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

2022-12-07 09:03孟成全
唐山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李大釗觀念中華民族

孟成全

(中央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盵1]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華夏大地上的中國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和交融,從而在事實上形成了以多元一體為特征的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步步侵略使救亡圖存成為每一位愛國人士的畢生志向,在抵御西方列強的斗爭過程中,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中華民族開始了由“自在存在”向“自覺存在”的轉變,這是五四運動之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典型特征,處于初步自覺階段。五四運動后,中華民族觀念基本確立并逐步傳播開來[2]。在中華民族由“自在存在”到“自覺存在”的轉變中,第一個擁有現(xiàn)代中華民族觀念的人、第一個“自覺而公開地標舉現(xiàn)代‘中華民族’旗幟”的人是李大釗[3]。

一、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基礎

任何一種理論或觀念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因而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清末民初的中國,一方面是中國人民為了抵抗列強侵略而不斷進行抗爭,另一方面是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不得不學習西方的文化與科技,正如李鴻章所說,中國正處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彼時的中國,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激烈碰撞;也是在彼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們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尋找著中國前進的方向。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的一員,李大釗既接受過傳統(tǒng)私塾教育,也經(jīng)歷了“新學”教育;既有赴日留學經(jīng)歷,也時刻關注著中國社會的變動。這些都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基礎。

(一)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思想基礎

1902年,梁啟超在其文章《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chǎn)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盵4]這是現(xiàn)有資料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中華民族”一詞。雖然這里的“中華民族”更側重于指代漢族,但梁啟超確為提出這一概念的第一人,“中華民族”一詞也迅速被各政治派別所接受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

作為第一個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梁啟超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在不久后便發(fā)生了變化。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中寫道:“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數(shù)民族混合而成?!盵5]在這里梁啟超對中華民族的理解發(fā)生了改變,他認為中華民族并非單指漢族,而是中國境內所有的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其實,此時梁啟超、楊度等立憲派人物的觀點都較為類似,他們想要在立憲的基礎上保留清廷的統(tǒng)治,因而認為中華民族是由中國境內的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中華民族的標識是文化而不是血緣,強調在中國主權和治權范圍之內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與立憲派不同,革命派此時的目的是推翻滿清王朝并建立漢族掌權的政府,因而極力排斥民族融合論。如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章太炎就高舉“漢族單一民族”的大旗,認為中華民族一詞就是單指漢族,而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也旨在建立漢族掌權的國家。

無論是立憲派還是革命派,他們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都是建立在各自的政治立場之上并且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也正因如此,他們的中華民族觀念也必然會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而變化。辛亥革命之后,在邊疆分裂問題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選擇放棄中華民族單指漢族的觀點,并吸收了立憲派的觀點,提出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張。這是革命派順應時代潮流而提出的重要主張,這一主張破除了中華民族單一論和唯漢族論,對當時中國的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發(fā)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對近代意義上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但是“五族共和”主張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近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觀念。首先,從范圍上來講,“五族”并不能完全覆蓋中國境內所有的民族;其次,從性質上來講,“五族共和”仍然具有漢族中心主義傾向,無法徹底解決近代中國關于中華民族觀念的爭論。

在20世紀初的十幾年里,中國的民族危機十分嚴重,中國社會對于中華民族的概念問題爭論不休,各種政治派別都在表達著自己的中華民族觀念,李大釗必然深受這種社會歷史氛圍的影響。辛亥革命之前,李大釗痛心于國家的衰敗,痛恨腐朽的清政府,認同中華民族為單一漢族的觀點,創(chuàng)作了很多具有大漢族主義傾向的詩歌;而在辛亥革命之后,李大釗接受了“五族共和”的觀點,在充分吸收、借鑒革命派、立憲派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近代意義上的完整的中華民族觀念。

(二)救亡圖存的迫切要求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社會基礎

清末民初的中國積貧積弱,列強加緊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對中國實施侵略,中國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但中國人民并不缺乏反抗精神,從洋務運動到太平天國運動再到戊戌變法,勇敢的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去努力改變中國的衰敗狀態(tài),但是均因沒找到正確的方向而失敗。辛亥革命的爆發(fā)給了愛國人士巨大的期待,但北洋軍閥掌權后華夏大地軍閥混戰(zhàn),邊疆問題日趨嚴重,社會依舊黑暗,一些愛國志士甚至因為找不到國家前進的方向而絕望、自殺。

