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德忠
在紅河州建水古城北部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平坦的壩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四面環(huán)山,東西寬6公里,南北長9公里,是建水縣南莊鎮(zhèn)羊街村委會和干龍?zhí)洞逦瘯诘兀藗兎Q之為羊街壩。
歷史上,羊街壩水源較少,相對干旱,雖然土地寬廣,但村莊較少,地廣人稀。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果夫等發(fā)起成立了華西建設(shè)股份有限公司建水實驗墾區(qū),從事種植、畜牧、釀酒等產(chǎn)業(yè),為抗日戰(zhàn)爭儲備物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成立國營建水縣羊街農(nóng)場。而今,經(jīng)過40 多年的改革開放,這里已成為建水早熟葡萄、酸甜石榴、藍莓等的主要種植區(qū)和工業(yè)園區(qū)。羊街壩現(xiàn)有村落十余座,人口12000 余人。其中,馬王莊、木頭寨、麻栗寨等為彝族聚居的村落。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和村里的老人講,最早建立木頭寨的彝族姓孔,是孔子的后裔。也就是說,圣人孔子的后人不遠萬里,輾轉(zhuǎn)來到滇南建水,與當?shù)匾妥迦诤希⒉粩喟l(fā)展壯大。
木頭寨是羊街壩較為古老、規(guī)模較大的村落之一,位于緊鄰工業(yè)園區(qū)北側(cè)的一座小山包上,有200 余戶800 多人,彝族人口占90%以上,有孔、李、尹、普、楊、向等姓氏。最早建立木頭寨的孔姓村民自稱是孔子的后代,名字均按孔氏家族規(guī)定的行輩取名,但他們又是彝族,會跳彝族舞蹈,會唱彝族歌曲,每年二月間還要祭祀龍樹,婚喪嫁娶均按彝族的習俗。
村里一位叫孔憲良的老大爺,生于1925 年。據(jù)他講述,木頭寨的孔姓祖先是從如今石屏壩心的垤莫木頭寨遷來的,為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就把羊街壩的這個村落也叫做木頭寨??讘椓颊f,他小時候曾跟隨父親走路到石屏壩心的垤莫木頭寨拜訪過親戚,那里樹木茂密,可謂真正的木頭寨。而他兒時的羊街壩,只長著一些稀疏的大樹,荊棘很多,大多是荒地。至于壩心孔姓親戚是從哪里搬來的,羊街的孔姓人家又是何時搬來的,孔憲良也說不清了。他回憶,祖父那一代就生活在木頭寨,墳?zāi)咕驮诟浇Ⅸi寨背后的山坡上。
幾年前,我曾聽說,距離縣城40 余公里的建水官廳磨玉大山的大凹子村有孔姓的彝族。那么,石屏壩心垤莫木頭寨的孔姓彝族會不會就是從磨玉大山遷來的?后來,我在羊街村委會總支書記孔祥瑞(木頭寨村人)提供的《石屏縣孔氏家譜》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原來,如今分布在石屏、建水一代的孔姓彝族全部來自今天建水官廳磨玉的大凹子村,其一世祖孔厚就安葬在這里。墓碑立于明朝嘉靖元年(1522 年),但這不是安葬的時間,是后人重立墓碑的時間,安葬時間沒有記載。其墓有《族譜明辨紀略》,講述了始祖孔厚系山東海岱籍貫,南京應(yīng)天府人,曾因鄉(xiāng)試考中有賢能而舉薦到貴州省的普安州做官。
但當時社會動蕩,連年災(zāi)荒,戰(zhàn)爭不斷,孔氏迫不得已改姓為普,由貴州棄官逃入云南,到了建水縣的大凹子隱居,并娶當?shù)匾妥鍖O氏為妻,慢慢地與當?shù)匾妥迦跒橐惑w??缀衽c孫氏生了二世祖孔一德。二世祖孔一德又娶彝族趙氏為妻,生了三世祖七弟兄,就這樣繁衍了孔氏彝族的后代。
三世祖七弟兄中,長子名卓,墳?zāi)乖诮袷量h壩心鎮(zhèn)底莫村民委員會的孔家村右畔,規(guī)模宏大。這是他與三世祖母李太君的合葬墓。墓志銘記載,二世祖母生七弟兄,長子孔卓由大凹子遷至大坡,后又遷至垤莫木頭寨居住。從口述資料、家譜資料和墓碑的記載中,我們明確了羊街木頭寨的孔姓人家源自官廳大凹子村的孔厚一世祖,是石屏壩心垤莫木頭寨三世祖孔卓的后人。
羊街壩的酸甜石榴
既然羊街木頭寨的孔姓彝族為石屏垤莫木頭寨三世祖孔卓的后代,但具體是什么時候遷來羊街木頭寨?
