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牧遙·浙江省溫州實驗中學(xué)2020級14班
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一個群體——看客,他們荒誕,冷酷!本篇文章,我將試著談一談魯迅作品中看客群體的主要特征,探究其生命形態(tài)與本質(zhì)。
第一類看客群體是無聊的貧苦百姓?!翱滓壹菏沁@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薄犊滓壹骸防锏倪@句話殘酷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生死存亡對于眾看客來說根本是無所謂的,無意義的。人們大抵是用孔乙己臉上的傷疤、偷書、撈不到秀才等種種痛苦、屈辱之事來取樂?!翱仗摕o所聊賴的人生需要吞飲有刺激的任何事、任何信息,以便空空洞洞的生存時空里能夠有所回響、有所興味。在精神的極度饑渴中,看客們不在意以他人的痛苦為笑樂之料,為空虛之食?!?/p>
《祝?!防镆彩侨绱恕O榱稚┩词Ш⒆影⒚?,內(nèi)心的傷痛使她不斷地向村民訴說孩子遭難的故事,但是漸漸地說多了,這群看客早已聽膩,便產(chǎn)生了厭惡感。他們絲毫不關(guān)心孩子的悲劇、母親的悲痛,更甚者,還爆發(fā)了“吃人”的非人性—拿出“封建禮教之刀”捅向祥林嫂,以刺激看客們無聊麻木靈魂的“神經(jīng)末梢”,感受一點存活于世的荒誕感。這些看客在“虛化”了孔乙己和祥林嫂等可憐之人的同時,變得冷漠、酷虐!
第二類看客群體是無能的知識分子?!蹲8!防锏摹拔摇笔莻€知識分子,清醒地看著這個被封建禮教包裹的魯鎮(zhèn),清醒地看著祥林嫂一步步被魯四老爺這類地主階級,被婆婆這類封建家長,被村民這類無聊人群,被柳媽這類封建迷信者所構(gòu)成的封建勢力絞殺至死。面對祥林嫂“一個人死后,究竟有么有靈魂的?”“那么,也就是有地獄”等詢問,竟做慌忙逃跑狀。這類清醒的看客,看清了黑暗世界,看清了“個體改變社會”力量的渺小,成了“清醒的無能的看客”。他們是《酒樓上》中的呂緯甫,也是《頭發(fā)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節(jié)》中的方玄綽、《肥皂》里的猥瑣的男人。他們正是魯迅筆下的“聰明人”,他們的同情是虛偽的,他們看“祥林嫂們”走向死亡,他們也看著自己走向“虛無和彷徨”。精神上的清醒和行動上的彷徨,撕扯分裂著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的人生呈現(xiàn)出一種荒誕的狀態(tài),像個游魂一樣,飄蕩在舊社會里。
《示眾》呈現(xiàn)的是一個“看客世界”。全文3000多字,寫了近20位人物,但每個人物竟只有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世界動作不斷,話語不斷,但是人卻十分空虛。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只為看而看,可看就看,能看則看,能笑則笑,動物本能式地觀看。”他們究竟看了什么呢?他們似乎在看什么,又不在看什么?他們看得散漫不定。伴隨著一系列的動作變化,他們變換著眼睛的方向,幻化出活著的假象。顯然,這類群體的看,是沒有意義的,毫無目標的凌亂之看。既然是看客,但最本質(zhì)的問題“看什么?”卻一直懸而未答,這就再一次暴露了這些看客的生命形態(tài)是荒誕的。
一場場“看”的荒誕劇,就這樣循環(huán)反復(fù)地上演。生活太過無聊,而且多苦痛,姑且樂一樂,那么他人的痛苦也罷,尊嚴也罷,都不在考慮之內(nèi)。自己也一向活得毫無尊嚴,連尊嚴為何物都慢然不知。
其次,這些看客之所以群聚速度如此之快,如此密集,是一種“你看了我沒看,我就吃虧”的畸形心態(tài)在作怪?!啊魂嚹_步聲響,一眨眼,已經(jīng)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保ā端帯罚┧?,看什么不重要哦,重要的是別人看了,我也要看,而且我還要“看”得比其他人更積極。“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边@樣的看客丑行便有一種“爭強好勝”的國民劣根性在作祟。如此荒誕的生命形態(tài),讓看客們成了類似于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
他們“爭”著看“他人被殺”,殊不知他們也是即將被人宰殺的鴨子。此時他們從“人”獸化為“鴨”,同時他們脖子伸得越長,離被這黑暗社會殺戮的命運也越近!作為個體,其生命是虛無的荒誕的存在;但如果成了一個“群體”,便是恐怖的吃人獸群!《阿Q正傳》里,阿Q上刑場時,魯迅這樣描述阿Q眼中的看客們:“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們。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fēng)似的在腦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只餓狼,永是不近不遠地跟定他,要吃他的肉?!@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jīng)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近不遠地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jīng)在那里咬他的靈魂。”因此,看客群體之所以群聚,群鋒利,群殺,群狼性,是源于他們的“鈍”,他們的愚昧無知!而那些“清醒的無能看客們”,這類看客群體的“看”,是源于魯迅先生所言的缺乏吶喊的勇氣。魯迅在《吶喊·自序》說道:“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
因此,無聊的貧苦者們,從彼此的身上汲取讓自己好過的源泉,在虛無中沉淪。無能的知識分子們空空地漂著,虛無地度過一生,荒廢了知識和青春,喪棄了在黑暗中奔馳追求光明的勇氣。這些看客群體,把人生置于“看”這一荒原時,看客們成了“殺人者”,人已是非人哉!
他們存在于魯迅作品中,也肯定存在于當今社會里。因此,看清魯迅作品中的看客群體虛無的生命存在形態(tài),探究其精神內(nèi)核,警醒自我,遠離虛無和無意義,追求“人必為真人”的生命價值,是我寫此文的動力所在。
創(chuàng)作感悟
誰的人生不曾經(jīng)過一次次撞擊?小時候的我常用一股莽勁撞擊自然與生命的火花,干過一些瘋狂的事:爬山、攀樹、捉蟲、逮牛、吃花……于是,筆下書寫的便是變幻萬千的自然世界。如今青春年華,心靈上蛛絲纏繞,不羈之心在寂靜的夜里安放在一本本好書里。窗外雨滴滴答答作響,把迷茫的心敲醒,新鮮、快意撲面而來。我學(xué)著與大師對話,感受到一種力量在噴涌,在本子上留下一段段文字。
走進自然,走進內(nèi)心,寫作的世界因此豐富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