李大釗自幼心系國家,在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搶奪后,李大釗接連寫出《隱憂篇》《大哀篇》等文章痛斥軍閥政府。1914年李大釗赴日留學,當看到日本軍事陳列館里擺放著大量從中國掠奪的器物時,他感到痛心疾首,也開始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國前進的方向,“與其于惡國家而盲然愛之,誠不若致國家于善良可愛之域而怡然愛之”[6]252。李大釗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了人民的力量,認識到真正能挽救中國的力量就是四萬萬中國人民。因此,李大釗寫下了《警告全國父老書》,高呼“茍吾四萬萬國民不甘于亡者,任何強敵,亦不能亡吾中國于吾四萬萬國民未死以前”[6]219。同時,李大釗認識到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但其仍是一場精英型的革命,未能動員起最廣大的人民,因此辛亥革命無法扭轉中國孱弱的命運。正是在反思中,李大釗逐漸認識到中國若想救亡圖存,就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起正確的民族主義觀念。

(三)中國各民族長期的“自在發(fā)展”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基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既形成了各自獨特而燦爛的文化,又在不間斷的交往中增強了彼此間的聯(lián)系。早在華夏文明發(fā)展初期的夏商周時代,便有“胤征羲和”“商人東進”等民族融合事例,之后兩千多年中又有秦漢時期的“昭君出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入華”、隋唐時期的“文成公主入藏”、元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等不絕于史書的諸多記載,記錄了中華民族融合、成長、壯大的艱辛歷程。在多民族共同締造中華文明的同時,中華民族的一體性也不斷得到增強。

李大釗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雖然自幼父母均因病去世,但祖父李如珍非常重視對李大釗的教育,對他管教非常嚴格,并時常給他講一些傳統(tǒng)故事。1895年,六歲的李大釗進入私塾讀書,至1905年進入永平府中學學習之前,他從未接觸過有關西方的知識。但由于天資聰慧且經(jīng)歷了長期的傳統(tǒng)教育,李大釗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刻的認識,并且認識到“吾國歷史相沿最久,積亞洲由來之數(shù)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華民族”[6]478,這一認識正是李大釗形成現(xiàn)代中華民族觀念的重要基石。因此,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在發(fā)展”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基礎。

二、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的主要內容

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形成于20世紀初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時期,在認識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形成過程后,在認識到挽救中國急需團結全社會力量后,在吸收借鑒立憲派、革命派等關于中華民族觀念的基礎上,李大釗“自覺而公開地標舉現(xiàn)代‘中華民族’旗幟”[3],形成了自己具有現(xiàn)代性的中華民族觀念。就內容來講,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由中華民族的概念問題。李大釗認為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融合而成,是平等基礎上的統(tǒng)一體,是中國境內籍隸于中華民國的所有國民。其次是中華民族復興理念。李大釗認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方法是變革,中華民族復興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關鍵在于青年,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為社會主義。

(一)李大釗對中華民族概念的闡釋

關于中華民族的概念問題,李大釗的觀點繼承了立憲派、革命派的成果,認為中華民族的概念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在構成上,中華民族是由中國各民族融合而成的;在地位及相互關系上,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平等基礎上的統(tǒng)一體;在國家主權和治權上,凡中國境內籍隸于中華民國之人,“皆屬新中華民族”[6]479。

1.中華民族由中國各民族融合而成

辛亥革命之前,以推翻滿清政府為目的的革命派堅持中華民族單指漢族的觀點,反對民族融合,由于此時的李大釗痛恨腐朽的滿清政府,因此自然接受了革命派的這一觀點,創(chuàng)作出“九世仇堪報,十年愿未違”“何當驅漠北,遍樹漢家旗”[7]309等凸顯大漢族主義的詩詞。辛亥革命之后,以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為目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提出“五族共和”的口號,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在吸收了立憲派曾經(jīng)提出的“中華民族為多民族混合而成”的觀點之后,李大釗強調“在相同的歷史和文化之下生存的人民或國民,都可歸之為一民族”[8]572,中華民族是由中國各民族融合而成的。

