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超群 太原科技大學
壁畫藝術包羅萬象,建筑形象是壁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無論是寺觀壁畫還是墓室壁畫,其情節(jié)都需要有一定的空間環(huán)境作為載體來襯托,通過建筑形象來表現(xiàn)畫面的布局安排和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壁畫中的建筑形象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目前對壁畫中建筑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敦煌壁畫和傳統(tǒng)繪畫作品上,對于其他地區(qū)壁畫中建筑形象的研究較少。而山西古代寺觀壁畫中的建筑形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脈信息,對于我們了解古代建筑發(fā)展、社會風貌、風土民俗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下面就以晉祠關帝廟壁畫為例,了解、分析壁畫中的建筑形象。
關帝廟壁畫繪制于清乾隆至嘉慶時期,全殿中壁畫以連環(huán)畫形式組成,分為上、中、下三層,畫幅之間不施界格,以建筑、山巖、樹石、人物等穿插布置畫面,畫面通景效果較好,每一幅畫面的主題也非常突出(如圖1~4)。這種傳統(tǒng)的連環(huán)畫構圖形式至清代晚期仍在繼續(xù)沿用,是我國古代壁畫方面的重要成就之一。廟內的壁畫多根據(jù)三國演義中關羽的生平故事繪制,畫面設色以青、綠、白、黑、赭五色為主,畫面重要部位僅用朱色點染,畫韻古樸雅致。其中殿內東壁27 幅、西壁26 幅、北壁23 幅,每幅上隅皆有榜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議事、奏情、單槍廝殺,還有遇險境救助等。畫面上山峰云霧繚繞、懸崖峭壁、奇石古樹、廊廡環(huán)繞、建筑園林、城池民居等無所不有,為山西現(xiàn)存關帝廟壁畫之佳作[2]。
圖1 關帝廟西壁壁畫局部(圖片來源:晉祠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
圖2 關帝廟北壁神龕西側壁畫局部 (圖片來源:晉祠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
圖3 關帝廟東壁壁畫局部(圖片來源:晉祠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
圖4 關帝廟北壁神龕東側壁畫局部 (圖片來源:晉祠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
建筑形象在繪畫作品中自古有之,傳統(tǒng)繪畫中以建筑為主要形象的作品大多出自界畫和壁畫。從建筑在壁畫中的存在形式來看,一種是近似界畫,以描繪建筑及都城為主題的“建筑畫”,如山西繁峙巖山寺的金代壁畫,大殿內的壁畫雖為佛教題材,但其中的建筑甚為壯觀,建筑線條雄健粗壯,筆力遒勁,畫面氣勢壯闊,殿宇滿布,亭臺樓榭、廊廡圍繞,風巖樹木,山水云石夾雜其間,抑或是敦煌壁畫中五代時期的作品《五臺山圖》(如圖5、圖6)。此圖為佛教建筑遺跡圖,描繪大小寺院建筑共67 所,場面宏大,其中“大法華寺”為畫面中較大規(guī)模的建筑群,以佛塔為主的佛寺建筑制度罕見[3]。
圖5 巖山寺壁畫局部(圖片來源:三晉出版社)
圖6 敦煌壁畫《五臺山圖》(圖片來源:騰訊網(wǎng))
另一種是將建筑形象融入了描繪題材中,以達到更好的宣揚效果。例如,在敦煌壁畫中,以佛經(jīng)故事和經(jīng)變故事為主要題材的壁畫,為了更真實地表現(xiàn)故事背景,或表現(xiàn)佛經(jīng)中所宣傳的瑰麗佛國世界,建筑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佛經(jīng)故事中有表現(xiàn)悉達太子生活的宮廷、普通人的民居住宅;在經(jīng)變故事中則是以古代帝王的宮殿象征佛國世界的華美景象;在其他壁畫場景中有城垣、城闕、寺院、佛塔、樓閣等,這些建筑形象與山水環(huán)境相結合,展示了壁畫藝術的萬千變化[4]。
