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根
(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政府 地方志辦公室,浙江 杭州 311200)
古代,我國各地“三江”之名諸多,如《山海經·海內東經》稱大江、南江、北江為岷三江;郭璞注《山海經·中山經》稱長江、湘水、沅水為三江;《元和郡縣志》稱岷江、澧江、湘江為三江。明清時以廣西漓江、左江、右江為三江。三江交匯處又稱為“三江口”,或“三江匯”。杭州三江匯位于錢塘江南岸,杭州主城區(qū)西南部,是錢塘江、富春江以及浦陽江的交匯口,是富春江與浦陽江在石牛山、定山、蕭然山脈,群山之間匯合流入錢塘江的灣口地區(qū),是浙東與浙西往來的水陸門戶。
杭州三江口是浙東、浙西的交匯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江匯右側的蕭山、濱江兩區(qū)(濱江區(qū)原屬蕭山,1996年劃出后單獨設區(qū))是浙東最西北端,是浙東的西北門戶,蕭山劃入杭州后,被稱為杭州的南大門。三江匯地理范圍涉及蕭山區(qū)、濱江區(qū)、西湖區(qū)、富陽區(qū)四區(qū),共12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qū)、湘湖旅游度假區(qū)兩個度假區(qū)。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最新規(guī)劃測算,總面積為458 km2,相當于杭州主城區(qū)的70%,是濱江區(qū)的6倍。重點管控區(qū)265 km2,面積約半個錢塘區(qū)。戶籍人口約46萬人,常住人口60萬人。
杭州三江匯,由于長安沙洲位居江中,將江面一分為二,水位受潮汐影響較大,一日兩潮,潮漲水高,潮落水低。漲潮歷時較短,一般1~2 h;落潮歷時較長,一般在10 h以上。據(jù)其附近的蕭山區(qū)聞家堰水文站測算,最高潮位8.21 m(1997年7月11日),最低潮位1.19 m(1954年8月11日),最大潮差3.17 m(1954年8月17日),平均潮差1.75 m。其北接西湖景區(qū),東為湘湖景區(qū),中間跨越錢塘江,匯集了杭州最為稀缺和珍貴的山水資源,也匯集了杭州珍貴的天然稟賦。生態(tài)條件十分優(yōu)越,藍綠空間占比達五分之三以上。
杭州三江口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個歷史過程,與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紹興知府湯紹恩建三江閘(紹興斗門)有關,還和浦陽江改道、錢塘江三門演變和匯口兩岸圍墾密切相關。
明中期前,蕭山之東北、紹興之北斗門鎮(zhèn),有錢塘江、曹娥江與錢清江三江的交匯口。其歷史悠久,歷史文獻中屢見不鮮?!睹魇贰さ乩碇尽吩唬骸叭撸辉徽憬?、一曰錢清江、一曰曹娥江。”清初著名蕭山籍學者毛奇齡還專門撰有《三江考》一文,浦陽者“發(fā)源于烏傷,而東逕諸暨,又東逕山陰,然后返永興之東,而北入于海。其在入海之上流,即今之錢清江也。其接錢清江之下流,即今之三江口”[1]。
此三江口,為海防要地,明于此設三江司,又置三江所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蕭顯部在松江遭擊后,經赭山而逃至此,以此為據(jù)點,侵犯曹娥、余姚等地,后被參將盧鏜追擊所斬,才平息下去。還為蕭紹水利樞紐。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知府湯紹恩,為泄下流,抵御水患,于此建三江閘,歷時6個月竣工。全閘28孔,以2應星宿,故亦稱應宿閘。亙堤百余丈。其底措石,鑿榫于活石上,相互維系,灌以生鐵,鋪以闊石板,每塊重千斤以上,十分牢固。同時,刻水則于柱石,用以根據(jù)水勢啟閉閘門。第二年三月,閘外再筑石堤長1 330 m,寬133 m有余,歷時5個月完成,以扼潮水沖擊;閘內又建三備閘,以備大閘沖潰之御。
三江閘建成后,山會海塘全線連接,錢清江成為內河,形成三江水系?!堕l務全書》稱:“潮汐為閘所遏,不得上?!薄八疅o復卻行之患,民無決塘筑塘之苦?!薄昂涤行睿视行?,啟閉有則,無旱干水溢之患?!薄疤灵l內得良田一萬三千余畝,外增沙田沙地數(shù)百頃。至于蒲葦魚鹽之利,甚富而饒?!盵2]因其對蕭紹平原水利意義重大,所以蕭紹一帶有諺語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三江閘不通。”
