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
欲說“打工人”必先言“打工”?!按蚬ぁ痹醋韵愀蹖κ苄焦ぷ鞯目谡Z表述,簡明易懂,無語意之褒貶。在商業(yè)社會雇傭最是常見,“打工”一詞不僅活躍于街頭巷尾,也出現(xiàn)在電影中那些反映平民生活的情景。從一開始,“打工”就帶著粵語濃郁生動的氣息,發(fā)音鏗鏘,令人印象深刻,傳到廣東等沿海地區(qū)后,更是隨著改革開放所引發(fā)的勞動人群南下大潮而變成全國性熱詞。“打工”在原有詞義的基礎上開始擁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匯合了遷徙的艱難、離鄉(xiāng)的苦澀、工作的辛勞,以及一切臨時性所帶來的惶惑和感傷。人們口中對勞動者有關“打工”的描述也帶上自己的目光,如同情或鄙夷,漸漸地某種優(yōu)越的審視籠罩了“打工”,使它附著一層不受待見的卑微。
在很長的時間里,“打工”的無奈并沒有因為社會憐憫的產(chǎn)生而略有消退,對“打工”根子上的抵觸也沒有因“打工文學”的出現(xiàn)而變得融和。但關切悄悄的壯大對“打工”者而言還是有些慰藉——這也是后來“打工人”流行起來的某種心理基礎,一種對之既順延又逆反的標簽尋定。許是之后“打工”的雇傭情形已被大眾充分接受,漸視為常事而使人獲得些許平靜:雖隨時可能被替代的感覺令人自認微弱,但“天上不會掉餡餅”的現(xiàn)實體認過于“扎實”,總要努力張羅每一口飯的著落——就這樣,“打工”又在多年“摸爬滾打”間變得中性了一些,而這既可看作普通勞動者對生活的容忍,也可視為對“打工”的傲慢漸成陳詞濫調(diào)而自我凋零。
終于輪到“打工人”“華麗”登場,以熱血沸騰的抒情斷章強勢霸屏,宣告不以“打工”為恥,對受雇不忸怩、不徘徊,主動親吻命運,堅定迎向上班路上每一輪朝陽。陳舊的“打工”二字后面簡單綴以“人”字,仿佛草草拼成,卻因網(wǎng)絡文化一直對“不造作”“不模糊”又信手拈來的姿態(tài)的青睞而獲得廣泛傳播。其實,“打工人”的幽默正在這種“簡陋”的將就,取“打工”之廣為人知,不計其卑困之“前科”反而主動領取這份“閃耀”的標記亮明自家身份,玩笑或悅納間盡顯灑脫之風采。隨即,一個浩大上班族群“橫空出世”,這一次不是他人所命名的“打工仔”“打工妹”,而是“義正言辭”自我冠名的網(wǎng)絡新貴。大家創(chuàng)制解嘲的表情在“搬磚”間隙互發(fā)打趣,編撰“打工”語錄宣泄剩余的精力,包括“吐槽”那些依然驅(qū)散不去的職場郁悶——“打工”的辛苦依然是“打工人”的流行抽離不去的情緒共鳴。不過,它們還是大不一樣,如果說“打工”還有一種如同社會浮沫的輕飄,那么“打工人”則充滿了扎根的堅定。
總之,“打工人”以面對的坦然驅(qū)散“打工”的漂泊感和低微感。以前“打工文學”所奮力捍衛(wèi)的個人尊嚴在“打工人”這里,已是無須證明的底氣,但不是不動聲色,而是把難過的零碎都抖落到時間之河,讓它們常流常散,好讓心頭那一點熱情捫之常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