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平
1700多年過去了,他的祠前依然游人如織,香火氤氳。
磨盤石鋪筑的古道,訴說著他千年不朽的業(yè)績。山坡下綠樹掩映的廣場,他的塑像一如他的《史記》,令瞻仰者“閱盡人間春色”。手握書卷的他,神情淡定地目視遠(yuǎn)方,凝重而又坦然。祠里的歷代碑石摹刻,或記述、或彰顯,字里行間無不刻鑿著后人的驚嘆與仰止。
沿九十九級石階登其巔,東望黃河滔滔,西眺梁山巍巍,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他就長眠于這山水環(huán)抱的半山坡上。歷史,因他的描述而眉清目秀,熠熠生輝;而他,一個讀書人的理想,也因一部著作而山高水長,氣象萬千。華夏民族因為有了他,有了韓城芝川鎮(zhèn)的那位讀書人,有了漢武帝時代的那位太史令,歷史的傳承就如一江春水滾滾東流,萬古不息。
《史記》不只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不只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于國史、于國學(xué)、于民族,那都是一座高峰,一尊豐碑,如泰山巍峨,如蒼松堅挺,任憑風(fēng)摧雨毀,雷霆萬鈞,依然光彩照人。他,就是華夏歷史的一桿秤,一地沃土,一條龍脈。華夏歷史就是他筆下的一組字符,一滴清淚,一腔血脈。于是,他的筆下,一個兵敗烏江的霸王,有著頂天立地的英雄豪氣;一個無奈投江的文弱書生,留下了忠貞不渝的民族風(fēng)骨;一個平生不得志的將軍,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歷史的一草一木,民族的一經(jīng)一緯,都因他而風(fēng)姿綽約、儀態(tài)萬方。
古今中外,說真話太難。說真話的人常常兇多吉少,招致殺身之禍。但他在屈辱中剛強地站立了起來。慘淡的月光和冰冷的墻壁,磨滅不了他內(nèi)心的躁動和理想的升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彼V嵌氐哪抗獗热魏螘r候都更加堅強和不屈。
他要做比生死更重要的大事,那就是為傳承華夏歷史而肝腦涂地。上至黃帝,下至漢武時代,他的才情,他的悲愴,他的夢想,在如豆的油燈下一點一滴淅瀝成中華民族的傳世瑰寶,橫空出世。一個古老民族將近三千年的升沉起伏,在他的巨筆下,汩汩流瀉,如朝日噴薄,在史學(xué)的天空里,放射著萬道霞光。
站在司馬遷祠的圓形墓冢前,古松掩映下的英靈早已灰飛煙滅。眼前閃過的是金戈鐵馬,是江山易幟,是英雄嘆息,是黎民呼號。
(選自《咸陽日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