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之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以下簡稱《決議》 ),《決議》 在揭示黨的百年奮斗五大歷史意義時指出,百年奮斗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一百年來,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博大胸懷吸收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成功,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 2021 年11 月17 日,第1 版。應該說,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概念,標志著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進入新的境界,必須結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深入學習領悟,珍惜、維護并發(fā)展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嶄新形象。
何謂馬克思主義的形象呢?在一般的意義上,形象即人或事物看上去的形狀。使用形象一詞,淺層意圖是指對象給人的感性感受,即看上去舒適與否;而深層意圖則是指以價值認同為核心的感受。通過互聯網檢索發(fā)現,學界對政治性事物的形象問題研究,大都集中于政黨、國家,如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中國的國家形象,鮮有論及思想體系的形象。有討論馬克思形象的,但未見討論馬克思主義形象的。因此,六中全會《決議》 提出“馬克思主義嶄新形象”的確是新概念,是指馬克思主義在價值觀上給人們的感受。
討論馬克思主義在價值觀上給人的感受,當然要從馬克思主義本身說起。所謂馬克思主義本身,即這個概念的原始含義,那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開創(chuàng)的思想體系。在這個意義上討論馬克思主義形象問題,主要討論的是這個思想體系在文本上的一系列問題,既包括比較靜態(tài)的學科結構、邏輯體系、問題域,也包括動態(tài)性的馬克思恩格斯兩人的思想異同,還有他們各自思想歷程中的階段性變化等等,涉及其學術品質的基本評價。在通常情況下,任何一種延續(xù)許久并產生了大的影響的思想體系,都不存在學術品質上的負面形象問題—通俗地說,這樣的思想體系不可能不是真學問。因此,討論馬克思主義形象問題,一定要進入另一個層面,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延伸,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實踐性形態(tài),由于這種實踐性形態(tài)介入了歷史,介入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自然產生了在價值觀上給人的感受,這就是形象問題。
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特征,馬克思在1845 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中有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02 頁。這句話劃出了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想體系之間的最主要界線—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未自我定位為純學術,而是追求對歷史、對世界的實踐性改造,實踐是可以而且必須進行價值評價的。盡管這種改造在主觀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實踐,但是由于其發(fā)生在不同的時間段,特別是發(fā)生在不同的國家、地區(qū),發(fā)生于不同的族群中,這樣就使得任何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實踐都打上了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烙印,形成同一概念(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不同類型。
事實上,在馬克思主義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和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歷史上,的確存在過不同類型的馬克思主義。對不同類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1945 年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口頭政治報告中說了一段話,他說:“我們歷史上的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種,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把這些馬克思主義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們所要的是香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331—332 頁。
毛澤東這番形象化的話表明,馬克思主義的不同類型是確實存在的,因此,對中國共產黨來說,不是看上去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就可以了,而必須對不同類型的馬克思主義進行價值判斷。我們需要“香的馬克思主義”“活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臭的馬克思主義”與“死的馬克思主義”。所謂“香的馬克思主義”“活的馬克思主義”只能理解為,我們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是科學的、符合歷史前進方向的、能夠得到人民群眾認同的,并最終能夠得到實踐驗證。依此邏輯,當某種“臭的馬克思主義”與“死的馬克思主義”被克服了時,一種嶄新的馬克思主義才可能出現。應該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 使用了“馬克思主義嶄新形象”這個新概念,用以概括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貢獻。
對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展現于世界上的命題進行論證,這不單純是討論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問題,而是討論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以及在中國的問題,因此,必須對馬克思主義本身進行歷史的、發(fā)展的考察,從而確認我們是在什么意義上使用馬克思主義“嶄新形象”這個新概念的。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上,隨著馬克思恩格斯的去世,馬克思主義進入后馬克思時代。后馬克思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既與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有關,又超出了他們已經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本,發(fā)生了后來者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思想進行構建以及歷史實踐,不同的構建形成不同的流派,也就是不同的類型。
