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偉, 仲 陽
(貴州財經(jīng)大學 文學院,貴陽550025)
中國古代園林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陵寢園林四類。其中,私家園林始于西漢,多由貴族和富豪興建,為休憩、游賞、歡娛之所,著名的如景帝之弟梁孝王劉武在封地睢陽(今河南商丘)所建的“菟園”(又稱“梁園”)。此園連綿幾十里,內(nèi)有雁池、百靈山、奇花異樹、珍禽異獸。西漢詞賦家枚乘寫過一篇《梁王菟園賦》,盛贊其壯美。東漢至北宋先后以洛陽和開封為都,私家園林興盛于河洛地區(qū)。北宋以后由于戰(zhàn)亂破壞、政治中心轉移、經(jīng)濟停滯以及環(huán)境惡化等原因,洛陽的私家園林嚴重衰敗,罕有遺存。本文按時間順序擇要敘述。
東漢定都洛陽,皇家御苑和私家園林的重心都在中原地區(qū)。這一時期王公貴族大肆斂財,生活奢華,私家園林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如順、桓二帝時期,大將軍梁冀把持朝政近20年,權勢熏天,在洛陽城內(nèi)外以及東至滎陽、西至弘農(nóng)(1)弘農(nóng)是漢至唐的一個郡置,范圍歷代有變,西漢時最大,包括今河南西部的三門峽市及陜西東南部的商洛市。、南至魯陽(2)魯陽是今河南省魯山縣的古稱,屬南陽郡。、北至黃河的千里范圍內(nèi)修建了面積廣大的“深林絕澗,有若自然”[1]136的園林。東漢末年由群雄割據(jù)至魏、蜀、吳三國鼎立,曹魏統(tǒng)治的北方地區(qū)實行門閥制度,世家大族多擁有大型莊園,此局面一直延續(xù)至西晉統(tǒng)一。
西晉時期,豪門貴族紛紛在都城洛陽建造私家園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北郊的金谷園。此園充分利用地形和植被,前臨清泉,后依茂林,綠樹成蔭,鑿池修臺,樓閣相連。園主石崇位高權重、富甲天下,曾與晉武帝之舅王愷斗富,生活極其奢華。石崇常與左思、陸機等在此園吟詩作賦,號為“二十四詩友”。唐代詩人李益的《上洛橋》中“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2]描繪了金谷園林泉丘壑、河岸柳明的盛景,猶如世外桃源一般。陽春三月之時園中風景宜人,被稱為“金谷春晴”,列洛陽八大景之一。
此外,與石崇同時代的文學家潘岳也在洛陽建有一處莊園,遍植樹木、蔬果,池中養(yǎng)魚以供垂釣,林中牧羊以供食用。此園雖比金谷園簡樸很多,但性質(zhì)類似。潘岳在《閑居賦》中云“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長楊映沼,芳枳樹樆,游鱗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藹,靈果參差。張公大谷之梨,溧侯烏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靡不畢植。三桃表櫻胡之別,二柰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側。梅杏郁棣之屬,繁榮藻麗之飾,華實照爛,言所不能極也”[3],描寫了他在莊園中的美好生活。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洛陽遂成為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私園營建之風逐漸興起?!堵尻栙に{記》記載:“當時四海晏清……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爭修園宅,互相夸競,崇門豐室、洞戶連房,飛館生風、重樓起霧。