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朋蕾
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奉行陳鶴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因此,每到周末,我就喜歡帶一歲多的兒子去附近公園逛逛。
那天,因為被瑣事耽擱,出門時間有些晚了。于是,我急匆匆地收拾好東西,把孩子放進推車就往外走??蓜傋叱鲂^(qū),兒子就吵著要下來。我拗不過,只好把他抱下車。下來后,他晃晃悠悠、不緊不慢地走起來,我看著很著急。我是個計劃性很強的人,一旦定了計劃,就希望馬上落實。此刻兒子的表現(xiàn)打亂了我的計劃,也嚴重影響了我的狀態(tài)和情緒。
我努力控制住內(nèi)心的焦躁情緒,蹲下身對兒子說:“咱們別在這兒玩了,前面公園里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我們?nèi)ス珗@玩好嗎?”可他完全不理我,仍然這兒摸摸,那兒看看,這兒蹲一會兒,那兒站一會兒,就是不肯朝公園方向走。我不耐煩了,一只手抱起他,一只手推著車,快步朝公園走去。兒子被我嚇著了,哇哇哭了起來,使勁扭著身子,還不斷拍打我表示抗議。我沒辦法,只得又把他放下。他腳一著地,立馬不哭了,“噔噔噔”走向路邊的電動車,拍拍車座,摸摸車牌,動動車輪,玩得津津有味??此菢幼?,是要在這里打“持久戰(zhàn)”了,我只得蹲下來陪他。
那一瞬間,我有一種強烈的挫敗感。但是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還是促使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guī)Ш⒆尤ス珗@的目的,是讓他感受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發(fā)展。但孩子現(xiàn)在的需求是摸電動車,玩野草,聽人們的交談聲、街上的鳴笛聲、商店里的促銷聲,這些難道不是他認識社會、感受社會、體驗社會的方式嗎?那么,到底是我制訂的計劃重要,還是孩子當下的需求重要呢?我的目的與孩子的需求相違背了嗎?育兒過程中,應(yīng)該以父母為中心,還是以孩子為中心?如果孩子正在專注地探索世界,我非要執(zhí)拗地去那個“能促進他發(fā)展的公園”嗎?
想通后,我一下子釋然了,再看看兒子,感覺他真是可愛極了!我走到他身邊,有意識地觀察他在做什么??吹剿u縫中長出的雜草,我對他說:“這是小草,綠色的小草?!彼ь^看看我,指向另一棵小草,嘴里發(fā)出“嗯嗯”的聲音,我知道他在等我說:“這也是小草,綠色的小草?!蔽覀円黄鹂葱〔荨⑿』?、螞蟻,撿小石子,摸電動車。放下了心中的“執(zhí)拗”,我和孩子開始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