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wèi)龍,張慧可,周 巖,許春鶯
(洛陽師范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洛陽 471934)
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教育的戰(zhàn)略性大問題。“兩性一度”是金課建設的共性標準。具體到某一門課程時,“兩性一度”的內涵應是有區(qū)別的,即“個性”。金課建設標準先行,標準是課程建設的行動指南,也是衡量建設成效的依據。結合實際將“兩性一度”標準具體化,使其可操作化和目標化,是金課建設的關鍵所在[1]。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建設中國金課”的報告中提出了金課建設的標準為“兩性一度”,也就是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顏敏提出了影響“金課”建設的三個關鍵因素:一要有打造“金課”、爭當一流院校的愿望(金愿);二要有能夠打造“金課”、理念先進的奮進之師(金師);三要有能夯實“金課”建設的基礎、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金案),并從目標引領、明確“金愿”科學提升、培育“金師”,系統(tǒng)推進、錘煉“金案”三個方面,探索“金課” 建設方法[2-3]。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以及“萬物互聯(lián)”概念的提出,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廣泛應用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各行各業(yè),在教育領域遠程教育、教育資源共享、教育現代化等的實施都離不開互聯(lián)網教育的發(fā)展。然而現階段學校教育,全國各階段、各水平的教育都主要以線下教育為主,線上教育只是在小范圍內進行,針對的是部分人群和部分課程。傳統(tǒng)的線下教育往往是教師和學生在同一空間和時間面對面近距離交流和探討知識,進行教學學習。線下教育具有便于交流溝通、監(jiān)督學生學習、掌握課堂動態(tài)和實時掌握教學效果等優(yōu)點。線上教學解決了同一空間的限制,同時便于老師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反饋學情等優(yōu)點。因此將線上和線下教學混合運用于教學中,能夠同時發(fā)揮兩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彌補彼此的不足。如何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際的情況是比較復雜的。雖然線上教育從某種意義上彌補了傳統(tǒng)線下教學的不足,在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搭建了另一座橋梁,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和教學方式更加便利,但是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上看,其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對于一些理工科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動手能力必須要通過實踐操作來逐步提升,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僅僅通過實驗視頻的觀看,而沒有具體的親身體驗,無異于紙上談兵。這樣,一方面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所以,針對高校大學生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實踐性學科的教學,線上教育雖然能夠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但是完全的線上教育是不完整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只有實現線上、線下二者的有機結合即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才能實現階段教學的一種最優(yōu)化和教育改革的新目標,打造新時代教育教學新方法,才能針對化學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努力建設和打造高校有機化學金課。
有機化學作為化學專業(yè)四大專業(yè)基礎理論課程之一,是化學、藥學、食品、生命科學等專業(yè)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具有知識微觀抽象、知識點多且雜的特點。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不盡人意。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結果。
(1)從學生的學情上分析,同學們對有機的認識還停留在高中淺顯的有機基礎知識中,甚至有的同學高考沒有選考有機,從而對大學的有機化學課程表現出焦慮和恐懼的不良狀態(tài)。同學們掌握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參差不一,且多為表象認知,有機化學的理論知識幾乎空白。而在高等教育中,有機化學課時少,內容多,知識抽象,且需要有一定的無機和分析化學的知識基礎,知識學習的深度邁向了更高的臺階。在這樣的學情下,大部分學生很難跟著老師的思路暢游有機化學的知識海洋。
(2)從學生的學習動機上分析,21世紀的大學生享受著時代帶來的各種便利,生活中處處充斥著碎片化的信息,它們于無形中影響著學生深度思考的主動性和對問題深度探究的能力,換種說法就是形成了惰性思維。學生各自建立了自己的舒適區(qū),逐漸喪失或根本沒有學習動機,這種現狀細思極恐。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習動機,加之思維惰性對復雜而抽象的知識產生排斥感,不愿意去深度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以致最后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因此,建立學習動機,走出舒適區(qū),在嘈雜的碎片化時代中保持獨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是當代大學生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3)從教師的教授方面分析,每堂課的學習效果不僅僅歸結于學生,還有教師講授的方式和方法,是否真正地和學生產生了鏈接。同樣是講授知識點,把知識點完整地講述出來,對老師而言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怎樣將知識活靈活現地呈現給學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在講授雜化軌道理論相關的知識時,如果直接講雜化軌道的形成,知識點抽象又枯燥,大部分學生可能整節(jié)課就會處在云里霧里。但是如果把雜化軌道的知識賦予生活化的問題,把紫薯面當作p軌道,白面當作s軌道,sp3雜化軌道就是將三份的紫薯面與一份白面混合均勻揉成面團,再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是sp3雜化軌道形成的結果。通過紫薯面白面賦予軌道雜化以具體的形象,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在理解抽象事物提供了一種思路。因此,課堂不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進行,而應另加一條教師學怎么教三邊進行。教師怎么教的問題可能在自己的崗位實踐一段時間之后就能如魚得水,但教師學怎么教則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問題,這也是好多老師避免陷入職業(yè)倦怠的有效方法。
基礎有機化學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有機實驗操作能力和素質的課程。往往是與有機化學理論課同步開設,以便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有關專業(yè)開設的基礎實驗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多實驗課趨于形式化,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好像把實驗當作一種任務,而忽略實驗本身的培養(yǎng)目標。即在實驗中感受理論,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實驗技能,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首先從學生身上分析:比如做實驗前,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預習,如學生是否對實驗所用材料、試劑等有相關的了解,是否知道每一個步驟的標準操作、操作目的和原因;實驗中,是否能熟練搭建實驗裝置和進行每一步操作,能否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實驗后,能否根據實驗過程獨立完成實驗報告,能否對理論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有深刻的實驗反思。諸如此類,大多數學生都不能全數做到。每次的實驗報告其實是對整個實驗的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回顧和總結,實際上,多數學生只是文字的搬運工,并沒有真正理解實驗后用自己的話進行總結和歸納。其次就教師而言:學校分配的實驗學時不合適,面對復雜的學情,有限的時間、精力下,教師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方方面面。上課僅僅是講述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久而久之,這樣的流程也逐漸變成一項任務,趨于形式化。