高臺蕓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園園而有,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盵1]138北齊瘐信在《小園賦》中云:“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云氣蔭于叢蓍,金精養(yǎng)于秋菊。棗酸梨酢,桃榹李薁。落葉半床,狂花滿屋。名為野人之家,是謂愚公之谷。試偃息于茂林,乃久羨于抽簪。雖有門而長閉,實無水而恒沉。三春負鋤相識,五月披裘見尋。問葛洪之藥性,訪京房之卜林。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4]通過對所居小園的描寫來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北魏時期,私家園林中開始出現(xiàn)了疊石假山?!堵尻栙に{記》載有大臣張倫在洛陽宅園中造景陽山的情況:“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倫造景陽山有若自然?!盵1]147張氏園林成為后來江南園林普遍采用的“疊山理水法”的源頭,即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精構無限的山水意象。
隋唐時期是洛陽城市發(fā)展的鼎盛期,也是園林營造的高峰期。這一時期,東都洛陽城內(nèi)外出現(xiàn)了大量的私家園林,在古代造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洛陽名園記》中云:“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5]44僅洛南里坊區(qū)之內(nèi)就有宰相級官員魏徵、宋璟、崔融、蘇味道、狄仁杰、裴度、姚崇、張說、牛僧孺等人的園林。這些園林多遠離喧鬧的市集,尋求與自然的親近。其中,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園、李德裕的平泉山莊和裴度的綠野堂(3)憲宗宰相裴度晚年退居洛陽,在城南午橋建別墅,筑有暖館涼臺,名“綠野堂”,嘗與白居易、劉禹錫等作詩酒之會,不再過問時事。后人以“綠野堂”喻稱官吏隱居的別墅。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長慶四年(824),白居易 53 歲,被罷杭州刺史后移居洛陽,買下散騎常侍楊憑的履道坊(4)據(jù)考古發(fā)掘,履道坊的位置大約在今洛河南獅子橋村東。宅園,在此植樹、種花、挖池、建亭、開路、筑橋,75 歲時在此病故。白居易在其詩《池上篇》中曰:“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盵6]331這儼然一副隱士園居圖,悠閑自在。白居易熱愛生活,隱居深山與其性情不符。他愿意出門即是朝堂,回家就是山林,于是便探索到一種“中隱”的生活方式:“進不趨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獲落,要路多險艱;不如家池上,樂逸無憂患?!盵6]354
