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 征 李笑秋
教師黨支部是黨在高校的基層組織,起著戰(zhàn)斗堡壘的作用,教師黨支部自身理論的豐富性與課程思政的內核是一致的,加之有定期的活動主體和組織安排,在推動課程思政研究上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教師的課堂設計、引導和推動,而教師黨支部具有黨建與教學的雙重屬性,因此加強教師黨支部建設有利于提高課程思政的教育實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基層建設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高校也在不斷探索基層黨支部建設機制,課程思政就是高校對全面從嚴治黨在治學方面的反饋。教師黨支部作為黨在高校的重要基層組織,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但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黨建與教學科研融合度不高、統(tǒng)籌保障體系不健全、學習形式單一等問題亟待解決。
高校的本質工作是教書育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教書育人,立德為先。人才培養(yǎng)不僅涉及知識技能的鞏固,更是理想信念的筑牢。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發(fā)展更加敏銳,是容易被社會動搖也最具塑造空間的群體。教師在組織上是學校的核心構成,在角色上是指路人,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黨支部本身的黨建屬性和業(yè)務屬性,有利于全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支撐”。[2]但是,經濟社會變革對學歷和文憑的高層次需求,造成教學內容以考試為準、教學形式以課堂為準、教學目的以知識掌握為準,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養(yǎng)、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涉及較少,出現“重業(yè)務,輕黨建”的現象,致使黨建與業(yè)務“兩張皮”。一方面,黨建工作者積極開展“兩學一做”“三會一課”等活動,強化政治引領功能;另一方面,普通教師更多專注于專業(yè)技能和知識素養(yǎng)的提升,兩者的交叉融合遠遠不夠。此外,高校教師自身教學科研壓力較重,思政任務經常被誤認為是額外的“負擔”,不屬于課程教學范疇,造成黨建學習常?!白哌^場”“擺形式”,主要原因在于黨支部對課程資源本身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夠,沒有發(fā)揮學校重點和特色學科優(yōu)勢,造成黨建與教學科研融合度不高。
課程思政屬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教師黨支部作為高校基層黨組織,理應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教師發(fā)展和學生成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在現實情況中,部分普通高校教師對黨支部的定位和職責認識不到位,對黨支部推動課程思政的價值存疑,未能很好地將課程思政育人同黨支部建設統(tǒng)一起來。除了上述黨建與教學科研融合度不高、黨建和業(yè)務“兩張皮”等問題外,缺乏完備的保障體系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也是制約因素之一。高校制定的組織發(fā)展規(guī)范性文件往往更多針對校級層面,針對教師黨支部發(fā)展的文件相對較少。教師黨支部書記不僅擔任黨建職務,而且還承擔了教學任務,在實際工作中津貼補助仍有待落實。黨支部在推動學科建設話語權有限,缺少切實可行的討論話語路徑和空間。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引者,“教師必須擔負起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的重任”,[3]利用優(yōu)質渠道或平臺信息更新知識儲備十分重要,而教師黨支部的平臺優(yōu)勢由于學習方式相對傳統(tǒng)、學習形式比較單一、缺乏與日常教學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融合等原因尚未得到充分發(fā)揮。高校教師對于學術界、社會界討論的熱點話題,他們往往習慣于自主搜尋、辯證思考,參與學習研究活動中的角色更多是“探索者”“思考者”。而黨支部建設的理論學習、精神傳達等活動,多是單向輸出,教師被動接受,需要討論的主體性空間較小,在此過程中角色更多是“學習者”“被動接受者”?;谶@種習慣差異,教師黨支部必須要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豐富學習方法,重視高校教師在黨建中的身份轉化問題。只有引導教師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論入腦入心,才能真正推動課程思政走深走實。
課程思政與教師黨支部建設本身就有內在共生性。一方面,在教師黨支部指引和促進下,可以促使課程思政建設更具導向性。另一方面,可以推進黨支部建設的高質量發(fā)展。高校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課程思政即‘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4]在教學工作中“春風化雨”完成教學目標。在課程思政中不僅完成了育人目標,而且黨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與黨的理論建設相融合,既充實了黨的理論戰(zhàn)斗內涵,也壯大了黨支部的教師隊伍。課程思政與教師黨支部建設是相輔相成的,既可以使支部隊伍發(fā)展壯大,提升戰(zhàn)斗力,也可以使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得以明顯提升,轉化為具體的教學成果。鑒于此,可以從切實實行“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積極推進“校—院”多級聯動體系、加強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等方面,提升黨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