英國著名學者戴維·麥克萊倫的《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 (1998 年英文第三版)被譽為“對20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敘述”,這部著作共分五編,實質上就是描述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世界馬克思主義不同類型。主要有:
其一,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又區(qū)分出托洛茨基、列寧、斯大林以及斯大林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其二,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歐洲馬克思主義:又區(qū)分出盧卡奇、科爾施以及葛蘭西的馬克思主義;其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歐洲和美國的馬克思主義:又區(qū)分出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德拉沃爾佩學派、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等;其四,中國和第三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又區(qū)分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區(qū)分為革命勝利前與后的馬克思主義)、拉丁美洲的馬克思主義等。
美國學者詹姆遜也有自己的類型劃分,他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應該存在著幾種不同的馬克思主義,這同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同思想反映其具體社會情況的原則完全一致,其中每一種馬克思主義都滿足了其自身社會、經濟體系的特定需要和問題:例如,一種符合社會主義集團中革命后的工業(yè)國家;另一種,即農民馬克思主義的那種類型,符合中國和古巴以及第三世界國家,還有一種試圖從理論上解答由西方壟斷資本主義所提出的獨特的問題?!?4)[ 美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李自修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年,序言第9 頁。
在中國的政治和學術語境中,這些類型被分為:蘇聯(含東歐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模式(又分列寧和斯大林兩個類別,后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在政治立場上有所變化,但社會體制和經濟結構與之前無本質區(qū)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依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過程而分成不同類型),歐洲共產主義(指二戰(zhàn)后西歐存在的社會主義政黨及運動),西方馬克思主義或者新馬克思主義(指歐美學術界的馬克思主義思潮)。
這些類型給我們提供了討論“香的馬克思主義”“臭的馬克思主義”“活的馬克思主義”“死的馬克思主義”之形象問題樣本。當然,所謂香的、臭的、活的、死的,本身就是形象性的用語,本質在于價值判斷,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形象問題涉及某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是好的、正確的或者相反,而這個價值判斷的來源就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所確立的社會理想。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高度概括性地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在馬克思之前,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5)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8 年5 月5 日,第2 版。習近平在講話中還揭示出,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必然是生產力高度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當家作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高度精神文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良好形象的價值判斷標準。
為什么要提出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概念呢?一般來說,嶄新與陳舊相對應而存在。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應該作出辯證理解: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當然意味著推陳出新是必然趨勢,但另一方面,不能簡單地說過去的馬克思主義類型都是過時的,一切都應該進行具體分析。也就是說,“嶄新形象”概念與時間有一定關系,但不存在絕對對應關系,這個概念首先著眼于價值判斷。
馬克思主義的形象好壞與否,會從社會輿論中體現出來。英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特里·伊格爾頓在《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一書中,系統(tǒng)地回答了冷戰(zhàn)結束以后西方世界輿論對馬克思主義的責難,本質上就是西方人眼中的馬克思主義形象。他通過這本書,從十個方面為馬克思主義的形象做了辯護,而這十個方面的責難是:
1、馬克思主義結束了。在今天這個階級分化日益淡化、社會流動日益增強的后工業(yè)化西方社會里,馬克思主義絕對沒有一點用武之地。
2、馬克思主義意味著饑荒、艱辛、折磨、強制勞動、經濟破壞和國家暴政。因為社會主義意味著自由的匱乏;同時由于市場被廢除,社會主義必然意味著物質的短缺。
3、馬克思主義將人看成是歷史的工具,從而剝奪了人的自由和個性。馬克思的歷史觀不過是世俗化的天意論或宿命論。馬克思主義是對人類自由和尊嚴的冒犯。
4、馬克思主義不過是烏托邦之夢。在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世界里,沒有反抗、私利、占有、競爭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無貴賤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物質財富源源不斷。這個天真想法反映了馬克思整體政治思想的荒謬與不切實際。
5、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它不過是經濟決定論的又一種表現形式。藝術、宗教、政治、法律、戰(zhàn)爭、道德、歷史變遷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簡單地視為經濟或階級斗爭的反映。
6、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他認為除了物質,什么都不存在。他對人類精神層面毫無興趣,認為意識僅僅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
7、馬克思主義對階級的無聊癡迷已經過時。自馬克思寫作的那個年代以來,社會階級的圖景已變得面目全非。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者幻想會給我們帶來社會主義的工人階級,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
