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雁虎,朱國濤,朱 杰,劉 濤,高祥錄,王 琛
( 1.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 油田技術服務分公司,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2. 西安石油大學 石油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
瑪湖凹陷百口泉組油藏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1-3],巖性包括灰色砂礫巖、含礫粗砂巖和砂質(zhì)礫巖,屬于典型的砂礫巖儲層[4-7]。砂礫巖儲層的主要開發(fā)方式為大規(guī)模體積壓裂,采取注水或注氣開發(fā)提高采收率[8-12]。砂礫巖儲層物性差,微觀孔喉結(jié)構(gòu)非均質(zhì)性強,流體賦存規(guī)律復雜,儲層地質(zhì)特征制約體積壓裂開發(fā)效果[13-15]。有關砂礫巖油藏儲層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儲層物性、巖礦特征、孔喉類型及結(jié)構(gòu)等方面[16-24],對油藏產(chǎn)能影響較大的可動流體飽和度及流體賦存特征不明確,需要對砂礫巖儲層可動流體分布進行定量評價。
核磁共振是一種快速、無損的巖心檢測方法,將核磁共振技術與可動流體離心實驗結(jié)合,基于T2弛豫時間評價巖石孔喉結(jié)構(gòu)與流體賦存特征[25-26],能夠反映儲層物性、非均質(zhì)性、微觀孔喉特征[27-31]。油藏可動流體飽和度參數(shù)與儲層孔喉結(jié)構(gòu)、滲流能力存在一定相關關系,儲層可動流體含量低,儲層滲流能力較差,孔喉結(jié)構(gòu)復雜,油藏開發(fā)難度大[32-34]。人們以頁巖[35-38]、致密砂巖[39-41]、疏松砂巖[42]等儲層為研究對象進行可動流體特征研究,有關砂礫巖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及賦存特征的相關研究較少。百口泉組油藏為典型的砂礫巖儲層,開發(fā)過程中存在產(chǎn)能遞減快、單井產(chǎn)能低等問題,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儲層微觀滲流特征。
可動流體參數(shù)是評價儲層流體賦存特征和滲流特征的關鍵依據(jù),對不同尺度微觀孔喉中可動流體賦存規(guī)律進行定量表征,可以為解決制約砂礫巖儲層產(chǎn)能的關鍵地質(zhì)問題提供依據(jù)。選取瑪2井區(qū)百口泉組典型砂礫巖儲層巖心,利用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結(jié)合可動流體離心實驗,通過極限離心前后的核磁共振T2譜下覆面積差值,計算砂礫巖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及分析微觀賦存規(guī)律,分析可動流體賦存主控因素,為砂礫巖儲層微觀滲流特征研究提供支持。
瑪北油田瑪2井區(qū)區(qū)域構(gòu)造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瑪湖凹陷西環(huán)帶瑪北斜坡帶,地表為第四紀戈壁礫石?,?井區(qū)位于瑪湖凹陷北斜坡,發(fā)育3條主斷裂?,?井區(qū)百口泉組不具有斷裂特征?,敽枷輺|、北、西3個方向斜坡區(qū)共發(fā)育6個大扇體,瑪2井區(qū)主體屬于夏子街物源體系,發(fā)育于扇體西側(cè),物源為東北向,百口泉組為夏子街扇三角洲相沉積體系。百口泉組自下而上水動力減弱,沉積特征具有差異性,自百口泉組一段(百一段,T1b1)至百口泉組三段(百三段,T1b3),沉積相自扇三角洲平原沉積向扇三角洲前緣沉積過渡。百一段厚度介于9.1~27.0 m,平均為17.0 m,砂體厚度平均為13.0 m;百口泉組二段(百二段,T1b2)厚度介于14.7~27.4 m,平均為19.4 m,砂體厚度平均為19.3 m;百三段厚度介于33.8~47.7 m,平均為43.6 m,砂體厚度平均為17.2 m?,?井區(qū)百口泉組儲層巖性主要為砂礫巖、含礫砂巖和砂巖,其中砂礫巖占比最大,砂巖的次之,主力油層T1b2礫巖中礫質(zhì)成分占比70.7%?,?井區(qū)采樣資料井分布見圖1,資料井取自百口泉組砂礫巖儲層,為油田現(xiàn)場開發(fā)過程中單井產(chǎn)能下降快、產(chǎn)能低等典型井。
