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紅,劉洪強(qiáng)
(山東師范大學(xué),濟(jì)南 250000)
劉基《郁離子》題目中“郁離”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引人探究,時人對此就有很多解釋。影響最大的就是劉基兩位弟子吳從善、徐一夔的觀點,他們引用《周易》和孔子的言論對此進(jìn)行闡發(fā)。吳從善在《郁離子·序》中說:“夫郁郁,文也;明兩,離也;郁離者文明之謂也?!盵1]112吳從善以“文”來解釋“郁郁”似是受《論語·八佾》“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一句的啟發(fā)。用“明”解釋“離”則是因為《易·離》有言:“明兩作離。”孔穎達(dá)疏:“明兩作離者,離為日,日為明?!焙隙橐患词恰拔拿鳌薄P煲毁缭凇队綦x子·序》中提到:“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1]113離卦居?xùn)|,所以為火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一語也來自《論語·八佾》的“郁郁乎文哉”。
近人也多沿用吳從善和徐一夔二人的觀點。有的體現(xiàn)在著作中,如魏建猷和蕭善薌先生的《郁離子》點校本、熊憲光先生的《郁離子寓言選》、傅正谷先生的《郁離子評注》、木子先生譯注的《郁離子》等。有的在論文中有所體現(xiàn),如汝海先生的《劉基和他的〈郁離子〉》、吳家駒先生的《劉基與〈郁離子〉》等。以上可看出吳、徐兩位的觀點接受度較高,可能由于他們本身是劉基的弟子,看法容易使人信服。
近人也有從劉基的為官經(jīng)歷入手,如施杏姑先生認(rèn)為“郁離”是書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郁離子就是劉基虛構(gòu)的一個形象。施先生在《〈郁離子〉新解》中解釋:“郁離子三字中的‘郁’,當(dāng)解釋為‘氣’,是郁離子懷才不遇的郁結(jié)之氣;而‘離’則解釋為‘別’,是郁離子希望遠(yuǎn)離朝堂,逃離政治上的是是非非。”[2]再如胡巖林先生的《〈郁離子〉一書考釋》也持此類觀點,認(rèn)為“郁”為郁結(jié)、憂憤、不得志,“離”則表明自己要與朝廷脫離君臣關(guān)系,毅然離開。
從劉基為官經(jīng)歷入手,認(rèn)為“郁離”是郁憤離去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郁離”二字更應(yīng)該貼近作品本身闡釋,書中的“郁離子”形象具有多面性,雖然懷才不遇,但知識淵博、見解獨到,也并不是一個仕途不順、郁悶歸家的扁平人物形象。因此此種觀點也有一定局限性。
還有從“郁離”二字來源于詩歌入手,《廣博物志》卷四十三提到:“竹名郁離,不知所出。偶睹沈詩云:‘繁陰上郁郁,促節(jié)下離離?!瞥鲇诖恕!盵3]此處認(rèn)為“郁離”是竹子的別名,但是并沒有提到《郁離子》或者劉基,所以此觀點與《郁離子》的命名關(guān)系不大。
再如晁中辰先生在《劉基〈郁離子〉書名探源》一文中認(rèn)為,“郁離”二字取自西漢王褒的兩句詩。王褒的《責(zé)須髯奴辭》中有兩句是:“離離若緣坡之竹,郁郁若春田之苗?!眲⒒虿坏弥巨o官歸家,心情必然也是憂愁的,命名取用王褒的詩歌是因為其心境與詩歌意境貼合。再如劉洪強(qiáng)師在《劉基〈郁離子〉命名考》中提出,“郁離”二字來自左思《詠史》(其二)的:“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一句,認(rèn)為左思詩歌中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思想與《郁離子》中抨擊元代統(tǒng)治者在選拔人才上存在民族歧視同一機(jī)杼。
能為此類觀點提供支持的還有唐朝詩人孫光憲的《酒泉子·曲檻小樓》“曲檻小樓,正是鶯花二月。思無聊,愁欲絕。郁離襟”以及張時徹的“江之樹郁離離,江之水清且漣漪”等,且歷代古詩文中多出現(xiàn)“郁郁”與“離離”,用來形容草木茂盛或者人的憂愁情感。
關(guān)于“郁離”二字來自詩歌這一觀點,如果按照晁中辰先生的詩句,那么我們得到的是“離郁”而非“郁離”[4],首先在順序上就說不通。其次《責(zé)須髯奴辭》的主旨與《郁離子》也并不符合,該詩全文用戲謔的口吻責(zé)備一個奴仆,這與辭官歸家的憂愁心情總是有所差別的。再次,詩歌中出現(xiàn)的“郁離”二字大多數(shù)是分開出現(xiàn)且多為“郁郁”或“離離”,并不算完美貼合“郁離”二字。最后,詩歌中出現(xiàn)的“草木茂盛”以及“憂愁心緒”的含義具有普適性,并無針對性,劉基也未必選擇此含義來命名自己的作品。
