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晉“儒官”的設職、選任及其政治性

2022-11-24 09:07
關鍵詞:太學晉書國學

李 磊

東晉太學建立于建武元年(317),早于司馬睿稱帝(太興元年,318)。東晉的太學博士制度從五博士制到九博士制,再發(fā)展為十一博士制,最后為十六博士制。除太學外,東晉還在咸康三年(337)、太元九年(384)兩度興建國學。終東晉之世,興學均是重要的政治議題。本文擬在前賢的研究基礎上,(1)有關東晉官學及學官的研究參見:柳詒徵:《南朝太學考》,《柳詒徵史學論文續(xù)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352—442 頁。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丙帙《魏晉南北朝》 549“國子太學”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992—995 頁。高明士:《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第一章《漢唐間學校教育發(fā)展的特質(zhì)》第二節(jié)《兩晉南北朝時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40—73 頁。[ 日 ]古勝隆一:「南斉の國學と釈奠」,宇佐美文理編:『六朝隋唐精神史の研究』(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2005 年,第107—123 頁。[ 日 ]古勝隆一:《論魏晉南北朝之釋奠》,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165—178 頁。張連生:《六朝太學與國學考辨》,《史學集刊》 2006 年第5 期。吳秉勛:《魏晉南北朝“廟學”制度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2017 年6 月??疾鞏|晉太學博士、國子博士的設職與選任,以及國學的興復過程,通過闡發(fā)其所處的政治脈絡,呈現(xiàn)東晉學術與政治間的復雜關系。

一 東晉太學博士、國子博士的設立

建武元年(317)十一月東晉立太學,(2)《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149 頁。但在立學后的兩年時間里似未能開展教學活動,故而引發(fā)太興二年(319)應詹的上疏:“今雖有儒官,教養(yǎng)未備,非所以長育人材,納之軌物也。”(3)《晉書》卷七〇《應詹傳》,第1859 頁。疏文以“儒官”指稱太學博士。博士稱為“儒官”,自西漢而然?!稘h書·師丹傳》 載給事中博士申咸、炔欽上書后,遭尚書彈劾,稱其“幸得以儒官選擢備腹心”(4)《漢書》卷八六《師丹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第3507 頁。,“儒官”即指博士?!度龂尽の簳っ鞯奂o》 太和二年(228)六月詔稱“儒官或非其人”,因而要“高選博士”,“申敕郡國,貢士以經(jīng)學為先”(5)《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第94 頁。。西晉時,曹志在奏議中自稱“備位儒官”,其在咸寧初因“篤學履素、達學通識,宜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被詔選為國子博士。(6)《晉書》卷五〇《曹志傳》,第1390—1391 頁。故漢魏晉以來,儒官例稱中央官學師資。(7)此點承蒙匿名審稿專家指教。

關于東晉太學博士的員額,《晉書·元帝紀》 言太興二年(319)六月丙子“置博士員五人”(8)《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第152 頁。?!锻ǖ洹?卷五三《禮十三·沿革十三·吉禮十二》 載太常賀循的上言:“尚書被符,經(jīng)置博士一人。又多故歷紀,儒道荒廢,學者能兼明經(jīng)義者少。且《春秋》 三傳,俱出圣人,而義歸不同,自前代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學之者也。況今學義甚頹,不可令一人總之。今宜《周禮》 、《儀禮》 二經(jīng)置博士二人,《春秋》 三傳置博士三人,其余則經(jīng)置一人,合八人?!?9)《通典》卷五三《禮十三·沿革十三·吉禮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第1465 頁。賀循所言“尚書被符,經(jīng)置博士一人”,即五經(jīng)各一人。按《晉書·元帝紀》 ,太興二年六月己亥“加太常賀循開府儀同三司”,“秋七月乙丑,太常賀循卒”(10)《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第152 頁。??芍R循的上言在該年六七月間,針對的正是“置博士員五人”的情況。賀循建議在此基礎上加置三人:《禮》 增一人,共置二博士(《周禮》《儀禮》 ),“《春秋》 三傳”增二人即“置博士三人”,《易》 《詩》 《書》 仍各置一博士,“合八人(博士)”(11)此點承蒙匿名審稿專家指教。。

繼賀循任太常的荀崧在“方修學校,簡省博士”之時上長疏,疏文有言:“博士舊員十有九人,今五經(jīng)合九人?!?12)《宋書》卷一四《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第361 頁。《晉書》卷七五《荀崧傳》所載疏文,文字略有不同:“博士舊置十九人,今五經(jīng)合九人。”第1977 頁。關于博士九人,《宋書·百官志上》 云“皆不知掌何經(jīng)”(13)《宋書》卷三九《百官志上》,第1228 頁。,但《宋書·禮志一》 、《晉書·荀崧傳》 卻予以了明確記載,茲引《宋書·禮志一》 如下:

太興初,議欲修立學校,唯《周易》 王氏、《尚書》 鄭氏、《古文》 孔氏、《毛詩》 《周官》 《禮記》《論語》 《孝經(jīng)》 鄭氏、《春秋左傳》 杜氏、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儀禮》 《公羊》 《榖梁》 及鄭《易》 ,皆省不置博士。(14)《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0 頁;第361 頁。