圖1 T1b1油層有效厚度等值線與瑪2井區(qū)百口泉組綜合柱狀圖Fig.1 Effective thickness contours of T1b1 oil formation of Baikouguan Formation in Ma2 well area and integrated histogram
實驗鹽水為根據(jù)巖心取心層位油藏水質(zhì)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配制的模擬地層水,礦化度為10 g/L,水型為NaHCO3型,pH為6.1,黏度為0.48 mPa·s。6塊巖心取心深度介于3 401.12~3 464.00 m,巖心樣品直徑介于2.49~2.52 cm,長度介于4.88~5.10 cm(見表1)?,?井區(qū)百口泉組砂礫巖儲層非均質(zhì)性強、滲流特征復雜,為進行可動流體賦存狀態(tài)對比和主控因素評價,選擇物性、孔喉結(jié)構(gòu)、巖礦組分有差異性的巖心。
表1 巖心實驗參數(shù)Table 1 Experiment parameters of core samples
巖心物性(孔隙度、滲透率)、可動流體評價測試等實驗由西安石油大學實驗中心完成。巖心物性測試標準按照SY/T 5336—2019《巖心分析方法》進行,可動流體評價測試標準按照SY/T 6490—2014《巖樣核磁共振參數(shù)實驗室測量規(guī)范》進行。孔隙度采用真空飽和儀測試,滲透率采用氣測滲透率儀測試,真空飽和儀和氣測滲透率儀由華興石油儀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孔隙度測試誤差不超過0.1%,滲透率測試誤差不超過0.1×10-5μm2。巖心可動流體由Mini-MR型核磁共振儀和YC-1C型離心機聯(lián)合測試,核磁共振儀由上海紐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磁感應強度為0.5 T,射頻脈沖頻率為1~30 MHz,射頻頻率控制精度為10 kHz;離心機用于直徑2.54 cm×3.00 cm巖樣測試,最高轉(zhuǎn)速為1.0×104r/min,巖樣外旋半徑為78 mm。驅(qū)替泵控制精度為10 kPa、0.001 mL/min。中間容器承壓為0~50 MPa,耐溫為300 ℃。實驗流程:
(1)在標準巖心上鉆取直徑約為2.5 cm的巖心,測量巖心直徑、長度,置于萃取容器并洗油。
(2)將巖心置于恒溫箱加熱至85 ℃并保持溫度不變48 h,測量巖心干重。在多孔介質(zhì)中流動時,氣體滲透率采用一維穩(wěn)定滲流達西定律公式計算,采用穩(wěn)態(tài)法測量巖心空氣滲透率。
(3)采用常規(guī)抽真空飽和地層水方法,結(jié)合高壓驅(qū)替裝置,為巖心飽和模擬地層水(礦化度為10 g/L),測量巖心濕重,計算巖心孔隙度。
(4)對飽和模擬地層水的巖心樣品進行核磁共振T2譜測試,作為巖心初始飽和水狀態(tài)的T2譜。
(5)使用離心機抽真空高速離心3 h,第一、第二次離心轉(zhuǎn)速分別為4 500、6 500 r/min,第三次離心轉(zhuǎn)速介于7 100~7 500 r/min,測量3次巖心離心后核磁共振T2譜。
(6)計算巖心T2截止值、可動流體含量及可動流體孔隙度,定量評價巖心的流體賦存特征。
測量3次巖心離心后的核磁共振T2譜,6塊巖心第二和第三次離心后的T2譜面積變化介于3.35%~4.75%。當T2譜面積變化小于5.00%時,以第三次核磁共振測試結(jié)果作為離心最終狀態(tài)。