除了城內(nèi)的履道坊宅園,洛陽南郊也有一處著名的私園。這就是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的平泉莊。據(jù)《唐語林》記載:“平泉莊在洛城三十里,卉木臺榭甚佳。有虛檻,引泉水,縈回穿鑿,像巴峽十二峰,……平泉莊周圍十余里,臺榭百余所,四方奇花異草,……怪石名品甚多,……有禮星石、獅子石,好事者傳玩之?!盵7]《說郛》云:“李德裕東都平泉莊,去洛城三十里,卉木臺榭,若造仙府。有虛檻對引,泉水縈回,疏鑿像巫峽、洞庭,十二峰,九派,訖于海門江山景物之狀以間。竹間行徑有平石,以手磨之,皆隱隱見云霞、龍鳳、草樹之形。初德裕營平泉,遠方之人多以異物奉之?!盵8]這座園林位于今洛陽南郊15 公里處的伊川縣梁村溝,周回10余里,其景觀頗具集錦獵奇之風格,開后世宋徽宗建“艮岳”(5)宋代著名宮苑,徽宗政和七年(1117)興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萬歲山,后改名艮岳、壽岳,或合稱壽山艮岳,亦號華陽宮?;兆跒橹H撰《御制艮岳記》。1127 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毀。,集天下奇石于一園之做法的先河。當年李德裕常和文人名士在此園飲酒唱和,共賞風光,留下洛陽八景之一的“平泉朝游”。遺憾的是,宣宗時李為忌者所構,被貶崖州司戶,平泉莊自此開始衰敗,至宋代已成“遺基皆瓦礫”“池平無舊鳳”的山野之地。
與平泉莊齊名的另一處中晚唐名園是宰相牛僧孺的歸仁里園,牛李二人最大的相同之處在于對湖石的偏好,石癖造成了兩大影響:首先是掀起了當時聚斂太湖石的熱潮,在二人的帶動下,太湖石成為公卿園林里不可缺少的點綴,身價倍增;其次是樹立了太湖石的鑒賞原則,如:怪、奇、透、丑、潤、瘦、漏、皺、清、古等。
可惜的是,唐末戰(zhàn)亂造成大量的洛陽私家園林毀于一旦。
北宋時期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私人造園盛極一時。這一時期,西京洛陽雖不似集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于一體的東京汴梁那般繁華,卻因其濃厚的歷史底蘊成為官宦文人們的理想居所,再加之洛陽山川秀麗,水源豐富,氣候溫和,那些前朝遺留下來的諸多無主荒地因此成為建園沃土。于是,司馬光、文彥博、富弼等大批地位顯赫的官員紛紛在此置田建園,作為樂享清靜的第二居所。蘇轍曾說:“習于漢唐衣冠之遺俗,居家治園池,筑臺榭,植草木……其山川風氣,清明盛麗,居之可樂……而其貴臣巨室,園囿亭觀之盛,實甲天下?!盵9]這些園林星羅棋布、彼此相望,春華秋實、修竹長揚。宋代私園的繁盛可從當時的文人著述中窺得一斑。
北宋中期著名詩人梅堯臣頗中意于洛陽的園林。他曾通過詩文記錄一座名為“王祁公北園” 的園林:
園林多高樛,園卉多芳柔。紅紫經(jīng)幾春,青枯經(jīng)幾秋。我至每懷浮觴之卿翁,但見浮觴之水汩汩流。水流日夜曾未休,高門世世生賢侯。不比平泉碑缺花木記,又非家鴟嘯鳳皇樓。洛陽城中亦有園與宅,常同歐陽翰林攜酒游。竹閑池館遺翠羽,戶外楊柳系紫騮。今嗟齒似舊作博士,嘉趣只與心相仇。強騎瘦馬往城北,二十三年如轉頭。歸來作此辭,且應主人求。”[10]42
從此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園林,也看到了北宋文人的園居生活。他們感花木之森郁芬芳,嘆歲月之似水凋零,沉浸于曲水流觴,騎紫騮于戶外,品詩酒于園宅,清雅中帶有苦澀,歡愉中帶有悲涼。此外,梅氏還寫過不少詠懷園居生活的詩作,以下兩首表達了他對洛陽園林景物的惆悵與感懷,也頗具代表性。
昔在洛陽時,共游銅馳陌。尋花不見人,前代公侯宅。深堂鎖塵埃,空壁斗蜥蜴。楸陰布苔綠,野蔓纏石碧。池魚有偷釣,林鳥有巧射。園隸見我來,朱門暫開辟。園婦見我還,便掃車馬跡。何以掃馬跡,實亦畏他客。我輩唯適情,一葉未嘗摘。他人或所至,生斗不得惜。又憶游嵩山,勝趣無不索。各具一壺酒,各蠟一雙屐。登危相扶牽,遇平相笑噱。石搗云衣輕,巖裂天窗窄。上飲醒心泉,高巔溜寒液。下看峰半雨,廣甸飛甘澤。夜宿岳頂寺,明月入戶白。分吟露氣冷,猛酌面易赤。明朝循歸途,兩脛痛苦刺。日旱就馬乘,香草路迫厄。卻望峻極居,已與天外隔。薄暮投少林,漱濯整冠幘。碑觀巡幸僧,指古定空壁。