可知“議欲修立學?!睍r的九博士為:《周易》 王氏,《尚書》 鄭氏,《古文》 孔氏,《毛詩》 鄭氏,《周官》 鄭氏,《禮記》 鄭氏,《春秋左傳》 杜氏,《春秋左傳》 服氏,《論語》 、《孝經(jīng)》 鄭氏?!墩撜Z》 、《孝經(jīng)》雖非五經(jīng),但自兩漢以來很受重視,故東晉加置博士。(15)此點承蒙匿名審稿專家指教。賀循上言加置的《儀禮》 《公羊》 《榖梁》 與鄭《易》 “皆省不置博士”。

荀崧疏文說:“準古計今,猶未中半。九人以外,猶宜增四?!?16)《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0 頁;第361 頁。荀崧認為,東晉將西晉十九博士制改為九博士制,遵循的是“節(jié)省之制”,但依據(jù)“三分置二”的“節(jié)省之制”,還當增加四博士。四博士分別是鄭《易》 、鄭《儀禮》 《公羊》 《榖梁》(17)《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1—362 頁?!稌x書》卷七五《荀崧傳》,第1977—1978 頁。。除了賀循曾建議的《儀禮》 、《春秋》 公羊、榖梁二傳外,又加置了鄭《易》 。太學博士文屬太常,(18)《晉書》卷二四《職官志》,第735 頁;第736 頁。依照“節(jié)省之制”為“儒官”爭取更多員額乃太常職責所在。荀崧的建議得到晉元帝的支持,晉元帝表示:“崧表如此,皆經(jīng)國大務,而為治所由。……可共博議之。”據(jù)《宋書·禮志一》 ,在“有司奏宜如崧表”后,元帝下詔:“《榖梁》 膚淺,不足立博士。余如所奏?!?19)《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2 頁?!稌x書》卷七五《荀崧傳》所載文字略有差異,第1978 頁。

《宋書·禮志一》 、《晉書·荀崧傳》 均提到“會王敦之難,事不施行”(20)《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2 頁?!稌x書》卷七五《荀崧傳》所載文字略有差異,第1978 頁。。王敦舉兵向闕的時間是永昌元年(322),而《晉書·元帝紀》 載太興四年(321)三月“置周易、儀禮、公羊博士”(21)《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第154 頁;第154 頁;第155 頁。,這一記載與元帝將九博士增為十二博士的詔書相印證?!端螘ぐ俟僦旧稀?的記述是:“元帝末,增《儀禮》 、《春秋公羊》 博士各一人,合為十一人?!?22)《宋書》卷三九《百官志上》,第1228 頁。晉元帝崩于永昌元年,太興四年亦屬“元帝末”?!端螘ぐ俟僦旧稀?不載鄭《易》 博士的增置,故認為元帝末從九博士制發(fā)展到十一博士制。

東晉置博士盡管事有曲折,但總的趨勢卻是博士員額不斷增加?!端螘ぐ俟僦旧稀?云:“后又增為十六人,不復分掌五經(jīng),而謂之太學博士也。秩六百石?!?23)《宋書》卷三九《百官志上》,第1228 頁。這與元帝君臣將立學視為“經(jīng)國大務”“為治所由”有關。《晉書·隱逸傳》 云:“于時司空王導啟立學校,選天下明經(jīng)之士,(任)旭與會稽虞喜俱以隱學被召。事未行,會有王敦之難,尋而帝崩,事遂寢?!?24)《晉書》卷九四《隱逸·任旭傳》,第2439 頁。王導出任司空的時間是太興四年七月壬午,(25)《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第154 頁;第154 頁;第155 頁。王敦之難興于永昌元年正月戊辰,終于四月,(26)《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第154 頁;第154 頁;第155 頁。可知“選天下明經(jīng)之士”是在太興四年下半年,正在十一博士制形成之后。

“選天下明經(jīng)之士”因王敦之難而中止,晉明帝太寧三年(325)三月癸巳再發(fā)詔書“征處士臨海任旭、會稽虞喜并為博士”(27)《晉書》卷六《肅宗明帝紀》,第163 頁。。然而根據(jù)晉成帝時袁瓌的上疏,直至咸康三年(337)情況仍然是“儒林之教暫頹,庠序之禮有闕,國學索然,墳卷莫啟,有心之徒,抱志無由”。袁瓌為此呼吁朝廷:“實宜留心經(jīng)籍,闡明學義,使諷頌之音,盈于京室,味道之賢,是則是詠,豈不盛哉!”(28)《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2—363 頁。

有關“儒林之教”的呼聲,是為咸康年間興文教所作的輿論動員。咸康元年晉成帝親釋奠,咸康三年太學改址至秦淮水南。(29)李磊:《四世紀的“崇圣”競爭與東晉太學、國學之興廢》,《孔子研究》 2021 年第1 期。在袁瓌上疏的同年,國學設立。(30)《晉書》卷八三《袁瓌傳》:“疏奏,成帝從之。國學之興,自瓌始也?!钡?167 頁。按《晉書·職官志》 ,“及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31)《晉書》卷二四《職官志》,第735 頁;第736 頁。。采取“三分置二”“節(jié)省之制”的東晉應保留國子祭酒、國子博士一人與助教十人的編制。