8、馬克思主義者倡導暴力政治行為。他們拒絕溫和漸進式的變革進程,而選擇血腥和混亂的革命。一小撮暴動者將揭竿而起,推翻政權并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大多數人。
9、馬克思主義主張建立全能型國家。廢除私有制之后,社會主義革命者將借由專制權力實施統(tǒng)治,這種專制權力將會終結個人自由。
10、1970 年代以來,所有最引人注目的激進運動都源自馬克思主義以外的思想。女權主義、環(huán)保主義、族群政治、動物權益、反全球化以及和平運動,這些政治行動主義的新形態(tài)把馬克思主義遠遠拋在身后。(6)[ 英 ]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李楊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年,此處十個方面的原文分別見第5、16、34、68、110、132、163、180、195、208 頁。
伊格爾頓所列出的十個方面,有的屬于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文本問題,即馬克思的思想是否如此的問題,有的則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實踐問題也就是社會主義實踐問題。前者的問題其實可以在文本研究中解決,比如,說“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他認為除了物質,什么都不存在。他對人類精神層面毫無興趣,認為意識僅僅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這種責難是出于政治偏見提出來的,幾近幼稚,僅憑舉證馬克思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以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便可以駁斥。
當然,十個方面責難的重心并不在此,而在后者,即馬克思之后的社會主義歷史實踐,這十個方面無非是歸納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實踐“有多么壞”的形象:僵化過時,與現代世界的問題脫節(jié);由于不能采納市場經濟機制,生產力不能發(fā)展,人民生活貧窮落后;只迷信暴力革命,反對漸進式的社會改革;不能解決社會對民主自由的需求;只相信經濟決定論,抹殺人類精神追求等等。
當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實踐要按照西方世界的輿論行事,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西方語境中的異類。問題的關鍵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價值觀來評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實踐,在此基礎上塑造出與這十個責難不一樣的馬克思主義形象,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這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之義,與西方責難無關,而與世界人民的認同大有關系。
由于十個方面責難的重心在于馬克思之后的社會主義歷史實踐,那么,討論馬克思主義形象問題的重心一定在于蘇聯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因為這是二十世紀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馬克思主義實踐。
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已經消逝,討論其消逝的過程及其原因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課題,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圍。本文討論的是它曾經有過的馬克思主義形象,這個話題可以從一個德國政治人物開始。
2018 年,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德國總統(tǒng)施泰因邁爾來到中國訪問,同為德國人,施泰因邁爾為馬克思在中國的地位而震撼,他無法繞開這個話題。因此,他在四川大學演講時,一方面承認“馬克思也一直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道主義者。他呼吁新聞自由、人道的工作條件、人人享有教育、女性享有政治權利、甚至在那時就呼吁:保護環(huán)境。他的激情來源于他對被剝奪權利的人的尊嚴和自由的同情和理解”。另一方面又說:“馬克思并沒有止步于理論,馬克思主義并不只存在于書架上或大學研討課中。我們德國人在談論馬克思時,不可避免地會立即聯想到曾經在東德和東歐以馬克思主義之名所造成的災難,聯想到40 多年鐵幕下的沉重年代。那時馬克思主義高于一切,個體卻毫無價值?!?7)德國駐華使領館網頁,https://china.diplo.de/cn-zh/aktuelles/neuigkeiten/-/2167754。施泰因邁爾的話本質上當然是出自西方價值觀,充滿了強烈的政治偏見,不足為據。但是,從現象看,施泰因邁爾的話已經觸及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問題,包括蘇聯在內的東歐國家基本上是這個模式,這個模式確實出現過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教條主義、官僚主義危害,客觀上損害了馬克思主義的正面形象。可以說,正是這些問題才導致了伊格爾頓所列出的西方輿論對馬克思主義十個方面的責難。
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奇》 中寫道,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的批評在幾個方面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后期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其中之一就是,“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的去斯大林化產生了實踐和理論上的影響。它導致了這樣一種認識,即這些社會及其運作的現實組織—更別說它們的經濟了—需要改革,這是一種在蘇共‘二十大’后和20 世紀60 年代末期讓人能夠特別感受到的認識。去斯大林化也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凍,允許反思有時甚至鼓勵重新提出斯大林時代堅決禁止的問題”。(8)[ 英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奇》,呂增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年,第326 頁。
不是說某種馬克思主義實踐有問題就必須顛覆推翻之,但有問題有弊端就必須改革,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所堅守的態(tài)度。蘇共二十大暴露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后,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立場是一分為二,既肯定這個模式的正確方面,也批評其錯誤方面。但是,相比于蘇共二十大前的單一歌頌和肯定,批評意識明顯上升,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之前沒有可能去發(fā)現其問題、特別是嚴重問題的存在。