瑪2井區(qū)百口泉組6塊巖心的核磁共振T2譜形態(tài)見圖2,巖心初始狀態(tài)的核磁共振T2譜為單峰態(tài),孔喉分布范圍集中。6號巖心在大于100 ms的范圍有少量孔喉發(fā)育,其余巖心在大于100 ms的范圍幾乎沒有孔喉發(fā)育。采用較大孔喉和較小孔喉劃分方法[43-45],結(jié)合核磁共振T2譜特征,選取10 ms作為較小孔喉與較大孔喉的分界點,6塊巖心的較小孔喉和較大孔喉發(fā)育程度不一。1號巖心較大孔喉發(fā)育程度高,占比為33.87%,較小孔喉占比為66.13%。2號、3號、4號巖心較大孔喉占比低于1號巖心的,占比介于24.22%~27.98%,平均為26.39%,較小孔喉占比介于72.02%~75.78%,平均為73.61%。5號、6號巖心較大孔喉發(fā)育程度低,孔喉細小,較大孔喉占比介于12.12%~13.63%,平均為12.87%,較小孔喉占比介于86.37%~87.88%,平均為87.13%。
圖2 砂礫巖儲層巖心樣品核磁共振T2譜Fig.2 NMR T2 spectrum of core samples in glutenite reservoirs
第一次離心后,6塊巖心的核磁共振T2譜曲線幅度下降,曲線整體向左偏移,形態(tài)與初始狀態(tài)相似。1號巖心在較大孔喉范圍信號幅度下降明顯,說明可動流體主要來源于較大孔喉。其他巖心在較小孔喉范圍信號幅度下降明顯,可動流體主要來源于較小孔喉。第二次離心后,6塊巖心的核磁共振T2譜曲線幅度再次下降,曲線向左偏移,形態(tài)近似為單峰態(tài),1號、5號、6號巖心在大于10 ms的較大孔喉范圍觀察到幅度很低的峰值;T2譜幾乎全部集中于較小孔喉范圍,說明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含量高,束縛流體主要賦存于較小孔喉。第三次離心后,核磁共振T2譜與第二次離心后相比變化幅度很小,觀察到較小孔喉的峰值出現(xiàn)微小幅度下降,有大量的束縛流體在較小孔喉中。
6塊巖心核磁共振實驗結(jié)果表明,巖心的T2截止值為1.86~6.69 ms,平均為4.02 ms;可動流體飽和度為44.30%~54.88%,平均為48.38%;可動流體孔隙度為1.86%~6.69%,平均為3.95%,巖心的可動流體參數(shù)分布范圍差異較小?;谏暗[巖巖心的物性特征、微觀孔喉特征、可動流體參數(shù),將6塊巖心分為3類。其中,1號巖心屬于Ⅰ類,2號、3號、4號巖心屬于Ⅱ類,5號和6號巖心屬于Ⅲ類。
為分析巖心特征,將弛豫時間小于10 ms的孔喉作為較小孔喉,弛豫時間大于10 ms的孔喉作為較大孔喉。Ⅰ類巖心發(fā)育一定量的較大孔喉,第一次離心后,核磁共振T2譜主要在較大孔喉范圍發(fā)生明顯變化,較小孔喉范圍曲線下降幅度較低,可動流體飽和度為17.81%。第二次離心后,核磁共振T2譜在較大孔喉范圍降幅顯著,峰值向左移動,說明束縛流體向孔徑更小的孔喉中聚集,在較小孔喉范圍信號峰值較高,可動流體飽和度為43.98%。與第一次離心相比,第二次離心后可動流體飽和度明顯增加,可動流體主要來源于較大孔喉。第三次離心后,曲線沒有明顯變化,較小孔喉范圍峰值略微下降,最終可動流體飽和度為45.37%,T2截止值為6.69 ms。有較多量的流體賦存在較小孔喉中,有少量的流體賦存在較大孔喉中(見圖2(a))。
Ⅱ類巖心較大孔喉占比比Ⅰ類巖心的略低。第一次離心后,Ⅱ類巖心核磁共振T2譜在較小孔喉和較大孔喉范圍有可動流體,且較小孔喉范圍曲線下降幅度大于較大孔喉范圍的。原因是較小孔喉范圍流體一部分在離心作用下被驅(qū)出;另一部分流體進入較大孔喉,離心力較低時,賦存在較大孔喉范圍流體很難被驅(qū)出。第二次離心后,隨離心力的升高,較大孔喉范圍大部分流體被動用,較小孔喉范圍曲線下降幅度很小。第三次離心后,曲線沒有明顯的變化,較小孔喉范圍有較多的束縛流體(見圖2(b-d))。2號、3號、4號巖心的可動流體飽和度分別為54.88%、52.36%、46.74%,T2截止值分別為3.87、3.87、5.57 ms。
Ⅲ類巖心較大孔喉發(fā)育程度低。第一次離心后,較小孔喉范圍曲線下降明顯,較大孔喉范圍曲線下降幅度很小。第二次離心后,與Ⅰ類、Ⅱ類巖心不同的是,Ⅲ類巖心較大孔喉范圍曲線下降幅度較低,并出現(xiàn)一個新的峰值,較小孔喉范圍曲線下降顯著,說明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含量較高,較大孔喉范圍存在一定量的束縛流體。第三次離心后,較大孔喉和較小孔喉范圍曲線變化不明顯。Ⅲ類巖心在0.10~5.57 ms的較小孔喉范圍和34.65~149.49 ms的較大孔喉范圍存在束縛流體,較小孔喉范圍束縛流體含量高(見圖2(e-f))。5號、6號巖心的可動流體飽和度分別為46.65%、44.30%,T2截止值分別為1.86、2.23 ms。
