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顏鳳儀
如歌歲月,在一行行字符與一串串足跡中,品味獨(dú)具一格的子城味道。
子城的每條巷子都“巷”羅萬象
姑蘇區(qū)五卅路這一帶,縮影著半部民國史。就連周邊縱橫交錯的巷子,都可謂“巷”羅萬象。
那一條條嫻靜清幽的小巷,就像一行行書寫歷史的字符,許多歷史名人在這里留下了足跡。無論你是蘇州人抑或是來蘇游玩的游客,不必孜孜尋覓,滿巷的風(fēng)姿意趣和如歌歲月,隨意徜徉就能品味一路的子城味道。
草橋弄其名不揚(yáng),西起五卅路,東至公園路,全長不足300米。草橋弄,原名石橋弄。民國《吳縣志》記載道:“紫竹庵在南子城石橋弄口,寺中奉紫竹大士,因以為名?!?980年改名“草橋弄”。
蘇州市滄浪書畫院為草橋弄更添了一份吳韻逸香
西入草橋弄,漫步前行,隨著瑯瑯讀書聲漸漸清亮,便能看到弄內(nèi)最顯眼的原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xué)堂的門牌。而位于草橋弄4號的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xué)堂,是如今草橋?qū)嶒?yàn)小學(xué)的前身。1906年,時任江蘇學(xué)務(wù)公所議長的王同愈創(chuàng)辦了這所學(xué)堂。
作為蘇州最早的新式學(xué)堂,草橋小學(xué)地方不大卻人才輩出。葉圣陶、顧頡剛、顏文樑、顧廷龍、吳湖帆、陸文夫、范小青、費(fèi)之雄……太多名人,從這所小學(xué)走出?!安輼蚺?,百年校,傳禮儀,崇德化……和平義、文明禮,思圣陶,學(xué)頡剛……做真人?!睂W(xué)?;疑珘Ρ谏乡澘痰摹恫輼蛉纸?jīng)》,向來往行人講述學(xué)校綿延百年的辦學(xué)歷程,也讓這條小弄沾滿文化氣息。
草橋?qū)嶒?yàn)小學(xué)對面,是蘇州公園的后門。公園后門的空地處常有太極拳愛好者端莊舒展、開合有度的身姿,映著成蔭綠樹,伴著瑯瑯書聲,一派安然祥和。草橋弄2號是蘇州市滄浪書畫院,為小弄更添了一份吳韻逸香。
九如巷位于五卅路南端西側(cè),西折南出十梓街,東接五卅路,長約160米,原名“鉤玉巷”或“玉鉤巷”。
提到九如巷,最先想到的就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張家四姐妹。九如巷3號是近代教育家張冀牖的故居,他生有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張家四才女,以及六位出類拔萃的張家兄弟,十位子女都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大放異彩。所有圍繞著張家所發(fā)生的故事,就是一部百年社會變遷的編年史。如今,重新修建后的九如巷3號既有園林的雅致,又有現(xiàn)代建筑的簡約大氣,別具一番風(fēng)味。
九如巷不僅見證了一個家族的百年變遷,更是蘇州的紅色搖籃。早期共產(chǎn)黨人侯紹裘、葉天底、張聞天等人曾在這里任教或從事革命活動,中共蘇州獨(dú)立支部就在這里誕生。
九如巷4號,是三進(jìn)的青磚老洋房,雖然不像3號那樣名氣響,卻也有些來頭,這里是王己千的故居。王己千為明代閣老王鏊第十四代嫡孫,是20世紀(jì)中國畫收藏這一領(lǐng)域里的泰斗和關(guān)鍵人物,被稱為“將中國書畫藝術(shù)推向西方的靈魂人物”。
九如巷里的往事,如經(jīng)年陳釀,歷久彌香
踏入不起眼的門頭,迎面便能看到王己千的故居。褪去昔日的繁華與喧囂,老洋房變得安靜而莊重。陽光投下斑駁的樹影,藤蔓爬上陳舊的窗臺,院內(nèi)擺放整齊的盆景,年代感十足的清磚,有種恍然隔世的感覺。
如今這條窄巷子已被新建起的建筑“擠壓”著,難以想象曾經(jīng)的樣子,唯留故居供后人瞻仰。而那些往事,散發(fā)在九如巷深處,如經(jīng)年陳釀,歷久彌香。
有些小巷,也許沒有名人效應(yīng),但一樣被人熟記。比如,位于五卅路體育場北側(cè)的前梗子巷。
安謐清幽的前梗子巷,儼然一處真正的“慢生活”區(qū)
前梗子巷東至五卅路,西至錦帆路。元末,張士誠與朱元璋交手兵敗后,一把大火將宮城燒成了廢墟,附近一帶就成了“王府基”(也即皇廢基)。而這條“前梗子巷”原本是王府基石礫土丘的西北邊緣。20世紀(jì)30年代開始,有蘇北逃荒者到這里搭棚定居,逐漸就聚居成了巷子。這里“因地形長而隆起似‘?!保虼硕麨榍肮W酉?。
沿著瘦瘦的前梗子巷步入,腳步便不由自主地慢下來。巷子里安謐清幽,儼然一處真正的“慢生活”區(qū)。這里的住宅以平房為主,居民們似乎都很喜歡“沾花惹草”,在墻角處、巷子邊開辟了屬于自己的園藝角落。菊花、月季、山茶花、仙人球、文竹……一盆盆地排著,與巷子里的白墻黑瓦交相輝映。斑駁的電表箱、雜亂交織的電線、晾曬著的衣物、雨棚下的電瓶車……人流之外,這里的生活顯得真實(shí)而溫和。
繼續(xù)往北走便能看到一條岔道,這便是向北通往干將路的“后梗子巷”。顧名思義,后梗子巷因在前梗子巷之北,故名。宋時,后梗子巷與言橋下塘合稱閻橋巷,《吳縣圖》中稱其為梗子巷。
也許,這兩條小巷已沒有了往日的古韻,但沿著時光的足跡,沉淀出的是城市繁雜生活所沒有的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