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鳳
(玉林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作為“詩圣”對后世影響極大,如宋代的蘇軾和黃庭堅均受杜詩的影響,卻略有不同,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學習的是杜詩的錘煉精神,發(fā)揚的是杜詩 “奪胎換骨”。為此宋代的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曾說:“陶淵明、柳子厚之詩,得東坡而后發(fā)明;子美之詩,得山谷而后發(fā)明。”[1](P63)此為不易之論,說明黃庭堅在杜詩接受史上的頂峰位置。莫礪鋒先生也指出:“黃庭堅一生推尊杜甫,并大張旗鼓地以學杜為號召”。[2](P36)清人金武祥將山谷之學杜與李義山之學杜相提并論,認為:“李義山極不似杜,而善學杜者無過義山;黃山谷極不似杜,而善學杜者無過山谷”[3](P162-163)黃庭堅對杜詩的接受,前期重在思想,后期則重在藝術(shù)形式。下面細而論之。
應(yīng)該說,黃庭堅對杜詩的思想與藝術(shù)都有深刻的認識與體會。剛剛踏入仕途的黃庭堅還是很被重視的,還參與了《神宗實錄》的編撰。對王安石的變法,他雖然沒有鼎力支持,但剛開始時他也并未反對。那時的他對政治前途甚至于國家前途都滿懷希望。因此,杜詩躍入他的視野的首先是思想方面的內(nèi)容,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元豐三年(1080)春黃庭堅入京,到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縣知州。元豐四年(1081)他才輾轉(zhuǎn)到吉州太和縣任上。在這里他看到了新法對百姓造成的痛苦。尤其是朝廷推行食鹽專賣政策,給百姓造成巨大的痛苦。他目睹這些痛苦,以無限同情的筆調(diào)把它寫入詩中,表達了對民生疾苦之深切關(guān)懷,一如杜甫。如作于元豐五年(1082)的《二月二日曉夢會于廬陵西齋作寄陳適用》云:
飽食愧公家,曾無助毫末。勸鹽惟新令,王欲恂獨活。此邦淡食傖,儉陋深刺骨。公囷積丘山,賈豎但圭撮。縣官恩乳哺,下吏用鞭撻。政恐利一源,未塞兔三窟。寄聲賢令尹,何道補黥刖。從來無研桑,顧影愧簪笏。何顏課殿上?解綬行《采葛》。[4](P1097)
他作為縣官想“恩乳哺”,無奈是下屬為了完成朝廷的任務(wù)卻只得對百姓“用鞭撻”,他看著痛苦又無可奈何,真想做“采葛”民,隱居好了。元豐五年(1082)有一段時間,他曾深入山區(qū)僻壤窮鄉(xiāng),目睹了人民的種種苦難,寫下了十二首紀行詩,也可謂之“詩史”了。
元豐四年(1081)黃庭堅輾轉(zhuǎn)到吉州太和縣任上。在這里他看到了新法對百姓造成的痛苦。元豐五年(1082)有一段時間,他曾深入山區(qū)僻壤窮鄉(xiāng),目睹了人民的種種苦難,寫下了十二首紀行詩。其中《上大蒙籠》一詩寫得最令人觸目驚心:
黃霧冥冥小石門,苔衣草路無人跡??嘀駞⑻齑笫T,虎迒兔蹊聊倚息。陰風搜林山鬼嘯,千丈寒藤繞崩石。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向來陸梁嫚官府,試呼使前問其故。衣冠漢儀民父子,吏曹擾之至如此。窮鄉(xiāng)有米無食鹽,今日有田無米食。但愿官清不愛錢,長養(yǎng)兒孫聽驅(qū)使。[4](P1081)
老百姓原來有米無鹽,現(xiàn)在是連米也沒有了。最后兩句是代百姓發(fā)出一種呼吁:統(tǒng)治者不要再盤剝他們了。整首詩用對話色彩,頗似杜甫《兵車行》。他的長詩《已未過太湖寺》更可以說是對杜詩現(xiàn)實主義的繼承,簡直就是當時社會生活之實錄:
……一錢氣不值,白梃及父兄。簪筆懷三尺,揖我謂我藏。向來豪杰吏,治之以牛羊。我不忍敵民,教養(yǎng)如兒甥。荊雞伏鵠卵,久望羽翼成。訟端洶洶來,諭去稍聽從?!愸{亂石間,巖寺鳴疏鐘。山農(nóng)頗來服,見其父孫翁??噢o王賦遲,戶戶無積藏。民病我亦病,呻吟達五更。韻為誦書語,行歌類楚狂?!璠4](P1082)
詩歌仔細刻畫了百姓受鹽法之折磨,他們是“戶戶無積藏,”詩人則“民病我亦病,呻吟達五更”,其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與深刻以及對百姓之同情與杜詩相比毫不遜色。