三江閘建造的同時,還進行了浦陽江的改道。浦陽江起源于浦江縣大園灣,流經義烏、諸暨湄池至兔石嶺進入蕭山境內。蕭山境內段稱為浦陽江下游。歷史上其下游流道經歷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變化。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唐代晚期以前散漫北流時期。浦陽江水流經臨浦湖由南而北,散漫北流,分為兩路:一路由臨浦湖經磧堰山北和木根山南的峽口流入漁浦湖,西北出錢塘江,所以《水經·漸江水注》稱:“湖水(臨浦湖——作者注)上通浦陽江,下注漸江,名曰東江,行旅所出,以出浙江也?!绷硪宦酚膳R浦湖順地勢北經山、會、蕭平原沼澤地,又東折錢清入海,所以《漢書·地理志》說:“余暨、蕭山、潘水(指浦陽江),東入海。”
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唐代晚期至明代中期借道東流時期。浦陽江下游由臨浦向東經茅山閘,由麻溪直下內河,西折入西小江,經錢清江注入杭州灣,所以歷史上西小江曾是浦陽江的故河道。由于西小江和錢清江不斷變深變寬,南宋淳熙年間錢清鎮(zhèn)附近的江面變寬達30~40 m,到元代末,河面已寬達114 m,成為一條滔滔大江,常常淹沒西小江沿岸莊稼。
第三個歷史時期,明代中期以后,改道北流時期。為了改變上述西小江經常洪水泛濫狀況,明代中期開通臨浦鎮(zhèn)西面的磧堰山,筑起麻溪壩,浦陽江才流經義橋而在今聞堰街道處注入錢塘江。
磧堰山,位于義橋鎮(zhèn)與臨浦鎮(zhèn)交界之處,史稱戚堰山、七堰山、積堰山,主峰稱元寶山,海拔160 m,其鞍部不足20 m。它的開通,使其以西的義橋和許賢間平原得以改變,使當時許賢、安養(yǎng)兩鄉(xiāng)的村莊被新開江所分割,令杭州的三江匯初顯雛形。隨著三江匯的形成,西江塘進一步加寬加固,成為向南行進的大道。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臺灣爆發(fā)了由三合會首領朱一貴領導的起義,清朝軍隊就循著此道進入福建,再渡海入臺灣,將起義鎮(zhèn)壓下去。所以,可以這么說,沒有浦陽江的改道,只有二江,就沒有杭州的三江口,也無所謂三江匯。不過其形成之初,無人叫它三江口,或三江匯。浙江大學教授陳橋驛主編的《浙江古今地名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版)、《杭州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均不載其名。進入21世紀以后,由于聞堰鎮(zhèn)連續(xù)舉行九屆“三江美食節(jié)”,“三江口”之名才逐漸響起來,未來隨著杭州市委、市政府打造杭州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qū),該名聲將會真正叫響。
錢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稱“浙江”“浙水”“之江”“曲江”等,發(fā)源于安徽省休寧縣懷玉山六股尖,流經新安江、富春江后,流至蕭山聞家堰,最后注入杭州灣。歷史上錢塘江先后經歷南大門、中小門、北大門之變遷。南大門在航塢山與赭山之間,又稱海門。宋初燕肅的《海潮論》中說:“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因航塢山旁有鱉子山,適在海門之中,故又以鱉子門名之。時錢塘江北岸在杭州、觀音堂、赭山、雷山、鳳凰山一線,南岸在西興、長山、航塢山、大和山、黨山、紹興三江閘一線。中小門,在赭山與白虎山之間,位于南北兩大門之中,較窄,故名;北大門位于中小門之北,在青龍山、白虎山與海寧城南海塘之間。
浦陽江雖于明代中期改道,但由于錢塘江走南大門,南岸海塘西江塘北段(今濱江區(qū)境內段)和北海塘一線(兩者被稱為蕭紹海塘),與富春江流道幾乎在同一斜線上,三江口形狀并不明顯,加之廣義的錢塘江,富春江是其中游,這可能就是不為史書、辭典所載和坊間傳說的原因。
明代以后,錢塘江潮流北趨較前代為烈,據(jù)《明實錄》《明史》,以及明代省、府、縣志記載,海風五變,北面江岸坍蝕嚴重。因實行阻北導南方針,竭力促使錢塘江流道仍歸南大門,但至明末,錢塘江主槽出現(xiàn)陡變跡象。清初海潮終出中小門,南大門已不是主要流道,僅在大潮時有漫流而已,蕭紹平原不斷向北延伸,面積擴大。錢塘江流道并沒有就此而止,水勢進一步向北??滴跷迨哪?1715年),中小門全淤,錢塘江海潮盡歸北大門出入??滴跷迨拍?1720年),朱軾在奏疏中說:“江海不循故道,直沖北大門而來?!庇终f:“赭山以北,河莊山以南,乃江海故道(指中小門),近因淤塞,以至江水海潮盡歸北岸?!盵3]他提出了開中小門淤沙,使江海盡歸赭山、河莊山之間進出的建議。由此,在康熙至乾隆年間分別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次開掘。但由于中小門是一條狹長地帶,江面較窄,且山根連綿,河床不能深切,門外又有雷山障礙,因而好景不長,兩岸相安僅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小門逐漸淤塞,江流仍回北大門入海。
