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科
青海日報社新聞中心高級記者,藏族。中國作協(xié)會員,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青海省高端創(chuàng)新人才千人計劃杰出人才。自1986年至今一直為青海日報記者,采寫各類報道數(shù)百萬字,近十次獲中國新聞獎。已出版非虛構(gòu)作品《誰為人類懺悔》《黑色圓舞曲》《生靈密碼》《坐在菩提樹下聽雨》《巴顏喀拉的眾生》《草與沙》《凍土筆記》《源啟中國》等16部,有作品譯成英文出版。曾獲第五屆地球獎、青海省“五個一”工程獎、青海省文學藝術(shù)獎、第八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等,三度入圍“駿馬獎”。
已經(jīng)過去兩年又五個月,那只藏羚羊還不時地出現(xiàn)在眼前。
2020年5月至6月,我與兩名年輕記者姚斌、張多鈞再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采訪,歷時40天,一直跋涉于三江源及可可西里,完成了“2020藏羚羊大遷徙現(xiàn)場報道”“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兩組大型系列報道。
5月18日至24日,整整一周時間里,我們一直在可可西里守望藏羚羊一年一度的大遷徙。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不凍泉到五道梁兩個保護站不到50公里的青藏公路上來回穿梭,偶爾也會從不驚擾藏羚羊的邊緣地帶進入可可西里,或者在青藏公路沿線守候觀察。
每天從早到晚,我們都守在這段路上,觀察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一帶產(chǎn)仔的藏羚羊是怎樣穿越青藏線的。五道梁是一個主要的遷徙通道,那里有幾個攝像頭全天候觀察記錄藏羚羊遷徙的畫面。我們與保護站約定,只要發(fā)現(xiàn)有遷徙的藏羚羊群走近,就電話通知我們,無論在什么地方,一個小時之內(nèi),我們幾乎都能趕到五道梁做實時觀察和記錄。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這段青藏公路沿線,一只一只地數(shù)藏羚羊,生怕數(shù)錯,來回反復地數(shù),直到確定一天的記錄沒有太大出入。這當然不只是在數(shù)數(shù),我們要通過多日的實地觀察和記錄,對每天從四面八方進入可可西里產(chǎn)仔的藏羚羊種群得出一個基本判斷。
那只藏羚羊來到五道梁的時間是5月23日。我們從監(jiān)控畫面遠遠看到,一大群藏羚羊正朝青藏公路慢慢走來。在通過青藏鐵路下開闊的橋洞時,它們先是放慢了腳步,快到橋底下時,加快步伐,奔跑起來。那里除了橫跨兩山之間的大橋,什么也沒有,很顯然,即使那大橋也令它們恐懼。
一穿過大橋,它們又放慢了腳步,三三兩兩,排成一列縱隊,緩慢前行,但方向很明確,就是前方幾公里以外最低的那一段青藏公路。保護站民警提前做好了護衛(wèi)它們通過的準備,在公路兩頭很遠的地方豎起警示牌,切斷了來往的車輛,讓它們通過。我們也站在遠處守望。
離公路約有1000米的地方,它們突然再次放慢速度,行進的方式也出現(xiàn)了變化,有一些藏羚羊開始向兩側(cè)迂回。雖然依然排成一長隊,但大多集中在中間部分,前后兩頭都只有很少的幾只藏羚羊。剩下500米左右的時候,事先沒有任何征兆,一只領頭的藏羚羊突然加快速度奔跑起來,遙遙領先。整個藏羚羊群也緊隨其后,奔跑起來。遷徙的隊伍又排成了一個長隊,走在最后的幾只藏羚羊卻遠遠落在后面了。
這時,跑在最前面的那只藏羚羊已經(jīng)來到公路邊了,前蹄甚至已經(jīng)踩在路基上了。以為,它會一鼓作氣,越過公路,進入公路另一側(cè)的可可西里。它卻收住腳步,止步不前。站在那路基下,回首望著自己龐大的家族成員,耐心等待它們跟上遷徙的隊伍。不到一分鐘時間,群里幾乎所有的藏羚羊都已來到它身邊了。
