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幼兒園 周娟娟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由此可見,有效的家園溝通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家長對幼兒園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以消費者的身份強調(diào)自身的利益和需求,讓家長工作變得異常復雜而艱巨。如何有效做好家長工作,真正實現(xiàn)家園共育?作為教師,需要從多個維度了解家長,關(guān)注他們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心聲,讓單一被動的家園溝通變成雙向的多元互動,充分發(fā)揮家園共育的效力。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家長是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面對不同職業(yè)、不同背景的家長,教師需要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家長的言行舉止、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正確識別家長類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交流和溝通。
1.初聞其聲。初次接觸家長,電話溝通是常態(tài)。雖然只是聲音的互動交流,但教師可以聽音識人,初步了解家長。如在電話溝通中積極與教師互動、有問有答、會對教師表示感謝的家長,大都是外向型的;如果在電話溝通中回應聲音平淡、回答問題簡潔,表達不太積極的家長,大都是內(nèi)向型的。當然,初次電話交流效果與教師的語氣、溝通內(nèi)容也有一定關(guān)系,是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教師還需在日?;顒又懈?、深入地觀察和了解。
2.初察其人。幼兒園的孩子年齡較小,入離園、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中都少不了家長們的身影。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可以近距離觀察家長與孩子、家長與家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如在入離園時,看家長會不會提醒孩子主動與教師打招呼;家長會時,看家長能否安靜傾聽并做好記錄;家長開放日時,看家長能否觀察孩子,積極與孩子互動;在評價記錄表中,家長是否如實、正確、客觀評價孩子的表現(xiàn)……近距離、面對面的接觸,讓教師對家長的言行舉止觀察得更加全面、細致,而這些細節(jié)會折射出家長的個人素養(yǎng)。另外,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等信息化平臺與家長交流溝通,也可從中了解家長。如教師在班級群發(fā)布通知、傳遞教育理念、分享課程故事時,可以看看家長是否及時回復通知、及時參加家園活動或按時完成親子小任務等。網(wǎng)絡(luò)平臺讓家園溝通更加便捷的同時,也提供了另一個了解家長的窗口。
3.初識其型。通過初次電話交流、每日常規(guī)交流、網(wǎng)上信息交流、集中家長會交流等方式,教師能夠從多個維度觀察家長的言行,了解家長的需求,明確家長的類型。如從家長的背景上,可以分為高知型家長、海外型家長、打工型家長、全職型家長等;從家長的性格特征上,可以分為敏感多疑型家長、急躁沖動型家長、攀比好強型家長等;從家長接送的方式上,可以分為媽媽型家長、爸爸型家長、祖輩型家長、阿姨型家長等;從家長教養(yǎng)的方式上,可以分為包辦代替型家長、崇尚自由型家長、過度關(guān)注型家長等。教師從不同的層面關(guān)注、了解家長,判斷家長的類型,能為以后與家長更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做好鋪墊。
孩子從走進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牽動著每個家長的心:家長會因為孩子的哭鬧情緒而焦慮不安,會因為孩子的膽怯心理而焦慮不安,會因為孩子的頑皮好動而焦慮不安……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家長,他們的顧慮是各不相同的,這就需要教師要用愛心去關(guān)注,用耐心去幫助,用慧心去化解。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于身體、心理的發(fā)展階段,教師除了照顧他們的吃喝拉撒睡,還要兼顧學習和游戲活動。而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們對孩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盡量給家長反饋一日生活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讓家長看得見幼兒園的活動,看得到孩子的身影,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幼兒在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1.照片、視頻常態(tài)化。為了緩解家長的憂慮,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用手機、相機捕捉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的精彩瞬間,如自主生活——自主飲水、自主添餐;戶外運動——運動操節(jié)、大型器械、快樂游戲;自主學習——好聽的繪本、區(qū)域游戲時光等等。教師將這些活動照片上傳班級相冊,或者剪輯成視頻,讓家長們通過圖片和視頻全面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游戲和運動情況,可有效消除家長的顧慮,讓家長放心、安心。