隨著錢塘江江道向北,灘涂不斷向北伸展,群眾陸續(xù)圍堤墾殖,逐步形成蜿蜒南沙大堤的雛形。據(jù)民國《蕭山縣志稿》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于紹蕭沿海創(chuàng)筑大堤,長四千八百余丈,底厚三丈,面厚八尺,高一丈,計圈進紹興三江場糧地一千畝,蕭山日月等號生熟地二萬余畝,屬蕭山境者三千六百七十丈?!盵3]三江匯右岸,即現(xiàn)杭州市濱江區(qū)境內沙地區(qū)域基本形成。
民國十六年(1927年),錢塘江自六和塔以東一帶江流變化無定,江流又南侵,同時江心積沙逐漸增高,長約2 000 m,輪渡(西興至杭州)往返必須上下繞道。下游南沙江岸,同遭坍削。為此,第二年,錢塘江工程局(浙江省水利局前身)實施了塊石挑水壩工程,濱江沙地逐漸恢復原狀。為保護已漲沙地,沿江人民筑起了堤岸,這就是坊間所稱的“防洪埂”,至1949年春,全堤大部分成高2 m,厚2 m的土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對此堤進行連接、整理、架高培厚,因在錢塘江南岸沙地,故名南沙大堤。1956年,十二號臺風過境,堤塘遭受嚴重破壞。災后,蕭山縣人民政府組織群眾全面修復、加寬,并分期分段拋石防坍,重點地段修筑丁壩、盤頭,保護堤坡,制止江岸坍塌。至此,南沙大堤穩(wěn)固,現(xiàn)濱江區(qū)域沙地也才完全穩(wěn)固下來。
南沙大堤的修筑,不僅圈進約300 km2的土地,使蕭山在原有浦陽江之南的“南鄉(xiāng)”區(qū)塊、浦陽江以北與北海塘以南的“塘里”區(qū)塊的基礎上,增加了北面的沙地區(qū)塊。還使三江口向北延伸,口門急劇轉彎,彎口右側岸線微向錢塘江水域凸出,成為貨真價實的三江口。
蕭山圍墾蜚聲中外,其規(guī)模之大,面積之廣,浙江乃至舉國無雙,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稱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跡”。蕭山圍墾最早起源于三江匯東、東北側,分為自發(fā)小規(guī)模圍墾、大規(guī)模人工圍墾和機械化圍墾三個階段。
由于南沙大堤的形成,河道水動力條件相對減弱,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邊灘地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位于蕭山西部,三江匯東、東北側的聞堰、浦沿、長河等鎮(zhèn)鄉(xiāng)的不少村落在南沙大堤外進行自發(fā)圍墾。如濱江區(qū)的浦沿街道(原屬蕭山)就圍有5個區(qū)塊,即棉場圩,新生小圩,浦聯(lián)小圍,聯(lián)莊鐵塔小圩,冠二、山二小圩,合計圍地面積1 420 km2。長河鄉(xiāng)的江一村、江二村、江三村,西興鄉(xiāng)的星民村均進行了圍墾,面積少則幾十畝,多則二千多畝不等。圍涂累計面積萬畝左右,筑起長達近二十千米“錢塘江小圍堤”。后逐年加高培厚、拋石或干砌勾縫護坡。1997年“七九”洪水后,開始籌劃錢塘江百年一遇的標準堤塘。全線完工后,又進行了標準塘的提升工程,使其成為融路堤景為一體的錢塘江南岸堤塘。
由于三江匯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斷出現(xiàn)富春江、浦陽江洪水侵襲和錢塘江潮汐頂沖的險情。20世紀60年代,杭州西湖區(qū)袁浦鄉(xiāng)東江嘴高灘圍堤,使富春江面的過水斷面大為縮小,70年代中期,蕭山許賢鄉(xiāng)(今屬義橋鎮(zhèn))在石門至漁墅拋筑了九條丁堤,又使富陽至聞堰段過水斷面大為削減。為擴大三江口的行洪面,20世紀末實施了退堤還江工程。2006年,又實施了東江嘴切灘工程,使江道擴大行洪面積,確保了三江匯的鞏固和錢塘江兩岸人民的安全。
蕭山圍墾不僅有效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還使三江匯的東側繼續(xù)向北、向西逶迤延伸。另外,富陽漁山的圍涂造田,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西興保灘工程(加固西興壩組、興建臨橋三壩),也有效控制了江道的變化。一言以蔽之,沿口圍墾,使三江匯灣形最終定型。
杭州三江匯的優(yōu)勢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地理優(yōu)勢、生態(tài)優(yōu)勢外,還具有經濟、文化、精神和政治方面的優(yōu)勢。
杭州三江匯由于其優(yōu)越的水利環(huán)境,經濟優(yōu)勢極為突出。由于江道的改變,使義橋與聞堰成了活水碼頭,到清代嘉慶年間,此兩鎮(zhèn)的市面已經十分繁榮,來自浦陽江、富春江上游的煙葉、桐油、木材、生豬、大米、柑橘等等,都水運至聞堰集結,然后轉運至浙江各地。同時,還招來大批外地富商在聞堰開店經商,運輸業(yè)、商會、同業(yè)會館應運而生。歷史上,湘湖的黏土層由水云母組成,土質細膩黏韌,是制作磚瓦的優(yōu)質原料。明弘治年間,就開始燒制磚瓦,明末達數(shù)百家。清代繼續(xù)增加,至康熙時期,湘湖磚瓦業(yè)聞名全省,成為與嘉興、湖州并列的三大磚瓦中心。西江塘北(現(xiàn)濱江區(qū)段)還是蕭山鹽業(yè)的中心地帶,建有西興鹽場。