與其他拆開“郁離”二字的解釋不同,本文認(rèn)為“郁離”兩字作為一個詞組首見于道教典籍,因此《郁離子》的命名應(yīng)該向道教文獻(xiàn)資料中尋找來源,且劉基的很多作品都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這也是其接受道家思想的證明,劉基也極有可能在為自己作品命名的時候采用與道教有關(guān)的詞。
“郁離”兩字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首見于道教典籍,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因此在道教典籍中尋找釋義,比其他解釋在準(zhǔn)確度與匹配度上更有說服力。雖然暫時不能明了“郁離”在道教中的具體含義,只能聯(lián)系上下文進(jìn)行推測,但“郁離”二字確實與道家思想關(guān)系密切。因《郁離子》成書于元末,現(xiàn)舉元末之前《道藏》中示例如下: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錄》:俱西南行,詣沖容育郁離沙天,見玉清七觀無生虛皇金靈君,受齊暉晨玄隱符。[5]560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經(jīng)》:玉清沖容育郁離沙天齊暉晨玄隱書金玄內(nèi)文。[6]
《洞真八景玉箓晨圖隱符》:齊暉晨玄隱符,沖容育郁離沙天玉清七觀無生虛皇金靈君所佩,以朱書黃繒九寸。[5]564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緬平均等,無復(fù)髙下,土皆作瑞云浮郁離羅之色。[7]
《云笈七簽》:俱西南行,詣沖容育郁離沙天,見玉清七觀無生虛皇金靈君,受齊暉晨玄隱符。[8]
《上清靈寶大法》:面東北,念三光一字呪:郁離貞。三遍,吸炁三口,入筆書之。[9]
“郁離”不僅在元代以前出現(xiàn)在道教典籍之中,在元代后期也多次出現(xiàn),這也是其作為獨立詞語出現(xiàn)在《道藏》的憑據(jù),現(xiàn)舉例如下:
《道法會元》:呵在字上,密念郁離貞九遍。再念郁離之精呪,畢,取左宮太陽炁呵布,存為火府。[10]470
《道法會元》:取太陽眞炁密呪郁離之精,使陽驅(qū)陰。[10]475
《道法會元》:心禮九拜,念:郁離貞。九遍。以舌尖同目光書令吐去。[11]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念呪書之三符,一如此法呪曰:郁離貞。[12]
從以上示例來看,“郁離”在《道藏》中的出現(xiàn)大部分會伴隨著“天”或者是天上的“太陽”等詞語,可推測其和“上天”“蒼穹”等聯(lián)系緊密,引申為追求無拘無束、醉心自然。此外,“郁離”二字還會伴隨關(guān)于符文圖案的記載,而劉基也很喜愛道家法術(shù)。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劉基本人可能是想感受自然、回歸自然,甚至操縱符紙,飛升成仙,去了解我們平常觸碰不到的天上人間,所以才選擇了《道藏》中“郁離”這個特殊的詞語。
《郁離子》全書共195 篇,其中45 篇有濃厚的道家色彩。劉基在《郁離子》的文字當(dāng)中表達(dá)出的道家傾向也為此書命名來源于道教典籍提供了支撐。下文將分類論述:
《郁離子》中此類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主張不過分貪求滿足個人欲望、不過分壓榨百姓上,如果不知節(jié)制一味貪求,必定招致惡果。
例如《賂亡》一文就通過獸類尚且懂得舍棄局部的器官來保全生命的故事,諷刺有的人因為貪求財物而身死,活得還不如獸類通透,果真是:“以賄亡其身以及其家,何其知之不如麝耶!”[1]17
再如《玄石好酒》一篇,借用玄石雖然因為嗜酒嘗到了“五臟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藥不能救”[1]65的教訓(xùn),但是還是不能戒除酒癮的故事來諷刺貪官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天性貪婪的人嘗到苦果后,如果繼續(xù)不知節(jié)制地貪圖享受,必將嘗到更大的苦果。
