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1
直到現(xiàn)在,當我走上臺階,抬起這顆已經(jīng)人到中年的頭顱,仰望這座似君王一般,統(tǒng)領(lǐng)著這座村子幾百年的門樓時,我仍然感到一種形而上的威嚴,帶著壓迫,主宰統(tǒng)領(lǐng)著我平庸渺小的頭顱。
門樓在整個村莊的最高處,是徽州地區(qū)常見的字匾門,長石柱砌成的宅門,上面刻著“首開文運”四個正楷大字,端莊,正大,肅穆。檐上紋飾干凈簡潔,下面的雕刻,在漫長的歲月風(fēng)霜侵襲中,已經(jīng)無法修復(fù),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痕跡。
門樓是我內(nèi)心一條隱秘的精神河流。對門樓的認識,最早來自祖父。一個慈愛的老人,某一天,他衰老的身體,終于不管他再怎樣掙扎,都衰弱得無法再下地干活。他和所有先他而老的老人一樣,經(jīng)歷了不甘心地掙扎后,終于宿命般,服從時間巨手的安排,卻又堅持著莊稼人最后的倔強。土地種瓜得瓜,種稻得稻,即使什么也不種,還會長出野菜和雜草。祖父怎么能允許自己吃閑飯呢,他在村里算得識文斷字的人,恰好我和弟弟又都到了上學(xué)的年紀,祖父責(zé)無旁貸地擔(dān)負起孫輩啟蒙和課業(yè)的任務(wù)。
長在山里的孩子,像一只小獸,又野又淘,也有長風(fēng)朗日里滋養(yǎng)出的機靈聰慧。我的記性特別好,不管是認字,還是背古詩,祖父只要講幾遍,就記住了。某一天,讀蕭紅的《呼蘭河傳》,她寫和祖父的日常,祖父教她背詩,蕭紅筆下的她和祖父,多么像我和我的祖父。祖父的愛,是生命里最溫暖的底色,照亮著童年。祖父對我的希望,落在一次次語重心長的叮囑里。要向大強子、小三子、榮丫頭靠齊喲,要向門樓上那個人靠齊喲。大強子、小三子、榮丫頭知道,村里人都叫他們“公家人”。平時不住在村里,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回來??墒情T樓上那個人是誰呢?看不見也摸不著,問祖父,他說,等你長大了,有文化了,就知道了。
什么時候長大,什么時候有文化呢?無數(shù)次站在門樓下,仰著腦袋,急切地想長大。祖父在我十三歲時,魂歸村后的長脊山。我讀書、就業(yè),成了祖父口中的公家人。在我拿到師范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父親讓我?guī)е?,去給祖父上墳,告訴他這個祖墳冒青煙的好事。工作生活,讀書寫作,四十多年,關(guān)于門樓和門樓上那個人,一直頑固地流淌在血液里。
房子有價門無價,顯貴之家必有門樓。門樓邊,立著一塊石碑,某一天,我終于完完整整讀出了石碑上的字:“歲進士陳廷元清乾隆壬午科”,猶如讀天書。工作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搜尋資料、查找相關(guān)的文字,陸陸續(xù)續(xù)查到一些記錄。在當?shù)氐目h志和《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籍)記載:“陳廷元,十四都人。乾隆二十七年府貢?!笔亩迹髑鍟r期沿用的地名,即指現(xiàn)在的徐村及其周邊一帶。乾隆二十七年府貢,乾隆1735年承襲皇位,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2年,這一年為壬午年。府貢是乾隆年間通過科舉考試,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拔尖者,升入京師國子監(jiān)讀書,稱為貢生,能當選者自是不易。陳廷元當?shù)酶?,家族榮光,在族人眼里,那就是進士一般。