關帝廟殿內的壁畫采用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相結合的表現(xiàn)技法,壁畫人物和房屋多呈正面形式[5],所繪制的建筑形象并非主要描繪對象,而是為了更好地在壁畫中表現(xiàn)相對真實的故事背景,抑或是為了更好地宣傳關羽的生平故事。因此,關帝廟壁畫中的建筑形象不同于敦煌莫高窟、繁峙巖山寺等壁畫中的建筑形象,其所描繪的建筑形象雖反映了建筑本身的形象特點,但更多還是在營造氛圍[6]。關帝廟壁畫中的建筑形象與巖山寺等寺觀壁畫中的建筑形象相比,造型更加簡潔,其中點綴的形象也多為單體建筑,不復前代的氣勢恢宏,筆墨簡練,建筑色彩以黑色調為主調,建筑物堅實古樸,白墻、藍檐搭配,既富有寫實意味,又不失生動之趣。
關帝廟壁畫中的建筑形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宗教建筑形象,如寺院、佛塔等,這類建筑形象在畫面中出現(xiàn)較少,造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佛教建筑相比更為簡潔、樸素。古代宗教建筑的發(fā)展與佛教文化的傳入密不可分。佛教的傳入帶動了佛教建筑的發(fā)展,最早見于我國史籍中的佛教建筑是漢明帝時期建于洛陽的白馬寺,其形制現(xiàn)已無存,但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當時的寺院布局仍為以佛塔為中心的方形庭院,即印度及西域式樣。以高大居中的佛塔為主體,四周環(huán)繞方形的廣庭和回廊門殿,佛塔和佛寺建筑結合。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塔仍作為主要膜拜對象置于佛寺中央,佛殿為輔助建筑置于塔后,但因北方寒冷,室外舉行禮佛儀式有諸多不便,金堂、法堂逐漸代替佛塔膜拜的禮儀需要,同時北朝貴族“舍宅為寺”的出現(xiàn),讓佛塔不再成為寺內的主要膜拜對象,其位置也從寺內中心移出,以佛殿為主的佛寺建筑也就此發(fā)展而來,并成為隋唐以后最盛行的佛寺制度。關帝廟壁畫中寺院和佛塔的組合形式就是選用以佛殿為主的佛寺建筑形象,佛塔不再置于建筑的中心,佛塔為樓閣式造型。這種樓閣式塔在隋唐時期得到充分發(fā)展,多選用磚石結構,仿樓閣式木塔造型,整座樓閣砌于磚砌臺基之上,可供登臨和遠眺,其耐久不怕火災且容易保存[7]。關帝廟壁畫繪制于清代乾隆至嘉慶時期,此時的佛教建筑組合形式已經(jīng)是以佛殿為主的制度,佛塔并不是寺中的主要建筑,又因壁畫故事背景為關羽死后受到僧人點撥,顯圣護民,鄉(xiāng)人感其恩德為之山頂立廟祭祀,結合傳統(tǒng)建筑群空間入口的前導空間需求和明清時期佛教信徒的需要,佛塔仍可作為主要膜拜對象,所以佛殿為輔助建筑置于塔后。
另一種是世俗建筑形象,其包含宮廷建筑、民居、城墻、城門、城樓、小橋等。在壁畫中大量出現(xiàn)的亭臺、城門、城墻、民居等建筑形象都屬于世俗建筑形象[8]。按照建筑類型又可將其細分為居住建筑、政權及其附屬建筑、園林與風景建筑、防御建筑等。在玉泉山、鹽池、示別、封侯等故事中分別出現(xiàn)了亭臺、民居等建筑形象,此外在其他故事中還有山石、樹木、流水等,結合自然環(huán)境進行表達,以營造畫面場景效果。與城樓相關的建筑形象在所有建筑形象中占比最多,反映了壁畫中的建筑形象與古代居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也反映了古代森嚴的建筑等級制度。城是古代防御建筑的代表,城垣、城樓供軍士迎擊、值夜之用,壁畫中的都城門設有一個門洞,甕城圍繞(唐朝的《 營繕令》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都城每座城門可以開三個門洞,大州正門開兩個門洞,縣城門開一個門洞。)城樓重檐木結構樓閣建筑,斗拱排列緊密,用料較?。ㄈ鐖D7)。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建筑等級制度有了更加嚴格的規(guī)定,通過壁畫中城的建筑形象,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判斷哪些建筑屬于王城,哪些建筑屬于府城和縣城。
圖7 關帝廟壁畫(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關帝廟壁畫中形式多樣的建筑不僅表現(xiàn)了古代歷史上的各種建筑形象,而且為我們展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基本特點,如建筑布局、建筑構造、建筑特征等。
