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風慕竹
盧懷慎是唐玄宗開元前期的宰相,為官清廉,在品德上是個無可挑剔的楷模。他出身望族,出仕后在朝中高居要職,所得俸祿和皇帝的賞賜并不少,按理說可以過得相當滋潤,但他卻家徒四壁,只因他常常將所得財物毫不吝惜地給予部下、貧民、朋友、親戚,隨給隨無,很快散盡,家無余蓄。
開元四年(716年)入冬,宰相宋璟和吏部尚書盧從愿前往看望患病在家的盧懷慎,堂堂宰相的居住之所不見一絲堂皇氣象,比一般百姓的房子還要破舊。盧懷慎死后,有一次唐玄宗到城南打獵,經(jīng)過一處簡陋破舊的房舍,看到里邊的人們忙里忙外,似乎正在舉行什么儀式,便派人前去詢問,回報說是盧懷慎的家人在為他舉行祭禮。玄宗大為震驚,大唐的一名宰相,死后竟如此寒酸,下旨賞賜盧家細絹帛,并停止打獵。在經(jīng)過盧懷慎的墓時,見他的墓地連記載生平的碑表都沒有,玄宗停馬注視,不禁潸然淚下,隨即命官府為盧懷慎立碑,令中書侍郎蘇颋撰寫碑文,后他又親自加以書寫。
盧懷慎的品德堪稱完美,但卻落得一個不好的稱呼,叫“伴食宰相”,為他清白的名聲留下了污點,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開元元年(713年),盧懷慎與姚崇搭檔任宰相,他自認才能不如姚崇,因此凡事避讓,政務都由姚崇處理。開元三年(715年),姚崇曾因兒子去世,告假十幾天,結果公務堆積如山。盧懷慎不敢裁決,向玄宗請示。玄宗安慰他說:“我把天下事交給姚崇,你坐觀其成即可。” 等姚崇處理完兒子的喪事,三下五除二就把堆積的政務處理完了。后人因此稱盧懷慎為“伴食宰相”,意思是他只不過是一具飯桶,除了陪別人吃飯之外,沒有別的用處。
盧懷慎處理政務的能力確有欠缺,但他為官真的一無是處嗎?其實不然,盧懷慎最擅長的是選拔和管理官員。
唐中宗景龍年間,盧懷慎上疏提出吏治的建議,就是地方官吏要有一定的任期。當時地方官調(diào)任頻繁,在位長則一二年,短則三五月,就調(diào)離或升遷。這就造成了地方官每就任一個地方,都沒有長遠打算,爭相冒進,只求短平快出政績,百姓怨聲載道。盧懷慎說:“臣請求都督、刺史、長史司馬、畿縣(舊稱京都近旁的縣)縣令任職不滿四年,不能遷官。如果治理得特別優(yōu)異,或者可以加賜車馬裘服俸祿官秩,派使節(jié)慰問,下詔書勸勉,須等到有公缺,才提拔上來以鼓勵治理有才能者。對那些不稱職或貪婪暴虐的人,則免官放歸鄉(xiāng)里,以表明賞罰的信義?!蓖瑫r他還建議:對地方官吏必須定期考核,考核時要注重實績,尤其要看人民是否安居樂業(yè),社會風氣是否端正,地方財政是否充足。對考核成績優(yōu)異的官員,可升遷官職增加俸祿;對那些沒有政績,甚至犯罪的人,應免其職務貶為平民,做到賞罰分明。
盧懷慎提出的干部任期制和實績考核制度是對歷朝歷代吏治的科學總結,富于遠見和超前性。而在干部的選拔任用上,盧懷慎同樣高瞻遠矚。開元四年(716年)秋,盧懷慎重病在身,他依然上表玄宗,竭力推薦宋璟、盧從愿、李杰、李朝隱,稱這四人有治國之才,玄宗一一采納予以重用,事實上開元盛世的形成,這些人的領導之功不可磨滅。而在彌留之際,盧懷慎握著前去看望他的姚崇和盧從愿的手叮囑說:“玄宗皇帝急于求得天下大治,但是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勵精圖治。如果對勤勉稍有些厭倦,就會有險惡之人乘機被任用了,破壞治國良策,望你們銘記在心!”后來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證明了盧懷慎的遠見卓識。
對于盧懷慎“伴食宰相”的嘲諷,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給予了堪稱公允的評價:“從前,鮑叔牙之于管仲,罕虎之于子產(chǎn),官位原來都在對方之上,可是發(fā)現(xiàn)對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后,就把國家權柄交給他們,孔子都予以贊美;曹參自知不如蕭何,一意遵守蕭何所訂的法令規(guī)章,不作任何變更,西漢王朝的大業(yè)得以完成。姚崇是賢能宰相,盧懷慎一心配合,共同締造太平盛世,他有什么罪呢?”
盧懷慎自幼讀書,精通《詩》《書》,年少即中進士,智商不用懷疑,但他最聰明的地方在于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也懂得自己的劣勢,從而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因此他才能把聚光燈的光環(huán)全部投射于姚崇身上,而自己則心甘情愿地躲在了幕后。
古人云:“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認清自己,守好內(nèi)心,就像盧懷慎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