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 張三元
近年來各類細胞因子在腫瘤分子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助于判斷腫瘤治療效果及評估預后。叉頭框蛋白C2作為一種參與細胞增殖分化的轉錄因子,已被發(fā)現(xiàn)在多種惡性腫瘤細胞中發(fā)揮作用。將其應用于婦科常見惡性腫瘤的診治過程中,或可實現(xiàn)腫瘤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改善預后。
1.1 叉頭框蛋白的結構及功能 叉頭框(forkhead box,F(xiàn)OX)蛋白是一類轉錄因子家族的總稱,由Weigel等[1]于20世紀80年代在果蠅體內首次發(fā)現(xiàn)。FOX蛋白家族擁有相同的DNA結構域,該結構域由3個α螺旋和2個特殊的翼狀結構組成,稱為叉頭框或翼狀螺旋結構域,包含100個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種間維持著穩(wěn)定的表達狀態(tài),這使得FOX蛋白家族有著相似的生物學特征。而每個成員又有著除此之外不同的功能結構域,這些不同的功能結構域決定他們在腫瘤中起著不盡相同的作用[2]。1998年在美國加州舉行的第一屆叉頭/翼狀螺旋蛋白國際會議上,對FOX蛋白進行了規(guī)范化的命名。通過對其系統(tǒng)化發(fā)育過程的分析,將其分為不同的亞類,每種亞類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每種亞類中的蛋白質都用阿拉伯數(shù)字將其區(qū)分開(例如FOXM2)[3]。
迄今為止,F(xiàn)OX家族已發(fā)展至19個基因亞家族(FOXA到FOXS),他們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細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大量的生物過程[4]。此外,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F(xiàn)OX家族能夠與多種腫瘤因子及途徑相結合,增強細胞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存活能力[5],干預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轉移及預后。例如,誘導間充質干細胞(MSCs)分化為肺泡上皮細胞是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有效方法之一,Zeng等[6]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小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中FOXM 1的過表達可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從而提高間充質干細胞(MSCs)向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分化的效率,為臨床上治療ARDS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一項對結直腸癌(CRC)的研究表明,F(xiàn)OXP2在CRC中的表達明顯低于正常結腸上皮細胞(FHC),因此得出FOXP2在CRC中起著類似抑癌基因的作用[7]。進一步研究顯示,微RNA-190b(miR-190b)通過對FOXP2的表達抑制,促進CRC的增殖與浸潤,發(fā)揮其癌基因的作用。在膀胱癌(BC)的癌細胞增殖過程中,已證實有多種信號通路及轉錄因子共同參與。Li等[8]發(fā)現(xiàn)BC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號通路,F(xiàn)OXO1作為該通路下游的一個重要因子,可以與異質性核糖核蛋白F(hnRNP-F)的啟動子相結合,抑制其轉錄,從而影響hnRNP-F對BC的作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方法可以檢測到hnRNP-F在人BC細胞中高表達,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當用PI3K/AKT信號通路抑制劑處理BC細胞時,hnRNP-F的蛋白水平降低,當加入FOXO1后,hnRNP-F降低的程度較前有所緩解,再次證明FOX01K可影響hnRNP-F對BC的作用[8]。