誓將新詠章,燈前互詆擿。楊生謢己短,不字不肯易。明年移河陽,簿書日堆積。忽得謝公書,大夸游覽劇。自嵩歷石堂,蘚花題洞額。其文曰神清,固非人筆畫。乃知二公貴,逆告意可賾。遂由龍門歸,里堠環(huán)數(shù)驛。我時詩以答,或歌或辨責。責我不喜僧,性實未所獲。凡今三十年,累冢拱松柏。唯與公非才,同在不同昔。昔日同少壯,今且異肥瘠。昔日同微祿,今且異烜赫。昔同騎破韉,今控銀轡革。昔同自謳歌,今執(zhí)樂指百。死者誠可悲,存者獨窮厄。但比死者優(yōu),貧存何所益。——《永叔內(nèi)翰見索謝公游嵩書感嘆希深師魯子聰幾》[10]66
李白愛山如洛陽,三杯為歌愁日長。廢基臺殿不可識,玉燕舊棲王謝堂。公來碧瓦起棟宇,羅列圖畫牙作床。池頭古月城下江,照見萬里冰雪光。江流不盡月不死,寒浪素影東西翔。愿公樂此殊未央,慎勿區(qū)區(qū)思故鄉(xiāng)。——《金陵有美堂》[10]79
北宋晚期文學家李格非在其游記《洛陽名園記》中以細致的筆觸列述了北宋中期洛陽最有名的19處園林,描寫了各園的總體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構成的景觀。這些園林多是在唐代廢園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但風格迥異,主要表現(xiàn)在園林與住宅分開,建筑少,假山多,常以水池為中心且以植物景觀見長,其中18座私園可視為當時中原私家園林的代表。這些園林可分為花園、游憩園和宅園三類,園主多為政壇名人。
1.花園。其一:歸仁園。此園是當時洛陽私園中最大的一處,原為唐代名相牛僧孺所建,后歸宋代門下侍郎李清臣所有。據(jù)《洛陽名園記》載:歸仁園“北有牡丹、芍藥千株,中有竹百畝,南有桃李彌望”[5]43。該園植物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一年四季花期不斷,是個名副其實的百花園。其二:天王院花園子。此園位于宣風坊(今洛陽安樂鎮(zhèn)聶灣村一帶),原是隋朝貴族楊文思之宅第,楊死后,隋煬帝將此園賜給東都留守樊子蓋。此園既無池也無亭,系單一的牡丹園,共植牡丹十萬株。其三:李氏仁豐園:此園是北宋開國功臣李繼勛的園林,其名稱來自《國語》中“畜義豐功謂之仁”[11]。這也是個著名的花園,除本地名花外,也移植外地花卉,總計達千種以上。
2.游憩園。此類私園有如下九處。
叢春園。為門下侍郎安燾的私園。園內(nèi)植有桐、梓、檜、柏等樹。站在園中的叢春亭上,可眺望奔流的洛水,河水撞擊天津橋,聲聞數(shù)十里。這一借景園外,景聲兼得的設計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松島園。為五代十國大臣、歸德軍節(jié)度使袁象先的宅園,宋時歸李迪(真宗、仁宗兩朝宰相)所有,因園中參天古松而得名。園中竹籬茅舍古雅幽靜、野趣盎然。
水北園、胡氏園。此二園位于邙山山麓,相距僅十多步,瀍水流經(jīng)其旁。特點是順應地勢,沿河岸掘窯室,開窗臨水,遠眺“林木薈蔚,煙云掩映,高樓曲謝,時隱時見”[5]47。由于“相地合宜”,達到“天授地設”之境界,成為洛城勝景。
呂文穆園、東園。此二園分別是北宋名相呂蒙正和文彥博之宅園。二園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水系,流水清澈,樹茂竹盛,可謂“水清木華”。另外,其橋亭結合的設計手法也成為宋以后園林藝術的楷模。
紫金臺張氏園。此園設四亭供游園者遠眺近覽,是個極佳的游憩類園林。
董氏西園。為工部侍郎董儼的宅園。此園模仿自然,取山林之勝,注重地形的起伏變化,運用障景手法,空間變化有致,面積雖小但意境幽深,進入后沒有一覽無余之感。
