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厭惡情緒與自殺行為的關系*

2023-01-07 05:16:06肖婷煒王福順
心理科學進展 2023年1期
關鍵詞:意念弗洛伊德本能

肖婷煒 董 潔 梁 飛 王福順 李 洋

(1 四川師范大學腦與心理科學研究院,成都 610066)(2 南京市森林警察學院心理學系,南京 210023)

1 引言

自殺是全世界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約有70.3 萬人死于自殺。事故死亡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自殺死亡事件占事故死亡事件的三分之一(WHO,2021)。自殺是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這嚴重危害到人類社會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Gunnell et al.,2020)。

自殺行為(suicidal behavior)包括自殺意念(suicidal ideation)、自殺企圖(suicidal attempt)和自殺(suicide)。自殺意念是指有嚴重的自殺想法,準備進行一種致命的、自我導向的、潛在的傷害性行為,意圖死亡,但沒有具體計劃;自殺企圖是想自殺、考慮自殺,或計劃自殺,其意圖是希望通過傷害身體而獲得關注,但不一定會造成實際傷害;而自殺是指實施自我導向的傷害行為并造成死亡(Klonsky et al.,2016)。一般來說,自殺與絕望、沖動和抑郁癥相關(Lutz et al.,2017;Ypsilanti et al.,2019),許多研究也都認為自殺的主要原因是抑郁癥;然而抑郁情緒是持續(xù)性的低落與悲傷心境,會表現(xiàn)出萎靡不振,很難產(chǎn)生自殺企圖。根據(jù)弗洛伊德攻擊本能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理論(Freud,1920;Pedder,1992),自殺是一種本能,是一種自我導向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強烈的沖動或內(nèi)部驅(qū)動力從而導致自殺的實施。那么,影響自殺行為的主要心理機制是什么呢?

厭惡(disgust)是Ekman 提出的6 種基本情緒中研究最少的一種情緒,但是,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厭惡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及許多心理疾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心理問題是由患者對周圍人和環(huán)境的厭惡情緒引起,而且厭惡情緒也與自殺有關(Hu et al.,2021;Schienle et al.,2020)。厭惡是一種對令人惡心、反感的事物的情緒反應(Ekman,1992),也是一種行為防御機制,可以通過促進遠離和避免變質(zhì)的食物或其他污染物來抵御潛在的疾病、病毒和污染(Oaten et al.,2018)。厭惡情緒包括原始厭惡和道德厭惡,前者是對機體排泄物(大小便、嘔吐物、潰爛等)的味覺、嗅覺或視覺發(fā)生作用的核心厭惡(core disgust);后者為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性行為等的反感。道德厭惡(moral disgust)是厭惡的高級形式,表現(xiàn)為與他人交互產(chǎn)生的社會厭惡(social disgust)。這就意味著,厭惡不僅對攝食行為有批評作用,對人際交往也有批評作用(Vicario et al.,2017;Stevenson et al.,2019)。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和厭惡情緒是自殺行為的核心(Courtet & Olié,2019),而且厭惡情緒導致的負面人際關系和關系沖突又會增加自身厭惡(Till et al.,2017;Cáceda et al.,2020)。那么作為對社會交往有決定作用的厭惡情緒,在誘發(fā)自殺行為中的作用如何呢?

本文對近年來的厭惡情緒影響自殺行為的研究以及厭惡情緒和自殺行為的神經(jīng)基礎研究進行系統(tǒng)歸納,并聯(lián)系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探討厭惡情緒對自殺行為的影響。希望借助近年來的實證研究論證該理論觀點,并通過厭惡情緒誘發(fā)自殺行為的心理機制試圖為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論提供支持;并提出厭惡(死本能)和喜悅(生本能)的效價模型,為基本情緒與自殺關系的研究提供新穎的視角。

2 自殺行為理論

國內(nèi)外有關自殺行為的研究頗多,并提出了一些假說(相關綜述見杜睿,江光榮,2015),比如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自殺行為的動機-意志整合模型、自殺的三階段理論等。這些假說大多是建立在意念-行動框架(ideation-to-action framework)上,該框架把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分開為兩個發(fā)展階段,認為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情緒原因和預測因子。然而,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都和厭惡情緒有關。

