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宇
(九江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作為我國圖書館的重要文獻類型,保存本由來已久,多年來,一直呈平穩(wěn)發(fā)展的態(tài)勢。直到20 世紀80 年代,保存本的發(fā)展開始大起大落,一度成為圖書館界關注的焦點。其間,有爆發(fā)式的擴張,有瀕臨廢除的困境,有激烈的論爭。雖然現(xiàn)在歸于平靜,但數(shù)十年間,學界以此為中心的持續(xù)的紛擾,以及相對應的圖書館實踐工作中的調整,所造成的時間、資源的浪費,則是無法估量的。那么,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年來,學者們從保存本的收藏范圍、管理制度、服務方式等層面入手,進行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能深入到保存本的內在層面,從其質的規(guī)定性上來揭示這一切發(fā)生的因由。實際上,保存本具有多元化特性。在保存本的發(fā)展過程中,如果能夠得到正確的認識,與持之以恒的堅持,則會促進保存本自然地、健康地發(fā)展。反之,如果罔顧這一特性,逆向而行,走一元化的道路,則會導致陷入困境。這也就是20 世紀80年代以來,保存本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現(xiàn)以我國圖書館保存本近代幾十年來的發(fā)展歷程為視角,進行探討。
我國圖書館思想源于西方,而西方保存本理念已經有一定的發(fā)展歷程。在當時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響下,毫無疑問,保存本的發(fā)展也呈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當保存本的種子撒向我國土地的時候,也體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近現(xiàn)代新型圖書館產生。鴉片戰(zhàn)爭后,西學傳入我國,包括西方圖書館思想。西方傳教士來華著文介紹西方圖書館,傳播圖書館觀念。如英國馬禮遜的《外國史略》,美國袆理哲的《地球說略》。我國國人也出國考察西方圖書館,并著書立說予以介紹。王韜對西方圖書館考察最為詳盡,對近代圖書館的性質與特點已有了比較深刻的感受。西方保存本理念,伴隨著圖書館思想傳入我國便是理所當然。
西方的保存本制度早在1537年,就有了呈繳本制度,相當于后世的版本書制度,版本書本質上就是每種保留一本的樣本書,或者保存本。法國國王佛朗斯瓦一世頒布的呈繳本法令《蒙彼利埃法令》,規(guī)定“出版商必須向皇家圖書館呈繳其出版物每樣一本,在國外出版并在國內出售的圖書也要告知該館,以便購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呈繳本法。而至十八世紀后期,則產生了“保存本”圖書館藏書建設理念,且付諸實踐,并在西方流傳開來。
我國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制定了自己的保存本制度。我國較早有明確記載的保存本制度,是1910 年清廷學部擬定的《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第七條規(guī)定:“圖書館收藏國籍,分為兩類:一為保存之類;一為觀賞之類?!钡诎藯l規(guī)定:“凡內府秘笈、海內孤本、宋元舊槧、精鈔之本,皆在應保存之類?!痹撘?guī)定對內府秘笈、宋元舊槧、精鈔之本等珍貴書籍予以保存,還對海內孤本等稀有書籍予以保存,這與源于西方學者約契夫·范·普拉特的保存本藏書建設理念是一致的,即在印刷品中選擇最稀有、最珍貴的圖書加以收藏,也即珍稀保存本模式。
民國時期,在重視保存圖書文獻的基礎上,圖書館保存本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地方文獻、參考文獻等也進入保存本的范疇。
地方文獻保存本。民國時期頒布政令,要求按規(guī)定保存地方文獻,視其為地方文化的載體。1916年,民國前期教育部通知各省,要求各省縣圖書館尤宜注意本地人士之著述,以保存鄉(xiāng)土藝文。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的《圖書館條例》第六條規(guī)定,“公立圖書館除搜集中外各書籍外,應有收集保存本地已刊未刊各種文獻之責?!?930 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圖書館規(guī)程》第六條規(guī)定,“公立圖書館除搜集中外各書籍外,應負責收集保存本地已刊未刊各種有價值之著作品。”
參考文獻保存本。美國是現(xiàn)代圖書館學的發(fā)源地,也是圖書館事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民國初年,沈祖榮、戴志騫、劉國鈞等,開始介紹美國圖書館與圖書館學,使美國圖書館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燕京大學是美國人司徒雷登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聲譽卓著的大學,其圖書館的保存本工作效法美國,頗具特色,其教師指定的參考書,本質上也即保存本。參考書的借閱以2 h 為限,只能在館內閱覽。閉館前可出借1夜,第二天開館后歸還。
