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割腱鞘的感覺,曾江華打了一個比方:“割自己腱鞘的時候,是能感覺到的,刀進入皮膚,刺入腱鞘了,自己都能感覺到。割病灶時,有點兒像割棉布,割到什么程度了,每一寸都能有深刻體會。”
近日,一條醫(yī)生給自己做腱鞘囊腫手術的消息引發(fā)關注。
周劍宇是浙江省臺州市中心醫(yī)院超聲科副主任,從事超聲工作20 多年,由于長期手腕用力勞損,左手患腱鞘囊腫已有數年,時不時會疼上幾下??剖野滋烀Φ脠F團轉,患者都在排隊等檢查,周劍宇不想耽誤時間,決定下班抽空給自己做個手術。
11 月4 日下午6 點左右,忙完一天工作的周劍宇開始對自己“下手”,左手手腕放平,先做好消毒和麻醉,隨后在同事的超聲引導下,避開神經、血管、肌腱等重要組織結構,右手用針刀刺破囊壁,并處理周圍粘連組織,解除局部癥狀,整個過程只持續(xù)了四五分鐘,痛感輕微。周劍宇表示:“這對于醫(yī)生很常見,小毛病,自己就治療了。”
四川遂寧第一人民醫(yī)院的骨科醫(yī)生曾江華也有類似經歷。由于長期做精細的顯微手術,他的右腕部患上了右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作為骨科醫(yī)生,曾江華知道要快速治療腱鞘炎,手術是唯一的辦法。
曾江華在手術室里,單手鋪開手術用的尖刀片、消毒液、麻醉劑等物品后,左手給右手手腕消毒、麻醉,再用刀尖只有兩三毫米的手術尖刀片輕輕割開發(fā)炎腱鞘上的皮膚和肌肉。整個手術的過程只持續(xù)了幾分鐘,隨后讓同事幫忙包扎了一下。
周劍宇在為自己做手術
回憶起做手術的過程,曾江華坦言:“打麻藥的時候稍微有點兒疼,做起來就還好。下刀的時候,要克服心理障礙,畢竟是自己給自己開刀,開始還是有點兒害怕的?!闭f起切腱鞘的感覺,曾江華打了一個比方:“割自己腱鞘的時候,是能感覺到的,刀進入皮膚,刺入腱鞘了,自己都能感覺到。割病灶時,有點兒像割棉布,割到什么程度了,每一寸都能有深刻體會?!?/p>
曾江華說,如果讓別人做這臺手術,不能感受只能用眼看,而他給自己做就能感受到病灶的位置和深度等,切口可以開得更小。做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怕找不準腱鞘的位置,還怕割得不夠到位。平時自己都是用右手做手術的,用左手“開刀”在自己的手術生涯里也是第一次?!斑€好我是做顯微外科手術的,包括斷指再植、手外傷等。很多手術都是在顯微鏡下練習,左右手的手抖程度都控制得很好。割完之后我立刻活動了一下看看情況,當時還有點兒疼,但能自如活動。”
側臥在手術床上,醫(yī)生一邊安慰病人,一邊將胃鏡緩緩插入病人口中,然后不斷調整角度和幅度,全方位檢查胃部狀態(tài)。這是胃腸鏡檢查的常規(guī)版操作。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四醫(yī)院消化內科醫(yī)生金城鋒向大家展示了一個超“硬核”的版本:獨坐在手術室里,右手操控著插入喉嚨的胃鏡管子,眼睛緊盯著眼前的屏幕,淡定地觀察自己的胃部環(huán)境。沒錯,金城鋒正在給自己做胃鏡。隨后,他還順道把腸鏡也做了。
大約兩三年前,金城鋒發(fā)現自己的胃腸功能變得不大好,左下腹偶爾會脹痛,飲食不當、腹部受涼后容易拉肚子。近半年來,胃腸不適的情況加重了,腹痛和腹瀉的頻率變高。作為一名消化內科醫(yī)生,專業(yè)的醫(yī)學知識和慘痛的臨床病例都提醒著金城鋒,一次全面的胃腸鏡檢查逃不掉了。
金城鋒最終決定,不勞煩同事,自己給自己做個胃腸鏡檢查,體驗一把既當醫(yī)生又當病人的感受。
金城鋒說,胃鏡檢查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不適感是從胃鏡接觸舌根開始的,人會生理性地嘔吐惡心。他像平時指導病人那樣,“鼻子吸氣,嘴巴吐氣”,重復了五六次胃鏡才穿過咽喉。胃鏡進入胃部后,一切都正常進行,全程花了約3 分鐘,跟平時差不多。
但到了腸鏡檢查,困難就大大升級了?!白瞿c鏡的時候,右手的作用非常大,要同時控制鏡子的方向和往前推進的力量,相當于兼任‘方向盤’和‘發(fā)動機’。自己給自己做腸鏡,由于手長的限制,右手使不上力。因此難度可想而知”。
平時十分鐘就能搞定的腸鏡,他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做完后手都麻了,中途一度想讓同事來幫忙。他覺得,腸鏡檢查沒有想象的那么痛苦,只是用力的時候會感到酸脹。
幾天后,胃腸鏡檢查的結果出來了:慢性胃炎伴糜爛,胃竇黃色瘤;腸鏡未見明顯異常。金城鋒要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通過這次親身經歷,金城鋒更加呼吁公眾重視胃腸鏡檢查:“胃腸鏡檢查是胃腸道疾病診治的金標準。抽血、化驗大便、CT、B 超、膠囊胃鏡等檢查手段均有其相應的缺陷,尚不能取代胃腸鏡。一般健康人群建議3 至5 年做1 次胃腸鏡檢查。根據年齡、生活習慣、家族病史以及本身胃腸疾病情況,檢查隨訪時間要相應縮短。年輕人胃腸腫瘤的發(fā)病率相對不高,但不舒服的時候還是要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