1956 年9 月,毛澤東在會見外國共產黨代表團時談到斯大林問題,他不止一次地指出:“斯大林的錯誤,有它的歷史和社會根源,但主要應從主觀認識上找根源。蘇聯在階級消滅以后,仍找對象,大批抓人殺人??陀^形勢已經發(fā)展了,社會已從這一個階段過到另一個階段,這時階級斗爭已經完結,人民已經用和平的方法來保護生產力,而不是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放生產力的時候,但是在思想上卻沒有認識這一點,還要繼續(xù)進行階級斗爭,這就是錯誤的根源?!薄吧鐣呀涍M入了沒有階級的社會,反革命更少了,但斯大林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舊社會的時代?!?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 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第630—631、633 頁。毛澤東本人對社會主義時期階級問題的看法后來有變化,應另行討論,此處不贅。關于斯大林時期對社會主義法制的忽視,鄧小平披露過毛澤東對此的批評。1980 年8 月,鄧小平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就說:“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么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這種比較方法雖然不全面,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視。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情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fā)生?!?10)《鄧小平文選》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33 頁。關于斯大林奠定的蘇聯模式,鄧小平的基本判斷是,“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枷氡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1)《鄧小平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39 頁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在回顧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時,繼承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基本判斷,也將列寧與斯大林的階段予以區(qū)分,對列寧階段予以肯定,而對斯大林階段有所批評:“蘇聯模式逐步形成。列寧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步形成了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經濟規(guī)律等,隨著時間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體制障礙。”(12)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 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21—22 頁。
顯然,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對斯大林模式的一個共同看法是,這個模式固然有好的一面,但同時也是一個有弊端、有問題的模式,應該予以改革。蘇聯如何改革是蘇聯自己的事,但中國的社會主義不能完全抄襲之。換一句話說,斯大林模式不能代表馬克思主義的最好形象。伊格爾頓所列出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實踐“有多么壞”的形象,如體制僵化,排斥有效的市場經濟機制,生產力發(fā)展受阻,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過分迷信暴力,社會法治化水平低,精神生活貧乏等等,在斯大林模式中都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是全世界的社會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至今所必須直面的,必須引以為戒的。1959 年,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中的“必須虛心學習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切適合于我國情況的先進經驗”這句話之后,加寫道:“對其在歷史上所犯某些錯誤,例如斯大林時期所犯的某些政治上、經濟上的錯誤,則從反面學習,引以為戒?!?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 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第587—588 頁。
俄羅斯馬克思主義學者鮑·斯拉文在蘇聯時期就享有盛名,他在蘇聯解體以后依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但他也直言:“我國實行的斯大林模式,用馬克思的話說,是‘不文明的’模式,或是帶著由此而來的全部消極后果的‘兵營式共產主義’的模式。遺憾的是,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長期占優(yōu)勢地位的不是列寧的模式,而是斯大林的國家官僚主義的社會主義模式。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實質在這個模式中幾乎完全消失了,因此,億萬勞動人民不可能不疏遠這個模式。如今,那些試圖恢復這個模式的人,將會對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造成致命的打擊,最終損害社會主義思想的威信?!?14)[ 俄 ]鮑·斯拉文:《被無知侮辱的思想—馬克思社會理想的當代解讀》,孫凌齊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年,第102—103 頁。話雖尖銳,但作為過來人的看法,是不可忽略的。所謂“損害社會主義思想的威信”,就是破壞馬克思主義的形象。歷史進程是,當這種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而且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體制障礙”(習近平語)時,不改革便不可能使馬克思主義形象有所改善,有所提升。
法國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在其《文明史》 中認真對待了蘇聯馬克思主義歷史實踐的文明形象問題。他主要圍繞三大問題“涉獵蘇聯文明史”:“(1)馬克思主義是怎樣與俄國革命相遇,而后又怎樣指導俄國革命的?(2)拋開那些明顯具有極大重要性的計劃和數據,從人道上講,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的現實中,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3)在所有這些撞擊、強制和變遷之中,蘇聯文明的現在與未來,能否被人理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擺脫了前所未聞的重重困難,在物質領域行將取得令人驚異的成功。這些成功已在眼前。但是這些新的結構的建立遠未完成。它糾纏于種種悲慘的回憶,甚至糾纏于蘇聯經驗在全世界的聲譽本身。在它差不多可以自由決定自己國家的命運之際,它必須考慮它的行動在國際舞臺上的反響?!?15)[ 法 ]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常紹民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年,第576、597 頁。布羅代爾說的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在成長過程中,在最初的緊張對峙隨著國家的發(fā)展而逐漸有所緩和以后,如何向世界展現自己的形象,便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特別是在蘇共二十大以后,明顯可見蘇聯人在這方面的努力。然而,他們的努力在1991 年宣告失敗。2011 年,霍布斯鮑姆多少有些傷感地說:“社會主義者看到,蘇聯的死亡終結了全部的希望:一種不同的和更美好的社會主義……可能從十月革命的遺產中誕生。”(16)[ 英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奇》,第358 頁。這位學者顯然忽略了世界史的巨變已經到來,中國人已經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宣告,一種“不同的和更美好的”社會主義,已經從十月革命的遺產中誕生。