這些詩作在描寫現(xiàn)實的同時,確實體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人道主義精神,與杜詩的“民胞物與”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青年時代的黃庭堅并不是不留意杜詩之藝術(shù)形式,只是沒有元祐更化之后那么突出罷了。元祐六年(1091)三月,《神宗實錄》(下簡稱《實錄》)印成。元祐八年(1093)九月,新黨的章惇、蔡卞(王安石女婿)對由舊黨主修的《神宗實錄》大為不滿,就在紹圣元年六月下令把所有參與修《實錄》的人集中開封府居住受審,由國史一一核實《實錄》中的記載是否有誣蔑先帝之處。最后,凡參與修《實錄》的人全被貶,黃庭堅被貶涪州(四川省涪陵縣)別駕,他的號“涪翁”即由此起的。這是黃庭堅人生的第一次打擊。接著是元祐學術(shù)之禁。元祐學術(shù)即元祐黨人的所有著述。蘇軾、黃庭堅等“元祐黨人”不僅學術(shù)上遭受嚴重打擊,政治上也慘遭厄運,這是必然的。黃庭堅紹圣初遠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紹圣末,自黔州遺戎州安置。[5](P856)歷經(jīng)磨難與挫折的黃庭堅,詩風產(chǎn)生了很大變化。
雖然他有參與政治的欲望,但又畏禍及身,尤其目睹蘇軾的烏臺詩案,誰不心驚膽戰(zhàn)!政治上的失意與精神上的壓力,促使黃庭堅主觀上由政治世界向詩的世界轉(zhuǎn)入加速完成,他的詩歌由現(xiàn)實世界轉(zhuǎn)入精神世界的趨向日益明顯。這種思想的變遷使他更為注意對詩歌藝術(shù)的追求而不是內(nèi)容上的與現(xiàn)實接軌。因此,他對杜詩的接受與前期大為不同,就是傾向于對杜詩藝術(shù)形式上的追慕。
杜甫主張“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書左丞丈二十二韻》),黃庭堅也是這么認為的。他提出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對杜甫作詩的一種方法的概括。黃庭堅在《答洪駒父書》中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6](P198)這是黃庭堅從杜詩的“無一字無來處”的創(chuàng)作精神中提煉出來的學杜方法,在江西詩派中影響很大。
學杜的這種“無一字無來處”的表現(xiàn)如下:
恭維同自出——杜甫《贈盧五文》
恭維同自出——黃庭堅《黃穎州挽詞三首》(一)
一丘藏曲折——杜甫《早起》
一丘藏曲折——黃庭堅《再和答為之》
……
有稍變一兩個字化用的,如:
讀書破萬卷——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書開萬卷——黃庭堅《題王仲弓兄弟(撰的右邊)亭》
燈花何太喜——杜甫《獨酌成詩》
燈花何故喜——黃庭堅《過家》
……
這里稍稍列舉一些例子。關(guān)于黃庭堅化用杜詩的情形,學術(shù)界論述很多,此不贅述。
北宋初年,杜詩雖被世人接受,但“宿學舊儒,猶不肯深與之”,“因杜詩用事廣”,[7](P145)杜詩用典多是終所公認的。黃庭堅在這一點上學杜比蘇軾之學杜更見功力。正如趙翼云:“北宋詩推蘇、黃兩家,蓋才力雄厚,書卷繁復(fù)……山谷書卷則比坡更多數(shù)倍,幾于無一字無來歷”。[8](P168)正道出了黃庭堅用典故之多與博,正體現(xiàn)了杜詩“無一字無來處”。如《戲呈孔毅父》云:
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文章功用不經(jīng)世,何異絲窠綴露珠。
校書著作頻詔除,猶能上車問何如。忽憶僧床同野飯,夢隨秋雁到東湖。[4](P1078)
這本是一首嘲弄性的詩歌,但也用典頻頻。首聯(lián)“管城子”用韓愈《毛穎傳》的典,指筆,“無食肉相”本自班固《漢書·班超傳》,“孔方兄”本自魯褒的《錢神論》,“絕交書”本來自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用典可謂多矣,而且融化無隔。
杜律以工整、細密著稱。在杜甫的時代,七絕、五律已進入全面繁榮之時代,如孟浩然,王維、李白、王昌齡等在這方面已有可觀的成績。而七律則至杜甫臻于成熟。其中之一變就是用七律“寫日常生活瑣事”。[9](P102)杜甫在表達這種日常生活感情時,經(jīng)常用俗語(古體詩尤多,像《述懷》中的“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等,因為杜詩用俗語極少整首詩全用,都是為了某種表達效果與鍛煉工致的語言一起用,可起到化俗為雅的作用。
