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勇 秦 軍 牟 磊
腦膜瘤約占顱內腫瘤的三分之一[1]。腦膜瘤多為良性,生長緩慢,病人就診時腫瘤往往較大。當腦膜瘤的基底部起源于大腦鐮,并呈外生性生長,向腦組織表面或竇侵襲且位于附近,稱為竇鐮旁腦膜瘤。此類腫瘤位于血液豐富的竇旁且周圍有重要的引流靜脈,部分位于功能區(qū),手術完全切除的難度較大。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顯微手術治療竇鐮旁腦膜瘤42例,療效滿意,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42 例中,男9 例,女33 例;年齡23~77歲,平均(51.9±12.3)歲;病程2 個月~8 年。頭痛、頭暈27 例,一側肢體麻木無力7 例,雙下肢乏力1 例,視物模糊7例,體檢發(fā)現(xiàn)7例。
1.2 影像學資料42 例術前都行顱腦CT 及頭部MRI平掃+增強掃描,其中24 例行MRV 檢查,10 例行CTA檢查,1例因腫瘤大(5.2 cm)行DSA檢查。根據(jù)冠狀縫及人字縫將竇鐮旁腫瘤分為前、中、后三個位置:前1/3有9例,中1/3有29例,后1/3有4例。右側30例,左側10例,雙側2例。腫瘤直徑0.4~5.2 cm。
1.3 手術方法 全麻后,Mayfield 頭架固定頭部。腫瘤位于前1/3 者,取仰臥位;位于中1/3 者,取側臥位并患側向下;位于后1/3 者,取俯臥位。選擇患側入路,如腫瘤侵襲雙側則采取非優(yōu)勢半球入路。神經(jīng)導航定位并確定腫瘤范圍后,設計合適的皮瓣,常規(guī)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骨膜,翻開皮瓣。銑刀銑開骨瓣,若出現(xiàn)竇破裂,則使用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同時覆蓋腦棉片。當硬腦膜壓力較高時,應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內壓后弧形剪開硬腦膜。仔細沿相關間隙解剖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找到腫瘤基底部并配合電凝阻斷腫瘤主要血供及瘤周供血動脈。對于腫瘤較大,先行瘤內減壓,再分塊切除腫瘤??蓪⑸倭磕[瘤組織殘留,聯(lián)合CUSA 超聲吸引對腫瘤進一步切除。若腦膜缺損,使用人工硬腦膜修補。
2.1 手術結果 術中發(fā)現(xiàn)腫瘤突入竇腔內4 例,與竇壁外層緊密聯(lián)系8例,位于竇鐮旁30例。Simpson分級:Ⅰ級25 例,Ⅱ級15 例,Ⅲ級2 例(圖1)。無手術死亡病例。術后頭痛、頭暈緩解25 例,未緩解2 例;一側肢體無力7例中,4例出院時肌力正常,3例肌力4級。雙下肢乏力1例,出院時肌力正常。體檢發(fā)現(xiàn)7 例中,6 例恢復良好,1 例出院時神志嗜睡、肌力4級。視物模糊7例術后改善。
圖1 巨大鐮旁腦膜瘤手術前后影像
2.2 手術并發(fā)癥1 例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出院時治愈;1例術后出現(xiàn)硬膜下積液及硬膜外血腫,行血腫清除并行氣管切開術,出院時恢復良好。
2.3 隨訪結果 術后隨訪3~12個月,復查顱腦MRI未見腫瘤復發(fā)。
竇鐮旁腦膜瘤是顱內常見腦膜瘤[2,3],部分腫瘤位于功能區(qū)且腫瘤周圍組織結構錯綜復雜,腫瘤的切除具有挑戰(zhàn)性。
3.1 術前評估及手術計劃 相關影像學資料的獲取尤為重要。腦CT檢查可觀察腫瘤的大小、鈣化情況以及顱骨是否受到侵襲。腦MRI 平掃+增強可分析腫瘤的位置、質地以及血供是否豐富,同時還可以明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腦MRV 可將矢狀竇可視化,觀察引流靜脈以竇受壓情況[4]。DSA檢查可動態(tài)觀察動脈及靜脈,甚至側支細小血管[5]。對于直徑較大且血供豐富的腦膜瘤,DSA 檢查的同時可行相關責任血管的栓塞,達到減少術中出血和縮小腫瘤體積的目的[6],但這為有創(chuàng)操作,很多病人難以接受。完善術前準備,有助于手術計劃的制定,降低相關手術風險,使病人獲益。