正是施泰因邁爾這個德國人,他在四川大學的演講中說:“因此,我們德國人也直接見證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里取得的成就。當時就是你們的四川老鄉(xiāng)鄧小平憑著膽識和遠見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之路。他曾經說過‘我是維吾爾族姑娘,辮子多’,意思是,即便面臨很多批評、即便在艱難的政治處境里也應該勇敢面對并努力去尋找務實的解決辦法。從那時起,正是憑借這種務實精神、勤奮和雄心壯志,中國成功地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今天許多中國人享有富裕的生活和良好的醫(yī)療保健、基礎設施和教育?!薄氨M管我曾多次來到中國,但每次重新到訪,我的感覺與我的許多同胞仍別無二致。德國人來到中國如果向窗外看去,起初一定是驚嘆不已。我們看到,一座座城市如何崛地而起,鐵路線如何飛速鋪展綿延萬里,高速公路和機場如何建到了偏遠地區(qū),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如何配備上了最先進的基礎設施。我向各位保證:我們德國人懷著深深的敬佩關注著這一切!”(17)德國駐華使領館網頁,https://china.diplo.de/cn-zh/aktuelles/neuigkeiten/-/2167754。他事實上已經進行了兩種馬克思主義形象的對比,已經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塑造的馬克思主義嶄新形象的基本內涵。
站在21 世紀五分之一處的人們,只要有著基本的良知與尊重事實的判斷力,就可以確認中國共產黨塑造的馬克思主義嶄新形象之基本內涵:
中國共產黨堅持的馬克思主義致力于發(fā)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生產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能力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不可逆轉。
中國共產黨堅持的馬克思主義致力于建設現代民主國家、法治國家,以保障人民生存權、發(fā)展權為首要任務推進人權事業(yè)全面發(fā)展,全過程的人民民主使中國出現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世界的民主事業(yè)作出獨特的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中國共產黨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堅信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诖?,中國反對任何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致力于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解決世界面臨的難題,特別是解決生態(tài)危機問題、核危機問題、生物安全問題、信息化安全問題等;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維護世界的和平發(fā)展大局,堅持推進經濟全球化,堅持全球共同發(fā)展,共同受益。
社會主義的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努力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引領人類社會進步潮流。相比于過去時代存在過的“臭的馬克思主義”與“死的馬克思主義”,今天中國共產黨塑造的馬克思主義,確實以嶄新形象展現于世界,而且充滿強烈的自信感,堅信其對世界的普遍意義。
就在蘇聯模式消逝的歷史廢墟上,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不僅可以力挽狂瀾地延續(xù)馬克思主義的事業(yè),而且還可以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使之展現于世界呢?習近平最近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指出: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于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用以指導實踐?!薄榜R克思主義能不能在實踐中發(fā)揮作用,關鍵在于能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果墨守成規(guī)、思想僵化,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的勇氣,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yè)無法繼續(xù)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18)《繼續(xù)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人民日報》 2022 年1 月12 日,第1 版。失去生命力和說服力的馬克思主義當然不可能以嶄新形象展現于世界。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也不時面臨著馬克思主義的形象問題,即“香的馬克思主義”還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活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死的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我們黨憑借理論創(chuàng)新的勇氣,用“香的馬克思主義”“活的馬克思主義”戰(zhàn)勝了“臭的馬克思主義”“死的馬克思主義”,才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
1934 年,由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黨在中央蘇區(qū)遭受嚴重挫折,革命險些完全傾覆,直到1935 年1 月遵義會議才得到拯救?!白蟆眱A教條主義危害如此之深,值得警醒的是,這一錯誤打的招牌就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指出:“犯教條主義錯誤的同志們披著‘馬列主義理論’的外衣,仗著六屆四中全會所造成的政治聲勢和組織聲勢,使第三次‘左’傾路線在黨內統(tǒng)治四年之久,使它在思想上、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整,在全黨影響最深,因而其危害也最大。但是犯這個路線錯誤的同志,在很長時期內,卻在所謂‘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化’、‘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等武斷詞句下,竭力吹噓同事實相反的六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領導路線之‘正確性’及其所謂‘不朽的成績’,完全歪曲了黨的歷史。”(19)《〈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年,第13 頁。