教師黨支部是黨在高校的基層組織,具有“領唱班”和“火車頭”的作用。但仍存在教師本身自身理想信念不夠、沒有充分運用黨的理論思想指導教學、不能及時回應教學問題、對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等問題,容易造成黨支部建設落后于高校實際發(fā)展的情況。這種割裂現象一定程度上是“領唱班”和“火車頭”沒有配置到位的原因,因此要選用既有扎實科研教學功底又有較高政治素養(yǎng)的教師擔任黨支部書記。一方面,可以在教師中尤其在院系教學交流中樹立威信;另一方面,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組織能力有利于強化支部成員聯系交流,實現黨建和業(yè)務的真正融合,筑牢黨在高校的支部組織堅強堡壘。
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科離不開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要切實實行“黨建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的“雙帶頭人”培育工程,使黨支部書記成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靈魂人物”,“充分發(fā)揮黨在立德樹人中的領導核心作用”。[5]“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需要一定的培育過程,如有一定的崗位津貼補助,定期交流學習,在制定培養(yǎng)方案、職稱評選方面有一定的話語空間等,在逐步推進中為支部書記培育提供有力抓手。其中,以學科建設促“雙帶頭人”的培育是比較切實可行的路徑,在教師中選拔業(yè)務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師,融入一流學科建設,并輻射周邊普通教師群體,不斷補充后備力量,在螺旋式的上升發(fā)展中加快構建教師黨支部的核心領導集體。
高校行政組織的基本單位是院系,院系是對學生啟迪心智、鑄就品格最重要的“細胞”,教師黨支部如果能切入“細胞”內部,就能與高校的中心任務緊密結合,課程思政育人就有了強有力的抓手。而黨支部工作范疇往往限于內部,與院系聯系較少,發(fā)揮導向作用有限。當前的課程思政是建立在“大思政”工作格局基礎上,涉及多主體參與、多場域運行、多層次影響,和“三全育人”緊密結合。因此,教師黨支部要切實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要聯合校級黨組織、二級學院黨組織、職能部門等多方力量,齊抓共管形成“‘院黨委+二級學院黨組織+教師黨支部+教師黨員’多級聯動、統(tǒng)籌推進的組織體系”。[6]
從校級黨組織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做好資源保障、溝通渠道、協(xié)作方式、激勵措施等工作,如設立思政科研項目、思政名師報告廳、教師發(fā)展競賽、思政微課等活動,激活科研與黨建的互動狀態(tài)、互動過程,形成互動關系,發(fā)揮校級黨組織的核心力量,這是建立在共同育人目標和情感價值下的各要素功能耦合、結構與協(xié)調。院系是高校教學組織最重要的細胞,統(tǒng)籌教師黨支部與學院黨支部、學院教師的有機合作與交流,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抓手。通過強化與學院黨支部的聯系“嵌入”課程思政內容,以幕后參與人的角色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既強化了學院專業(yè)育人的本質精神,又凸顯了教師黨支部的凝結劑作用,有利于最終形成“?!骸倍嗉壜搫拥乃颊逃鷳B(tài)系統(tǒng)。
實現教師黨支部對課程思政的推動,最重要的還是加強教師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7]以課程為抓手,以實踐為主線,以線上學習為補充,加強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以課程為抓手,教師黨支部按照學院專業(yè)劃分小組,由教研組長擔任組織者,對本學科的研究熱點、最新研究成果組織教學沙龍,挖掘學科內的思政元素并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由支部書記組織交流延伸至其他各個專業(yè)。很多教師對挖掘本門課的思政元素感到無處下手,而教師黨支部本身豐富的理論資源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支撐,“為課程思政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8]通過教師黨支部中黨支部書記與專業(yè)課程教師的互相交流,黨支部教師內部溝通,院系支部教師互動分享,可以促成教師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達到黨建理論和思想對課程思政的有效引導。例如:在學習“四史”等理論時,積極開展主題講座、專題討論等教學沙龍,支持資深教師對中青年教師的一對一幫扶指導,開展深入基層社區(qū)、農業(yè)服務、鄉(xiāng)鎮(zhèn)學校等實踐活動,在密切聯系群眾中升華黨的服務宗旨意識,深化自身的理想信念。
在“大思政”視閾下,黨建與課程思政具有內在共生性,是一項系統(tǒng)且全新的探索工程。切實加強新時期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變革學習方式,以課程為抓手,以實踐為主線,以院系單位為重要推動力量,通過實行“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推進“?!骸倍嗉壜搫芋w系、加強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等舉措,構建適合中國高校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課程思政體系,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