3.2 術中的實施 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對腫瘤的顯露至關重要。術前應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腫瘤大小與骨瓣取出后暴露的相應位置是否符合;第二,矢狀竇是否通暢,包括部分或完全堵塞;第三,腦皮質引流靜脈與腫瘤的關系;第四,各靜脈分支血管之間的關系,腫瘤動脈血供的來源于;第五,瘤周有無側支靜脈的形成。本文竇鐮旁腦膜瘤采用同側入路,腫瘤暴露滿意,腫瘤全切除率高,并發(fā)癥少。有學者認為,若術前評估主要供血血管位于腫瘤內側及下方,可通過對側入路,對腫瘤的血供進行阻斷,從而安全切除腫瘤。由于此方法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其利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臨床可應用神經(jīng)導航技術更加精準的設計皮膚切口及骨瓣的范圍,更快找到病灶并切除,提高手術效果[5]。
3.3 腫瘤的切除過程 盡量使用銳性分離,少量出血用明膠海綿覆蓋,腦棉片壓迫止血,同時吸耳球滴濕棉片,配合吸引器使明膠海綿與出血點吸附更加緊密。若出血較多,難以止血,推薦低功率電凝止血,避免引起周圍腦組織及相關血管的熱損傷。腫瘤的切除原則為“瘤內減壓,瘤周分離”。首先瘤內分塊切除,根據(jù)術前評估及制定的計劃,逐漸分離到腫瘤的基底部或找到相關供血動脈。如確認為腫瘤供血動脈后,可結扎;當供血動脈位于腫瘤內部,應分離其出入端,在直視下分離并凝斷后,再行腫瘤切除。若不能確定,不可盲目結扎,以免引起相關并發(fā)癥。由于腫瘤與腦表面有腦脊液間隙,待瘤內減壓后,沿腦脊液間隙完全分離腫瘤。當腫瘤侵入矢狀竇前三分之一時,可將竇一并切除后再修補[7,8]。當腫瘤侵犯矢狀竇中三分之一,涉及中央前后回和中央旁小葉,不可隨意切除矢狀竇或者損傷周圍皮質引流靜脈,若操作不當會引起出血、梗塞或神經(jīng)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病人生命[9~11]。術中發(fā)現(xiàn)腫瘤與血管粘連緊密,不易分離,不推薦損傷血管而達到腫瘤全切除,建議殘留少量腫瘤,低功率電凝燒灼,術后行輔助治療。若在分離過程中造成功能區(qū)的引流靜脈破裂,需要進行血管重建,盡量恢復相關區(qū)域的供血,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幾率。為提高手術的精準性和明確相關功能區(qū)部位,可借助神經(jīng)電生理進行術中監(jiān)測及定位,提高手術安全性。腫瘤完全切除后留一空腔,行走在腫瘤中的血管由于腫瘤的切除而矢去支撐,而懸于空腔之上,因重力作用,易造成血管的破裂,為此,在腫瘤切除后用明膠海綿墊于空腔,給血管支撐力,從而降低出血的風險。腫瘤的剝離,對相關血管的反復操作,為防止血管痙攣,應用罌粟堿明膠進行覆蓋。
3.4 術后管理 血壓的控制、抗癲癇藥物的應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顱內壓的管理、腦血管痙攣的防治等都影響病人的預后。腦膜瘤以女性多見,多為WHO 分級Ⅰ級[12],少數(shù)病理分級高,術后復發(fā)率隨之增高[13,14],應加強術后隨訪。
綜上所述,竇鐮旁腦膜瘤周圍組織結構復雜,手術風險高。制定合理的手術計劃、術中進行精細操作,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手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