所謂“披著馬列主義理論的外衣”,就是指教條主義者的表面形象,他們幾乎字字句句都宗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毛澤東在清算“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時,憤怒斥責道:“我們老爺的‘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是不顧時間、地點與條件的”,“其特點是夸夸其談,從心所欲,無的放矢,不顧實際”;“誰要是在時間、地點與條件上面提出問題,誰就是‘機會主義’”,而他們卻“只知牛頭不對馬嘴地搬運馬克思、列寧、斯大林,搬運共產國際,欺負我黨與中國人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水平與對于中國革命實踐的認識水平的暫時落后而加以剝削”;“我常覺得,馬克思主義這種東西,是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的。中國自從有那么一批專門販賣馬克思的先生們出現以來,把個共產黨鬧得烏煙瘴氣,白區(qū)的共產黨為之鬧光,蘇區(qū)與紅軍為之鬧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吃了馬克思主義太多的虧”。(20)轉引自楊奎松:《革命: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43 頁。1958 年11 月,針對河南省提出“四年過渡到共產主義”之說,毛澤東又一次批評為“馬克思主義‘太多’了”。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 卷,第505 頁。激憤之情,溢于言表。
“左”傾教條主義的誤導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央蘇區(qū)開展的查田運動,教條式地搬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將農村相對生活較好的中農列為打擊對象,使之產生仇視革命的情緒。據史料所載,在瑞金踏逕區(qū),采取普遍清查的辦法,“查得一部分中農恐慌逃跑,躲到山上”,“有的地方普遍查田,甚至有專門查中農的,說中農中最容易躲藏富農(如會昌的某處),瑞金每個區(qū)都發(fā)生把中農或富裕中農當富農打的事情……有三個區(qū)發(fā)生中農上山”。(21)材料出處見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qū)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296 頁。
對于“左”傾路線造成的危害,彭德懷亦在其自述中說,自己在第五次反“圍剿”前夕率部在閩西作戰(zhàn),感覺到“群眾對我們的態(tài)度也不熱烈,召集群眾大會,只有很少的人參加。這使我開始感覺到根據地內的土地政策有問題:地主不分田地,逃到白區(qū)流竄;富農分壞田,也有不少外逃;在加緊反對富農的口號下,打擊了少數富裕中農,也有外逃者。他們伙同散布各種壞影響,使得邊區(qū)工作很不好做。赤白對立,經濟封鎖,越來越嚴重?!?22)《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181 頁。毛澤東所言之“吃了馬克思主義太多的虧”,就是指“左”傾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本質上只是假的馬克思主義,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死的馬克思主義”。
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 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后,1966 年至1976 年,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大量禍國殃民的罪惡活動,釀成十年內亂,使黨、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2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 2021 年11 月17 日,第1 版。1981 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在分析“文化大革命”之所以發(fā)生的社會原因時指出,當時存在“脫離現實生活的主觀主義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設想和論點加以誤解或教條化,反而顯得有‘理論根據’。”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科學著作是我們行動的指針,但是不可能給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現成答案?!?24)《〈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62 頁。可以說,這一時期林彪、“四人幫”的“左”傾路線也是“披著馬列主義理論的外衣”,他們反對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反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對搞四個現代化、熱衷于搞“階級斗爭為綱”的行為,都是頂著馬克思主義的名義進行的。這種反人民的假馬克思主義,本質上同樣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死的馬克思主義”,不僅給中國自身帶來損害,也損害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的名聲。
毛澤東早在1930 年就說過,“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25)《毛澤東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11—112 頁。而“左”傾教條主義者、德國人李德卻如此批評毛澤東,說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的知識是很膚淺的”,“毛從來沒有在國外生活過,不懂外語;中國又非常缺少馬克思主義著作,有限的幾本至多也是第二手的,原著更是屈指可數。糟糕的是,毛用折衷主義的方法,曲解馬克思主義的概念”。(26)[ 德 ]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李逵六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年,第67 頁。李德的馬克思主義標準就是多讀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是典型的本本主義!
然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某種“馬克思主義”不能使革命取得成功,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讓人民當家作主,使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不能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不能豐富社會的精神財富和精神生活,不能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那就不能認同這種“馬克思主義”。如果是理解有誤,那就必須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標準去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并構建全新的馬克思主義,塑造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