再如《羋叔課最》一篇,揭示的是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過分壓榨百姓的道理。羋叔因為征收的賦稅最多而得到君王的賞識,但是民為國之本,民富則國強(qiáng),民窮則國危,高額的稅收短時間可以供君王享樂,但最終失去的會是整個國家。
以及《夢騎》一篇,講述了芻甿見到別人騎馬十分羨慕,甚至夢中都在騎馬。等到他真正騎上馬之后卻因為不能控制馬匹,“旋于馬腹之下”[1]75,頭陷入泥里,幸被友人救下才免于一死。歸家后他告誡自己的兒子:“知命者有大戒,惟慎無乘馬而已。”[1]75由此可見,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就不要做無謂的羨慕,即使得到了也會招致災(zāi)禍,人要學(xué)會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安穩(wěn)度日。
《郁離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揭示矛盾對立的雙方相輔相成互相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在劉基眼里,事物的好與壞、有用與無用、福與禍、得與失都是相生相伴的。
如《刑赦》一篇論述的就是“生人之道”寓于刑,“殺人之道”存于赦的道理:“刑,威令也,其法至于殺,而生人之道存焉。赦,德令也,其意在乎生,而殺人之道存焉。……是故制刑,期于使民畏,刑有必行,民知犯之之必死也,則死者鮮矣。赦者所以矜蠢愚,宥過誤。知罪不避,而輒原焉,是啟僥幸之心而教人犯也;至于禍稔惡積,不得已而誅之,是以恩為阱也。”[1]24
刑法是威嚴(yán)的律令,可以斷人死罪,但是使人“生”的道理卻蘊含其中。同樣,赦免是講恩德的法令,本意是使人“活”,但是殺人之道卻存在之中。二者之所以相反相生,是因為制定律令的目的是讓百姓害怕,不去觸犯刑法,因此也就不會被處罰,即“生人之道”;而赦免的本意是寬恕犯罪,但是也會啟發(fā)有僥幸心理的人犯罪,最終數(shù)罪并罰,不得已而誅殺之,就是“殺人之道”了。
再如《梓棘》篇,將高大華美的梓樹與干枯細(xì)小的荊棘相比較,荊棘是“修修而不揚,櫹櫹而無所容,幽樛于灌莽之中,翳朽籜而不見太陽”[1]20,梓樹卻是“干竦穹崖,梢拂九陽,根入九陰,日月過而留其暉,風(fēng)雨會而流其滋”[1]20。
表面上看梓樹勝過荊棘千倍百倍,但好壞之辨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工匠會因為梓樹的高大而期望將它作為宮殿的棟梁之材,但是如果梓并沒有成為宮殿棟梁的機(jī)會,就會“剪為黃腸,與腐肉同歸于冥冥之鄉(xiāng),雖欲見太陽,其可得乎?”[1]20而荊棘雖然長度不滿八尺,粗細(xì)也不超過一根手指頭,但是有一身的刺來保護(hù)自己,從而可以安身保命,不被打擾地存活下去。
再如《招安》一篇,開頭便提出“勸天下之作亂者,其招安之說乎”[1]86的觀點。君主的招安之策本意是為了使天下安定,但是鼓動天下人作亂的,其實正是招安,俗語也說“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對惡人施行招安之策,也就是對暴亂的放松,定會引起天下大亂,與招安的本意大相徑庭。
在《郁離子》中,有很多妖怪、鬼神、道士的形象出現(xiàn),如九尾狐、鬼、仙人等,同時也有一些神仙道術(shù)存在,如點金術(shù)、馭虎之術(shù)等等,都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
如《致人之道》一篇,就涉及了鬼妖之說:“粵人有學(xué)致鬼者,三年得其術(shù)。于是壇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無以食,則相帥以為妖,聲聞于外。一夕,其人死而爇其室,鄰里莫不笑之?!盵1]40
再如《化鐵之術(shù)》一篇,講的就是點石成金的神奇道術(shù):“郁離子學(xué)道于藐乾羅子冥,授化鐵為金之術(shù),遂往入九折之山,得曜冶之鋼而煉之?!盵1]21
再如《安期生》一篇,提到了馭虎之術(shù):“安期生得道于之罘之山,持赤刀以役虎,左右指使進(jìn)退,如役小兒?!盵1]99旁人雖然偷走了他施法的法器,卻學(xué)不會道術(shù),命喪虎口。并且這個故事和他的游仙詩中提到的道教軼事費長房學(xué)習(xí)役鬼之術(shù)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明史·劉基傳》記載了劉基寫作《郁離子》的寫作背景:“經(jīng)略使李國鳳上其功,執(zhí)政以方氏故抑之,授總管府判,不與兵事?;鞐壒龠€青田,著《郁離子》以見志。”因此劉基不見用于當(dāng)權(quán)者,產(chǎn)生出塵之意、向往自由是很正常的。劉基在崇尚自然、渴望歸隱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hù),提倡審時度勢,取之有道。
