提倡與非茄科蔬菜輪作2~3 年, 以減少田間病菌基數(shù)。
3)清潔田園。 及時清潔田園,去掉底部老葉、病葉,以利于通風透光,減少老葉底部感病。收集起來的老葉病葉統(tǒng)一帶出田外銷毀。 番茄采收后, 徹底清理田間殘存的病株和田間邊緣的雜草,并將其深翻入土。
4)田間管理。采用高畦地膜覆蓋栽培,以避免病菌通過雨水濺射到葉片上。合理密植,保證田間通風透光良好。 及時修剪,避免過密遮陰。播種前施足腐熟有機肥,以確保養(yǎng)分充足。生長期可根據(jù)植株生長需要添加磷、鉀肥和葉面肥,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植株徒長,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為防止根系缺氧,要適時中耕1~2 次,減少田間積水。
4.2 藥劑防治 番茄斑枯病發(fā)病后, 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700 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 或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5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 或40%多·硫懸浮液5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 倍液等噴霧防治。 每隔5~7 天防治1 次,共2~3 次。 注意藥劑應交替使用,必要時可增加施藥次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