史籍所見國子博士、太學博士的征召事例,有不少集中于咸康三年之后的幾年里。如翟湯,“咸康中,征西大將軍庾亮上疏薦之,成帝征為國子博士”(32)《晉書》卷九四《隱逸·翟湯傳》,第2445 頁。。郭翻“與翟湯俱為庾亮所薦,公車博士征”(33)《晉書》卷九四《隱逸·郭翻傳》,第2446 頁。。因國子博士定額一人,翟湯既已被征為國子博士,與他一同被征的郭翻或許是太學博士。范宣,“太尉?郗鑒命為主簿,詔征太學博士”(34)《晉書》卷九一《儒林·范宣傳》,第2360 頁。。郗鑒任太尉的時間是咸康四年至五年(338—339),(35)《晉書》卷七《顯宗成帝紀》,第181—182 頁。范宣被征為太學博士當在此期間。又按《晉書·隱逸傳》 ,“咸康中,成帝博求異行之士,(劉)鮞、(邴)郁并被公卿薦舉,于是依(韓)績及翟湯等例,以博士征之。”(36)《晉書》卷九四《隱逸·韓績傳》,第2444 頁;第2443 頁。韓績是在咸康年間被召拜為博士的。(37)《晉書》卷九四《隱逸·韓績傳》,第2444 頁;第2443 頁。

王導、庾亮分別死于咸康五年與六年。此后參預朝政的是庾冰、何充、諸葛恢。咸康八年成帝崩、康帝即位,“委政于庾冰、何充”(38)《晉書》卷七《康帝紀》,第184 頁。。在成、康、穆三朝更迭之際,執(zhí)政的庾冰、何充延續(xù)了王導、庾亮的政策。會稽山陰謝沈,“何充、庾冰并稱沈有史才,遷著作郎,撰《晉書》 三十余卷”(39)《晉書》卷八二《謝沈傳》,第2151—2152 頁。。廣陵高崧除太學博士,再拜為中書郎、黃門侍郎,也是緣于“司空何充稱其明惠”(40)《晉書》卷七一《高崧傳》,第1894—1895 頁。。但國學的辦學時間僅有十五年,永和八年(352)殷浩西征,國學便因軍興而遭罷廢。(41)《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3 頁。復建要留待淝水之戰(zhàn)以后了。

二 東晉博士征召中的學術、地緣與門閥因素

太寧三年(325)三月癸巳詔書敘述了征召任旭、虞喜的緣由,詔書言:

夫興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喪亂以來,儒雅陵夷,每覽子衿之詩,未嘗不慨然。臨海任旭、會稽虞喜并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研精墳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前雖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42)《晉書》卷九一《儒林·虞喜傳》,第2348—2349 頁。

詔書包括兩個方面的評價:一是肯定了任旭、虞喜的經(jīng)學成就(“研精墳典”、“博學足以明道”),表彰他們專注于學問的態(tài)度(“潔靜其操,歲寒不移”);二是認為這種學術成就與人生態(tài)度能夠影響士風(“志操足以勵俗”),以助“興化致政”。虞喜的成就主要在對《周官》 與《論語》 鄭玄注的研究上,《隋書·經(jīng)籍志》 載其撰有《周官駁難》 三卷、《新書對張論》 十卷,并為《論語》 鄭玄注作贊。(43)???? 《隋書》卷三二《經(jīng)籍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第919、935、937 頁;第922 頁;第922、928 頁;第928 頁;第931—932 頁。《周官》 、《論語》 鄭氏均在元帝太興年間的九博士之列,可見太興四年、太寧三年的博士選任是依所立之經(jīng)“選天下明經(jīng)之士”。

元、明、成、康、穆帝之世的博士選任,一直以明經(jīng)為重要標準。咸康年間的博士范宣,“博綜眾書,尤善三禮”(44)《晉書》卷九一《儒林·范宣傳》,第2360 頁。,撰有《禮記音》 二卷。?謝沈被征召的緣由是:“康帝即位,朝議疑七廟迭毀,乃以太學博士征,以質(zhì)疑滯”(45)《晉書》卷八二《謝沈傳》,第2152 頁。。永和年間的博士曹耽是《禮記》 、《左傳》 專家,撰有《禮記音》 二卷、《春秋左氏傳音》 四卷。?博士荀訥專于《左傳》 ,參與編撰《春秋左氏傳音》 四卷。?升平年間的博士胡訥撰有《春秋榖梁傳集解》 十卷、《春秋三傳評》 十卷、《春秋集三傳經(jīng)解》 十卷。?胡訥對春秋三傳均有研究,由于《榖梁》 不列于學官,所任博士當與《左傳》 、《公羊》 有關。