第一、第二次離心實驗的轉(zhuǎn)速分別為4 500、6 500 r/min,對應的離心力分別為0.58、0.84 MPa。根據(jù)巖心特征,第三次離心實驗適當增大轉(zhuǎn)速,由1號到6號巖心的轉(zhuǎn)速分別為7 300、7 500、7 100、7 200、7 200、7 100 r/min,對應的最佳離心力分別為0.94、0.97、0.92、0.93、0.93、0.92 MPa。0.58 MPa離心力作用下,6塊巖心的可動流體飽和度介于14.35%~23.15%。大多數(shù)巖心的可動流體主要來源于較小孔喉,較小孔喉范圍部分可動流體進入較大孔喉,流體很難被動用,影響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含量。離心力升高至0.90 MPa時,6塊巖心的可動流體飽和度介于43.49%~53.61%。較高的離心力作用下,較大孔喉范圍流體幾乎全被動用,較小孔喉范圍部分流體被動用,有較多量的流體滯留在較小孔喉中。束縛流體賦存的孔喉尺度隨離心力的升高而變小。離心力升高至最佳離心力時,巖心可動流體飽和度為44.30%~54.88%,平均為48.38%。
第一次離心后,與飽和水狀態(tài)相比,6塊巖心可動流體飽和度變化為14.35%~23.15%;第二次離心后,可動流體飽和度變化為22.75%~32.53%;第三次離心后,可動流體飽和度變化為3.35%~4.75%。
黃興等[32]、章彤等[42]研究表明,離心實驗存在最佳離心力,離心力過低導致核磁共振測試的可動流體參數(shù)低,從而低估儲層的流體動用能力。進行3次不同離心力作用下的離心實驗,其中第二、第三次離心實驗得到的核磁共振T2譜變化不超過5%。巖心離心實驗的轉(zhuǎn)速介于7 100~7 500 r/min,對應的最佳離心力介于0.92~0.97 MPa。較低離心力和最佳離心力作用下,選擇不同孔喉尺度的可動流體參數(shù)進行分析。
較低離心力作用下,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低,介于2.09%~10.59%,1號巖心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最高,由2號到6號巖心依次遞減。初始狀態(tài)時,由1號到6號巖心較大孔喉發(fā)育程度變差。巖心的孔喉發(fā)育程度與可動流體,尤其是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含量有相關關系,即較大孔喉占比越高,巖心的可動流體飽和度越高(見圖3(a))。最佳離心力作用下,不同孔喉尺度的可動流體飽和度上升明顯,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介于10.25%~28.59%,由1號到6號巖心依次遞減;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介于16.77%~36.40%;5號和6號巖心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含量最高,2號、3號、4號巖心的次之,1號巖心的最低(見圖3(b))。整體孔喉的可動流體飽和度介于44.30%~54.88%,6塊巖心差別不大,與巖心的孔喉發(fā)育程度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對于孔喉發(fā)育程度好、較大孔喉占比高的巖心,較大孔喉和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差異小,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隨離心力的升高而明顯上升。對于孔喉發(fā)育程度差、較大孔喉占比低的巖心,較大孔喉和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具有明顯差異,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隨離心力的升高而明顯上升。
