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悅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景德鎮(zhèn) 333403)
人類飲食生活的發(fā)展促使了陶瓷用具的發(fā)明,陶瓷紋飾也是隨著人類飲食文化的豐富與審美觀念的發(fā)展逐漸喻意吉祥。陶瓷紋飾的出現并非偶然,陶器紋飾最初是以實用性而被廣泛運用的。遠古先民認識到紋飾不僅能夠加固陶質,還能增加手掌與器物的接觸面積,加大摩擦力并減少因滑落而損壞器物的機率。隨著人類大腦的開發(fā)與審美意識的提高,陶器紋飾還具備傳達“信息”的作用。原始彩陶缸“鸛魚石斧圖”(見圖1)中,鸛鳥叼著魚的畫面,學術界便認為是鳥部落打敗魚部落的紀念品,這種審美性、實用性與傳遞信息的功能逐漸成為人們傳達祈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媒介。
圖1 鸛魚石斧圖
根據清朝日用瓷器上的紋飾寓意內容,大致分為:圖騰類、動植物類、文字符號類、人物紋飾類、吉祥符號類。
在清朝陶瓷紋飾中,圖騰紋飾一直占據著重要的比例與地位。圖騰紋飾的來源分為兩類:一類是超現實物種,一類是現實物種類。超現實物種即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其形象主要根據人的主觀想象對現實生活中的物體形象進行改造提煉,并將各種不同物種組合而成,如龍、鳳、麒麟等。這類紋飾往往具有傳說性與神秘性,或象征著統(tǒng)治者的地位與身份,受到人們的喜愛與尊敬;現實物種類主要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客觀物體,如魚、蟾蜍、鳥等,受人崇拜,成為人們表達某類愿望的訴求對象。
動植物類即動物類和植物類兩類,而植物類又分花卉類和瓜果類。清朝飲食器具中的動物紋飾常見的有鴛鴦、蝙蝠、仙鶴、鹿、獅子、羊、象、雞等動物紋飾,這類紋飾多以諧音出現并承載著不同的吉祥寓意,如“連年有余”(蓮花和魚)、“五福捧壽”(蝙蝠和桃子)、“室上大吉”(雄雞站在石頭上)等。清朝飲食器具中的花卉紋飾主要有牡丹、蓮花、梅花、菊花、百合等,牡丹紋飾和蓮花紋飾兩類紋飾占據主要比例。瓜果紋飾主要有桃子、枇杷、石榴、荔枝、柿子、佛手等,桃子象征長壽且在飲食器具中占據著主要比例。
壽字紋、卐字紋等文字符號主要伴隨著桃紋、蝙蝠紋飾等出現,寓意為福壽雙全、福壽安康等。壽字紋飾還以“萬(卐)壽無疆”等字樣多出現在碗器、盤器上。喜字紋飾多出現在杯子、壺、碗上,盤上較少,主要用于新婚夫婦祝愿婚姻幸福美滿等。
人物符號紋飾在清朝陶瓷紋飾中也占據著一定的比重,清朝陶瓷紋飾中人物符號紋飾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戲曲小說類人物、神話傳說類人物、宗教人物類、嬰戲紋飾類等。在飲食器具上的紋飾且具有吉祥寓意主要以嬰戲紋飾、八仙祝壽、麻姑獻壽等紋飾。嬰戲紋常見于壺、碗中,八仙祝壽(見圖2)和麻姑獻壽圖案紋飾多出現在盤中,可能是盤子的繪畫面積以及繪畫條件適合描繪復雜生動的人物紋飾。
圖2 八仙祝壽
觀察清朝飲食器具中有很多符號紋飾本身就帶有吉祥寓意,如:如意紋、八吉祥紋、祥云紋、靈芝紋、古錢紋(銀錠、元寶)、火珠紋等,每一個符號紋飾都具有不同的吉祥寓意。如意紋象征吉祥如意,靈芝代表長壽延年,常與蝙蝠、桃子、壽字紋等組合,古錢紋一般寓意招財進寶或者晉升,火珠紋常與龍、鳳、麒麟等圖騰圖案搭配,寓意興旺發(fā)達、繁榮昌盛。
清朝飲食器具上的紋飾具有兩個現象:一是紋飾內容多數具有食用價值,如魚、雞、桃子、荷花、菊花等,這類紋飾既符合人體食用要求,又具有吉祥寓意;二是清朝飲食器具多具有吉祥寓意,尤以紋飾體現。
中華民族是一個“尚食”的民族,古人會根據食物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外貌形狀、讀音、神話傳說等方面賦予食物新的身份價值,使之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與心理訴求。桃是我們常見的水果之一,主要寓意長壽?!渡褶r本草經》里記載:“桃仁味苦,性溫;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清代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記載桃:“補心,活血,生津滌熱”?!翱涓缸啡铡币约啊拔魍跄概c漢武帝”的故事隱喻族人對生命的渴望與延續(xù),桃因醫(yī)食價值和神話傳說寓意長壽永生,深受族人喜愛。
吉祥文化發(fā)展到清朝時期已進入成熟階段,其原因離不開統(tǒng)治者的推崇。滿族人為了穩(wěn)定鞏固政權以及對中原文化的崇拜,自覺接受學習中原文化,而隸屬于中原文化的戲曲成了他們鐘愛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清廷內經常上演“萬壽長春”、“靈仙祝壽”、“五福五代”等吉祥戲曲,反映出統(tǒng)治者對吉祥文化的崇拜心理。清朝統(tǒng)治者的求吉心理還體現在飲食生活中,根據溥儀晚年的回憶:“清朝皇帝用膳極為繁瑣,菜品造型、盛裝器具都要體現吉祥,極為重視肴饌的圖案造型……其目的在于使食器中出現吉祥美麗的形象……還注重肴饌命名,名字要……喜慶吉祥……”,避兇趨吉的心理在清代帝王中尤為強烈。宮中負責御膳的官員和太監(jiān)要挖空心思為許多菜肴起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如“龍鳳呈祥”、“壽比南山”、“旭日東升”等,在年節(jié)喜慶之日還要把主菜名拼配吉祥成語,從清王朝統(tǒng)治者的娛樂方式、用膳要求與習慣可以看出他們對吉祥文化的重視以及崇拜心理。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種植是封建時期國家經濟和個人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其影響下逐漸衍生出求飽務實的民族思想。先民在饑餓面前只能放棄心中的虛無幻想,轉向能夠滿足口腹之欲的實際愿望。陶瓷紋飾則成為先民表達其口腹愿望的表現媒介,“連年有余”、“五谷豐登”、“金玉滿堂”等吉祥圖案出現在飲食器具上,當人不再受到饑餓的威脅之后,欲望轉向其它精神層面,衍生出除了溫飽之外的心理訴求,如“升官發(fā)財”、“福壽雙全”等。
通過對清朝日用瓷上的紋飾寓意內容發(fā)現,以食物為媒介表達內心愿望一直伴隨著吉祥文化的發(fā)展,人們將這種心理訴求投射在飲食器具上,追溯其原因離不開華夏民族在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務實精神,以及族人對美好事物以及生活的向往,這種求吉心理豐富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