“首開文運”,墨色的字立在門樓上,如一個王,統(tǒng)領(lǐng)著徐村的精神世界。它們是這個村莊的精神圖譜,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精神圖騰。這四個字像一道聯(lián)語,道破了千百年來鄉(xiāng)村人家的精神維系和傳承,倘若以此放大開來,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民族深入骨髓的精神維系和傳承。
距離門樓十幾米,立著一座石柱門框。在后面是一塊空的老地基,是家族祠堂的舊址,門樓原本是祠堂大門。這里是我們童年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我們在這里玩耍嬉鬧,捉蟋蟀,捕鳴蟬,找覆盆子,堆雪人,捉迷藏。也在這里晨昏誦讀,趴在石條上寫作業(yè)。現(xiàn)在改建成了廣場,門樓、石門、老地基,經(jīng)歷風(fēng)雨剝蝕,滄桑古舊,是歷史的簡牘和折頁,也是鄉(xiāng)村的源頭心跳。
中國的村莊,名字里往往流淌著家族的血脈胞衣。祖輩居住的徐村,顧名思義,徐姓村民居住的村莊。只是如今的徐村,除了村名,已找不到任何徐氏歷史印記。村里流傳著一個說法,徐村最早為徐氏居住村落,明朝洪武年間,一位陳姓先祖,到此生育六子,皆學(xué)有所成,在外為官。陳姓在村中漸漸勢起,徐氏為避陳氏一族鋒芒,遂舉族遷走,此說無可考證。查閱縣志,記載的十四都者,即現(xiàn)在的徐村人,大多是陳姓。其中,未查到當?shù)卮迕袼f的明朝洪武年間的陳姓先祖,能查到確有其人者,系明朝萬歷年間的陳邦彥。學(xué)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縣志中記載:“陳邦彥,十四都人,字汝美,號望江,登萬歷甲戌孫繼皋榜。授工部主事,升本部員外郎中,分司呂梁、通州,推轉(zhuǎn)學(xué)僉。”極有可能,陳邦彥就是明朝的陳姓先祖,在漫長的時間里,口口相傳中,中心人物如一個光源般存在,而附著在中心人物和光源上的其他內(nèi)容,卻漸漸偏離了事實真相。揣測是否成立,已經(jīng)無法查考。
“首開文運”“文運綿延”??h志中記載的十四都陳姓者,有二三十余人,他們在泛黃的紙頁里,與恒久時空里的門樓,一起沉淀為村莊的歷史。
2
沿著門樓前的石條路,一直往前走,盡頭就是那棵古銀杏樹。
對這棵樹,村里人懷著敬畏。還有一個說法:村莊的地形就像一艘船,船的桅桿就是村里的古銀杏樹,它給村子掌舵把向,福澤村子,庇護后人。村里男孩子,從小被父母長輩教導(dǎo),除了要好好念書,就是不準爬樹。如果把樹枝弄壞弄斷了,就把村里的風(fēng)水破壞了。那個最調(diào)皮搗蛋的小毛子,上樹掏鳥,下河捉魚,最是能耐。一天,為了在小伙伴面前展示自己的能耐,他竟然搬來梯子,爬到樹上掏鳥窩,又恰好被隔壁大屋里的裁縫看見了,趕忙把他叫下來。事后又告訴了小毛子的爹,招來好一頓打。整個村子都能聽到小毛子撕心裂肺地嚎叫。這叫聲,對那些調(diào)皮小子是最好的說教。我對古樹的敬畏,還源于古樹本身。它縱橫的皴裂溝壑,黝黑虬曲的枝丫,覆蓋在上面的濃密幽深的蒼苔,都讓古樹呈現(xiàn)出一種滄桑又隱秘的神性,造成一種心理上的敬畏疏遠。