可是,它還在等待??吹剿辜钡臉幼樱械耐橐捕蓟剡^頭去張望。這時,我們才看到,還有一只弱小的藏羚羊在后面很遠的地方,正向這里慢慢跑來。藏羚羊群開始發(fā)出焦躁的聲音,像是在催促,也像是在給那只落在后面的同伴加油。
也只剩下500米了——好像這是一個命定的長度,突然,那只弱小的藏羚羊也拼命地奔跑起來了。它也是只用了不到一分鐘時間,就跟上了同伴??墒?,它好像把所有的力氣都用盡了,再也動不了了。四條纖細的小腿在刺骨的寒風中瑟瑟發(fā)抖。
領頭的藏羚羊看了它一眼。所有的藏羚羊也看了它一眼。
站在最前面的那只健壯的藏羚羊好像吭了一聲,像是在說大伙兒準備好,要越過公路了。隨后,它就迅速爬上路基。站到公路邊的路面上之后,它又匆匆回頭看了一眼,這才迅速穿過公路路面,一抬腿就下到公路另一側(cè)的草原上。但是,它并未向遠處走去,而是站在路基之下的草地上,等待所有的同伴。
可能只用了幾秒鐘的時間——也許只有三四秒鐘,這群足有160多只的藏羚羊群都已經(jīng)越過青藏公路——除了那只弱小的藏羚羊。其實,它也跟其它同伴爬上了路基,但是,當它等待所有的同伴都已經(jīng)穿越公路,走到公路另一側(cè),下到公路另一側(cè)的路基之下,站在公路另一側(cè)的草原上時,它卻不敢邁步了。
它一次次退回到剛剛爬上來的路基之下,又一次次重新爬上那路基,而后,站在那里望著公路,好像那不是一條并不寬展的公路路面,而是一片汪洋,望而卻步。有幾次,它甚至小心翼翼地向路中間走去,但每次都止步于那道只有手掌寬且并不鮮亮的黃線一側(cè)。當它第八次止步于那道黃線一側(cè)之后,它幾乎沒有絲毫猶豫,就迅速退回到剛剛爬上來的路基之下了。再也沒有試圖翻越眼前的公路。它似乎已經(jīng)徹底放棄了。
已經(jīng)穿過公路的藏羚羊還在原地等待。大約又過了不到十分鐘。隨著幾聲汽車喇叭的鳴響,堵在公路兩頭長長的車流開始放行。已經(jīng)穿過青藏公路的藏羚羊群,這才離開公路一側(cè),向遠處慢慢跑去。跑到一道山梁上之后,它們又一次停下腳步,看了一眼落在公路另一側(cè)的那只同伴。
那天下午,它一直在那里,很孤獨。第二天早上,它已經(jīng)不在那里了,不知道它去了哪里。此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想它的去向和著落,卻不知所蹤。
我們把觀察記錄的現(xiàn)場見聞,寫成了一組系列報道“2020藏羚羊大遷徙現(xiàn)場報道”,以《風雪產(chǎn)羔路》《歷經(jīng)艱辛只為繁衍生命》《海拔4600米的生命急救》《身后和遠方都是家園》為題,發(fā)在5月19日至25日的《青海日報》上。除了文字,還有大量圖片和短視頻畫面,算是一次立體呈現(xiàn)的報道。有點兒遺憾的是,那只藏羚羊的故事并未在報道中得以展開。
這是一次不可重復的采訪經(jīng)歷。
即使對我們這些常年在青藏高原腹地行走和采訪的記者來說,這樣的采訪經(jīng)歷也無比珍貴,誰都舍不得有絲毫的浪費。每天,我們把幾乎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在了采訪上,留給寫稿的時間倉促而珍貴。
直到午夜臨近,駕駛員小朱先去休息,他得保證睡眠,恢復體力,第二天才能讓我們不斷抵達一個個新聞現(xiàn)場。之后,我們才找地方坐下來寫稿。按照協(xié)作分工,每天深夜,姚斌和張多鈞要將各自分頭完成的初稿文字和挑選的圖片交給我,由我來對這些文字進行最后的整體加工,讓它變成一篇報道。這時,夜班編輯已經(jīng)留了版面,坐等我們的稿子。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對稿件進行細致地打磨。收拾好,匆忙看一眼,就得發(fā)給夜班。
午夜,我們從海拔4600米以上的地方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