李大釗自幼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認同中華“大一統(tǒng)”的思想,早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讀書時,李大釗就寫下了《隱憂篇》以表達對“蒙藏離異”的擔憂。到了1914年11月,即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不到兩年的時間,李大釗對清廷便不再充滿敵視,指出“平心論之,清室非有兇暴之君”[6]188。之后李大釗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實為多族融合而非一族,如在《制定憲法之注意》中指出“民國以五族組成”[6]370。與此同時,李大釗認識到“五族共和”中漢、滿、蒙、回、藏“五族”并不能完全覆蓋中國境內所有民族,因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李大釗中華民族觀中的“五族”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如他在《憲法與思想自由》中強調中國自古是“儒、釋、道、回、耶,雜然并傳”[6]406,在《孔子與憲法》中強調中國由“漢、滿、蒙、藏、回、釋、道、耶諸族諸教”共同組成[6]424,這表明李大釗已經(jīng)認定中華民族應囊括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

2.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平等基礎上的統(tǒng)一體

梁啟超等立憲派人士雖然持有中華民族為多數(shù)民族混合而成的觀點,但是對于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的關系問題卻沒有進行詳細準確的論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雖然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張,但“五族共和”仍然保有大漢族主義的傾向,實質是想以漢族同化其他少數(shù)民族;直至1921年,孫中山《在桂林對滇贛粵軍的演說》中還提到,“發(fā)揚光大民族主義,而使藏、蒙、回、滿,同化于我漢族,建設一最大之民族國家者,是在漢人之自決”[9]。由此可見,無論是立憲派還是革命派,他們均未能擺脫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束縛,也未能提出各民族平等的主張。

李大釗是第一個持有中華民族為平等基礎上的統(tǒng)一體這一觀點的人。李大釗認同中華民族由中國各民族融合而成,堅持中華民族的一體性。他同時認為中華民族內部具有多元性,各民族之間“族性不同,宗仰各異”[6]370,各民族的文化“雜然并傳,含容甚廣”[6]406,因此中國自古就尊重各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與宗教信仰,即“信仰自由之原理,已為吾先民所默契”[6]406,從而實現(xiàn)了多元與一體的統(tǒng)一。

李大釗認為政府頒布的政策也應充分考慮民族平等,否則會帶來嚴重后果。袁世凱繼任大總統(tǒng)之后,北洋政府為了維護其專制統(tǒng)治,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到了1917年,?;逝纱砣宋锟涤袨榫怪鲝埗捉虨椤皣獭辈懭霊椃?,規(guī)定國民教育應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李大釗在得知這一消息后非常憤怒,對這一逆潮流而動的行為給予了強烈批評。他在《孔子與憲法》一文中指出:“所謂孔教徒之憲法,非漢、滿、蒙、藏、回、釋、道、耶諸族諸教共同遵守之憲法也……此挑動教爭之呼聲也。此離析蒙藏之口令也。”[6]424此外,他還在《聯(lián)治主義與世界組織》《平民主義》等文章中多次強調,“今后中國的漢、滿、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隸屬”,以此來“結成一種平等的組織”[10]397??梢姶藭r的李大釗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既然由多民族組成,國家政策的制定就應立足于民族平等;亦可見國民和民族平等在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3.中華民族包括中國境內籍隸于中華民國的所有國民

立足于對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的深刻把握,李大釗清楚地認識到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雖保有各自的風俗習慣,但他們擁有著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中華民族事實上是由中國境內歷史文化意義上的人民或國民共同構成的,因此皆可歸為同一民族。

1917年,李大釗在《新中華民族主義》一文中更加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中華民族觀。他指出,中華大地上的滿族、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瑤族等民族都生活在當前這個自由、平等的共和國體之下,因此“凡籍隸于中華民國之人,皆為新中華民族矣”[6]479,直接闡明了中華民族是中國境內籍隸于中華民國的所有民族和所有國民融合而成的這一觀點,即所有中國國民皆屬中華民族。

(二)李大釗中華民族復興理念

中華民族復興理念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的重要內容。扭轉中華民族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命運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主要原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的最終指向與歸宿。李大釗中華民族復興理念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方法是變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關鍵在于青年;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為社會主義。