古樹在村里的地位,可謂與門樓一樣顯赫。幾千年的中華文明,血脈延續(xù)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每年的大年三十,當年添了男丁的人家,都會早早扎一個燈籠,竹制的框,糊上白皮紙,里面設(shè)一個座兒,插一根紅色的蠟燭。吃過年夜飯,天色將黑未黑時,年輕的小父母點亮蠟燭,抱著孩子到樹下掛紅燈籠。祈愿神樹庇護孩子,為孩子討一個紅運罩頭的彩頭。曾聽祖父說過,他十幾歲時,有一年三十晚上,古樹上掛了17個紅燈籠,那是他看過掛得最多的一次,意味著那年村里添了17個男嬰。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父母這一輩,思想意識有了改變,漸漸怠慢了這個習(xí)俗,慢慢就自然消失了。
古樹與人最親密的時間,是在夏天。那一樹如篷的綠蓋,是夏天乘涼避暑的“勝地”。祖父夏天最喜歡的去處就是古樹底下,老人們坐在條石上聊家常,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夏日長風(fēng),在滿樹的葉子里打轉(zhuǎn)。我和小英子最喜歡干的事,就是在那塊刻著“祖榮”的條石上抓沙包。有時候她贏我,有時候我贏她,我們從來沒有生氣的時候。晚上,因為不舍得點燈,也因為圖熱鬧,男女老少晚飯后往往分成兩撥,男的聚在門樓老地基里,女地聚在大樹底下,扎堆乘涼聊天。天空深邃蔚藍,月光瑩亮皎潔,大人們閑話嘮嗑,孩子們追逐打鬧捉迷藏。整個村莊,陷落在人聲和沸騰的蟬鳴里。夜色漸漸深沉,暑氣消退,地氣上升,露水下來,有的孩子已經(jīng)在母親懷里睡著了。涼透了的大人們,抱著牽著吆喝著自家孩子,各自回家睡覺了。這時已經(jīng)很困了,才沾上枕頭,就進入了夢鄉(xiāng)。
十幾年前,每到秋天,銀杏果成熟了,村里女人孩子就會到樹下?lián)旃麑崱榱四軗斓礁喟坠?,我和小英子將作業(yè)都搬到了樹底下,每有果子掉下來,就趕緊去撿。銀杏果不能上樹摘,也不能用棍子打,只能等它自己落下來。撿回來洗干凈曬干后,自有外地人進村收購。村里方言有意思,說某一種植物結(jié)果多,用“當年”來形容。銀杏果“當年”的年份,整棵樹能收二百多斤干白果。白果在枝頭,壓得枝丫不堪重負,村主任會安排人給樹“打拐”。砍小的杉木,支撐起老樹枝丫,防止壓斷。村里人在樹下遇到,往往像打招呼似的冒出一句,今年的白果真“當年”呦。
1973年的秋天,村莊里發(fā)生一件大事。當時的縣城農(nóng)機二廠,得知村里有棵古銀杏樹,派人與村里協(xié)商,愿意用兩部拖拉機交換這棵樹??烧媸瞧降仄鹫ɡ?,一直平靜的村莊,被震得沸沸揚揚。小年輕尤其是壯勞力,聽說換拖拉機,兩眼放光,心饞眼熱。那個年代,他們只在修村前水庫時,看到過拖拉機,村里人叫拖拉機鐵牛。鐵牛只干活不吃喝,做事又快又好,年輕人心里當然想換。老人們卻個個心意堅定,堅決不同意。他們一致的說法是,祖上告訴他們,這棵樹是村子的風(fēng)水,是風(fēng)水就不能動,祖上認準的事,傳給了他們,他們就必須傳給子孫。古樹,在漫長的時間里,造化深厚,氣象萬千,在村民尤其是老輩人心中,儼然得道,立地成佛。
