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立峰
“為什么選擇當志愿者?”我向身邊的志愿者拋出這個問題。
“我來3 次了。反正在家也沒事,不如來社區(qū)當志愿者,讓每一天過得更有意義。”
“孩子去上大學了,家里除了老人,沒什么大的負擔,正好為社區(qū)出點力?!?/p>
“志愿者來自五湖四海,志愿者之間的交流,可以讓我走出信息繭房,開闊自己的眼界?!?/p>
“身教勝過言傳。為人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p>
……
如果自問自答,我的答案是:當你去幫助別人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生活正在慢慢變好,而你也沒有置身事外。正是自己付出的努力,讓我們一步步接近目標。為此,你很享受這個過程。
這就不難理解,身為企業(yè)老總的陳大哥,為何愿意每天開車從南到北,自己給車加油,連人帶車義務參與核酸檢測樣本轉(zhuǎn)運。
也不難理解,身為退休干部的姚老師,能夠連續(xù)兩個多月扎根社區(qū),準時到社區(qū)報到,參與核酸采樣物資分發(fā),偶爾客串社區(qū)門衛(wèi),參與來訪人員登記、掃碼、測溫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
也不難理解,身為民企管理人員的孟大哥,一再央求社區(qū)工作人員,并與物業(yè)溝通,克服重重困難,爭取到一個寶貴的志愿者名額。
姚老師是一名退休干部,他說干部的身份可以退休,但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志愿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說一點不擔心、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在關(guān)鍵時候,他們能夠挺身而出,舍小家為大家,用生命守護生命,是內(nèi)心的覺醒、黨性的覺悟戰(zhàn)勝了恐懼,無畏了風險。
當更多人爭先恐后地加入志愿者隊伍時,你便不再孤單,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當更多的人加入到幫助別人的隊伍時,你瞬間充滿了力量,感到無所畏懼。
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你會覺得,這世界上再大的困難都能戰(zhàn)勝,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當志愿服務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需求、一種能量之后,你一門心思都是怎么去戰(zhàn)勝困難,怎么去融入團隊,怎么去更好地堅守,怎么作出更多的貢獻,沉浸在摸得著、看得見、感受真切的實干中。
這是一名志愿者的心路歷程,更是一種自我教育。
那么,在公眾眼中,如何看待志愿者?之前我沒有切身感受,如今有了親身經(jīng)歷。
我在微信朋友圈發(fā)了陳總當志愿者的照片,附了一句話:“我是老總,也是志愿者?!北M管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但還是有人認出來了。朋友圈點贊留言超過了150條。
重慶市第八中學的張老師給我留言:“謝謝你和小陳同學的爸爸,讓我們在疫情期間看見了另一種世界觀,不必對自己的生活斤斤計較,而是以更廣大的胸懷擁抱這個世界?!边@讓我想到了魯迅說過的一句話:“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p>
“讓我們自己成為光,不必等候炬火照亮我們。”回答開頭的問題,我想這句話是最霸氣、最熨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