《晉書·明帝紀》 記任旭、虞喜的身份為處士,(46)《晉書》卷六《肅宗明帝紀》,第163 頁。癸巳詔書表彰他們“潔靜其操,歲寒不移”。東晉征召的太學博士、國子博士有不少是《晉書·隱逸傳》 的傳主,如郭翻、翟湯、劉鮞、邴郁、韓績等。他們之所以享有較高的名望,乃至聞于朝廷,就是由于著意不交當權人物、不應征召。在政治文化語境中,處士應征是東晉朝廷德政的彰顯。征召處士的時機,則由當日的政治需求所定。博士征召的意義既在于政治宣傳,也是擴大統(tǒng)治基礎的一種手段。太興四年(321)、太寧三年(325)兩次征召任旭、虞喜,實是建康朝廷借“選天下明經(jīng)之士”,將舊吳大族納入政權之中,借以擴大統(tǒng)治基礎。(47)方北辰先生認為江東士族在王敦之難中的表現(xiàn),反映了他們對東晉政治權利分配的不滿。參見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第三章第二節(ji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第66—81 頁。虞喜之父為孫吳征虜將軍。在兩次王敦之難中,會稽虞氏均站在了建康朝廷一方。王敦第二次舉兵時,虞喜族人虞潭“于本縣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義軍,眾以萬數(shù)”,“乃進赴國難”(48)《晉書》卷七六《虞潭傳》,第2013 頁。。又據(jù)《晉書·賀循附楊方傳》 ,“時虞喜兄弟以儒學立名,雅愛(楊)方,為之延譽”,賀循“遂稱方于京師,司徒王導辟為掾”,“搢紳之士咸厚遇之”(49)《晉書》卷六八《賀循傳附楊方傳》,第1831 頁。。賀循為江東士族的代表人物,被王導稱為“此土之望”(50)《晉書》卷六五《王導傳》,第1746 頁。。他在東晉的建立過程中協(xié)調(diào)僑吳士族,有擁立之功。(51)陳寅?。骸妒鰱|晉王導之功業(yè)》,《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年,第55—77 頁。虞喜與賀循同在江東士族的交際網(wǎng)絡之中,故能推薦寒士楊方,使之躋身士流。任旭的情況與虞喜類似。任旭為臨海章安人,其父任訪是孫吳南海太守。西晉時,任旭“察孝廉,除郎中,州郡仍舉為郡中正”(52)《晉書》卷九四《隱逸·任旭傳》,第2439 頁。。臨海任氏自吳至晉一直是本郡大姓,故而任旭被州郡舉為郡中正。司馬睿過江后,屢次召辟任旭為掾?qū)?,大概緣于江東政局尚未穩(wěn)定,任旭一直沒有應召。晉元帝、晉明帝一再表彰并征召虞喜、任旭,與籠絡會稽虞氏、臨海任氏的政治考慮有關。

在咸康年間的博士征召中,江東士族依然是重要對象。韓績“廣陵人也,其先避亂,居于吳之嘉興,父建,仕吳至大鴻臚”(53)《晉書》卷九四《隱逸·韓績傳》,第2443 頁。。韓績先人遷徙吳郡嘉興縣的時間不詳,但從韓建位居孫吳九卿可知,至晚在三國時代韓氏已是吳郡大姓?!稌x書》 本傳以“東土并宗敬焉”來表述韓績在江東士族中的名望。舉薦韓績的孔愉,祖孔竺為孫吳豫章太守,父孔恬為湘東太守,從兄孔侃為大司農(nóng)。(54)《晉書》卷七八《孔愉傳》,第2051 頁;第2053 頁??子湓蚍磳ν鯇ψo軍的人事任命,“由是為導所銜”(55)《晉書》卷七八《孔愉傳》,第2051 頁;第2053 頁。。王導死于咸康五年,孔愉出任會稽內(nèi)史的時間在咸康五年至八年間(339—342)。(56)余曉棟、胡祖平:《東晉南朝會稽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320 頁。他上疏舉薦韓績,或許是趁建康政局變動為舊吳士族提供政治機遇。在接受孔愉的舉薦后,朝廷“詔以安車束帛征之”(57)《晉書》卷九四《隱逸·韓績傳》,第2443 頁。。安車,本供年老的高官或貴婦乘用。安車束帛則用以征召德高望重且年尊者,如呂后之依張良策迎四皓,漢武時迎八十余歲之魯詩專家申公。朝廷以安車束帛征韓績,表現(xiàn)對他足夠重視之意。時任尚書令的諸葛恢與王導同出瑯邪,為僑姓士族的政治代表,他以“名望猶輕,未宜備禮”為由阻止了安車束帛之禮。即便如此,對未入仕的韓績以太學博士相征已經(jīng)是很高的禮遇,太學博士是與揚州主簿、王國侍郎、奉朝請等并列的起家官。(58)此點承蒙匿名審稿專家指教。

成、康之際被征為太學博士的謝沈,出身會稽山陰謝氏。曾祖謝斐為孫吳豫章太守,父謝秀為孫吳翼正都尉,(59)《晉書》卷八二《謝沈傳》,第2151 頁。翼正都尉為孫吳太子近侍。(60)劉雅君:《從吳王到皇帝—孫吳立國江東與六朝政治統(tǒng)緒的形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年第1 期。同出會稽謝氏的謝敷,“性澄靖寡欲,入太平山十余年,鎮(zhèn)軍郗愔召為主簿,臺征博士”(61)《晉書》卷九四《隱逸·謝敷傳》,第2456—2457 頁;第2457 頁。。郗愔為鎮(zhèn)軍大將軍在太元元年至六年間(376—381),朝廷仍以博士征召會稽謝氏人物?!稌x書·隱逸傳》 載:

初,月犯少微,少微一名處士星,占者以隱士當之。譙國戴逵有美才,人或憂之。俄而(謝)敷死,故會稽人士以嘲吳人云:“吳中高士,便是求死不得死?!?62)《晉書》卷九四《隱逸·謝敷傳》,第2456—2457 頁;第2457 頁。

戴逵為僑姓隱士,與瑯邪王珣、王徽之交往密切。有人作云中詩為戴逵出仕制造輿論,詩文言“東山安道,執(zhí)操高抗,何不征之,以為朝匠”(63)《晉書》卷六四《會稽文孝王道子傳》,第1735 頁。,呼吁以之為“朝匠”?!稌x書·隱逸·戴逵傳》 :“逵后徙居會稽之剡縣?!⑽涞蹠r,以散騎常侍、國子博士累征,辭父疾不就??たh敦逼不已,乃逃于吳。吳國內(nèi)史王珣有別館在武丘山,逵潛詣之,與珣游處積旬?!睍鼉?nèi)史謝玄“慮逵遠遁不反”,乃上疏請絕征召戴逵之命,從而使其復還會稽剡縣。(64)《晉書》卷九四《隱逸·戴逵傳》,第2457—2459 頁。會稽人士以“吳中高士”之言嘲諷戴逵“遠遁(吳)不反(會稽)”,反映了東晉門閥社會中吳郡與會稽的矛盾。

蘇峻之難后,東晉雖然趨向于穩(wěn)定,但門閥內(nèi)部的階層分野卻也日趨分明。較之江東士族的內(nèi)部矛盾,江東士族與僑姓士族間的矛盾更為根本?!妒勒f新語·文學》 載:

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xiāng)里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惟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fā)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所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chuàng)彳姟!睆堖€船,同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即同載詣?chuàng)彳?。至門,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善曰:“張憑勃窣為理窟。”即用為太常博士。(65)余嘉錫先生指出這段史料出自《郭子》,參見《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下《文學第四》“張憑舉孝廉出都”條,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235—236 頁。

吳郡張氏是江東士族中的高門,張憑祖父張鎮(zhèn)曾任蒼梧太守,(66)《晉書》卷七五《張憑傳》,第1992 頁。但從“舉孝廉”的入仕途徑來看,他未預高流官序,故而“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主動尋求名士領袖劉惔的賞識。劉惔活躍于咸康至永和年間。(67)胡秋銀、劉浩:《論永和人物—以劉惔為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年第2 期。簡文帝咸康六年(340)為撫軍將軍,永和元年(345)進位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永和二年(346)與司徒蔡謨并輔政。《宋書·禮志三》 載張憑曾在永和二年(346)七月以博士身份參與禮議,(68)《宋書》卷一六《禮志三》,第451 頁??芍獜垜{拜謁劉惔的時間在永和元年至二年間(345—346)。永和元年至十年(345—354)的東晉政壇缺乏瑯邪王氏、潁川庾氏這樣的主導士族,門戶之爭處于相持階段,(69)?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第140—198 頁。僑、吳間的士林交往呈現(xiàn)平和、寬容之態(tài),此時的人物識鑒受到僑姓名士的觀念影響。《晉書·劉惔傳》 :“(劉惔)嘗薦吳郡張憑,憑卒為美士,眾以此服其知人。”(70)《晉書》卷七五《劉惔傳》,第1991 頁。張憑之所以有“美士”之稱,在于過人的玄學清談(“清言”)才能得到劉惔的賞譽。而劉惔認為張憑是“太常博士妙選”,則是因為他心目中的儒學是玄談化的儒學。玄學清談名士對博士等“儒官”的要求是禮玄雙修。(71)此點承蒙匿名審稿專家指教。