建國后,我國圖書館的保存本,在初期處于自主自由的發(fā)展狀態(tài)。即使是國家管理部門與業(yè)界,所提出的有關業(yè)務上的規(guī)范,往往也是寬松的,沒有具體的細化的強制性規(guī)定。因此,我國圖書館保存本的發(fā)展,總體上呈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本質上是多元化的發(fā)展狀態(tài)。1955 年,我國原文化部發(fā)布了《關于加強與改進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指示,規(guī)定“要保存文化典籍”。雖然與保存本的建設有密切關系,但尚未明確提出要建設保存本書庫,遑論對保存本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規(guī)定了。因此,我國圖書館保存本的發(fā)展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具有強大的張力。
有的圖書館以本館為本位,根據(jù)本館的需要,建設具有本館特色的保存本。1962 年,湖北省圖書館在保存本參考標準(草案)中提出,“我館的保存本既不同于版本圖書館寬廣無邊,也不能僅限于歷代名著,選擇過嚴,而是二者的結合,主要側重在于科研?!盵1]突出保存本建設過程中“我館”的主體地位。
有的圖書館采取對館藏每種保存1冊的保存本制度。1976 年,常州圖書館建立保存本制度,由每種書抽出1 冊,作為館藏“保存本”。此模式可滿足文獻資源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的需要。保存本一般不對外借閱,著重于保存文化典籍,只面向有特殊需要的讀者開放。它的設立,對保存我國文化遺產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避免文化典籍因為時間的流逝及其他原因而失傳。
有的圖書館采取選擇部分圖書予以保存的制度,如珍貴的圖書。1980 年,湖南省地、市、縣圖書館干部訓練班教學問題研討會編撰的《地、市、縣圖書館干部訓練班講義》提出,“圖書館為了將某些較珍貴的有長期保存價值或資料性強、又難購的孤本圖書,設專架或專柜保存,每種抽留1 本,即保存本?!?/p>
1982 年后,中國圖書館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被逆轉,迅速進入一元化發(fā)展時期。1982 年,我國原文化部《關于?。ㄗ灾螀^(qū)、市)圖書館工作條例》頒布,第二章第三條規(guī)定“應建立保存本書庫”,該規(guī)定指向的對象是省館,即?。ㄗ灾螀^(qū)、市)圖書館,它們是國家舉辦的綜合性的公共圖書館,要求“通過多種途徑,有計劃、有重點地補充館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適合當?shù)刈x者需要的藏書”。但并沒有對保存本的建設作出細化規(guī)定,如保存本的收藏范圍、管理制度、服務方式等。因此,保存本的建設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管理部門自上而下的建設保存本書庫的明確指示,使全國上下掀起了建設保存本庫的熱潮。但建設主體的范圍遠遠超過了管理部門的規(guī)定,不僅是省館,各個層級、各個領域的圖書館紛紛加入,全面鋪開,各地市級圖書館也都紛紛建立了保存本庫,同時各縣級圖書館也仿效建立保存本庫。我國的高校圖書館,在教育部頒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中,并沒有規(guī)定保存文化典籍的任務,但是,在國內的建設保存本庫大潮的推動下,高校圖書館也不約而同地紛紛建立保存本庫。
保存本的具體形態(tài),在建設的過程中被具體化,由多元化趨于一元化,固化為一種模式。在館藏范圍上,即從館藏的每一種文獻中,抽取1 冊或1套,作為保存本。它成了圖書館基本藏書的縮影。在管理制度與服務方式層面,單獨保存,原則上不對外開放,不流通,僅供特殊需要者在館內查閱參考。這種模式建設簡單,易于操作,技術含量低,且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館藏文獻資源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這種保存本模式為全國各大中小型圖書館,以及各種類型圖書館所采用,風靡全國,使得保存本建設成為當時的一大盛事。原先的保存本多樣性局面消失了,鑄就了保存本的一元化局面。同時,在認識層面,人們以此種模式作為保存本的唯一模式,認為,“所謂保存本,顧名思義,指的是圖書館從每種采購進館藏書中抽出1本,作為樣本,加以保存的圖書?!盵2]《圖書館學情報學詞典》中也解釋道:“庫書,亦稱‘保存本’。圖書館為了保證本館藏書品種齊全,將每種入藏圖書的一部單獨保存。這種保存本一般不外借,僅供特殊需要者在館內查閱?!盵3]我國圖書館保存本概念的外延,在這一階段同樣呈一元化的局面。