有研究顯示,利用FOX蛋白干預腫瘤進展的過程,或許可以將FOX蛋白開發(fā)成為癌癥的一種靶向治療藥物靶點[3]。有些物質例如小干擾RNA(siRNA)以及幾類蛋白酶抑制劑[5],可以抑制癌細胞中FOX蛋白及其他的調節(jié)因子,從而抑制癌細胞的浸潤及擴散。Xu等[9]總結了多種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可以靶向作用于FOXM1的物質,例如柔紅霉素、順鉑、5-氟尿嘧啶等,這些藥物可以通過干擾FOXM1啟動子的功能,抑制其在腫瘤細胞中的表達,從而使腫瘤細胞凋亡,來達到治療目的。將一種新型的多肽物質(9R-p201)引入肝癌細胞后,可見該新型的多肽聚集在細胞核內,通過干擾FOXM1在肝癌細胞中的轉錄及翻譯,從而靶向性的抑制肝癌細胞的增殖、轉移,以及誘導細胞的凋亡[10]。
1.2 叉頭框蛋白C2的結構及功能 叉頭框蛋白C2(FOXC2)是FOX蛋白家族的成員之一,其基因位于第16號染色體(16q24)上,只含有一個單獨的外顯子[11]。與該家族中的許多成員一樣,有著典型的FOX蛋白DNA結構域,因此也表明了FOXC2在不同物種間同樣呈高度保守的狀態(tài)。FOXC2在活躍增殖的胚胎細胞中大量存在。當細胞進入合成期時,F(xiàn)OXC2在細胞核中積聚,以調節(jié)基因轉錄,并在組織和器官的形成和重塑中發(fā)揮作用。通過對包括FOXC2、FOXO1在內的6個調節(jié)因子基因的重新編程,Toyosaki等[12]在小鼠體內成功地將脂肪細胞重組為成纖維細胞,為重度燒傷患者的大量皮瓣移植另辟蹊徑。Nian等[13]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脂肪組織中FOXC2的表達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F(xiàn)OXC2的表達上調可以使脂肪組織中血糖、血脂(主要為三酰甘油)降低,從而緩解胰島素抵抗,表明FOXC2在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胚胎階段心臟的發(fā)育依賴于心臟神經(jīng)嵴細胞的增殖及分化,F(xiàn)OXC2與其同源的FOXC1作為心臟發(fā)育過程中重要的調節(jié)因子,在心臟神經(jīng)嵴細胞中缺乏可導致心臟結構發(fā)育異常,例如室間隔缺損,心室發(fā)育缺陷等[14,15]。從而證實FOXC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FOXC2與上皮間充質轉化概述 雖然FOXC2在腫瘤發(fā)展過程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但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從上皮間充質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入手,著重研究FOXC2與上皮間充質化的關系。EMT是細胞形態(tài)發(fā)生轉變的過程,指上皮細胞向間充質細胞的轉化,主要生物學特點是細胞間的連接及極性喪失,而使靜止的上皮細胞獲得了移動性及侵襲性。在這一過程中,上皮性的標記物(E-cadherin和β-catenin)表達明顯減弱,間充質性的標記物(如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等)表達增加[16,17]。此外,被破壞的粘附連接結構還可釋放一些信號通路相關因子,作用于對應的腫瘤信號通路,進一步促進了EMT的發(fā)生[18],可能是腫瘤發(fā)生浸潤與轉移的原因。EMT可發(fā)生在胚胎發(fā)育、傷口愈合等正常的生理過程中,并且在這些過程中細胞的轉化是可逆的。研究表明,包括FOXC2在內的多種信號通路及轉錄因子的異常表達可誘導細胞發(fā)生EMT[19,20]。蔣琳等[21]實驗表明,F(xiàn)OXC2在食管癌細胞中高表達,而在正常食管上皮細胞中低表達。FOXC2的異常表達對促進MMP9及Snail的表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而可以刺激細胞發(fā)生EMT,使癌細胞發(fā)生侵襲及轉移。對于腫瘤進展過程中極為常見的Wnt/β-catenin信號通路,F(xiàn)OXC2的低表達卻明顯抑制該通路中相關因子Wnt3a的表達,其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我們在食管癌細胞中,F(xiàn)OXC2可能有抑制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作用,為判斷腫瘤侵襲、轉移及預后提供了重要證據(jù)。