吳郡士族的地位要高于會稽士族,出身吳郡高門者尚且要迎合僑姓士風,會稽士族的處境可想而知。在見諸記載的博士征召中,會稽處士占有相當比例,正表明博士征召是朝廷安撫會稽士族的一種方式。與之類似,庾氏、桓氏主政上游方鎮(zhèn)時,所薦舉的博士有不少是江州、荊州人物。前述咸康中被庾亮上疏薦為國子博士的翟湯為江州尋陽人。按《晉書》 本傳,“建元初,安西將軍庾翼北征石季龍,大發(fā)僮客以充戎役,敕有司特蠲(翟)湯所調(diào)”(72)《晉書》卷九四《隱逸·翟湯傳》,第2445 頁。。由于翟湯并未應征博士,庾翼大發(fā)僮客時,他仍是處士。庾氏為了表示對治下名士的尊重,故而請朝廷敕書蠲免翟湯之調(diào)。與翟湯一同被征召的郭翻是江州武昌人,“伯父訥,廣州刺史,父察,安城太守”(73)《晉書》卷九四《隱逸·郭翻傳》,第2446 頁。。西晉時,郭訥與賀循一同被陸機上書推薦入洛為官。(74)《晉書》卷六八《賀循傳》,第1824—1825 頁。杜弢之難中,郭訥、郭察代表荊州、江州、湘州本土勢力與之斗爭?!稌x書·杜弢傳》 載:“廣州刺史郭訥遣始興太守嚴佐率眾攻(杜)弢,弢逆擊破之”,“州人推安成太守郭察領州事,因率眾討弢,反為所敗,察死之。弢遂南破零陵,東侵武昌,害長沙太守崔敷、宜都太守杜鑒、邵陵太守鄭融等?!?75)《晉書》卷一〇〇《杜弢傳》,第2621 頁。武昌郭氏在杜弢之難中遭到沉重打擊,郭察死于永嘉五年,(76)《晉書》卷五《孝懷帝紀》,第122 頁。郭訥亦被廣州土著勢力所背棄。(77)《晉書》卷一〇〇《王機傳》,第2624 頁?!稌x書》云“(郭)翻少有志操,辭州郡辟及賢良之舉,家于臨川,不交世事”(78)《晉書》卷九四《隱逸·郭翻傳》,第2446 頁。。臨川郡于元康元年由揚州轉(zhuǎn)隸江州。(79)胡阿祥、孔祥軍、徐成:《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年,第749 頁。郭翻“家于臨川”,當是郭察、郭訥失敗后,武昌郭氏遷徙避難的結(jié)果。咸康年間庾亮舉薦的翟湯、郭翻均是居住于江州的名士,而江州正是庾氏與王氏爭奪的焦點。庾亮試圖通過舉薦處士以獲取江州士庶的支持。咸康六年庾亮死后,王允之居江州刺史之位,江州落入瑯邪王氏掌控中。經(jīng)過復雜的斗爭,庾冰于建元元年(343)外鎮(zhèn)武昌,領江州刺史,江州重歸庾氏。(80)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第114—131 頁。庾翼在此時請敕特蠲翟湯所調(diào),正是延續(xù)庾亮爭取江州人心的政策。

綜上所述,東晉的博士征召以明經(jīng)處士為對象,這些處士大多為會稽、江州人物。征召會稽士族,是因為他們在門閥制度下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但又擁有政治軍事勢力,故以博士征召相籠絡。征召江州處士主要緣于潁川庾氏的薦舉。在與王氏相爭江州的背景下,庾氏的這些薦舉旨在爭取江州民意??梢姈|晉征召博士以“興化致政”,背后還具有切實的政治考量。

三 孝武帝“興復國學”及其政治考量

太元八年(383)的淝水之戰(zhàn)不僅是北方政治的轉(zhuǎn)折,也是東晉門閥政治的轉(zhuǎn)折。太元九年尚書令謝石上疏請“興復國學”及“普修鄉(xiāng)?!?,孝武帝隨即興復了已于永和八年(352)罷遣的國學。此次“興復國學”的政治意義與以往有別。如上文所述,東晉建太學與國學具有“興化致政”的宣傳意義,并以博士等“儒官”為政治資源籠絡會稽、江州人物。孝武帝“興復國學”的著眼點不在于以文教宣揚正朔,也不在于處理朝廷與地方關系,而在于皇權與門閥關系。謝石疏文說:

今皇威遐震,戎車方靜,將灑玄風于四區(qū),導斯民于至德。豈可不弘敷禮樂,使煥乎可觀。請興復國學,以訓冑子;班下州郡,普修鄉(xiāng)校。雕琢琳瑯,和寶必至,大啟群蒙,茂茲成德。匪懈于事,必由之以通,則人競其業(yè),道隆學備矣。(81)《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4—365 頁。

謝石認為淝水之戰(zhàn)取勝后,“興復國學”是展現(xiàn)孝武帝“皇威”的重要舉措,對外“灑玄風于四區(qū)”,對內(nèi)“導斯民于至德”。謝石為謝安之弟,這一上疏代表了謝安的意見?!端螘り盃c傳》 將“立國學”看作是謝安的舉措,“晉孝武帝太元中,衛(wèi)將軍謝安始立國學,徐、兗二州刺史謝玄舉燾為助教”(82)《宋書》卷五五《臧燾傳》,第1543 頁。。正因國學為謝安所倡,謝氏子弟才配合物色“儒官”人選。臧燾出任國子助教即為謝玄所推薦。

國學興復后,孝武帝以陳郡殷茂為國子祭酒,以車胤領國子博士,在人事上排斥了謝氏。早在淝水之戰(zhàn)進行時,孝武帝“詔司徒、瑯邪王道子錄尚書六條事”(83)《晉書》卷九《孝武帝紀》,第232 頁。,以分謝安之權?!稌x書·謝安傳》 云:“(謝)安以父子皆著大勛,恐為朝廷所疑”,“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安出鎮(zhèn)廣陵之步丘,筑壘曰新城以避之”(84)《晉書》卷七九《謝安傳》,第2075—2076 頁。。謝安已意識到“為朝廷所疑”,提議“興復國學”便是為了尋求與皇權的妥協(xié)。