圖3 較低和最佳離心力作用下不同孔喉尺度可動流體飽和度Fig.3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at different scales of pore throats under lower and optimal centrifugal forces
儲層物性好,孔喉發(fā)育程度高、連通性好,儲層儲集能力高、滲流能力好,可動流體賦存特征與儲層物性、微觀孔喉特征具有相關關系[46-47]。在流體滲流過程中,黏土礦物遇水膨脹或顆粒脫落對儲層孔喉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傷害,從而導致流體動用程度變差[48]。儲層可動流體賦存特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49-50]。
研究區(qū)巖心孔隙度介于7.00%~9.01%,平均為8.14%;滲透率介于(1.15~2.58)×10-3μm2,平均為1.62×10-3μm2。儲層物性非均質(zhì)性較弱,物性較差,孔喉結(jié)構(gòu)復雜。
儲層物性與儲層的流體滲流能力有一定的相關關系(見圖4(a)),孔隙度與整體孔喉可動流體飽和度呈正相關關系,相關因數(shù)為0.62,隨孔隙度的增大,整體孔喉的可動流體飽和度也增大??紫抖扰c較大孔喉可動流體飽和度呈正相關關系,相關因數(shù)為0.86。儲層孔隙度大,一定程度說明孔喉尺度較大,較大孔喉占比高,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是整體孔喉可動流體的主要貢獻者,孔隙度制約較大孔喉可動流體含量??紫抖扰c較小孔喉可動流體飽和度沒有相關關系(見圖4(b)),滲透率與整體孔喉可動流體飽和度呈正相關關系,相關因數(shù)為0.84。隨儲層滲透率的增大,儲層可動流體含量增多。滲透率與較小孔喉和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沒有相關關系,物性不是儲層可動流體含量的唯一控制因素,可動流體的賦存特征受多因素影響。
圖4 巖心儲層物性與可動流體飽和度相關關系 Fig.4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of core samples
研究區(qū)巖心掃描電鏡測試結(jié)果表明,1號巖心可見孔隙較發(fā)育,孔隙—喉道連通性較好,部分孔隙充填不規(guī)則狀伊/蒙混層礦物(見圖5(a));2號、3號、4號巖心多見溶蝕孔隙,孔隙尺度較小,且多被伊/蒙混層礦物、蠕蟲狀高嶺石充填,粒表可見綠泥石等黏土礦物(見圖5(b-d)),2號、3號、4號巖心的孔隙度、喉道發(fā)育程度低于1號巖心的;5號、6號巖心可見溶蝕孔隙發(fā)育,粒間孔含量低,孔隙連通性差,多見孔隙被黏土礦物充填,儲集空間多為分散、孤立的孔隙,孔隙尺度較小,整體孔喉發(fā)育程度較差(見圖5(e-f))。
圖5 研究區(qū)巖心微觀孔喉特征Fig.5 Microscopic pore throat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研究區(qū)巖心壓汞測試結(jié)果表明,巖心排驅(qū)壓力介于0.30~1.11 MPa,平均為0.62 MPa;最大孔喉半徑介于0.66~2.46 μm,平均為1.48 μm;退汞效率介于19.23%~38.46%,平均為30.60%;分選因數(shù)平均為1.84,均值因數(shù)平均為0.15。研究區(qū)砂礫巖排驅(qū)壓力低,分選性較差,孔喉非均質(zhì)性強(見表2)。
表2 研究區(qū)砂礫巖巖心特征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glutenite core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選取排驅(qū)壓力、分選因數(shù)與不同孔喉尺度的可動流體飽和度進行相關關系分析,其中排驅(qū)壓力表征孔喉的尺度和連通程度,分選因數(shù)表征孔喉的非均質(zhì)性(見圖6)。排驅(qū)壓力、分選因數(shù)與較小孔喉范圍、整體孔喉可動流體飽和度沒有相關關系。排驅(qū)壓力與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相關因數(shù)為0.51,排驅(qū)壓力越大,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越低,滲流阻力越大。