耐藥性一直以來直接影響著癌癥的療效,一旦發(fā)生通常提示預后不良。EMT被證實存在于多種癌癥細胞耐藥的發(fā)生過程中,而FOXC2作為EMT的關鍵調節(jié)因子,也在此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Chen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奧沙利鉑耐藥的結直腸癌細胞中發(fā)生了EMT,且FOXC2在該類細胞中呈高表達狀態(tài)。進一步行QRT-PCR及WestrenBlotting研究其作用機制,結果顯示,F(xiàn)OXC2是通過抑制E-cadherin的表達以及增強Snail、Vimentin的表達,進而刺激癌細胞發(fā)生EMT,降低了其對奧沙利鉑的敏感性。此外,F(xiàn)OXC2還可通過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ERK信號通路參與細胞耐藥性。
2.2 FOXC2與子宮頸癌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位于全球女性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第四位,2018年全球確診人數(shù)約57萬例,其中死亡約31萬例[23]。宮頸癌的篩查方法目前較為成熟,多數(shù)在癌前病變即可診斷及治療。目前宮頸癌的主要病原體仍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R-HPV),宮頸癌是多因素、多分子過程共同作用的后果。Wang等[24]對66例宮頸癌,42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IN)以及25例宮頸炎病理標本進行了免疫組化及RT-PCR實驗,檢測這些組織中FOXC2、N-cadherin、E-cadherin等轉錄因子的表達情況。結果顯示,F(xiàn)OXC2、N-cadherin等的陽性表達率在宮頸癌組織、CIN及炎癥組織中逐漸降低。而E-cadherin的結果恰好與之相反。結果說明FOXC2的高表達與宮頸癌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及分化程度等指標相關,且在宮頸癌組織中,F(xiàn)OXC2、N-cadherin表達上調,E-cadherin表達下調,提示FOXC2可能是通過促進細胞EMT進程來影響癌細胞的增殖與擴散的。眾多實驗證實FOXC2在宮頸癌中的關鍵作用,如Zheng等[25]發(fā)現(xiàn),F(xiàn)OXC2主要集中在宮頸癌組織的間質及間質血管附近,尤以新生血管附近為著,在淋巴管附近也可觀察到FOXC2的表達,這表明FOXC2的表達可隨血管的增生而增加。CCK8實驗發(fā)現(xiàn),利用siRNA瞬時下調Hela及SiHA兩種宮頸癌細胞中FOXC2的表達,細胞的增殖與遷移能力在兩種細胞中均有所減弱,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5]。當靶向沉默F(xiàn)OXC2在細胞中的表達時,細胞的增殖及擴散能力隨之下降,這為宮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與FOXC2同源的FOXC1的表達與腫瘤分期,分化程度亦密切相關,當癌細胞中出現(xiàn)FOXC1的異常高表達,往往提示預后不良。
有研究表明叉頭框C2蛋白與宮頸鱗癌的發(fā)生有密切關聯(lián),叉頭框C2蛋白可有效影響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的表達,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可驅動腫瘤進入轉移階段,叉頭框C2蛋白導致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表達的研究結果證實二者存在相關性,在宮頸鱗癌的發(fā)生及發(fā)展中叉頭框C2蛋白及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均起到了重要作用[26]。有研究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宮頸癌患者宮頸黏膜組織、同期收入的正常宮頸黏膜組織中叉頭框C2蛋白、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及miR-216b表達水平,研究結果提示則將叉頭框C2蛋白、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及miR-216b視作影響宮頸癌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在其研究進行了長期隨訪后表明可將叉頭框C2蛋白作為宮頸癌的預后獨立影響因素的范疇,可將叉頭框C2蛋白作為評估該病患者手術治療后康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27]。