2.1 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

Joiner (2005)提出了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ITS) (Joiner et al.,2016)。該理論認為累贅感和未滿足的歸屬感是自殺意念的主要原因。累贅感(perceived burdensomeness)指視自己為他人的負擔,其維度包括責任感知和自我厭惡等(van Orden et al.,2010)。未滿足的歸屬感(thwarted belongingness)指與社會群體的疏遠感和惡化的聯(lián)系,其維度包括孤獨和缺乏關懷,體現(xiàn)為自我報告的孤獨感、朋友較少、獨居、家庭不完整、社交退縮和家庭沖突(van Orden et al.,2010)。該理論假設,當累贅感和未滿足的歸屬感出現(xiàn)時,自我厭惡情緒增強,自殺意念就會出現(xiàn);在具備自殺能力的條件下,排除了死亡畏懼,產(chǎn)生致命的自殺(見圖1a)。

圖1 自身厭惡作用在自殺行為理論中的圖示:a.自殺的人際理論;b.動機-意志整合模型;c.自殺的三步理論

后來,Becker 及其同事(2020)檢驗了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中的負擔感、歸屬感和死亡無畏之間外,未滿足的歸屬感和累贅感誘發(fā)的極度厭惡情緒會增加自殺意念。Chu 等人(2013)結合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提出對生活的厭惡可能會導致累贅感和未滿足的歸屬感,且二者都與自殺欲望有關(Joiner et al.,2005;van Orden et al.,2010)。Wong等人(2020)基于自殺的人際心理理論,根據(jù)自殘的想法和行為(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將自殺風險分為三類: 低自殺想法且無企圖,中度自殺意念,以及嚴重自殺想法和高水平的自殘行為。綜上所述,未滿足的歸屬感和累贅感所誘發(fā)的自我厭惡,能夠誘發(fā)自殺欲望,是產(chǎn)生自殺意念的重要原因。

2.2 自殺的動機-意志整合模型

O'Connor 和Kirtley (2018)提出了動機-意志整合模型(Integrated Motivational-Volitional Model of Suicidal Behavior,IMV),將自殺行為分為3 個階段:前動機階段、動機階段和意志階段。(1)前動機階段包括厭惡情緒誘發(fā)出自殺意念;首先是挫敗或厭惡情緒發(fā)展為受困(無法逃離當前情境),然后受困萌生自殺意念。(2)動機階段,該階段是自殺意念和意圖的成熟階段,動機調(diào)節(jié)因子與厭惡的人際關系相互作用是該階段的重要特點;(3)意志階段,自殺意念轉(zhuǎn)變?yōu)樽詺⑵髨D/自殺死亡;該階段是自殺實施階段,意志調(diào)節(jié)因子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對死亡的無畏和增加的身體疼痛耐受性(O'Connor & Kirtley,2018;Li et al.,2021)(見圖1b)。該理論以素質(zhì)-壓力模型為基礎,認為某些素質(zhì)(Diatheses,包括生物或基因的易感因素,以及認知脆弱性因素所導致的個體差異特征)和壓力(包括環(huán)境及負性生活事件)是自殺的主要風險因素。

該理論得到了一些實驗的驗證,比如Li 等人(2021)檢驗中國青少年的IMV,發(fā)現(xiàn)挫敗與受困顯著相關,挫敗、未滿足的歸屬感和累贅感均與自殺意念顯著相關,自殺意念與自殺企圖顯著相關。然而沒有發(fā)現(xiàn)對疼痛的耐受性和對死亡的無畏與自殺企圖之間的相關性,這一點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一致(Ren et al.,2019)。國外研究也驗證了IMV 模型動機階段的這一結果(Lucht et al.,2020;Rasmussen et al.,2019)。由此可見,生物或基因的易損因素和認知脆弱性導致個體的厭惡敏感性提高,對于來自負性生活事件和環(huán)境的壓力感到更加的挫敗和厭惡,以及對人際關系失去信心,發(fā)展為受困狀態(tài),從而增加自殺風險。

2.3 自殺的三階段理論

Klonsky 及其同事(2016)提出了自殺的三階段理論(Three-Step Theory of Suicide,3ST),這是一個最新的自殺理論。類似于動機-意志整合模型,該理論也將自殺行為分為三步: 第一步,當自身厭惡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痛苦(pain)和絕望(hopelessness),痛苦(尤其是心理痛苦)和絕望交互作用產(chǎn)生自殺意念;第二步,當自身厭惡波及社會聯(lián)結(即,與能讓人活下去的目標感和意義感的社會聯(lián)結,包括人、工作、角色、興趣等)時,對這些聯(lián)結產(chǎn)生厭惡,自殺意念強烈;第三步,在具備自殺能力的情況下,強烈自殺意念會得到實施而自殺(楊麗 等,2018) (見圖1c)。

