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人說,教了幾十年的語文,這下算是教到頭了,以后的語文課真不知該怎么上了;有人說,理念變了,體系變了,模式變了,質量評價標準也變了,只能以不變應萬變了;有人說,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慌什么慌?
其實,“到頭派”也罷,“不變派”也罷,“車船派”也罷,說到底,都是一種本領恐慌的折射。
想想也是,別的且不說,光說新課標中關于“情境”的命名,就涉及學習情境、交際情境、閱讀情境、主題情境、生活情境、命題情境、語言運用情境等等。這諸多情境,如果不加仔細理會,完全可能變成一堆亂麻;即便仔細理會,因為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與實踐佐證,依然可能剪不斷理還亂。
新課標背景下的本領恐慌,要說事出有因,是事實,但要說情有可原,卻未必。試問,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哪個行業(yè)、哪個崗位能避免本領恐慌?
《莊子·至樂》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顏回要去齊國,孔子面露憂色。子貢問為什么,孔子說:“從前管子有句話說得好,‘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我擔心顏回跟齊侯大談堯、舜、黃帝的治國之道,人家不但不能理解,反而因此產生疑惑,那就要遭殃了?!彼^“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是說小的袋子不可以藏大的東西,短的繩子不可以取深井的水。后來,“綆短汲深”作為一個成語,常常用來比喻能力薄弱,擔當不了重任。但是,從發(fā)展的角度看,“褚小者”未嘗不能增其大,“綆短者”也未嘗不能補其短。
三國時,孫權曾勸呂蒙“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呂蒙以軍中事務繁雜為由加以推脫。孫權說:“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呂蒙自此勤奮好學。后來,魯肅跟呂蒙一起議事,驚訝地發(fā)現,“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克服本領恐慌,成為落實新課標的當務之急。途徑是什么?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鬃诱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荀子說,學不可以已。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把終身學習作為一切教育變革的指導思想。
克服本領恐慌,就是要以時不我待的態(tài)度直面自己的職業(yè)惰性,學會改變,只爭朝夕;就是要以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正視自己的職業(yè)慣性,學而不厭,功成不居;就是要以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戰(zhàn)勝自己的職業(yè)任性,排除萬難,爭取勝利;就是要以篤行不怠的態(tài)度征服自己的職業(yè)隨性,腳踏實地,知行合一。
早在新課標修訂之前,我就開始細讀普通高中語文課標以及相應的解讀叢書,對其中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等有了一定的理性認知;我又通讀了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對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群,尤其對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等有了切實的感性體驗。新課標頒布之后,我組織專家名師進行案例式解讀,以寫促學,以學促思,對新課標精神有了相對系統(tǒng)的把握與理解;我還邊學習邊實踐,開發(fā)了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公開課,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事實上,換個角度看本領恐慌,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由本領恐慌激活的反省意識、擔當精神,以及做更好的自己的人性需求,正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表現。一如尼采所言,人是應被超越的某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