而結合其他臨床研究結果來看,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中的影響因素較多,如年齡、性別、吸煙史、組織病理學、腫瘤直徑、分化程度、化療周期(P<0.05)等單因素都可能對叉頭框C2蛋白預測預后效果造成干擾,而影響叉頭框C2蛋白在宮頸癌患者預后表達的因素則只包括年齡、組織病理學、腫瘤直徑等因素(P<0.05);與此同時,叉頭框C2蛋白可獲取更準確的檢測結果,其在借鑒既往研究(ROC曲線)的基礎上將叉頭框C2蛋白的臨界值各設為3.22和123,這與另一個相關研究中的叉頭框C2蛋白≥3.22≥123,顯然相對接近[28]。在既往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結腸癌轉移相關因子的臨界值取值范圍卻相對較大,而叉頭框C2蛋白的臨界值取值較低,但既往研究中表明導致同樣存在這種現(xiàn)象,而導致這種情況原因包括兩類,一是可能宮頸癌處于不同病理因素狀態(tài)有關,二是樣本選取存在差異[27]。雖然叉頭框C2蛋白在宮頸癌預后可能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也不排除叉頭框C2蛋白評估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價值,此外叉頭框C2蛋白的臨界值卻與既往研究如Fan等[29]研究中的臨界值較接近,故叉頭框C2蛋白與宮頸癌預后有相關性。另外,有研究中的無病生存期(DFS)、總生存期(OS)的預后均受FOXC1(≥3.22)及年齡、叉頭框C2蛋白、TNM分期、治療反應等的影響,再次證實叉頭框C2、C1蛋白是影響進展期宮頸癌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30]。這樣一來叉頭框C2、C1蛋白又與N-cadherin、E-cadherin等轉錄因子有相關性,為了探討到底叉頭框C2、C1蛋白是不是真的影響進展期宮頸癌的預后,其臨床研究采取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叉頭框C2蛋白(AUC=0.605)的ROC曲線下面積較PLR(AUC=0.721),可見后者與進展期宮頸癌的預后的相關性更顯著。故結合既往研究[26,27]與本次研究來看,將叉頭框C2蛋白作為影響進展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更為恰當,而叉頭框C1蛋白雖然也存在這種趨勢,但相關性不顯著,故需更多或更權威的研究數(shù)據(jù)提供佐證。而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既往的口腔癌、卵巢癌、軟組織肉癌、食管癌等的預后評估結果均證實,叉頭框C1蛋白的預測價值較叉頭框C2蛋白更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二者在進展期宮頸癌預后中的預測價值提供了借鑒依據(jù)。因此,將叉頭框C2蛋白作為進展期宮頸癌預后效果好壞的判定依據(jù)和將其作為預測指標是可行的,但叉頭框C1蛋白卻需要更多的證據(jù)佐證才行。
2.3 FOXC2與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居發(fā)達國家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多見于絕經(jīng)期女性,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子宮內膜癌主要通過淋巴結轉移,轉移的重要步驟就是癌組織中淋巴管的生成。在正常的子宮中,淋巴管密度(LVD)值與子宮內膜相比,在子宮肌層較高。在子宮內膜腺癌中,癌組織內部的LVD明顯低于正常子宮,而癌邊緣的LVD卻明顯高于正常子宮[25]。FOXC2可在正常的子宮內膜的細胞質中表達,但在癌組織中高表達于細胞核與細胞質中,且FOXC2在子宮內膜癌上皮細胞及間質中的表達程度均明顯高于正常內膜。FOXC2在正常內膜淋巴管中不表達,而在癌組織新生的淋巴管中明顯表達,表明FOXC2主要是通過促進淋巴管的生成來參與子宮內膜癌的侵襲與轉移,為子宮內膜癌的抗淋巴管生成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Jaskiewicz等[31]發(fā)現(xiàn),糖尿病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正常女性增高了2~3倍,在糖尿病患者體內存在異常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這被認為是發(fā)病的關鍵因素,在子宮內膜癌細胞內同樣發(fā)現(xiàn)了異常的O-GlcN酰化,它是通過FOXC2來誘導細胞發(fā)生EMT,從而促進癌細胞的侵襲與轉移。