后來,Klonsky 與May (2015)利用美國成人樣本的橫斷面研究驗證了三階段理論,結果表明自殺意念是由厭惡導致的痛苦和絕望交互作用產(chǎn)生的,而自殺能力可以通過自殺意念而誘發(fā)自殺。Yang 等人(2019)檢驗了中國大學生樣本,也發(fā)現(xiàn)了心理痛苦(psychological pain)和絕望在預測自殺意念方面具有相互作用,為中國背景下預防自殺的有效性提供了初步證據(jù)。另外,Oaten 等人(2015)也發(fā)現(xiàn),厭惡會導致痛苦敏感性的增加;類似地,英國大學生樣本的研究結果與上述一致(Dhingra et al.,2019)。而且,精神病患者的實驗結果也證實了自殺三階段理論(Tsai et al.,2021)??傊?三階段理論具有強有力的數(shù)據(jù)支持,而厭惡情緒主要是在理論中的第一步起作用,極度的厭惡會產(chǎn)生痛苦和絕望。

2.4 小結

綜上所述,自身厭惡是自殺意念形成的關鍵因素。具體來說,由于個體感受到負擔和壓力,從而感覺挫敗和自我厭惡,最后達到絕望(極度自我厭惡),產(chǎn)生自殺意念;在具備自殺能力(如對死亡的無畏、對疼痛的耐受性等)的條件下,轉(zhuǎn)變?yōu)樽詺⑵髨D;最后自殺行為就發(fā)生了。

3 厭惡情緒對自殺意念的誘發(fā)

厭惡情緒能夠誘發(fā)自殺意念。Hom 及其同事(2019)對美國大學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對他人的厭惡、對周圍環(huán)境的厭惡,是自殺意念的主要原因。Schienle 等人(2020)發(fā)現(xiàn)厭惡情緒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與逃避應對呈正相關,而逃避應對又與自殺呈正相關。反過來,有自殺意念的個體表現(xiàn)出較高的厭惡情緒和自我憎恨,而且主動的自殺意念比被動的自殺意念表現(xiàn)出更高的厭惡情緒和自我憎恨(Szanto et al.,1996)。厭惡情緒可能是自殺意念的主要原因,那么厭惡情緒是如何誘發(fā)自殺意念的呢?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厭惡情緒是抵御疾病、病毒和污染的基本情緒,具有遠離毒性和疾病的作用。厭惡情緒的原始刺激物是自身的排泄物(如屎尿、嘔吐物等)。厭惡情緒通過調(diào)節(jié)人的許多行為,起到清理排泄物、保持衛(wèi)生健康的作用。我們認為,如果厭惡情緒泛化,不能把自身和厭惡物分開,就如同自身免疫,會導致心理問題(Curtis,2011;Cox et al.,2020),比如飲食障礙等(Anderson et al.,2021;?zkan et al.,2021)。有人提出行為免疫系統(tǒng)(behavioural immune system)這個概念來描述這個現(xiàn)象,認為該系統(tǒng)是檢測體內(nèi)病原體,然后動員免疫、殺死或以其他方式消除這些致病性入侵者的生理反應(Schaller,2011;Schaller et al.,2015),具有行為反應性。那么,作為“行為免疫”的厭惡情緒如何誘發(fā)自殺意念的呢?

3.1 早年創(chuàng)傷是厭惡情緒誘發(fā)自殺意念的根源

最近研究顯示,厭惡情緒誘發(fā)自殺意念可以追本溯源到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童年創(chuàng)傷是影響自殺自傷的早期經(jīng)驗因素(胡詩琪,喬冬冬,2021),而童年創(chuàng)傷往往伴隨著厭惡情緒(Dyer et al.,2015),早年創(chuàng)傷事件構成的自我厭惡會介導精神疾病的發(fā)生(Simpson et al.,2020),例如神經(jīng)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AN),以厭惡誘導的回避為機制解釋AN 患者持續(xù)和過度的食物限制(Glashouwer,& de Jong,2021),這說明自我厭惡情緒可能萌芽于個體早期,比如來自于扶養(yǎng)人的拋棄等巨大心理創(chuàng)傷,這些情緒會影響成人的自殺意念,通過自殺理論的三種路徑,再發(fā)展到自殺企圖和自殺。