針對“左”傾教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問題上的嚴重干擾,鄧小平在1980 年代進行了系統(tǒng)性反思,提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27)《鄧小平文選》第3 卷,第63 頁。鄧小平還指出:“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總要表現它的優(yōu)越性嘛。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里?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二十八年只搞了二千三百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嗎?干社會主義,要有具體體現,生產要真正發(fā)展起來,相應的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夠逐步提高,這才能表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年,第277 頁。
美國學者沈大偉注意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發(fā)生了變化,“蘇聯的意識形態(tài)變得停滯不前、死板、枯燥、僵化,與現實相脫節(jié)。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等經典作家的思想不足以論證當前政策的合理性。必須發(fā)明新的思想。這些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無論這些原理多么貧乏)為基礎,但又產生于并尊重本國的國情。這就是‘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tài)”。(29)[ 美 ]沈大偉:《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呂增奎等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年,第153 頁。這個美國人看到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
今天,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當之無愧的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打造出這個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形象,正如習近平所說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3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8 年5 月5 日,第2 版。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四個“不是”中,“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以及“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都涉及本文直接討論到的馬克思主義歷史類型、歷史流派問題,已經得出的結論是,只有進行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才能催生馬克思主義嶄新形象。
而另外兩個“不是”,即“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以及“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則上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也就是人類文明類型問題。所謂“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與中國歷史文化(中國文明形態(tài))有淵源關系,但又不是完全沿襲或者復舊,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內含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這個精髓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固有之物,而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產物;所謂“不是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指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與國外現代化模式有共同之處,如市場經濟機制、工業(yè)化與信息化、城鎮(zhèn)化等要素,但又不是對其完全抄襲。習近平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說:“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這些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31)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 埋頭苦干、勇毅前行》,《求是》 2022 年第1 期,第9 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與西方現代化存在這些區(qū)別,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理論為指導的。如此,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出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再一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意義,即創(chuàng)新人類文明的意義。
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但是,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并未完結,任重而道遠。恰如毛澤東所說,“馬克思主義也是沒有完的,馬克思主義是空前而不絕后”。(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第87 頁。以史為鑒,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繼續(xù)依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依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才能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chuàng)造出越來越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形象,我們必須珍惜、維護并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