分選因數(shù)與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呈正相關關系,相關因數(shù)為0.50,孔喉分選好,孔喉系統(tǒng)復雜程度低,有利于流體滲流,可動流體飽和度高。整體上,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賦存特征與巖心的孔喉特征有一定的相關關系,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滲流特征復雜,影響因素多,無法與單一影響因素有好的相關關系。
圖6 巖心較大孔喉特征參數(shù)與可動流體飽和度相關關系Fig.6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larger pore throat and the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6塊巖心的黏土礦物質(zhì)量分數(shù)中,蒙脫石與伊/蒙混層質(zhì)量分數(shù)在55.25%~73.11%之間,平均為65.67%;綠泥石與綠/蒙混層質(zhì)量分數(shù)在14.33%~29.41%之間,平均為21.66%;高嶺石質(zhì)量分數(shù)在2.95%~9.88%之間,平均為6.65%;伊利石質(zhì)量分數(shù)在5.01%~12.35%之間,平均為6.02%。高嶺石是典型的速敏礦物,水敏礦物主要為蒙脫石和伊/蒙混層,蒙脫石與伊/蒙混層質(zhì)量分數(shù)高導致儲層水敏程度嚴重。
黏土礦物使孔喉表面變得粗糙,滲流阻力增大,導致賦存在孔喉中的流體增多。另外,黏土礦物填充或遇水膨脹減小孔隙空間或堵塞喉道,造成束縛流體增加。研究區(qū)砂礫巖儲層黏土礦物質(zhì)量分數(shù)為4.57%,其中,蒙脫石與伊/蒙混層質(zhì)量分數(shù)為65.67%,綠泥石與綠/蒙混層質(zhì)量分數(shù)為21.66%,高嶺石質(zhì)量分數(shù)為6.67%,伊利石質(zhì)量分數(shù)為6.00%。掃描電鏡圖像可見儲層粒間孔被黏土礦物填充,粒表可見大量黏土礦物(見圖7)。
圖7 研究區(qū)巖心黏土礦物特征Fig.7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core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1)瑪2井區(qū)百口泉組砂礫巖儲層巖心核磁共振T2譜為近似單峰態(tài)。較低離心力作用下,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進入較大孔喉,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低。最佳離心力作用下,較大孔喉范圍流體幾乎全被動用,束縛流體的主要賦存空間為較小孔喉。
(2)研究區(qū)巖心的T2截止值為1.86~6.69 ms,平均為4.02 ms;可動流體飽和度為44.30%~54.88%,平均為48.38%;可動流體孔隙度為1.86%~6.69%,平均為3.95%,可動流體參數(shù)分布范圍差異較小。
(3)對于孔喉發(fā)育程度好、較大孔喉占比高的巖心,不同孔喉尺度的可動流體飽和度差異小,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隨離心力的升高而明顯上升。對于孔喉發(fā)育程度差、較大孔喉占比低的巖心,不同孔喉尺度的可動流體飽和度具有明顯差異,較小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隨離心力的升高而明顯上升。
(4)孔隙度、滲透率與整體孔喉的可動流體飽和度呈正相關關系。排驅(qū)壓力與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呈負相關關系,分選因數(shù)與較大孔喉范圍可動流體飽和度為正相關關系。黏土礦物填充或遇水膨脹減小孔隙空間或堵塞喉道,造成束縛流體含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