3.2 生活壓力參與厭惡情緒誘發(fā)自殺意念

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壓力誘發(fā)的厭惡情緒也是自殺意念形成的影響因素。由于生活壓力導致的絕望(杜睿,江光榮,2015;Klonsky et al.,2016;Wolfe et al.,2019)、心理痛苦(Courtet & Olié,2019)、焦慮(Klonsky et al.,2016)、抑郁(錢淑紅 等,2020;Lutz et al.,2017)、失眠(Akram et al.,2019;Hom et al.,2019)和沖動性(馮巖,唐秋萍,2013;Lazuras et al.,2018)等因素會誘發(fā)厭惡情緒,從而導致自殺意念。研究證明,自我厭惡和自卑(selfcontempt)與核心抑郁癥狀(即絕望和不足感)最為密切(Zahn et al.,2015),自我厭惡和自卑都能預測自殺行為(Rüsch et al.,2019)。Ypsilanti 等人(2018)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睡眠者相比,失眠者自我厭惡的得分較高,焦慮和抑郁水平也增加。Ypsilanti 等人(2019)還證明了自我厭惡在孤獨和抑郁癥狀之間起著重要作用,他們認為自我厭惡代表了一種情感機制,使孤獨感發(fā)展為抑郁癥狀。至于沖動性,則是影響自殺實施的一個人格特質(zhì)因素,高沖動個體具有更強的攻擊性,更容易習得自殺能力,且致死性更高(馮巖,唐秋萍,2013)。不僅如此,沖動性對自我厭惡也有直接影響,沖動性高的人容易產(chǎn)生后悔情緒,因而產(chǎn)生自我厭惡(Lazuras er al.,2018)。

此外,目前文獻認為生活壓力誘發(fā)的行為異常,包括飲食失調(diào)、人際敏感、社交焦慮、精神質(zhì)、強迫癥等心理問題與厭惡情緒存在一定相關(Chesney et al.,2014;Ille et al.,2014;Chu et al.,2015;Aristotelidou et al.,2021),也可能這些心理問題來自于對自己和周圍人的厭惡情緒(Aristotelidou et al.,2021;Christensen & Lewis,2021)。根據(jù)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對他人和對自己的厭惡會造成心理負擔、情緒和功能失調(diào)(Powell et al.,2013),因此產(chǎn)生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

3.3 精神疾病參與厭惡情緒與自殺意念的關系

厭惡情緒還能增強精神障礙與自殺意念的關系,例如,Chu 等人(2015)發(fā)現(xiàn),在高水平的自我和環(huán)境厭惡情緒中,厭惡情緒加強了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與自殺意念的關系。此外,對厭惡情緒的認知也能夠增強自殺企圖。Richard-Devantoy及其同事(2013)研究表明,明確的厭惡認知可能與自殺的易感性有關。反過來,自殺企圖的次數(shù)也會對厭惡認知產(chǎn)生負面影響。與自殺相關的所有精神疾病中,雙相情感障礙的自殺率最高,大約是一般人群的20~30 倍(Miller & Black,2020),Iakimova 等人(2016)發(fā)現(xiàn)具有自殺企圖史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表現(xiàn)出厭惡識別能力下降,反應時間延長,這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一致(Demirel et al.,2014)。這可能是因為:有自殺意念的人對周圍厭惡事物的厭惡情緒下降,反而對自身厭惡水平增加。

的確如此,高強度的自我厭惡被證明是精神疾病最相關的自殺風險預測因子(Schienle et al.,2020)。例如,林琳等人(2019)基于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強度厭惡情緒能夠正向預測自殺風險。Brake 等人(2017)檢驗了自我厭惡作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癥狀與自殺風險之間的假定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PTSD 癥狀的自我厭惡程度與自殺風險呈正相關,包括對自己行為的厭惡和對他人的厭惡。Hu等人(2021)拍攝了130 名大學生向自殺企圖者提出自殺預防建議的視頻,并分析其微表情,結果發(fā)現(xiàn),對自殺企圖者給予意見時表現(xiàn)出的厭惡情緒強度和厭惡表情,可以預測自殺企圖者自殺的風險。