1.中華民族復興的方法是變革

在李大釗看來,中華民族實現(xiàn)復興首先應該變革民族思想,然后才能達到變革社會的目的。李大釗認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逐漸衰老停滯,成為了“陳腐中華”“白發(fā)中華”,因此必須建設一種積極向上、充滿青春活力的民族精神,建立一個“新中華民族”。在《新中華民族主義》中他寫道,“凡籍隸于中華民國之人,皆為新中華民族矣。然則今后民國之政教典刑,當悉本此旨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統(tǒng)一民族之思想”[6]479,指出了變革民族思想的具體措施,即通過頒布政策、改革教育等方式教育人民,變革舊的封建思想,以建立新的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思想。另外,李大釗在《甲寅》創(chuàng)刊時指出,《甲寅》日刊的唯一責任就是“開導我國民使之進化”[6]421;在《〈晨鐘〉之使命》里,他更是直接闡明了變革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作用:“吾人須知吾之國家若民族,所以揚其光華于二十稘之世界者,不在陳腐中華之不死,而在新榮中華之再生?!盵6]329“國民的精神既已勃興,而民族的運動遂繼之以起”[6]477,在李大釗看來,當舊的民族思想得到變革,積極向上的民族運動自然得以發(fā)生,進而變革舊社會以實現(xiàn)民族復興。

2.中華民族復興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關鍵在于青年

關于如何挽救積貧積弱的中國,李大釗很早便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1915年,留學日本的李大釗在得知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時立即寫下了《警告全國父老書》,指出只要四萬萬中國人民不甘于滅亡,那么就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滅亡中國。在1917年的《今后國民之責任》中,李大釗更是直接把中國復興之希望放在“朝野愛國諸同胞”身上。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釗已經(jīng)認識到人民群眾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主體。

李大釗強調人民群眾在民族復興中的主體作用,同時更加強調青年是民族復興的關鍵。李大釗熱愛青春,因為青春代表著活力、代表著進步、代表著未來的無限可能,而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的“青春中國”,則需要中國青年的努力。在李大釗看來,青年人充滿朝氣、重視實踐、不受舊傳統(tǒng)束縛,是民族復興的希望。在1916至1920年間,李大釗以“青年”為題目的文章就有《奮斗之青年》《青年與老人》《〈國體與青年〉跋》《青年與農村》《現(xiàn)代青年活動的方向》《青年厭世自殺問題》《亞細亞青年的光明運動》等多篇問世。這些文章涉及的青年問題廣泛且深入,都強調了青年是中國的未來、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李大釗深知當時許多愛國青年因失望而消沉甚至選擇自殺,因此在多篇文章中以激昂向上的文字鼓舞青年,使他們對國家與民族抱有希望,“不愿青年為新生活的絕滅者,而愿青年為新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11]160。1916年李大釗發(fā)表《青春》一文,該文由季節(jié)上的春天寫到人生中的春天,最后引申到國家、民族的春天,號召中國青年要珍惜青春時光,勤奮進取,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將愛國與救國相統(tǒng)一,為建設一個朝氣蓬勃的“青春中華”而奮斗,“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6]318。對于當時的青年來說,李大釗的文章如同黑夜中的一道亮光,讓他們重拾信心,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即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

3.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是社會主義

當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入中國,李大釗受到了巨大震撼,并看到了這場社會主義革命所蘊含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國未來前進的道路與民族復興的方向,“俄國的革命不過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罷了”[10]362。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李大釗以階級斗爭的視角看待社會現(xiàn)狀,抓住了中國社會問題的本質,認識到了“經(jīng)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11]55,而實現(xiàn)這個“根本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上多數(shù)人的共同運動,即要想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在具體實踐方面,李大釗指出,中華民族應該聚集全民族的力量,建立一個代表人民的政府,方能打敗帝國主義,即“凡是像中國這樣的被壓迫的民族國家的全體人民,都應該很深刻的覺悟他們自己的責任,應該……建立一個人民的政府,抵抗國際的資本主義”[8]124。同時李大釗也認識到了無產(chǎn)階級的先進性,指出中國必須有一個可以聯(lián)合全國人民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方能凝聚全民族力量以實現(xiàn)革命的勝利,“在像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國家,必須發(fā)動一個能聯(lián)合所有群眾活動的統(tǒng)一的政黨領導的民族革命運動”[7]3。在李大釗看來,中華民族要實現(xiàn)復興就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走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在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之后,李大釗便積極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之中,以實際行動為民族復興貢獻了一切。

三、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的意義

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促進了現(xiàn)代中華民族觀念在全社會的確立,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民族觀念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由“自在存在”發(fā)展到“自覺存在”的里程碑。

