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婉
(濟南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00)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德提出“語言具有意義潛勢”,一經(jīng)提出就被應用于各種文本分析研究,他首次將及物性系統(tǒng)對 William Golding 的小說《繼承者》中的語言文本進行分析,探討功能語言學對文本研究的指導意義。此后,韓禮德等學者又相繼提出:“語言作為人類交流和世界社會經(jīng)驗的工具,主要包括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盵1]概念功能指的是直接表達語言與社會的直接聯(lián)系,對存在與客觀世界和內心世界的過程和事物的反映[2]。及物性系統(tǒng)分屬于概念功能子系統(tǒng),指的是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的直接聯(lián)系,國內不少學者將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應用于各種文本的分析,如戴凡通過小說《喜福會》人物話語和思想表達方式進行分析,探討不同視角下的言語過程、心理過程等,進而幫助讀者更好理解小說的寫作技巧[3]。此外,不少學者將其應用于譯文翻譯,如張威將及物性系統(tǒng)與《游子吟》進行結合,剖析譯文語言,此后不少學者如程曉堂、孫志祥都與詩歌結合起來,分析及物性過程類型、參與者、環(huán)境成分與譯文的聯(lián)系,進而提升譯文質量[4]。鑒于此,本文擬從及物性系統(tǒng)視角對19世紀美國傳奇詩人狄金森的代表作《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亡》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及物性系統(tǒng)在詮釋詩歌主題寓意——生或死所起到的作用。
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是概念功能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指的是通過語言來表達對周圍世界的一種理解。韓禮德指出“及物性系統(tǒng)把經(jīng)驗世界識解為一組可操作的過程類別,它們以最為概括的方式解釋現(xiàn)實世界的現(xiàn)象是如何被表征的”[1],有學者提出“及物性系統(tǒng)已將發(fā)展成為最為廣泛應用的問題分析模式之一”,何偉、魏榕于2016年厘清及物性發(fā)展理論脈絡,指出其理論研究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期望建構較為完整的漢語及物性網(wǎng)絡[10]。韓禮德將其過程類型劃分為六種: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存在過程。物質過程指的是做某件事的過程;心理過程是指一系列心理活動,類似于感覺、反應、認知等;關系過程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間出于何種關系,還有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等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通過一系列及物性過程來建構與世界外部不可或缺的自然聯(lián)系。
美國現(xiàn)代詩歌先驅之一,艾米莉·狄金森,被譽為“美國最重要的女詩人”,因其詩歌主題多樣而被廣泛研究,國內不少學者指出其詩歌歷久彌新主要是她的作品始終圍繞著神秘的三大主題——愛情、死亡與永恒,這三大神秘主題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掀起了巨大波瀾。因此艾米莉·狄金森也被譽為“本世紀意象主義新詩運動的先驅”,她的身世和愛情經(jīng)歷同樣引發(fā)不少學者探討,如董愛國認為:“由于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熱愛,加上傳統(tǒng)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隱居和沉默更像是一種呼喊,渴望突破枷鎖,重獲自由與新生的吶喊[11]。而楊甸虹筆下的狄金森是不懼怕死亡,一生都在追尋生命的真諦的女作家[12],她一生體弱多病,目睹著親人離去,內心飽受心靈和肉體折磨。也有學者對其詩歌風格藝術進行梳理,其中主要涉及到詩歌中的意象變化及不規(guī)則語法和韻律背后的隱晦和含糊??偟膩碚f,國內關于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的主要關注點有三個層面:一是詩歌主題的研究與探討,研究視角涉及精神分析、女權主義、結構主義等領域;二是詩歌主題及藝術手法分析,內容包括意象、雙關、隱喻等修辭層面;三是詩歌翻譯,不少學者對其譯文進行創(chuàng)新,詩歌思想及系統(tǒng)闡述也尤為重要。
近些年來,不少學者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下的及物性子系統(tǒng)與詩歌、小說等相結合,分析及物性過程進而挖掘作品背后的主題思想或哲學意蘊。這首詩全篇共計24行,127個詞。詩人用短短數(shù)行對人、生死、及周圍事物的描寫,表達了她對生和死的人生態(tài)度,不少學者對于該詩進行主題寓意的探索,如陳曉蓉探討了其中的詩意生命和死亡思考,認為該詩描繪的是詩人對于生與死的矛盾,揭示人生就是矛盾體[13],陳莉莎探討了狄金森詩歌代表作《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亡》中的死亡主題,認為該詩是表達對自然及世界崇拜和熱愛的媒介,生和死的問題讓人陷入沉思[14]。本文試用及物性系統(tǒng)對其詩歌主題進行解讀,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將整首詩歌內容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為詩歌1-8行,然后8-16行為詩歌的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是詩歌16-24行。
詩歌第一節(jié)原文、及物性過程類型分布和參與者: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詩歌第一節(jié)及物性過程分析:
詩歌第一節(jié)描述的是作者和死亡、永生同乘一輛馬車,緩緩而行,將煩惱與勞苦拋擲腦后,作者將“生命”喻為一趟旅程,將“生”和“死”喻成旅行陪伴的乘客,如原文所見,He stopped for me其中He所暗指的就是Death,該句運用意象的手法表明了“我”不畏懼“生”和“死”的出現(xiàn),只覺得和他們同乘一輛馬車覺得悠閑、慢悠悠,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亡,只能“死亡”等著“我”,“我”也已經(jīng)放下了辛苦與閑暇,死神像一位紳士將“我”接上車,緩慢且從容地走向死亡。具體的及物性過程分析為:第一節(jié)包括3個行為過程,1個關系過程和2個心理過程,涉及的主要參與者就是I,Death,me,He,We,His civility,ourselves,Immortality。Stop的重復運用一方面既說明了“我”面對死亡的從容,kindly更能特別體現(xiàn)“死亡”的優(yōu)雅與紳士,包含的心理過程——he knew no haste,以及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通過“我”和“死神”的心理刻畫來表達詩人對于死亡即永生的人生信仰。
詩歌第二節(jié)原文、及物性過程類型分布和參與者:
We passed the School,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ing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he passed us—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my Gown—
My Tippet—only Tulle—
詩歌第二節(jié)及物性過程分析:
第二節(jié)主要敘述的是“我”和“死神”及“永生”穿過學校,路過田野,穿過夕陽,看露珠搖曳,最終來到“我”的房間。一路上景色的描繪也回顧了詩人的一生,從象征學校的童年,到辛勤耕種、在田野上揮灑汗水的成年,再到夕陽西下暗示下的晚年,標志著人的一生身份和責任的變化,到最后my gown暗指“我”的房子—墳墓??偟膩碚f,第二節(jié)詩歌包含5個行為過程,1個存在過程,全文的參與者是we,he,us,children以及the dew,涉及到的主要動詞就是pass,來表達停留時間短暫和匆匆行程,例如句子we passed the school,就意為“我們經(jīng)過學?!保?jīng)過一詞說明了“我們并非特意路過學校,而是從容不迫的旅程中碰巧遇到學校”,跟上文中的kindly stopped相呼應。此外,存在小句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說明“我”已經(jīng)能感受到露珠所帶來的寒冷,也暗喻死亡即將到來,雙關表明“我”既有身體上的寒冷,又存在心靈上的孤獨寒冷,暗示“我”離死亡又更近了些,作者才感受到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更是生與死的矛盾激發(fā),也為下文死亡即是永生埋下伏筆,狄金森認為死亡的希望就是“永生”。
詩歌第三節(jié)原文、及物性過程類型分布和參與者: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in the Ground—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詩歌第三節(jié)及物性過程分析: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意義深遠、耐人尋味,作者運用了1個行為過程,3個心理過程以及2個關系過程對作者走向死亡和永生進行了最后刻畫。通過3個心理過程,“我”心想今天一天過得真快啊!——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面對死亡,代替痛苦的是從容不迫,因而覺得時光飛逝。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表明盡管“我”不畏懼死亡,但“我”卻留戀曾經(jīng)的房屋,它幾乎看不見了,屋檐越離越遠,這一小句說明了詩人內心的孤獨,是對親情和愛情的向往?!癴irst”的使用說明了生命的單向性,“我”第一次猜測:將要開往永生吧!“我”未曾離開過這個世界,對于未來的規(guī)程,只能用一系列的猜想,永生或是死亡。這些過程也讓“我”為人生的旅途增添了神秘感,周圍環(huán)境的刻畫也讓詩歌達到高潮,惹人遐想,讓讀者對于生與死的選擇與態(tài)度有了深層體會,跟隨內心,不怕痛苦與悲傷,選擇心之所向。
全詩共有127個詞,寥寥數(shù)詞,卻蘊含了多種詩歌藝術手法和詩歌意蘊。本文包括9個行為過程,5個心理過程,3個關系過程,1個存在過程,行為過程約占比50%,心理過程約占28%。行為過程是指做某件事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的主要參與者就是動作者和目標,本詩中行為過程中涉及的較多參與者是I,目標主要涉及到Death和Immortality,個體參與者涉及到的環(huán)境成分有school,grain,ground,層次推進讓讀者領略到時間和歲月的更迭變化,學校是童年的意象,田野是壯年的棲息地,而土壤是人們最終的歸宿。心理過程指的是感知者所感知到的對象及對這一過程的描述,主要參與者包括感知者和感知對象,感知者是I,he和We,感知的現(xiàn)象包括悠閑與白日的褪去,房屋逐漸隱去,回歸到自己居住的屋子旁邊,這一趟行程更像離開世界的最后回想,回顧一生的幸福與安穩(wěn),在生和死來臨之際的抉擇,不再忍受孤獨和病痛的折磨。
本文以狄金森的詩歌《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亡》為例,采用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及物性系統(tǒng)進行分析,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能夠較為細致分析其中詩歌的主題情感,其中所涉及到的過程類型、參與者及環(huán)境成分又能夠讓讀者進行深一步的剖析與思考,可以對該詩歌的主題有了大致輪廓:出生于傳統(tǒng)家庭的狄金森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傳統(tǒng)思想禁錮的她又親眼目睹了親人的離去,傷心痛苦常覆心頭,對于親情和愛情的渴望只能藏在詩中,我們可以從她的詩歌中感受到她內心的孤獨與悲傷,但同樣面對死亡的樂觀與從容讓我們更為敬佩。但艾米莉·狄金森是渴望愛情的,渴望愛情的忠貞與陪伴,她堅信正確的愛人是生命中的救贖,如她的愛情詩提及:“愛情唯有忠貞不渝,彼此才能再生,要許下彼此對愛情的誓約”,通過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探討愛情對人靈魂的洗滌之感。在她的眼里,人這一生寥寥數(shù)日,無時無刻都充滿著選擇與矛盾,生活喻為單程票的旅程,死亡和永生喻為旅行中的好友,通過這首詩歌展示了她坦然接受死亡的豁然態(tài)度和對永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