現在高校大多數課程已經將雨課堂規(guī)劃入駐教學。學生們可以快速、及時獲取課堂實時信息,最大程度享受科技發(fā)展給學習帶來的便利。整個課堂上,教師借助多媒體啟用雨課堂,通過雨課堂可以讓同學們進行簽到、隨機提問、彈幕互動、限時練習等,有利于學生積極去融入課堂,保持聽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將手機用于學習之外。針對課堂講授知識點不懂的地方雨課堂還可以及時收藏,方便學生課下及時回顧探究,雨課堂還能在課后為學生投送練習題,及時掌握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和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yōu)勢。線上教學的輔助技術雖然為高校課堂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仍要注意線上教學不能取代線下教學。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面對面交流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產生碰撞的有效介質,同時學生也不是獨立的個體,其所在的環(huán)境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彼此討論,互幫互助交流學習。綜上,線下授課的作用是難以替代的,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應充分發(fā)揮線上和線下教學各自優(yōu)點的同時,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起到有效輔助補充。
老師在進行線上教學時,往往由于線上資源廣、能隨時隨地可學的特點,會適當給學生布置和發(fā)送多一點課程資源、預習和練習任務,但是如果各門各類的課程任務都涉及線上資源,對于一個老師說,可能布置了一個線上任務,學生可能很輕松就能完成,但是,如果多數老師都以這種形式進行教學,可能不止一次任務,也不是一個任務,對于學生來說就容易產生倦怠感和厭煩心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線上資源,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
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不能顧此失彼,線下教學課后反饋往往局限于單一的課后紙質作業(yè),線上教學往往以線上試題反饋為主。如果一味地追求線上教學反饋的高效便捷忽略線下教學反饋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可。教學過程中可以在線上設計相關題目供學生多方式作答,也可以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進行學習。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相關設置,在學習交流平臺上,讓學生匿名討論對課堂的感受,討論自己的疑惑之處。
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課前預習、課堂進行及課后評價反饋三個方面來具體實施。
課前預習模塊,教師要做到提前告訴學生下節(jié)課要講述的內容,接著將學生分成幾組,不同的組分配不同的任務。比如,一組分析課堂教師講課的大概框架,并小組討論總結出老師講課的大概思維導圖,并據此布置預習作業(yè)。預習作業(yè)的完成需要第二組來完成,另外預習作業(yè)的評價由第三組進行,最后把所有的工作匯總整合與老師對接。上述預習任務及預習實施需要老師根據具體課程安排通過線上與學生溝通交流進行。學生小組的討論是在課下進行的,但最后呈現的結果是通過線上呈遞給教師。這樣利用線上教學的便捷性,教師可以快速收集匯總學生的預習情況,從而準確有效掌握學情,明確教學側重點和制定出合適的教學方案。
課堂教學進行模塊,教師主要依托雨課堂進行內容講授。首先教師應該通過查閱資料和瀏覽廣泛的線上資源整合出吸引學生的課程導入信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在每講述一個知識點時,應該在相關平臺及時布置隨堂練習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有所用,同時教師通過答題情況及時掌握學習情況。此外,可以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對老師講述的知識點以線上和線下多種互動方式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此外,通過線上視頻、文字等資源將抽象的有機知識具體化、生活化、生動化、多樣化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有興趣學、容易學。
課后評價反饋模塊,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實時調整教學進度等,因此建立有效的課后反饋評價方式意義重大。給學生布置課后復習任務時建議將每節(jié)課的思維導圖作為課后作業(yè)的一個必要內容,沒有字數、格式限制,只需要學生清晰、完整地呈現出本節(jié)課所講述內容基本框架,同時要求舉出1~2個與本節(jié)知識相關的應用實例,盡可能分析其中運用到的本課程知識。當然也可以以視頻敘述的形式在相關教學平臺上提交視頻給老師。
通過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全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將線上線下教學方式運用于課前預習、課堂進行及課后評價反饋中,充分發(fā)揮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寓教于學、興趣引導,讓學生想學、知道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打造高校有機化學金課。
實驗課重在實踐操作,同時它也是對理論知識一個升華。在進行每一次實驗課程時,應該試著改變以往老師講、學生做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就算沒有對實驗有深刻的預習,在老師的講解后,學生根據老師講述的實驗過程也能順利進行實驗,但是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實驗的內容,不能很好掌握實驗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教學效果差,在畢業(yè)論文完成中明顯感覺學生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較差。在新的金課背景下打造有機化學金課,作為實踐學習部分的有機化學實驗,在知識學習和運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機化學實驗中要對學生有更深一步的要求。針對實驗型課程,教師可將學生分組,在課前將自己制作好的實驗操作視頻和預習任務通過線上平臺分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上每組學生分別進行實驗各個部分的講解,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講述進行總結補充,每次實驗后留出一部分時間,學生可以再模仿自己在網上搜集的一些實驗視頻,選擇本組感興趣的實驗進行錄制,課后學生通過線上觀看各組錄制的實驗視頻,在線上交流平臺上匿名評價。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發(fā)掘學生的潛能。
打造高校有機化學金課首先要有“金愿”,即爭做一流課程的心向力,其次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問題制定出適合本課程的改進方案。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勢,將有機化學教學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之路,時刻銘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打造金課,是一個不斷協(xié)調、不斷打磨的漫長過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