(一)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比較系統(tǒng)地闡釋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及民族復興理念

李大釗吸收了革命派、立憲派中華民族觀的有益成果,提出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觀念,比較系統(tǒng)地闡釋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及中華民族復興理念。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強調中華民族是由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是在平等基礎上的統(tǒng)一體、中國境內籍隸于中華民國的所有國民都屬中華民族;同時他還在中華民族復興理念中系統(tǒng)闡述了民族復興的方法、主體與道路。因此,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極具科學性與完整性,也極易被中國各民族所接受和認同。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得到了更多的社會認同和更加廣泛的社會傳播;特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很多少數(shù)民族愛國青年積極投身革命,李大釗也培養(yǎng)出了榮耀先、烏蘭夫等優(yōu)秀少數(shù)民族共產(chǎn)黨員。

(二)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民族觀的源頭

“李大釗的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民族共同體觀的源頭?!盵12]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其思想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思想發(fā)展中具有奠基地位,而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則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民族觀的源頭。從干部培養(yǎng)的角度看,李大釗在北京大學任職期間培養(yǎng)了一大批信仰共產(chǎn)主義的青年學子,僅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便有張國燾與劉仁靜兩位李大釗的學生,而毛澤東則是李大釗的助手,李大釗的其他學生如鄧中夏、高君宇等人也在后來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骨干,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伊始便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并高度重視中國的民族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政策,重視中華民族的大聯(lián)合,團結帶領各民族人民,致力于建設一個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毛澤東在這一時期曾指出:“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盵13]這些都體現(xiàn)出中共對李大釗中華民族觀的繼承與發(fā)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和國家深入開展民族識別工作,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制定法律制度保障民族平等,推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捍衛(wèi)了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制定了西部大開發(fā)、對口支援等政策,大力完善邊遠山區(qū)教育事業(yè),有力地推進了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從中都能看出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及民族復興理念的影子。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問題。2014年,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盵14]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挑戰(zhàn),才能為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15]習近平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不僅是對李大釗民族復興理念的繼承和弘揚,而且也是對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三)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是中華民族由“自在存在”到“自覺存在”的鮮明標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雖然各民族之間獨特的風俗習慣體現(xiàn)著民族的多元性,但隨著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越加頻繁、關系越發(fā)緊密,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得以孕育并不斷加強,最終在事實上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便是中華民族的“自在存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全方位侵略,巨大的外部壓力迫使中國各民族不得不加強國家認同、凝聚各方力量。在抵抗外敵、救亡圖存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自在存在”被徹底打破,并開始向“自覺存在”轉變,中華民族觀念得到初步自覺發(fā)展。

嚴格來講,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自鴉片戰(zhàn)爭之后便開始覺醒,但直到1902年“中華民族”一詞才由梁啟超首次提出,而20世紀初革命派與立憲派針對中華民族概念的一系列論辯則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的傳播。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派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張,雖然該主張從政府層面確定了中華民國為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對于增強中國人的民族認同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但仍存在明顯缺陷,未能被各族人民廣泛接受。李大釗在借鑒各方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觀念并加以系統(tǒng)闡釋,這一觀念符合中國革命的發(fā)展進程,逐漸被各族人民認同和接受,并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地位的不斷提高而得到繼承和拓展,成為中華民族由“自在存在”到“自覺存在”的里程碑;而事實上,李大釗中華民族觀念正是中華民族初步自覺發(fā)展階段的重要思想成果。

猜你喜歡
李大釗觀念中華民族
李大釗《青春》
與李大釗一起就義的路友于烈士
維生素的新觀念
李大釗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堅持系統(tǒng)觀念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英勇就義前后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于田县| 吴桥县| 个旧市| 平山县| 宜黄县| 乡城县| 长阳| 诸暨市| 弥渡县| 石家庄市| 寿宁县| 大埔县| 太保市| 棋牌| 河西区| 平乡县| 搜索| 武威市| 囊谦县| 福贡县| 博爱县| 长治县| 秭归县| 广平县| 西林县| 龙海市| 鄂温| 镇江市| 峨眉山市| 黄山市| 乐都县| 寻乌县| 高台县| 苏尼特右旗| 德令哈市| 土默特右旗| 剑阁县| 河北省| 华阴市| 叙永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