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
早在2003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將兩種檳榔產(chǎn)品(一種是調味的,一種是未經(jīng)調味的)列為I類致癌物。
一方面,檳榔的纖維粗糙,長期咀嚼會造成牙齒與牙周粘膜的物理損傷,導致口腔潰瘍、粘膜的纖維化,最終產(chǎn)生一系列的牙周疾病,而口腔黏膜纖維化的下一階段就是癌癥。
另一方面,檳榔的主要活性成分—檳榔堿等化學物質,經(jīng)過人的咀嚼后,在口腔中會分解出一些亞硝酸鹽類物質,這是具有致癌性的。亞硝酸鹽一旦進入胃部,會和胃酸反應,形成亞硝胺,這是一種強致癌物,會增加患胃腸癌的風險。
歷史上因嚼檳榔患口腔癌的人很多,世人給口腔癌手術后的病人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割臉人”。 這是因為,這種手術后的創(chuàng)傷是無法估計的,輕則面部丑陋,情節(jié)嚴重時不得不將臉上癌變的牙床、舌頭、嘴唇甚至半張臉切除。這類病人不能吞咽,靠鼻飼、造瘺續(xù)命,從此再也無法品嘗食物的美味。
盡管苦果累累、告誡重重,依舊有很多人難以改掉嚼檳榔的習慣。不斷增長的檳榔產(chǎn)業(yè)將造成一場人道主義災難。我們應該遠離檳榔,檳榔消費者也應盡快做早期口腔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