保存本的一元化模式在擴張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現(xiàn)實問題,使得其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出版的文獻日益增多,價格還有所上漲。但圖書館購書的經費有限,為了盡量保證圖書的品種,只得采用減少復本的方法。圖書館的復本減少,不能完全滿足讀者借閱的需要。而書庫的保存本,又束之高閣,不面向普通讀者開放,這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造成了讀者的閱讀需求與圖書保障之間的矛盾。保存本只進不出,有些已失去保存價值,但仍長時期占據(jù)書架,擠占了新書的上架空間,也造成了庫存緊張的局面。再者,現(xiàn)在圖書館間可開展文獻資源共享工作,互通有無。一元化的保存模式,重復收藏,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有一些的文獻資源則有可能互缺)。另外,保存本不對外借閱的服務方式,藏與用嚴重脫節(jié),也違背了藏以致用的原則,違背了“一切為了讀者”的服務宗旨。
因此,對保存本的質疑聲起,并迅速席卷全國。早在1984年,就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縣、市圖書館應盡快撤銷“保留本”書庫。此后,質疑、反對的聲浪越來越大。1987 年,學者于無聲[4]提出了“保存本可以休矣”的呼告。1989 年,學者于安義[5]認為,“樣本書現(xiàn)象是一種消極、落后和保守的管理行為,反映了小生產者狹隘保守的心理狀態(tài)”“廢止樣本書現(xiàn)象僅靠理論上的論證還很不夠,必須借助宏觀立法管理的力量才行”。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樣本書現(xiàn)象現(xiàn)在還不能廢止”[6]。關于保存本的爭論日益激烈。
隨著理論領域論爭的日漸深入,與之相呼應,在圖書館工作的實踐中,有部分圖書館開始采取行動,取消保存本書庫,或者對其進行改革,如面向普通讀者開放。
保存本的存廢之爭,最終無果而終。學界既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管理部門也沒有就此作出評判,但大家可以秉持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形成了多種見解共存的狀況,也就形成了保存本的多元化局面。論爭的聲音漸漸平息下來,而關于保存本改革的探索,卻甚囂塵上,圖書界同仁們對此傾注了相當?shù)臒崆椤?/p>
在收藏范圍、服務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針對保存本的一元化模式,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如在保存本的收藏范圍方面,有學者認為應該克服“大而全”的收藏思想,從原來每種收藏1 冊的思想,逐步向以“特精?!笔詹氐乃枷朕D變[7]。對具有本館收藏傳統(tǒng)的文獻,則應該繼續(xù)保持其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無缺漏原則,形成有特色的保存本收藏。還有學者認為,應該與當?shù)毓矆D書館、科技圖書館加強紙質保存本利用的合作與共享。
從我國圖書館保存本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多元化是保存本的固有特性。保存本在自由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則呈多元化的特點,百花齊放,充滿活力。如果其發(fā)展受到約束,呈一元化的趨勢,則會喪失活力,成為圖書館工作中的負面因子,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我國圖書館保存本的一元化運動,雖然是大規(guī)模的,但違反了保存本自身的規(guī)律。無論是從保存本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從讀者使用的角度等方面來講,都帶了慘重的損失。所幸在業(yè)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元化運動很快被制止,保存本的發(fā)展又恢復到多元化的發(fā)展道路。
我國圖書館學形成于20 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作為一門學科而言,時間是短暫的,因為存在諸多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我們在實踐工作中,多思考、多試驗,謀定而后發(fā),這樣才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彎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