木頭寨有一位名叫楊紹和的78 歲退休老師,家里收藏著一包古老的地契和一張房契,時間有清朝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以及民國時期的。地契最早的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的,說明木頭寨早在乾隆二十九年之前就存在了。
在《建水文史資料》第一輯《抗日時期的華西建設(shè)股份有限公司建水羊街壩墾區(qū)》的資料中記載說,羊街壩歷史上水土肥美,是建水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區(qū)。后來因為龍?zhí)犊萁?,長期干旱,羊街壩變成干壩子,田地缺乏灌溉水源,大部荒蕪,人口也逐漸變得稀少起來??梢猿醪脚卸?,垤莫木頭寨的孔姓彝族應(yīng)該是在羊街壩的龍?zhí)陡珊?,壩子荒蕪,原有的部分居民搬走之后遷來的。
經(jīng)過查找1997 年編寫的《云南羊街農(nóng)場志》,文中明確提到羊街龍?zhí)陡珊跃嘟瘢?997 年)300 年,為清康熙年間,這一時期已平定了吳三桂叛亂,臨安地區(qū)社會比較安定,經(jīng)濟逐步發(fā)展,為石屏垤莫木頭寨的孔氏后裔搬遷而來提供了社會條件。綜合以上資料和推理,筆者認為,建水南莊木頭寨建村的時間大概在清康熙年間(1662-1722 年),至今有300 多年的歷史。
南莊木頭寨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是清康熙年間,石屏垤莫木頭寨孔卓的后裔發(fā)現(xiàn)這個因龍?zhí)陡珊远饾u變得人煙稀少的羊街壩。雖然這里水源稀少,但地勢平坦,土地廣闊,距離臨安城也較近。對于長期生活于大山里的彝族人而言,也不失為一塊生活的宜居之地。
就這樣,他們在一座面向東方的小山坡上建蓋土掌房,建起了村落。為表達對家鄉(xiāng)垤莫木頭寨的思念,依舊把這座村莊叫做木頭寨。因為孔家人的勤勞與智慧,他們很快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木頭寨慢慢吸引了一些外地來討生活的彝族小伙,他們以入贅的方式來到木頭寨村生活,生兒育女。三代之后,按照三代歸宗的習俗,恢復(fù)男方姓氏。這樣木頭寨又增加了孔姓之外的村民。慢慢形成了以孔、李、尹三大彝族姓氏為主,外加普、白、楊、向等幾個姓氏共同生活的彝族村落。長期雜居的生活,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逐步形成了彝漢兩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孔憲良老人講,自他記事起,他爺爺講的就是漢話,村子里的同齡人也不會講彝話。甚至祖先從彝族村落阿鵬寨搬來的、現(xiàn)在已103 歲的李登祿和他的父輩,也不會講彝話。在穿著打扮上,男子與漢族沒有任何區(qū)別,而婦女則穿著彝族服裝。村里的很多人都會跳煙盒舞,會唱莎悠腔,曲調(diào)是彝族的,唱詞卻是漢語。過年也像漢族一樣,殺豬請客,蕩秋千,迎接新的一年。
木頭寨村的男人擅長耍獅子,現(xiàn)在羊街村委會的總支書記孔祥瑞就曾經(jīng)是獅子隊的隊長。周圍彝族村寨有辦喪事的,都會請木頭寨的獅子隊去表演。這是當?shù)匾妥迦蓑?qū)邪祈福的一種儀式。每當外嫁的姑娘去世了,得到消息的娘家人(一般是舅舅)就會出錢請獅子隊去表演,而且喪葬儀式由舅舅說了算。
獅子隊一般由十五六人組成,走在棺木的前頭開道,最開頭的是彌勒佛和孫悟空,接著是四個敲铓鼓的,后面才是耍獅子的,邊耍邊走,一直送到村頭。這種送葬儀式在純粹的彝族地區(qū)并不多見,而喪葬儀式由舅舅主導的傳統(tǒng)又是彝族的。可見,耍獅子是木頭寨彝漢文化融合的結(jié)果。
古老的木頭寨從建立至今已歷經(jīng)了300 多年的歷史,村民們靠著自己的勤勞、堅韌和智慧生存繁衍了下來,但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的日子是非常艱辛的。
新中國成立前,羊街壩由于缺乏水源,雨水又稀少,只適宜栽種紅薯、玉米等作物。不僅如此,還有大量土地因為干旱無法栽種而荒蕪,而多數(shù)已開墾的土地被地主強占,農(nóng)民受地主和高利貸者剝削嚴重。由于生活貧窮,加之匪患,部分農(nóng)民遷往他鄉(xiāng),而留下來的農(nóng)民過著貧困不安的生活??讘椓颊f,他年輕時為了討生活,曾坐著小火車到個舊礦山上去當?shù)V工。103 歲的李登祿說,小時候經(jīng)常吃不飽肚子,為了充饑,凡是能吃的就吃,也不知是怎樣熬過來的。對于這種貧困的生活,建水地區(qū)流傳的一句民謠作了深刻的詮釋:“建水羊街壩,風大灰塵大,雷在中間打,雨在四方下,小伙子討不著,姑娘往外嫁?!?/p>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那種痛苦的生活已一去不復(fù)返。特別是隨著綿羊沖水庫的建成,因龍?zhí)陡珊远彼母蓧巫友蚪钟只謴?fù)了它水土肥美的本來面貌,這里又重新成為了建水的富庶之區(qū)。這幾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古老的木頭寨村已煥發(fā)出了從未有過的生機與活力:木頭寨全村已有9000 余畝耕地向外承包,發(fā)展葡萄、柑橘、石榴、藍莓8000 多畝。不僅如此,村民們還可以在承包地里打工,又增加了一項收入。木頭寨村村民小組長李春介紹,近年來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極大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1 萬元。
木頭寨村的村民過上了祖祖輩輩從未想過的小康生活。木頭寨村300 多年的歷史變遷,是滇南民族融合的一個縮影,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史上一份鮮活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