總之,自身厭惡會增強自殺意念,同時也會增強心理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礙的自殺風險,比如,急性自殺性情感障礙(acute suicidal affective disturbance,ASAD)的主要癥狀就有累贅感、對他人和自我的厭惡等(Rogers et al.,2019),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自殺行為與厭惡情緒的關系,也支持了自殺的人際關系理論。

3.4 厭惡情緒和自殺行為的精神分析解析

1920 年,弗洛伊德在其后期名作《超越唯樂原則》提出了一個即使是現(xiàn)在看來仍令人十分驚異的假設,這便是“死亡本能”理論。在此之前,盡管弗洛伊德的生本能(性本能)理論和唯樂原則假設已經(jīng)足夠驚世駭俗,而“死亡本能”理論涉及的則是一個貌似更難以接受的難題。弗洛伊德(1920)認為人存在兩種原始的本能,一個是生本能(life instinct),也叫性本能,一個是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也叫自我本能。死亡本能是一種具有初級攻擊性(primary aggression)的死亡驅(qū)力(death drive)。

雖然弗洛伊德從沒有把死亡本能理論發(fā)展得像求生本能理論那樣完整,但這一理論仍然是他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弗洛伊德認為生本能必定和死本能同行,而且為死本能服務。弗洛伊德引用叔本華(Schopenchauer)的話來說:“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我們認為生本能和死亡本能就像情緒坐標軸的橫軸(效價),右側(cè)代表生理需要、代表生本能;左側(cè)代表厭惡情緒(圖2)。厭惡情緒可以根據(jù)厭惡的方向分為兩種:對自我的厭惡和對他人的厭惡,這與前人的理論和研究一致(Akram et al.,2019;Clarke et al.,2019;Chu et al.,2013)。對自我的厭惡還可以細分為:對自身的厭惡和對自己行為的厭惡(Brake et al.,2017),對他人的厭惡可以延申為對世界的厭惡(Hom et al.,2019)。厭惡情緒也是一種具有進化適應性的生理過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本能。

同樣,弗洛伊德認為死本能就是一種攻擊驅(qū)力,這一點和厭惡情緒類似,目的就是驅(qū)逐令人討厭的事物(Akram et al.,2019;Clarke et al.,2019;Lazuras et al.,2018;Brake et al.,2017;Ille et al.,2014)。厭惡情緒具有距離原則:對自己距離近的厭惡就會越大;和自己相似相近的厭惡大;比如人對同類的大小便比對小魚的大小便更為厭惡。由此可得,厭惡情緒和死亡本能的作用一樣,死亡本能會表現(xiàn)出侵犯或者自毀,當它指向外部時,會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當指向個人自身內(nèi)部時,會出現(xiàn)自毀現(xiàn)象,如自虐、自殘,甚至自殺。因此,弗洛伊德認為死亡本能是具有破壞性的行為,殘酷、自殺、謀殺以及攻擊都是死亡本能驅(qū)使的,死亡本能的終極目的是走向死亡,因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這個最后的休息時刻,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平常所謂的攻擊驅(qū)力,可以說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

厭惡情緒誘發(fā)攻擊行為,目的是殺死令人討厭的事物 (Chu et al.,2013)。如果這個攻擊的對象是自己,也就是死亡本能。厭惡情緒最原始的刺激物是自身的排泄物(比如大小便、嘔吐物),其次是同類或近似物種的排泄物;然后是對這些排泄物的厭惡泛化(generalization),比如(馬桶)或者類似的東西(嘔吐物類似的),最后引申為所有讓人不舒服的東西(比如丑的、噪音的)。我們認為,厭惡情緒起始于對自身排泄物的厭惡,過度泛化會導致對自身的厭惡,從而導致自殺。由此可知,厭惡作為一種基本情緒,具有進化的適應性,但是當厭惡情緒指向自己本身時,尤其是在人際關系不良、低歸屬感、高負擔感和對死亡無畏的情況下,進化的適應性倒向“劣汰”法則,與死本能的最終目的相符。弗洛伊德的死本能也叫攻擊本能、破壞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tài)的沖動。弗洛伊德之后,巴塔耶、拉康、德勒茲、波德里亞、齊澤克等人都曾對“死亡本能”理論進行過各自的開掘與發(fā)揚,足見其在后世影響之深,可是都沒有能夠清楚解釋死亡本能的原因。我們認為厭惡情緒對自殺行為的誘發(fā)可能與細胞免疫反應類似,如同“自身免疫”攻擊自身一樣,指向自己本身的厭惡情緒會攻擊自己,成為一種自我傷害行為。

