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中解放區(qū)小麥黃梢的時候。
二梅在街上來回地吹著笛子。青年婦女們一個一個從自家大門里走出來。她們站在那新刷寫上晉察冀邊區(qū)“雙十綱領(lǐng)”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樹樹蔭里。她們簡直是擠在一塊兒,手里的鏟鎬碰得叮當亂響,還夾著清脆的說笑聲。隊伍站得整整齊齊,風吹動樹枝篩下的陽光,在她們的頭上、衣服上游動,染成各色各樣的花。【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清新、明朗,充滿詩情畫意】二梅站在隊前問:“你們拿著家伙干什么呀?”“挖溝!”大家一齊大聲地回答。
……
隊上的指導員從一塊麥地里走出來,后面跟著個背大槍的矮個子通訊員。在村里住長了,他認識二梅。他說:“部長領(lǐng)導得好,真積極!”二梅也直起身子笑著說:“指導員,我們弄好了路,你們抓不住鬼子,叫他們沖過來,我們可批評你!”指導員說:“好,好,好。你聽槍響吧!”指導員穿進另一塊麥地,他的衣服和麥子一個顏色,麥穗打到他腰里。那個通訊員卻淹沒在麥地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槍口露在外頭。不久,這槍口也消失不見了,一只布谷鳥像是受了驚,慌慌張張地從東邊飛過來,一聲連著一聲叫著:“莫黃莫割——莫黃莫割!”【“布谷鳥”這一細節(jié),既交代了時令節(jié)氣,渲染了生活氣息,又暗示危險將臨,推動下文交戰(zhàn)情節(jié)的展開?!?/p>
“嘎勾——”東邊響了一聲槍。婦女們拖著鐵鎬和鏟從道溝里跳上來,向東邊張望。槍聲響得越來越密,越來越急,也越來越近了。二梅的臉有些青白。東邊卷起了一團煙,罩住了金黃的麥子。機槍聲、炮聲,好像壓低了那里的麥子。炮彈炸碎我們的土地,土地飛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黃的麥穗!【不正面寫戰(zhàn)爭的殘酷,含蓄地描寫“麥子”】二梅知道這是敵人的炮,在那里作戰(zhàn)的同志們是不是受了傷呢?她喊道:“我們不要在這里傻站著了,快回家抬擔架,預(yù)備雞蛋和水!”……
二梅她們抬回受傷的指導員和他那矮矮的通訊員。這兩個同志去奪敵人的重機槍,受了傷。她們把奪來的重機槍也放在一副擔架上,還空著一副擔架。她們回來,路過二梅家的地邊,爺爺正靠在一個捆了牛腰粗的大麥個上等候,他擔心他的孩子,眼望著東邊的路。二梅說笑著回來了,看見爺爺,她說:“把麥個放在擔架上,我們給你抬回去!”……
第一副擔架上是指導員,第二副擔架上是通訊員,第三副擔架上是重機槍,第四副擔架上是麥子。老頭子跟在后面,打著火抽著煙。太陽已經(jīng)有一半落到遠遠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團團千變?nèi)f化的云彩——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飛馬,一只老鷹?!驹娨獾穆?lián)想,在老人眼里,千變?nèi)f化的云彩變成了抗敵衛(wèi)國的虎、豹、飛馬和雄鷹?!?/p>
(選自《孫犁作品精編》,有刪改)
◆品讀
這篇小說構(gòu)思精巧別致,主題是歌頌抗日英雄,但沒有正面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場面,而是將視線鎖定在戰(zhàn)爭年代的青年婦女身上。小說以“麥收”為題,不僅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點明收獲的季節(jié),突出保衛(wèi)勞動成果的必要性;也含蓄說明了青年婦女走出傳統(tǒng)的生活圈子,得到鍛煉與成長,逐漸成熟起來了。小說語言富有詩情畫意,風格清新明凈,體現(xiàn)出“散文化”的特點。
【吳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