出任國子祭酒的殷茂出身高門士族。孝武帝自即位始便與殷氏關系密切。寧康元年(373)殷康任左衛(wèi)將軍,他在“妖賊盧竦入宮”案中立下大功。(85)《晉書》卷七四《桓祕傳》,第1947 頁。寧康二年(374)殷茂已在散騎侍郎任上。(86)《晉書》卷二〇《禮志中》,第617 頁。太元年間,殷康之子殷顗、殷仲文及侄殷仲堪是政治舞臺上享有盛譽的名士。領國子博士的車胤為荊州南平士族,曾祖車浚為孫吳會稽太守,父車育任郡主簿。車胤的崛起有賴于桓溫,《晉書》 言桓溫“以辯識義理深重之”,辟為從事,引為主簿,遷別駕、征西長史。(87)《晉書》卷八三《車胤傳》,第2177 頁?;笢厝握魑鞔髮④娛加谟篮退哪辏?48),(88)《晉書》卷八《孝宗穆帝紀》,第194 頁。完全主導東晉政局則在永和十年至寧康元年間(354—373)。(89)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第140—198 頁;第257—291 頁。孝武帝即位時,車胤為中書侍郎,后遷為侍中,代表桓氏參預機密?!稌x書·車胤傳》 載:“時惟胤與吳隱之以寒素博學知名于世。又善于賞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無車公不樂。’謝安游集之日,輒開筵待之?!?90)《晉書》卷八三《車胤傳》,第2177 頁。與車胤同“以寒素博學知名于世”的吳隱之,其仕途發(fā)展也是緣于桓溫的知賞。孝武帝一度欲用為黃門郎,(91)《晉書》卷九〇《良吏·吳隱之傳》,第2341 頁。正是基于他的桓氏背景。

“興復國學”時,謝安“父子皆著大勛”,聲勢已高過桓氏。孝武帝排斥謝氏,以車胤領國子博士,隱含借桓氏平衡謝氏之意。但車胤的作用只是暫時的,隨著桓沖、謝安相繼死于太元九年(384)、十年(385),桓、謝間的平衡政治終結(jié),東晉形成了相權輔佐皇權的格局。田余慶先生認為,孝武帝伸張皇權、興儒學,主要信用的是徐邈、范寧、王雅三位儒生。(92)?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第140—198 頁;第257—291 頁。

在桓溫主政下,范寧之父范汪被免為庶人。(93)《晉書》卷七五《范汪傳》,第1984 頁。太元十三年(388)謝石薨,(94)《晉書》卷九《孝武帝紀》,第237 頁。謝氏請謚,范寧從子范弘之時任太學博士,議為惡謚:“貪以敗官曰‘墨’,宜謚曰襄墨公?!?95)《晉書》卷九一《儒林·范弘之傳》,第2363 頁;第2363、2366 頁。《晉書·儒林傳》 載:“時謝族方顯,桓宗猶盛,尚書仆射王珣,溫故吏也,素為溫所寵,三怨交集,乃出(范)弘之為余杭令”,“終以桓、謝之故不調(diào),卒于余杭令”(96)《晉書》卷九一《儒林·范弘之傳》,第2363 頁;第2363、2366 頁。。與此同時,范寧“指斥朝士,直言無諱”,亦從中書侍郎任上被出為豫章太守。(97)《晉書》卷七五《范寧傳》,第1985 頁;第1988 頁;第1984—1985 頁。《晉書·范寧傳》 言“寧之出,非帝本意,故所啟多合旨”(98)《晉書》卷七五《范寧傳》,第1985 頁;第1988 頁;第1984—1985 頁。,可見順陽范氏為孝武帝壓制謝、桓、王諸高門所借助的力量。順陽范氏的政治主張被范寧上升到學術層面。《晉書·范寧傳》 言:“時以浮虛相扇,儒雅日替,寧以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紂,乃著論”,“寧崇儒抑俗,率皆如此”(99)《晉書》卷七五《范寧傳》,第1985 頁;第1988 頁;第1984—1985 頁。。玄學風流是王、謝維系高門地位的文化資本,(100)牟發(fā)松:《說“風流”—其涵義的演化與漢唐歷史變遷》,《歷史教學問題》 2010 年第2 期。范寧“崇儒抑俗”實是釜底抽薪。范弘之給謝石惡謚正是“崇儒抑俗”的表現(xiàn)。孝武帝以范弘之及范寧之子范泰為太學博士,(101)《宋書》卷六〇《范泰傳》,第1615 頁。意在使太學成為伸張皇權的輿論陣地。

在太元年間的數(shù)次議禮中,太學博士維護了孝武帝的權威。太元九年(384)康帝褚皇后崩,康帝為明帝子,孝武帝為明帝弟簡文帝之子,褚皇后于孝武帝為從嫂,孝武帝由此遇到了喪服禮制上的難題。太學博士徐藻議服齊衰朞,認為這符合孝武帝承認康、穆、哀帝系的政策。(102)《宋書》卷一五《禮志二》,第394 頁。簡文帝為桓溫廢黜哀帝所立,承認明帝一系有利于孝武帝展現(xiàn)其不附從桓氏的形象。徐藻,《宋書·禮志》 原作徐恭,點校本整理者依據(jù)《晉書》 《通典》 《冊府元龜》 改為徐藻。(103)《宋書》卷一五《禮志二》??庇浀?5 條,第414 頁。《晉書》 ??庇浄Q:“徐藻、徐邈父子治穀梁?!?104)《晉書》卷三二《后妃·康獻褚皇后傳》??庇浀? 條,第985 頁。若太學博士徐藻確為徐邈之父,則其對孝武帝的回護之意甚明,故而孝武帝采納他的意見,“制朞服”?。太元十二年(387)皇太子拜廟后,圍繞著朝臣是否應該奉賀上禮,朝廷議禮。太學博士庾弘之議:“今皇太子國之儲副,既已崇建,普天同慶。謂應上禮奉賀。”(105)《晉書》卷二一《禮志下》,第669 頁。這一意見得到徐邈的支持。上禮奉賀國之儲副,符合孝武帝伸張皇權的大政方針。