4 厭惡情緒誘發(fā)自殺意念的神經(jīng)證據(jù)

誘發(fā)自身厭惡的情緒可能會受到早年不良應激、當今心理問題和精神問題的影響,這些不良應激可以導致前扣帶回和杏仁核等腦區(qū)以及五羥色胺系統(tǒng)發(fā)育不良(Gu et al.,2016;Gu et al.,2018;Gu et al.,2019),從而容易誘發(fā)自身厭惡情緒從而導致自殺意念。

4.1 HPA 軸系統(tǒng)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gland,HPA)軸的興奮可以促進應激激素皮質(zhì)醇和腎上腺素的釋放。皮質(zhì)醇(cortisol)是一種類固醇激素,是為應對壓力而分泌,促進喚醒和注意力(Turecki,2014)。因此HPA 軸誘發(fā)皮質(zhì)醇和交感神經(jīng)興奮釋放腎上腺素是一種應激反應。早期生活逆境動物模型表明,早期生活的壓力事件以及壓力引起的情緒喚醒,可能導致皮質(zhì)醇分泌亢進和焦慮情緒的發(fā)展(Wanner et al.,2012;Turecki,2014;Liang et al.,2021;李升偉,凱瑟琳·奧福德,2020)。大量研究表明皮質(zhì)醇過多會增強自殺行為,比如Jokinen 和Nordstr?m (2009)采用的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研究發(fā)現(xiàn)自殺者的血清皮質(zhì)醇水平顯著高于無自殺企圖者,這表明HPA 軸活動過度會提高自殺行為,結合厭惡情緒對壓力和痛苦的影響,HPA軸分泌的皮質(zhì)醇應該是厭惡情緒誘發(fā)自殺意念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神經(jīng)遞質(zhì)。

4.2 五羥色胺系統(tǒng)

五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系統(tǒng)異常是抑郁癥病人的最主要病因。兒童時期的不良應激可能是這種異常的主要原因,從而決定了成年后的應激反應模式,包括自殺。抑郁、沖動性攻擊和自殺均可能來自于五羥色胺系統(tǒng)異常,包括眶前額葉皮質(zhì)(orbital refrontal cortex)和前扣帶(anterior cingulate)等腦區(qū)(Mann,2013)。其中原因可能是五羥色胺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從而誘發(fā)自殺或厭惡情緒基礎(Arango et al.,2002)。在成年人中,前額葉皮質(zhì)(PFC)的5-HT 能神經(jīng)元活性降低,被認為是容易自殺的關鍵神經(jīng)生物學特征(Picouto et al.,2015;van Heeringen & Mann,2014)。無數(shù)實驗證明,增強五羥色胺可以治療抑郁癥和對抗自殺(Paul & Lowry,2013;Schmaal et al.,2020;Belujon & Grace,2014;Hahn et al.,2014);但是根據(jù)Ren 等人(2018)對大鼠釋放五羥色胺的功能研究,五羥色胺可能有鎮(zhèn)靜和促睡眠的作用。

4.3 血清素

血清素和五羥色胺是同一個物質(zhì),前者在外周,后者在中樞。血清素(serotonin)最早是從血清中發(fā)現(xiàn)的,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組織中。根據(jù)自殺-壓力素質(zhì)模型,血清素功能障礙可以被假設為自殺行為的穩(wěn)定特征標記(Pfeffer,2001)。血清素水平低與成人自殺行為有關(Chatzittofis et al.,2013)。外周血細胞和血小板已被用作中樞五羥色胺神經(jīng)活動的神經(jīng)探針,以及作為確定抑郁情緒和自殺意圖的方法。低血小板與抑郁癥、精神病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成年患者的自殺行為有關(Kovacic et al.,2008),這與之前自殺患者血小板中5-HT2A 受體數(shù)量高于非自殺患者和對照組的發(fā)現(xiàn)一致(Pandey et al.,1995)。人體內(nèi)95%的血清素是由消化道分泌的,其主要功能是導致胃腸道痙攣,從而產(chǎn)生惡心嘔吐的厭惡行為。由此可知,血清素和厭惡情緒也密不可分。