如《繭絲》一篇中,談到蠶作繭自縛,原本是希望保護(hù)自己,生育后代,沒想到被殘忍殺死,供養(yǎng)人類。人們奪取蠶用來保護(hù)自己的繭,還要說天地萬物都是用來供養(yǎng)自己的,卻不知用物也須還物,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才是長久之道?!短斓刂I》講的也是如此,人生于天地之間,如果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奉獻(xiàn),早晚會坐吃山空,因此保護(hù)自然環(huán)境刻不容緩。
在《九難》一篇中,提到了郁離子歸隱山林的情況:“郁離子冥跡山林,友木石而侶猿猱,茅徑不開,草屋肅然?!盵1]101其醉心山水之意與林逋的梅妻鶴子異曲同工?!队綦x子》本身就是劉基歸隱山林之作,書中不少寓言故事都可以看出他對于歸隱自然的渴望。
劉基在自己其他作品中也流露出較為明顯的道家思想傾向,甚至有直接表達(dá)自己想做道士的言論,如《送龍門子入仙華山辭(并序)》:“予弱冠嬰疾,習(xí)懶不能事,嘗愛老氏清凈,亦欲作道士,未遂?!盵13]213他的《二鬼》中寫盤古開天辟地,“以土為肉石為骨,水為血脈天為皮。昆侖為頭顱,江海為胃腸……”[13]279與《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jīng)》中把人的五臟血脈與自然萬物聯(lián)系起來非常相似[14]。
在詩歌方面,這種道家思想傾向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游仙詩和隱逸詩當(dāng)中。劉基的《游仙九首》中,“日月如過翼,瞬息春已秋。何不學(xué)神仙,縹緲凌虛游?”[6]320、“攬轡向西北,思欲赴昆侖。瓊樓十二重,豹虎夾陛閽”[6]321、“費生市井兒,未嘗識神仙。偶然壺中去,謂是別有天”[6]321都是通過描述虛幻的場景直接表明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及贊美之情。他的游仙詩中還記載了關(guān)于王母、姮娥以及費長房遇仙學(xué)役鬼之術(shù)的神仙軼事,表現(xiàn)出濃郁的道家色彩。他的隱逸詩《早春遣懷》中“澗底流泉渾似玉,門前細(xì)草總成茵。鶴歸自愛山能靜,豹隱方知霧有神”[6]471展示自己對于自然美景的眷戀贊賞之情,表達(dá)內(nèi)心對回歸自然的渴望。再如《有客來款我》詩,“有客來款我,自謂儒者儔。問我胡不出,乃來此淹留?我笑而不答,彼問方未休。彼我異所志,問答寧相投!青山屋外高,溝水山下流。隱幾書一卷,寒檐雀啾啾”[6]363則以輕快的筆觸,使一位歸于田園、醉心山水、無心官場的隱士躍然紙上。再如《遣興六首(其二)》中,“既倦則歸休,臥閱床上書。無事且為樂,何者為名譽(yù)!”[6]355則清晰地表達(dá)出自己對世俗名譽(yù)的厭倦,內(nèi)心更渴望無拘無束與自由自在。
此外劉基的作品中還存在不少與道士的直接詩文往來,如《夜聽張道士彈琴》《題紫虛道士晚翠樓》《送道士張玄中歸桐柏觀(并序)》《贈道士蔣玉壺長歌》等。吳光先生的《劉基與道家道教關(guān)系論考》中提到,劉基曾與張玄中、宋濂、張雨、吳自福、章思廉、梁惟適、王有大、詹明德、劉云心、陳此一這十位道士有過有明確文字記載的來往,而且還對道教內(nèi)丹修煉之術(shù)頗感興趣。以上都說明其本人受到道家思想影響較大,也很有可能將這種思想傾向表現(xiàn)在《郁離子》的命名上。
綜上所述,“郁離”二字的解釋雖然聚訟不已,研究者各執(zhí)己見,但是其確實作為一個獨立詞語首見于道家典籍,而且明顯與“上天”息息相關(guān),可引申為追求自然與渴望成仙。除《郁離子》之外,劉基本人的其他作品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對道家思想的認(rèn)同,此種現(xiàn)象可以為其《郁離子》命名來自道教提供支撐。雖然“郁離”的準(zhǔn)確含義仍然值得探究,但劉基《郁離子》的命名是來源于道教這一推論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