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燕,陳 曄,項達軍,顧娟芬
腹直肌分離是由于大齡、妊娠期孕周增加子宮增大等因素導致女性腹壁壓力增加,腹壁處結締組織松弛,雙側腹直肌位置逐漸偏移,在分娩后及孕晚期女性中多見[1]。隨著二胎政策的實施,腹直肌分離問題也逐漸增多,未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可影響患者腹部肌肉力量及并發(fā)腰背疼痛、排便異常等情況,嚴重者可導致臟器移位。因此,如何快速促進產婦產后腹直肌功能恢復,改善患者腰背疼痛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成為目前臨床關注的熱點[2]。產后自主訓練為臨床中常用于治療腹直肌分離的手段,但見效慢,對患者配合程度要求高,遠期效果并不理想。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屬于物理干預手段,對提高腹部肌肉的興奮性有積極意義,可促進腹部肌肉被動收縮[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早期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的效果,了解該治療方法對患者腹直肌距離、背部疼痛改善情況,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產后腹直肌分離18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產后腹直肌分離診斷標準,產后腹直肌分離超過2指,伴有腰背部疼痛情況[4];②盆底肌力在3級以上;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在本院治療,相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禁忌證者;②臨床資料缺失者;③先天腹壁發(fā)育不良者;④出現產后出血或繼發(fā)感染者。186例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105例和對照組81例。觀察組年齡23~38(27.25±3.10)歲;體質量51~83(66.41±5.10)kg;妊娠周期37~41(38.17±0.14)周。對照組年齡23~38(28.56±3.41)歲;體質量51~82(65.64±5.32)kg;妊娠周期37~41(38.54±0.33)周。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產后42 d惡露干凈后給予自主訓練,隔日1次,共治療1個療程(10次),具體方法:由康復人員指導產婦訓練。①仰臥抬腿訓練: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姿勢,雙腿彎曲,分開雙腳,雙手放在身體兩旁;囑患者呼氣,抬右腿,膝關節(jié)屈曲位,大腿前側貼到腹部;收腹縮陰,吸氣后將腿放下,對側重復,兩腿交替練習;每組8~12次,每日2組。②跪姿收腹訓練:囑患者四點跪姿,髖膝關節(jié)垂直,肩腕關節(jié)垂直;吸氣時小腹放松,呼氣時小腹收縮,同時縮陰;每組10~15次,每日2組。③跪姿伸腿訓練:囑患者四點跪姿,髖膝關節(jié)垂直,肩腕關節(jié)垂直;吸氣時右腿緩慢向后,呼氣時回收腿同時縮陰,雙腿交替進行;每組4~6次,每日2組。④站姿收腹訓練:患者背對墻面,枕部、背部、臀部與墻面貼近;雙腳離墻30 cm,吸氣時保持腰椎與墻面緊貼,收腹同時縮陰,呼氣后還原;每組10~15次,每日2組。觀察組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42 d惡露干凈后,采用法國PHENIX USB 8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進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治療中將電極片貼于腹部兩側外斜肌、腹橫肌及腹直肌位置,隨后調節(jié)程度,據患者對電流刺激的反應調整電流強度,以患者能忍耐的最大限度為宜,治療中患者可感受到刺麻感,但無疼痛感。治療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療5~10次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治療1個月后評估療效,將患者腹直肌分離程度作為評估治療效果的標準,治療后腹直肌分離長度>2 cm為無效,≤2 cm為有效。腹直肌分離程度測量[5]:在康復醫(yī)生指導下,雙膝彎曲90°,放平腳掌,使坐骨位置與足跟平齊,囑產婦放松,檢查者單手手指放在患者臍部,指導患者正確呼吸,吸氣過程中提高肩部,使身體與操作床之間形成30°角,在患者腹部肌肉未收縮的情況下下壓手指,測量插入此間隙中的手指寬度以測量兩側腹直肌之間的距離,并評估腹直肌分離程度。
1.3.2腹直肌距離及腹圍恢復情況:使用江蘇新瑪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腹部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量腹直肌距離,由康復科醫(yī)生在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用軟尺測量腹白線臍上3 cm、臍中心、臍下 3 cm處腹圍情況。
1.3.3背部疼痛情況:在治療前與治療后15 d及1個月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患者背部疼痛情況[6]。
1.3.4生活質量:治療后1個月使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估2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生理衛(wèi)生、軀體、健康程度、情緒角色等項目,總分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7]。
2.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腹直肌距離及腹圍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前2組腹直肌距離及臍圍、臍上圍、臍下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腹直肌距離及臍圍、臍上圍、臍下圍均明顯縮小,且觀察組均小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2。
表2 2組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治療前后腹直肌距離及腹圍恢復情況比較
2.3背部疼痛情況 治療前2組背部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5 d、1個月2組背部疼痛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3。
表3 2組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治療前后背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
2.4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2組生活質量SF-36 4個項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F-36 4個項目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4。
表4 2組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治療前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評分比較分)
2.5不良反應 2組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相關不良反應。
產后發(fā)生腹直肌分離一般無法避免,只可從病因、生理方面進行預防,孕期圍產保健健康知識宣教、避免體質量嚴重超標、營養(yǎng)不均衡等,均可降低產后腹直肌分離發(fā)生風險[8]。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行運動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腹直肌分離程度,但在常規(guī)訓練中患者常因動作不規(guī)范、依從性不夠導致治療效果欠佳[9]。因此,需要尋找更簡便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是使用不同頻率的電流對患者腹部肌肉進行電刺激,使大量的纖維參與到肌肉收縮的運動中,有效增加肌肉的強度,對肌肉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10]。既往有研究對比神經肌肉電刺激與核心肌群訓練對腹直肌分離患者的治療效果,顯示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使患者腹直肌分離距離縮短,有利于患者體型恢復,且不良反應較少[11]。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可能與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使肌肉出現被動收縮,提高腹部肌肉興奮程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關[12]。同時通過對比還發(fā)現,觀察組治療后腹直肌分離距離縮小更明顯,腹圍恢復情況更佳,說明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效果肯定,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肌肉收縮功能恢復,有效避免脂肪堆積從而縮小腹圍[13-14]。
妊娠分娩過程中不僅可影響腹直肌,還可對盆底神經、韌帶、筋膜肌肉等造成影響,雖然這些損傷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恢復,但是無法達到孕前水平,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可導致患者腰背部肌肉損傷,加重產婦腰背酸痛程度[15]。本研究2組產婦均存在不同程度背部疼痛情況,而經過治療后患者疼痛情況好轉,且治療后15 d、1個月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分析原因為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可使患者背部肌肉放松,恢復受損肌肉功能從而降低背部疼痛程度[16]。腹直肌分離并不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但隨著患者體質量增加、肥胖等情況可使患者出現自卑感,影響生活質量。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更優(yōu),分析原因為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可更好修復患者腹部肌肉,促進肌群肌力恢復,減少背部疼痛感,進而提升生活質量[17-18]。且本研究還顯示,2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但在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過程中需注意先了解患者盆底肌力,在盆底肌力>3級時方可進行治療,因盆底與腹肌屬于一個整體,盆底為支持、受力的主體,在其肌力達到一定程度時進行腹部治療才可獲得理想的效果[19]。
綜上,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早期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效果肯定,可促進腹直肌功能恢復,緩解背部疼痛,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