4.4 催產(chǎn)素

催產(chǎn)素(Oxytocin)是一種在分娩、哺乳和依戀中起作用的神經(jīng)肽(Parris et al.,2018),由下丘腦視上核(supraoptic nucleus)、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和內(nèi)側(cè)視前核(medial preoptic nucleus)的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元投射到大腦的各個部位(Jahangard et al.,2020;Mitre et al.,2016)。催產(chǎn)素可以降低對威脅性社會刺激的厭惡反應和社會回避(張霞 等,2021),且女性比男性更明顯(Ille et al.,2017;Lazuras et al.,2018;Kavaliers et al.,2019)。島葉皮層通過催產(chǎn)素受體的活動介導對社會情感刺激的趨近和回避(Rogers-Carter et al.,2018),因此,催產(chǎn)素水平過高,可能與正面的人際關系有關(Parris et al.,2018)。Massey 等人(2016)發(fā)現(xiàn),較高的催產(chǎn)素濃度與孕婦較低的抑郁癥癥狀相關,而與男性更明顯的抑郁癥癥狀相關。然而,Chu 等人(2020)卻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導致的催產(chǎn)素減少,與過去的自殺企圖有關,與目前的抑郁癥癥狀無關,這與前人研究一致(Parris et al.,2018)。另外研究發(fā)現(xiàn)催產(chǎn)素濃度/水平與自殺意念有關,比如Jahangard 等人(2020)研究發(fā)現(xiàn),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自殺未遂者的血清催產(chǎn)素濃度明顯較低;在整個樣本中,自殺意念得分越高,血清中催產(chǎn)素濃度越低。Lebowitz 及其同事(2018)檢驗原發(fā)性焦慮障礙青少年的唾液催產(chǎn)素水平發(fā)現(xiàn),高催產(chǎn)素水平青少年的同伴負面社會互動和自殺意念之間的聯(lián)系更強。

綜上所述,血清素和催產(chǎn)素不僅會影響自殺意念,而且也影響厭惡情緒的加工和表達(Vicario et al.,2017;Kavaliers et al.,2019)。自殺意念的神經(jīng)機制包括HPA 軸與五羥色胺神經(jīng)遞質(zhì)系統(tǒng),相關腦區(qū)有: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前扣帶回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杏仁核(amygdala)、海馬(hippocampus)、中縫核(nucleus raphe)、藍斑(locuscoeruleus,LC)和眶額葉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OFC)。同時,厭惡加工的主要腦區(qū)有腦島(insula)和基底神經(jīng)節(jié)(basal ganglia),相關腦區(qū)還有前扣帶回和杏仁核(黃好等,2010)。因此,二者重疊的腦區(qū)——前扣帶回和杏仁核等——可能是厭惡情緒影響自殺行為的腦區(qū),HPA 軸與五羥色胺神經(jīng)遞質(zhì)系統(tǒng)則在影響自殺行為的過程中起到對厭惡的應激反應作用。

5 總結與展望

5.1 從基本情緒的角度探討厭惡與悲傷的關系

作為6 種基本情緒之一的厭惡情緒,一直以來少受人關注,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心理問題都可能來自于對周圍人或事物的厭惡(Aristotelidou et al.,2021;Christensen & Lewis,2021)。這個厭惡情緒發(fā)生的機制可能就是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會引起一種指向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壞性的行為,誘發(fā)他殺或者自殺的行為。與抑郁和自殺行為有關的基本情緒中,不僅有厭惡,還有悲傷。悲傷(sadness)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會影響身心。悲傷有時也可以被描述為一種心理痛苦,伴隨著孤獨、痛苦、抑郁、焦慮。厭惡同樣具有適應功能(Arias et al.,2020),然而自我厭惡是一種病理表現(xiàn),也會伴隨著心理痛苦。由此看來,Ekman 提出的6種基本情緒中,悲傷和厭惡可能是同一種基本情緒的演化。

此外,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抑郁與悲傷有關,Power 和Dalgleish (2008)假設自我厭惡和悲傷結合可能產(chǎn)生典型的抑郁現(xiàn)象,后續(xù)得到相關研究的驗證(Overton et al.,2008),厭惡情緒誘導的回避可能導致持續(xù)的負面身體評價(Spreckelsen et al.,2018),負面評價會讓人感受到失敗和挫折以及悲傷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與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呈正相關(Zhang et al.,2017)。當社交出現(xiàn)不適應的時候,人就可能會對自我或他人/世界感到厭惡,并出現(xiàn)悲傷的情緒,兩者結合產(chǎn)生抑郁,通過自我厭惡到自殺意念、再到自殺企圖的途徑,最后實施自殺。