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布局各有不同,但平面的群體組合是中國建筑最主要的特點。由若干單棟獨立的建筑組成院落,由若干單棟建筑組成庭院,由若干個庭院組成建筑群。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分為對稱式布局和自由式布局兩種,前者多采取幾何關系與均衡對稱秩序,以中軸線為主,通過軸線均衡對稱關系,以進為等級制度,以南北方向為軸線,往縱深發(fā)展,體現(xiàn)縱深感,在南方民居中多見以南北縱軸線為主、東西方向為橫軸的橫向發(fā)展,在平面上可清晰地看到以一條中軸線為主、幾條橫軸線為輔的布局方式;后者多用于園林建筑,建筑與山石樹木相映成趣,在“天人合一”的影響下追求物我一體的自然觀念,倡導“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人工環(huán)境[9]。
關帝廟壁畫中的不同建筑形象也展示了建筑的不同構造。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兩種。大木一般是指木構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梁、柱、斗拱、枋、檁等。小木亦為裝修作法,一般指非承重木構件的制作和安裝,有門、窗、隔斷、欄桿、外檐裝飾及地板、天花等42 種。清代《工程做法》將建筑裝修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在宋代《營造法式》的裝修項目上略有刪減。清式的大木作法在沿襲古制的基礎上,再細分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兩類,大木大式一般多用于官式建筑,如宮殿、官署、府邸、廟堂中的重要殿堂,也可稱殿式建筑,大木小式建筑多用于次要建筑和一般民居。關帝廟壁畫中的建筑形象更偏向大木小式建筑,屋頂多是單檐,斗拱之間的拱眼壁未施彩畫,僅施以密布斗拱。此外,大木小式建筑規(guī)定面闊三至五間,屋頂只可用單檐懸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頂,不用琉璃瓦和斗拱,建筑尺度則以明間面闊和檐柱柱徑為標準[10]。
清朝是我國藝術發(fā)展最繁盛的時期,建筑大體承襲明代傳統(tǒng)又有所發(fā)展,受儒家、道家等思想影響,建筑蘊含著豐富的建筑觀念,建筑形象呈現(xiàn)內向、自然、精簡等特征。
從建筑整體分布的角度而言,建筑的內向性特征極為明顯,建筑多由三座或四座單體建筑圍繞一個中心空間組成封閉的庭院。清代的北京四合院就是傳統(tǒng)的內聚民居形式,按南北縱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這與古代封閉的環(huán)境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塑造了中國建筑文化的內傾趨勢。在建筑營造的審美觀念上,受道家美學觀影響倡導“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將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相結合,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建筑空間。同時,簡化單體設計,善于利用山體高度差創(chuàng)建小空間,根據(jù)山體和地形的自由配置,增強空間特性和趣味性[11],提高整體建筑裝修設計水平。關帝廟壁畫利用樹木和山石作為每幅畫面的隔斷,表現(xiàn)山體和地形的自由配置,體現(xiàn)了靜態(tài)建筑形象的動態(tài)美,墻體畫面建筑形象錯落有致,盡顯通達之意。
綜上所述,關帝廟壁畫中的建筑形象可以分為兩種:世俗建筑形象和宗教建筑形象。建筑是古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壁畫中的建筑形象,我們對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了解了古代建筑歷史淵源,認識了古代建筑文化。
壁畫中的建筑形象有利于研究傳統(tǒng)建筑形制,作為壁畫中的一部分,它的出現(xiàn)與古代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山西寺觀壁畫包含唐代至清代的寺觀壁畫,蘊含著千余年的歷史遺珍,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寺觀壁畫中的建筑形象不但可以幫助現(xiàn)代人全面、深刻地認識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了解古代風俗文化、生活的珍貴形象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