FOXC2在子宮內膜中的應用目前還不夠深入,這為之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Ferlay等[32]研究中表明叉頭框C2蛋白誘導后的細胞發(fā)生EMT,可有效阻斷細胞凋亡機制,進而O-GlcN?;?,主要是依靠其促進淋巴管生成來的優(yōu)勢,促進腫瘤細胞不斷增殖,并減少凋亡數(shù)量,此外在O-GlcN?;倪^程中抗凝血酶明顯升高,與凝血酶活性密切相關的致癌機制也同樣被觸發(fā),這是與叉頭框C2蛋白促使腫瘤細胞惡性增殖的重要作用機制,同時伴有血管增生及腫瘤病灶所需的纖維沉淀。有研究表明,叉頭框C2蛋白主要通過與P53相互拮抗發(fā)揮調節(jié)腫瘤細胞凋亡及細胞周期的作用,在針對p53靶基因啟動子的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高表達的叉頭框C2蛋白可有效對抗P53原有的扼殺腫瘤細胞作用,通過將組織蛋白H3甲基化位點精氨酸轉變?yōu)閷δ[瘤細胞有利的瓜氨酸,發(fā)揮阻斷甲基化作用[33]。在有關研究中通過對叉頭框C2蛋白的檢測,相對于癌旁組織,叉頭框C2蛋白在子宮內膜癌陽性率較高,且叉頭框C2蛋白的表達水平隨著子宮內膜癌臨床分期增高而逐漸升高,這說明了叉頭框C2蛋白具有預測子宮內膜癌患者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價值[34],其可輔助臨床判斷病情,為子宮內膜癌的臨床治療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jù),與宮頸癌的分期關系密切可用來作為靶向治療因子,這有待臨床研究進一步探查。此外臨床針對宮頸癌的患者進行研究,表明可能叉頭框C2蛋白與肌層浸潤以及有無淋巴轉移有關,在高中分化和臨床早期均出現(xiàn)大量表達,宮頸癌的病理機制與慢性炎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腫瘤微環(huán)境的細胞因子在其中既發(fā)揮促進癌前病變與抑制腫瘤形成的雙重作用[32]。黨云等[35]研究中表明多數(shù)內皮細胞中的炎性因子均可強烈誘導叉頭框C2蛋白進而使其大量表達抑制炎性反應和促淋巴血管形成,通過發(fā)揮誘導內皮細胞衰老、誘導凋亡、抑制增殖、侵襲以及轉移等諸多作用。叉頭框C2蛋白在內皮細胞中的作用與其抗腫瘤作用密切相關。首先從其生物活性的相關研究中可以得出叉頭框C2蛋白在內皮細胞的生長分化等多個生理學效應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在通常情況下無法檢測叉頭框C2蛋白的具體表達,但其在細胞遷移、生長的過程中有重要功能可以在皮膚受到炎癥刺激時表現(xiàn),通過子宮內膜癌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當身體組織受到炎性疾病等各類刺激時,叉頭框C2蛋白會大量表達,內皮細胞會出現(xiàn)一些列生物學效應,尤其在有害藥物刺激下叉頭框C2蛋白可提高自身活性,利用過度表達緩解刺激造成的生理損傷。有研究顯示叉頭框C2蛋白的陽性率隨著子宮內膜癌分期增加表達水平呈升高趨勢,這證實了叉頭框C2蛋白表達水平與腫瘤細胞的增殖調控以及腫瘤發(fā)生的關系密切,提示了叉頭框C2蛋白對抑制腫瘤細胞轉移降低致死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佐證了通過監(jiān)測不同時間段叉頭框C2蛋白的表達進而采取相應手段干預預后值得實踐的觀點[36]。此外有關研究結果提示當叉頭框C2蛋白表達且為陽性則預示著子宮內膜癌發(fā)生,提示叉頭框C2蛋白、P53聯(lián)合檢查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可聯(lián)合判斷病情進展使臨床依據(jù)更為準確[37]。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方法較多,如B超檢查、分端診刮、宮腔鏡檢查、細胞學檢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腫瘤標志物等,有關腫瘤標志物檢查中,叉頭框C2蛋白在子宮內膜癌早期一般不升高,但當病情發(fā)展到中晚期時,叉頭框C2蛋白表達水平則會隨之遞增,而只要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其異常表達又會逐步恢復正常,因此臨床上可將叉頭框C2蛋白視作中晚期子宮內膜癌的腫瘤標志物,對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的鑒定均有極大幫助。