孝武帝“興復國學”并沒有得到門閥的配合?!端螘ざY志》 言:“其年,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增造廟屋一百五十五間。而品課無章,士君子恥與其列?!?106)?? 《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5 頁。國學明確以“公卿二千石子弟”為教化對象,但“士君子恥與其列”。約在興國學一年以后,國子祭酒殷茂上疏陳述國學的情況:

自學建彌年,而功無可名。憚業(yè)避役,就存者無幾,或假托親疾,真?zhèn)坞y知,聲實渾亂,莫此之甚。臣聞舊制,國子生皆冠族華冑,比列皇儲。而中者混雜蘭艾,遂令人情恥之。?

殷茂的上疏表明孝武帝“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的政策并未落實?!皯剺I(yè)避役”者充當國學生員,目的在于免役,故而入學后以“親疾”為由請假,以致于國學“存者無幾”。殷茂認為生源的“混雜蘭艾”使“冠族華冑”恥于入學,要改變這種情況,須讓“群臣內(nèi)外,清官子侄,普應入學,制以程課”?。這一建議未被孝武帝采納,《宋書·禮志》 載:“烈宗下詔褒納,又不施行。朝廷及草萊之人有志于學者,莫不發(fā)憤嘆息?!?107)《宋書》卷一四《禮志一》,第366 頁。孝武帝“興復國學”旨在“皇威遐震”,目的在于政治而非學術。以殷茂為國子祭酒,也是借助陳郡殷氏的地位來協(xié)調(diào)與高門士族的關系。既然造勢已成,便無須再強迫門閥子弟入學。

結(jié) 論

東晉將太學視作“經(jīng)國大務”,認為是“為治所由”。在晉元帝太興年間的四年間,太學博士之制由五博士制發(fā)展為九博士制、十一博士制。咸康三年至永和八年(352)興建國學,當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與助教十人。從太學博士、國子博士的選任來看,明經(jīng)是首要標準。但在政治運作中,太學、國子博士主要當作政治資源籠絡會稽士族與江州人物。對于朝廷而言,安撫地位邊緣的會稽士族,事關在三吳地區(qū)的統(tǒng)治穩(wěn)定。薦舉江州人物的主要是潁川庾氏,他們在與瑯邪王氏爭奪江州的過程中,試圖借此贏得江州民心??傮w而言,東晉前中期以博士征召處士,重在地方統(tǒng)治。

淝水戰(zhàn)后,孝武帝興復國學,“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試圖樹立對門閥子弟的教化權。孝武帝以殷茂為國子祭酒,以車胤領國子博士,通過援引陳郡殷氏與譙國桓氏勢力,排斥在淝水之戰(zhàn)中立有大功的陳郡謝氏。此外,孝武帝依靠順陽范氏、東莞徐氏,以太學為伸張皇權的輿論陣地。太學博士范弘之“崇儒抑俗”,排抑謝、桓、王諸高門。在數(shù)次議禮中,太學博士徐藻、庾弘之等維護皇權。

大致以淝水之戰(zhàn)為界,太學、國子博士在東晉政治脈絡中的性質(zhì)與意義,前后有所不同。前一階段,博士官職被視作政治資源運用在地方統(tǒng)治中;后一階段,博士的議政權力及太學、國學的政治象征意義,被孝武帝用以調(diào)整與門閥的關系。東晉“儒官”的選任雖以明經(jīng)為前提,但其性質(zhì)仍然是以解決政治問題為指向的人事安排。因而,在考察其學術性的同時,也當注重其政治性。

猜你喜歡
太學晉書國學
聞雞起舞
“垂”改成“掉”,好不好?
嵇紹重禮
聞雞起舞
漢代太學如何培養(yǎng)治國安邦之才
枕戈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嵇康·絕響
宋代太學教育管理的責任追究
永嘉县| 秦安县| 河源市| 宜宾县| 白朗县| 昌吉市| 宜君县| 西充县| 新和县| 浠水县| 汪清县| 九龙坡区| 三明市| 时尚| 临颍县| 乌苏市| 丰原市| 桦甸市| 桐乡市| 泰宁县| 宝丰县| 阳东县| 色达县| 中牟县| 东至县| 江源县| 山阴县| 乌苏市| 米泉市| 安岳县| 淮北市| 松原市| 西城区| 遵义县| 浮梁县| 体育| 岳阳县| 彩票| 涞源县| 泰顺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