千年前,這棵樹是先人手植,還是一粒種子,被風(fēng)或者飛鳥動物帶到這個村子,這塊土地,無從知曉。總之,這棵樹因緣際會,落在這里。長風(fēng)朗日里,長成了村子里的風(fēng)水樹。風(fēng)水是什么?平常沒幾人能說明白,但是大家心里都敬畏風(fēng)水,尊崇風(fēng)水。就像道家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么,平常也沒幾人能說明白。道在高山、道在流水、道在古樹、道在風(fēng)水。一棵樹就是一座村子的風(fēng)水,風(fēng)水是道,古樹是道,道在人心,風(fēng)水在人心。
這個春天,回到村莊,站在樹底下,抬頭看枝干,樹枝虬曲,交錯縱橫,形如羅網(wǎng)。新發(fā)的樹葉,春光里盈盈一葉,靈動鮮嫩。老枝與新葉,生命的滄桑與柔嫩,在同一棵樹上匯集碰撞。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3
村子里有一口古井,從我記事起,古井就在溪水里躺著。村子靠山而建,坐北朝南,背面是鐵公山,南面是打鼓嶺,真正是開門見山。山下是一條溪流,沿著山腳向村外流,古井就在這條溪水里。井早已被沙石泥土填塞,只能看見井口,四塊厚厚的長石條砌成的井口,像一個平面的四邊形。井口上方,離小溪二三十厘米的山邊上,一塊厚的長石條,下半截埋在土里,上半截露在外面,上面刻著“仙源井”幾個字。年深日久,風(fēng)雨侵犯,石條風(fēng)化,字早已模糊,只能依稀看個大概。關(guān)于仙源井,村里一位老私塾先生整理過一段文字,刻在井邊的標牌上:仙源井又稱馬仙井,相傳為馬仙玉簪挑撥泉眼而名,為十三境接仙專用水源,井水甘甜,冬暖夏涼。
對于這段文字,一直很疑惑。馬仙怎會出現(xiàn)在村里?當?shù)匦叛龅氖欠鸾蹋袊拇蠓鸾讨坏木湃A山,與村子不過幾十里之隔。按理說,仙源井的故事或者傳說,和佛教有關(guān)才理所當然。我也查閱過一些資料,卻沒有結(jié)果。老私塾先生早已過世,線索都斷了。馬仙是閩浙地區(qū)信眾的神明,是和媽祖、陳靖姑并肩的當?shù)厝笈衩鳌8=ㄨ蠘s被稱為馬仙之都,柘榮十三境至今每年還舉辦“接仙”活動。我能夠想到的合理解釋,是我們的先祖,來自閩浙地區(qū),把當?shù)氐娘L(fēng)俗習(xí)慣帶到了這里。歷史深遠,最后的一點印記,落在了一口井上。
想象著古井曾經(jīng)的熱鬧。雞鳴起床,男人們打開家門,挑著水桶到井里取水。井前熱鬧有序,沒有刻意排隊,也自覺遵守秩序。這秩序是自發(fā)形成的,是村莊一種內(nèi)部力量,自有其不可挑戰(zhàn)侵犯的威嚴。男人把水擔(dān)回去,女人開始做飯,煙囪里開始冒煙。女人從水缸里舀起一瓢井水,倒進鍋里。村莊,在這一瓢水里,繁衍生息。
一座村莊,有水才靈動。
村子三面是山,一面臨水,似一個太師椅的形狀,村子窩在太師椅里,穩(wěn)穩(wěn)當當。太師椅的前面,是一座人工水庫,紅旗水庫,村莊進出道路,其中的一段也就是水庫大壩??催^一張航拍的圖片,夏日響晴的天空下,一層層葳蕤生氣的群山中,村莊像一個小小心臟,窩在澎湃洶涌的綠的波濤中。一條水泥路,曲折倔強地劈開這綠色,一路向前,一直伸到村口,像古樹的枝丫,一分二,二分三,三分五,枝枝杈杈,伸進村子里。水庫從高空中俯瞰,像一只舒展著雙鰭,劈波斬浪的白鰭豚。