2.4 FOXC2與卵巢癌 卵巢癌目前仍然是婦科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發(fā)達地區(qū)每年發(fā)病人數(shù)約23萬,死亡人數(shù)約15萬[38-40]。由于缺乏有效的篩查方法,且無典型的體征與癥狀,臨床上發(fā)現(xiàn)時多已為晚期,目前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結合放化療為主,但其總體復發(fā)率高達 40%~60%,生存率<30%[41-43]。FOXC2可誘導卵巢癌細胞發(fā)生EMT,進而增強癌細胞的侵襲能力[44]。Zhou等[45]研究了4個不同的FOXC2基因位點,發(fā)現(xiàn)FOXC2基因的多態(tài)性與中國女性卵巢癌發(fā)病風險呈正相關。鉑類藥物目前仍然是卵巢癌化療過程中的一線用藥,如何降低癌細胞對鉑類藥物的耐藥性也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孫厚良等[46]的實驗表明,F(xiàn)OXC2在對順鉑(CDDP)耐藥的卵巢癌細胞中的表達程度明顯高于親代卵巢癌細胞。此外,當敲除FOXC 2基因后,上皮標記物E-cadherin的表達增加,而間充質標記物(N-cadherin和Vimentin)和Snail的表達降低,意味著FOXC 2基因敲除可逆轉CDDP耐藥的卵巢癌細胞的EMT表型,而上調FOXC 2則可促進親代癌細胞的EMT表型。由此可得,F(xiàn)OXC2是EMT在CDDP耐藥性卵巢癌細胞中的啟動子,通過對FOXC2及EMT表型的研究,可以為卵巢癌的治療特別是提高其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供潛在的臨床新思路[47,48]。近年來,隨著腫瘤標志物在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逐漸體現(xiàn)出來,越來越多的標志物也被應用于各種癌癥的判定指標之一,叉頭框C2蛋白可誘導卵巢癌細胞發(fā)生EMT,這使得它在卵巢癌的早期診斷中逐漸成為可能[49,50]。將HE4、叉頭框C2蛋白應用于卵巢癌及相關并發(fā)癥診斷的案例在近幾年的臨床案例與實驗中逐漸多了起來,如閔志雪[51]的研究證實,患卵巢癌淋巴結轉移患者血清中的HE4和 CA125表達水平較單純的卵巢癌(無淋巴結轉移)者相比顯著遞增(P<0.05),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下的最佳臨界點時,叉頭框C2蛋白表達水平對卵巢癌伴淋巴結轉移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各47.27%和77.78%,而在ROC下的最佳臨界點(40.69 kU/L)時,叉頭框C2蛋白表達水平對卵巢癌伴淋巴結轉移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各23.40%和81.35%。有研究證實,卵巢癌組血清HE4和CA125表達水平較子宮良性疾病者、健康女性均更高(P<0.05)[52]。故將血清叉頭框C2蛋白作為卵巢癌及相關并發(fā)癥的診斷標志物之一可行,但對于二者在卵巢癌中的單獨檢測而言,其聯(lián)合診斷價值應該更高。如有研究顯示叉頭框C2蛋白聯(lián)合卵巢癌敏感度、約登指數(shù)、符合率、陰性預測值72.80%、0.639、83.70%及83.30%,較單獨的叉頭框C2蛋白診斷均大幅度提升,說明無論是絕經(jīng)后卵巢癌患者還是非絕經(jīng)卵巢癌患者,叉頭框C2蛋白異常表達是既定事實[53]。
目前對FOXC2的研究與應用越來越深入,除了本文提到的婦科常見惡性腫瘤外,其他部位腫瘤中如胰腺癌、前列腺癌、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滋養(yǎng)細胞腫瘤及神經(jīng)膠質瘤等均有涉及[54-60]。在細胞內通常具有多種轉錄因子或信號通路、多分子過程互相結合的特點[61],為腫瘤的侵襲、浸潤、轉移及治療效果、評估預后提供重要參考。此外,包括FOXC2在內的FOX蛋白家族為腫瘤耐藥、靶向治療等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目前的研究已經(jīng)明確了FOXC2參與細胞的增殖、分化、新陳代謝、遷移、凋亡等過程,促進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并在多種類型的惡性腫瘤中異常表達[44],與腫瘤的發(fā)生、侵襲、浸潤、發(fā)展、耐藥密切相關,但其詳細作用機制及其與其他轉錄因子、信號通路之間的關系尚不明晰,在婦科惡性腫瘤中的應用不夠廣泛。我們希望伴隨著更多的分子生物學及臨床病理實驗的研究,F(xiàn)OXC2能為婦科腫瘤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更多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