可以說,三江匯右岸是蕭山鹽業(yè)和磚瓦業(yè)兩大手工業(yè)的誕生之地,也是蕭山歷史上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和近代工業(yè)的肇始之地。民國時期,一場由浙江省建設廳直接籌劃、指揮的“鄉(xiāng)村建設實驗”在三江匯右側展開,被稱為“浙江鄉(xiāng)村建設事業(yè)前途的一線曙光”[4]。新中國成立后,三江匯右岸成為蕭山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特別發(fā)展的閃亮之地。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市場經濟首先在這里崛起,已有多個產業(yè)平臺,包含了高新區(qū)(濱江)大部分區(qū)域和之江文化產業(yè)帶的核心區(qū)域,擁有云棲小鎮(zhèn)、湘湖金融小鎮(zhèn)、未來智造小鎮(zhèn)、白馬湖生態(tài)創(chuàng)意園等。城市化也在這里取得顯著成效。這里的老百姓較早邁入了小康水平。如今,三江匯區(qū)域廣大民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資本驅動、城鎮(zhèn)化驅動和創(chuàng)新驅動,到處春意盎然,經濟繁榮。
杭州三江匯是錢塘江詩路、運河詩路、浙東唐詩之路的交匯點,是元朝大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開卷處,擁有跨湖橋文化、錢塘江文化、漁浦文化等文化印記,也是浙江越文化、吳文化交匯處?!霸诖蠖鄶?shù)時間里,越文化與吳文化的發(fā)展亦被置于不同的行政區(qū)劃范圍和相對獨立的經濟社會背景,使得在民風、士風、文風、學風等諸多方面,越文化與吳文化一直顯示出不同的特點”[5],吳、越文化互補,融為一體,有著眾多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存,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右岸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湘湖,在“浙江湖泊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即跨湖橋文化在浙江乃至中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意義、越文化史上的顯赫地位、非凡的社會學意義、旅游業(yè)上的突出地位和國際影響正在日益擴大”[6]。左岸的杭州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qū),是國務院1992年10月批準建立的1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之一,總面積9.88 km2,主要建有宋城、未來世界、杭州西湖國際高爾夫場三大主題項目和九溪玫瑰園等一批度假單元。2007年,宋城景區(qū)秉承“建筑為形,文化為魂”的經營理念,文旅融合,不斷完善旅游休閑功能,深化文化內涵,逐漸形成大瓦子勾欄、七十二行老作坊、《宋城千古情》三大旅游核心產品。特別是《宋城千古情》于1997年開始上演后,成為當時世界上年演出場次最多和觀眾接待量最大的劇場演出,被海外媒體譽為與拉斯維加斯“O”秀、法國“紅磨坊”并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成為中國文化演藝行業(yè)中獨具特色的“宋城演藝模式”,2009年獲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七屆中國舞蹈劇“荷花獎”[7]。
三江匯區(qū)域雖則口右重農,口左尚商,但“工商業(yè)日趨發(fā)達,交通日趨便利,錢塘江分隔效應大大降低,兩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日趨同步化、同一化”[5]。這里的民眾有著光榮的革命精神,富陽的漁山是革命老區(qū)之鄉(xiāng),蕭山區(qū)的義橋、濱江區(qū)的長河有著多個革命老區(qū)村,紅色基因深厚。同時,“對他們來說,那錢江涌潮的潮勢、性能、流向,了如指掌;對灘涂的形狀、高低、寬狹,如同門前的道路一樣熟悉”[8]?!蔼毺氐牡乩憝h(huán)境、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感悟到的樸素辯證認識,孕育了越人直面艱險、敢于拼斗、百折不撓、敢于取勝的精神”[9]。正是從不間息的一日兩潮培育了他們敢為人先、奔競不息的弄潮兒精神。紅色的革命基因、弄潮兒精神是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未來城市”實踐的重要精神食糧。