水庫修建于20世紀70年代,本村和周邊村民,還有鎮(zhèn)上的學(xué)生,都曾經(jīng)去“挑水庫”。我的父母還有公婆都去挑過,各自代表著一個群體。父母是本村的村民,“挑水庫”是必須盡的義務(wù)。公婆是鄰鎮(zhèn)的學(xué)生,到本鎮(zhèn)讀書,學(xué)校組織勞動教育??恐硕嗔α看?,肩扛手提,硬生生挖出來一座水庫。
關(guān)于水庫,記憶尤其深刻。一年初夏,水庫泄洪,河水暴漲,漫出河道,灌進早稻田里。洪水過后,倒伏的青水稻里,泛起點點白光。村里的人都跑去看,竟是一條條的魚。這些魚是水庫泄洪跑出來的。水退了,這些尺把長的魚,被水稻攔住了去路。稻田里捉魚,實在新鮮有趣,至今忘不了。
水庫每隔二三年,就會起魚。放干水庫,魚被打起來,一筐筐、一袋袋從水庫下抬上來。最讓我們孩子感到新鮮刺激的是網(wǎng)住了大魚,兩個人抬著,那魚竟比人還長。那么大,刺激著我們,一路跟著抬魚人。偶爾,吊在扁擔(dān)上的魚挺著身體,擺著尾巴蹦跶一下,我們的小心臟也跟著蹦跶一下。
去年冬天,休假回村住了一個星期,恰好遇上整修水庫,把水放干了,村集體組織人員捕了三四天,我又看到了那些大魚,和記憶里一樣,還是讓人覺得,真是大得很。集體捕撈結(jié)束后,允許個人下水庫。村子里幾乎全村出動,一大把年紀的父母,也趕著湊熱鬧。村外聽到消息的也跑來。冬日暖陽下,水庫里火熱騰騰,一水庫人在捉魚。
水庫里的魚自然養(yǎng)殖,味道好。陳建明家山泉水煮活魚,名聲很響。陳建明家的房子,是一棟徽派老房子,一代代傳下來的祖宅,在村子里卓爾不群地立著。房子據(jù)說是明朝建的,木料是陳家在江西做官的祖上,在長江里放排運過來的。陳建明父親是裁縫,手藝很精,整個村子里的人,都穿過他父親做的衣裳。陳建明接過了父親的手藝,卻沒有做到底,不是他手藝不好,是現(xiàn)在人更喜歡買衣服。到底是生意人,頭腦活泛,2019年,政府對村子進行保護建設(shè),陳建明抓住機會,在他的祖宅上開起了農(nóng)家樂。水庫里的魚,散養(yǎng)的雞鴨,自家種的蔬菜,水管引回的山泉水,土葷土素,地道天然,漸漸做出了名聲,節(jié)假日里,縣城小鎮(zhèn)都有人來。
晚上,夜色罩下來,村里的景觀燈亮了起來。如果說,城市的夜景燈光是明火,火焰四射,燃燒激情欲望,村莊的夜景就像炭火,它不迸射火焰,安靜款款地,發(fā)散光亮溫度。剛剛隱退的村莊和歷史,又以另一副面目登臺。光影里,門樓慎終追遠,古樹厚德載物,老房子斑駁的墻面,是一幅簡約深遠的大寫意山水畫。水塘、竹亭、青竹、玲瓏的狗尾巴草們,在光影里各有格調(diào),情致蕩漾。那些只聽其聲,不見其影的蛙們鳥們,小動物小昆蟲們,它們在光影里,開著一場盛大豪華的鄉(xiāng)村演唱會。夜色晚風(fēng)里,陪著父母散步,走到村口,然后回頭。
每次回家,遠遠地,就看到村口那一長溜土圍墻,墻上蓋著塑料稻草,它們像一個闖進村莊的外客,卻擁有著鄉(xiāng)村的密碼。知道我要回來的父母,就站在圍墻下,等我接我回家。
于村莊,我不是過客,是歸人。
責(zé)任編輯惠靖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