2.文字傳情多樣化。家長通過視頻和照片對幼兒園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讓家長更深入了解每個活動的意義和發(fā)展的價值,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內(nèi)容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告知家長。如介紹班級活動時,教師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兒童化、童趣化的語言表達,這樣既能拉近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又能與家長產(chǎn)生共情;在發(fā)布通知時,可根據(jù)通知類型,增加一些小標題,讓信息內(nèi)容更加明確、聚焦,如“溫馨提示”“失物招領(lǐng)”“《指南》伴我行”等。娓娓道來的文字,讓家長得以全面、深入了解幼兒園的活動,由此,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感就會油然而生。
《指南》中明確指出“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教師應該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兒,以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1.特殊體質(zhì)。受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高熱驚厥、食物過敏等特殊體質(zhì)的幼兒越來越多。針對個體差異,教師除了做好備案和統(tǒng)計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應當格外關(guān)注。如在進餐中做好過敏幼兒食物的領(lǐng)取和記錄;戶外活動中關(guān)注特殊體質(zhì)幼兒的情緒和狀態(tài);午睡環(huán)節(jié)時巡查高熱驚厥幼兒的體溫……特殊的體質(zhì)需要特殊的護理,教師的細心既保證了幼兒的健康與安全,又減少了家長的擔憂。
2.特殊幼兒。特殊幼兒在近幾年的幼兒園群體中逐漸擴大化,這里的特殊幼兒既包括感統(tǒng)失調(diào)、多動癥、孤獨癥等明顯心理疾病的幼兒,也包括不合群、膽怯、好動等行為異常的幼兒。作為教師,首先要從心里接納幼兒,尊重幼兒,讓幼兒感受到他們是集體中的一員,同時結(jié)合幼兒的興趣和愛好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讓他們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也能夠小步子前進。
家長工作中,溝通和交流是家園共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教師不知如何說家長才會理解,特別是幼兒在園發(fā)生磕碰事件時,更是不知如何化解“矛盾”。其實在與家長進行溝通中有許多的小竅門,教師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溝通技巧,家園溝通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先揚再抑。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優(yōu)秀的,教師與家長溝通時也要了解他們的心理,投其所好。首先,教師要肯定幼兒近期在幼兒園的進步,對孩子細微的成長給予贊美,使家長獲得心里的愉悅。接著,教師可以用白描的方式陳述孩子近期的問題,引起家長的共鳴,讓家長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樂意接受老師的建議并及時調(diào)整。在溝通中,只要教師站在幼兒發(fā)展的立場與家長交流,就能讓家長在感受幼兒進步的同時接受幼兒的不足,并積極配合,真正做到家園共育。
2.換位思考。3—6歲的幼兒活潑好動,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雖然偶爾的磕磕碰碰總是難免,但教師也不能掉以輕心。遇到幼兒出現(xiàn)磕碰等情況時,家長工作尤為重要,良好的溝通可以化解矛盾。如:幼兒受傷時,不管傷勢如何,家長肯定是心疼的,因此,教師一定要站在家長的角度,換位思考。首先,在第一時間處理完幼兒傷情后,及時跟受傷幼兒的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理解,并用委婉的語氣慢慢平復家長的情緒,消除家長的擔心和顧慮。從問題出發(fā),與家長溝通時換位思考,這樣不僅能有效解決問題,也可讓家長更加理解和信賴教師。
家長來自不同的行業(yè),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些豐富的家長資源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挖掘、優(yōu)化、整合這些資源,體現(xiàn)家長的參與權(quán)、知情權(quán)、發(fā)言權(quán)和評價權(quán),通過家園協(xié)同共進,達到促進幼兒獲得更好發(fā)展的教育效果。
1.取之所長。家長的文化觀念、知識結(jié)構(gòu)和工作經(jīng)驗都是多元的、獨特的,他們的潛力和資源也是無限的。幼兒入園前,教師可發(fā)放問卷調(diào)查表,了解家長的職業(yè)、興趣和愛好,通過分析和統(tǒng)計,將家長進行分組,如將會種植、會講故事、會唱歌跳舞等有明顯特長的家長組合在一起;將會折紙、會畫畫、會包餃子、會烘焙等心靈手巧的家長組合在一起。通過不同的分類建立家長資源庫,讓家長資源明確、清晰、可見。
2.用之所長。家長資源庫的建立是為了調(diào)動家長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幼兒園或班級的活動,成為家園共育的好伙伴。如成立班級家委會,充分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群策群力的作用;招募家長志愿者,與教師一起共同守護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開設(shè)家長大課堂,讓家長近距離參與幼兒的教育教學等活動;開展家長分享會,通過分享育兒經(jīng)驗,讓家長在活動中獲得自豪感、成就感,同時也為其他家長樹立良好的榜樣。
《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奔议L工作是教師的常態(tài)化工作,也是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的工作。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用慧眼準確識別家長,用慧心服務家長,用慧智調(diào)動家長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讓家長真正成為幼兒園的合作伙伴,讓家園共育形成合力,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