所謂政治優(yōu)勢,杭州市委、市政府對其非常重視,于20世紀末開始作“擴市”準備。2001年3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將蕭山、余杭兩個縣級市并入杭州市區(qū),撤市設區(qū),杭州市區(qū)面積雖然擴大至3 068 km2,但杭州仍受著錢塘江江流阻隔,分成兩半,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fā)、跨江發(fā)展”的戰(zhàn)略。從此,杭州的城市格局不再局限于西湖一隅,而是進入一個以錢塘江兩岸為發(fā)展中心的新時期,人們稱之為“錢塘江時代”。“十五”期間,杭州陸續(xù)在已建的一橋、二橋、三橋基礎上,新建四橋、五橋、六橋,于是南北溝通,天塹變通途,兩岸的市區(qū)連成整體。2017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又進一步提出“擁江發(fā)展行動”戰(zhàn)略,要把錢塘江沿線建設成為“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級濱水區(qū)域,重點打造擁江區(qū)域六個“帶”,即生態(tài)帶、文化帶、景觀帶、交通帶、產業(yè)帶、城市帶。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qū)的開發(fā)和建設,又把“擁江發(fā)展”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指出,杭州要唱好“西湘記”。湘湖及三江匯流區(qū)塊,就是唱響“西湘記”的重要篇章。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2020年12月3日,正式發(fā)文建立杭州市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qū)建設管理領導小組;2020年12月6日,經中央編辦、省委編辦、市委編辦批復同意,設立杭州市三江匯未來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在杭州市錢江新城建設管理委員會掛牌;2020年12月16日,杭州市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qū)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第一次會議,三江匯正式揚帆起航。邁入2021年,啟動“‘三江匯’區(qū)域文化挖掘與整理項目”,為三江匯的開發(fā)建設邁出了良好開端。2021年3月,《“三江匯”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qū)發(fā)展戰(zhàn)略與行動規(guī)劃》和《“三江匯”杭州未來城市實踐區(qū)建設與治理準則》正式發(fā)布。不久,《三江匯“未來城市”實踐區(qū)景觀控制規(guī)劃(草案)》進行了公示。上述諸多優(yōu)勢,為杭州三江匯的建設、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明代中期,蕭山東北、紹興市北三江口的三江閘建造,終因海涂外漲,失去了三江口的功能(地名仍存在)。從此視角看,紹興三江口的淤塞過程,也就是杭州三江匯形成的肇始。加之經歷了錢塘江的三門演變和三江匯口兩岸的圍墾,使其成為不折不扣,名實相符的三江口。今三江匯已成為杭州市“南啟”戰(zhàn)略的核心區(qū)塊、擁江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地,也是杭州探索新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營城范式的未來城市實踐區(qū)。擁江發(fā)展更進一步,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新時代。三江匯新的建設將分“保護+開發(fā)”兩個步驟實施,在保護現(xiàn)有的自然資源,留出生態(tài)廊道、通風廊道、景觀廊道的基礎上,進行高品質的適當開發(fā)。這將是杭州的重要經濟增長極,也是三江流域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是未來城市實踐區(qū)的“杭州樣本”,一定會進一步提升杭州在全國的魅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