獨樂園。這是司馬光的宅園。司馬光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政壇失意,于是離開政治中心,躲進此園專心編撰《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詩文《獨樂園記》與《獨樂園七詠》使此園以文傳、園以文存,同時也彰顯了園主的個性氣質(zhì),所以李格非認為獨樂園“所以為人欽慕者,不在于園爾”[5]48。此園以“獨樂”為名系反用《孟子》中“與民同樂”的典故,表面上看好像很消極,但實際上蘊含著古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觀念,反映了深刻的哲理和通達的人生態(tài)度。
3.宅園。此類私園有以下六處。
大字寺園。此園原為上文所述白居易之履道坊宅園,五代時改為“普明禪院”,北宋時該園東半部被洛陽名士張師雄(號“蜜翁翁”)購得,更名為“會隱園”,后又更名為大字寺園。
苗帥園。此園系北宋將領苗授之(唐朝宰相苗晉卿之后)的宅園,由唐朝天寶年間宰相王溥的宅園演變而來,“園既古,景物皆蒼老”[5]51。園東有水,自伊水分行而來,可行大舟,在溪旁建亭,有大松七棵,引水繞之。有池,池中種植蓮荷荇菜,建水軒,跨于水上?!皩幱袠蛲?,制度甚雄侈?!盵5]52此園在總體布局中,水景至關重要,軒榭橋亭皆因水池、溪流就勢而成。
環(huán)溪。此園是北宋詩人王拱辰的宅園,其造園手法是以水景取勝,園中水流環(huán)繞,臨水建亭、臺、軒、榭等建筑,采取收而為溪,放而為池,既有溪水潺潺,又有湖水蕩漾。全園以溪流和池水組成的水景為主題,臨水構置園林建筑,綠化以松梅為主調(diào),花木叢中辟出空地搭帳幕供游人賞花。借景的手法在環(huán)溪中也運用得當,南望層巒疊嶂,遠景天然造就,北望有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亙十余里,山水、建筑盡收眼底。園內(nèi)有宏大壯麗的涼榭、錦廳,可容數(shù)百人,正是“洛中無可逾者”[5]55。從園中的“多景樓”可以遠眺嵩山、少室、龍門,一片層巒疊嶂;而從北邊的“風月臺”北望,則是綿亙十余里的宮闕樓臺。用李格非的話說:“凡左太沖十年極力而賦者,可一目而盡也。”[5]55左思耗十年之功所撰《三都賦》中的美景,在多景樓與風月臺上都一覽無遺了。這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聚景”,而是唐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境界了。在李格非筆下,自然景物與人文建筑被賦予了時間的維度,具有了歷史的厚重感。
趙韓王宅園。此園系北宋開國宰相趙普的宅園。趙普晚年還鄉(xiāng)后隱居此園,不幸百日后便辭世。由于其子孫居于東京城,故此園常年閉鎖。雖園中有林木繁花、亭臺池淵,但只是些小廝在看家護院。因此李格非感慨:“蓋天之于宴閑,每自吝惜,宜甚于聲名爵位。”[5]56上天的賜予是有限的,尤其是安閑享樂的生活,甚至比聲名、爵位更難于獲取。
湖園。此園原為唐中期政治家、文學家裴度的宅園。這是一個水景園,重視動靜結合以及因時而變的景觀效果,妙不可言,李格非對該園推崇備至。
富鄭公園。此園系仁宗時期宰相富弼的宅園。該園以景分區(qū),景區(qū)層次多,變化多,或幽深,或開朗,皆獨具特色,達到巖壑幽勝,峰巒隱映,松檜蔭郁,秀若天成之意境。
綜上所述,北宋私園風格多樣,功能完善,出類拔萃,對后世園林藝術有重要影響。
除上述園林外,北宋大儒邵雍的宅園安樂窩(6)遺址在今洛陽安樂鎮(zhèn)東北的洛河濱河地帶上。亦是赫赫有名。邵雍好友司馬光在《和邵堯夫安樂窩中職事吟》中描述:“靈臺無事日休休,安樂由來不外求。細雨寒風宜獨坐,暖天佳景即閑游。松簧亦足開青眼,桃李何妨插白頭。我以著書為職業(yè),為君偷暇上高樓。”[12]可知此園有松有竹,有桃有李,還有樓閣建筑,“安樂窩”并非虛名。