5.2 從死亡本能的角度探討厭惡誘發(fā)自殺的機制

死亡本能和死亡驅(qū)力來源于弗洛伊德提出的驅(qū)力二元論,包括(在超越快樂原則的時候)生命驅(qū)力(life drive,Eros)和死亡驅(qū)力(death drive,Thanatos)。它們類似于情緒效價坐標的兩個極端:生本能和厭惡本能。厭惡情緒誘發(fā)的攻擊行為可能就是死亡本能的一個體現(xiàn)(O'Connor,2016)。弗洛伊德提出的第一個原則是快樂原則,它解釋了我們的心身生活的動力學,也就體現(xiàn)了情緒效價的右側(cè)坐標。弗洛伊德提出的死亡本能可能代表情緒坐標的左側(cè),是厭惡情緒的極致,它體現(xiàn)了人對自己和世界的厭惡和逃避。弗洛伊德認為人死亡的目的是從有機生命回歸無機狀態(tài),他認為死亡是解脫,即死亡驅(qū)力代表個體對連貫性和真理的渴望的現(xiàn)實原則的起源。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經(jīng)常成功地將自我推向死亡。這就好比一個完美主義者,通過清潔自己的污穢,從而使自己達到完美。這表明,越是追求完美的人,越有可能因為不完美而產(chǎn)生自我厭惡的情緒,并被蘊含自我毀滅力量的死亡本能所摧毀。因此,自我厭惡可能激發(fā)超我的死亡本能(自我毀滅的欲望),從而導致自殺,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存在一種神經(jīng)機制產(chǎn)生死亡本能的動力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5.3 研究展望

厭惡情緒的分類有多種,不同類型的厭惡情緒都會增加自殺行為和自殺風險,并且伴隨失眠、焦慮、抑郁以及其他精神障礙癥狀,其心理機制可能與自殺行為的理論相符合:由于先天易感性,個體感受到負擔和壓力,感覺挫敗和痛苦,從而產(chǎn)生自我厭惡,最后達到絕望,在具備自殺能力的條件下,就很有可能實施自殺。根據(jù)自殺行為的神經(jīng)機制和厭惡情緒的相關腦區(qū)進行推測,前扣帶回和杏仁核等腦區(qū)以及HPA 軸與五羥色胺神經(jīng)遞質(zhì)系統(tǒng)很有可能是厭惡情緒影響自殺行為的神經(jīng)機制的一部分。

目前的自殺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尚局限于橫斷面設計,無法比較時間因素,因此,未來研究可以采用縱向設計和前瞻性研究,驗證以往的路徑分析等模型結果,比如追蹤自殺企圖者的厭惡情緒水平和自殺意念以及自殺企圖程度的變化,這可能有助于理解從自殺意念到自殺企圖的過程。其次,由于大多數(shù)研究局限于問卷相關性研究,未來的研究設計也應該嘗試整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多個領域,通過神經(jīng)影像和電生理技術,檢驗自殺行為的神經(jīng)機制,并探索厭惡情緒影響自殺行為的神經(jīng)機制。

猜你喜歡
意念弗洛伊德本能
意念機器人(上)
本能的表達與獨特的個性
少兒美術(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4
追求原始沖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20
逆本能
文苑(2020年9期)2020-09-22 02:33:24
吉米問答秀
天天愛科學(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從弗洛伊德入門精神分析
涓滴意念匯成河
中國公路(2017年17期)2017-11-09 02:24:58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意念打字,讓幻想變成現(xiàn)實
語錄
桂东县| 崇文区| 龙口市| 三亚市| 九龙县| 遂溪县| 新昌县| 武定县| 旌德县| 旬阳县| 潮州市| 晋城| 宜州市| 仙居县| 兴业县| 静乐县| 林口县| 中江县| 香格里拉县| 南召县| 兴业县| 广饶县| 名山县| 旬邑县| 香格里拉县| 时尚| 临澧县| 三台县| 遂川县| 育儿| 治县。| 密云县| 临洮县| 河南省| 中超| 三门峡市| 科技| 绍兴县| 上虞市| 连云港市|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