邵雍是北宋理學家、道學家、詩人,終身未仕,卻以名德動天下,是古代不出仕的文人代表。他的七言律詩《安樂窩中四長吟》“安樂窩中快活人,閑來四物幸相親。一編詩逸收花月,一部書嚴驚鬼神。一炷香清沖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太平自慶何多也,唯愿君王壽萬香”[13],描述了閑適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也有求道修仙的意味。他寫詩來吟詠性情,以著書來闡述學說,以焚香來修身養(yǎng)性,以飲酒來安頓心靈,生活忙碌充實,精神快樂滿足。
與唐代相比,宋代的文化特點是重視內(nèi)在與精微。整個社會對于園林的審美標準由“宏大壯麗”轉為“精微工致”。在唐代園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北宋洛陽私家園林,規(guī)模普遍縮小,但更講求形式,可謂由“宏壯”而入“精美”。
北宋以后,洛陽因遠離政治、經(jīng)濟中心而逐漸褪去了昔日的光環(huán),城市地位逐漸萎縮,那些名噪一時的私家園林也被時間抹平了曾經(jīng)的痕跡。明清時期,洛陽偶有幾處有影響的私家園林,如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的“擬山園”和清末翰林院學士林東郊的宅園等。前者在今孟津區(qū)雙槐里,原有宅院達五進之多,至今尚有遺存,宅后曾建有占地約 80 畝的園林,王鐸留下的書法著作《擬山園帖》可作為對此園的一點追憶。后者位于老城東門內(nèi)大街上,人稱“翰林府第”,規(guī)模不大,由于歲月磨礪,未留下太多歷史遺存。
唐宋時期洛陽園林是中原私家園林的代表,它不僅影響了后世以揚州、平江(今蘇州)、吳興(今湖州)、臨安(今杭州)為代表的江南園林,同時還影響了鄰國的園林發(fā)展。日本江戶時代,江戶(今東京)建了“六義園”,金澤建了“兼六園”?!傲x”和“兼六”,即源自《洛陽名園記》中一段論述。原文是:“洛人云:園圃之勝不能相兼者六,務宏大者少幽邃;人力勝者少蒼古;多水泉者艱眺望?!盵5]65意思是說:園林空間的大與小、高與低、人工景物與自然景物的藝術諧美,這六者不可兼得。日本先賢對此觀點推崇備至,遂將其概括為“六義”與“兼六”并直接用作園林之名,可見宋代洛陽的園林藝術對日本影響之深。《洛陽名園記》后記有云:“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也。”[5]75由此可見,洛陽的興盛和衰敗是天下太平或者動亂的征兆;園林的繁盛或毀滅亦是洛陽興旺或衰敗的征兆。簡言之,洛陽私家園林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國家的變化。
《洛陽名園記》撰于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那年李格非剛結束在河北的外放生涯,回東京任職。在那個時間點上,他寫出這樣一本詳盡介紹洛陽園林的“游記”,可謂意味深長。事實上,李格非著此文的目的并非簡單描述園林景觀,而是想借此指出洛陽園林與都城興廢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這種洞鑒廢興的見識來源于其對洛陽歷史的了解。如今一些游客常認為洛陽地面古建筑少,視之為“廢都”,殊不知古都洛陽在歷史上屢受戰(zhàn)火,備受摧殘。戰(zhàn)火一來,巍峨宮殿都變成了廢墟,何況園林草木?正所謂:回望千年,盛世難遇;壯麗繁華常如過眼云煙。真正能讀懂洛陽古代園林的人,不僅能想象其曾經(jīng)的繁華壯麗,也能理解它如今的凋零破敗,更可察悉世事變遷與萬物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