黃庭堅詩歌創(chuàng)作上正是接受杜詩這個特點,時用“拙句”俗語。如《題竹石牧?!肪陀谩芭5Z角尚可,牛斗殘我竹”的拙句,像《贈李輔圣》詩中“舊管新收幾妝鏡”的句子,可以說,杜甫以今體詩寫日常生活瑣事,用俗語的特點,在宋代得到特別強烈的接應(yīng),黃庭堅尤為中堅,而且對整個江西詩派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杜甫是有意地用拗體來寫近體詩的第一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唐代的杜牧雖想創(chuàng)豪宕波峭一派,但未成功,而到宋代黃庭堅則大大發(fā)展了杜甫所創(chuàng)的這種詩體。黃庭堅311首七律中,拗律就有153首,占了一半。這正是黃庭堅“發(fā)明”杜詩關(guān)鍵所在。像他的《題落星寺》(一):
星宮游空何時落,著地亦化為寶坊。詩人晝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憾床。蜜房各自開戶牖,蟻穴或夢封侯王。不知青云梯幾級,更借瘦藤尋上方。[4](P1085)
這首詩因為用了拗律,讀起來生新幽峭,正好描寫出落星寺這個幽僻清絕的環(huán)境。
另外,杜甫首創(chuàng)的拗體七絕也被黃庭堅接受。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一、六、七,均為拗體七絕,黃庭堅的《謝答聞善二兄九絕句》之二“未嘗頃刻可去酒,無有一日不吟詩。詩狂克念作酒圣,義態(tài)忽如年少時”。這就是一首拗體七絕,明顯受杜詩的影響。
黃庭堅在宋代并不是散文大家,與詩文革新運動中的歐、蘇始終不同,保持有距離。黃庭堅對韓愈發(fā)展杜詩之后形成的“以文為詩”特點并不是很欣賞的,反而是有所批評。
黃庭堅更注重以險韻奇字來造成“以文為詩”的特色,與杜詩追求奇險一脈相承。如他的《贈秦少儀》云:
汝南許文休,馬磨自衣食。但聞郡功曹,滿世名籍籍。渠命有顯晦,非人作通塞。秦氏多英俊,少游眉最白。頗聞鴻雁行,筆皆萬人敵。吾早知有覯,而不知有覿。少儀袖詩來,剖蚌珠的皪。乃能持一簇,與我箭鋒直。自吾得此詩,三日臥向壁。挽士不能寸,推去則數(shù)尺。才難不其然,有亦未易識。[4](P1080)
中晚期后的黃庭堅雖然也偶爾在詩歌中發(fā)議論,但幾乎不涉及時事政治,往往是對人生的某種道理有感悟而發(fā)議論,有的甚至談佛談禪。如《題胡逸老致虛庵》云:
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常成災(zāi)。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珠生蚌胎。山隨宴坐畫圖出,水作夜窗風雨來。觀山觀水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4](P1081)
這首詩開頭就大發(fā)議論,但充滿理趣。
在理論上,晚年的黃庭堅特別欣賞杜甫蘷州以后詩,他曾說:“好作奇語,自是文章一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觀子美到夔州后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后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10](卷19)又說:“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11](P119)
黃庭堅對杜詩這種老境美的欣賞,是紹圣以來滋長的憂畏心態(tài)所致的。這種審美趣味轉(zhuǎn)變使他的審美視野發(fā)生轉(zhuǎn)向,避禍心理使他特別地追求詩歌藝術(shù)。杜甫后期律詩由“晚年漸于詩律細”到“老去詩篇渾漫與”的自由境界就很符合黃庭堅的審美視野了。
黃庭堅欣賞杜詩老境美,但他知道須從“詩律細”開始,從句法開始。像《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之八云:
閉門覓句陳無已,對客揮亳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4](P1085)
一句寫陳無已,一寫秦少游,陳無已在近,秦少游卻正遠在藤州,真正一句在天,一句在地。又如《寄黃幾復(fù)》由:“桃李春風一杯酒”的良辰美景,一下子轉(zhuǎn)入“江湖夜雨十年燈”的凄涼寂寞,對比非常強烈,深化了主題。對比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也是眼前相逢之凄涼,跳到以前之繁華,用的是逆筆。黃庭堅學的正是杜詩這樣陡轉(zhuǎn)的句法。
大概由于家學淵源,黃庭堅年輕時對杜詩就情有獨鐘。黃庭堅的父親黃庶和岳父孫覺、謝師厚都是杜詩的愛好者。黃庭堅的外甥洪芻說:“山谷父亞父詩自有句法。山谷書其《大孤山》、《宿趙屯》兩詩刻石于落星寺。兩詩警拔,世多見之矣?!焦染浞ǜ呙?蓋其源流有自云”。[11](P21)《苕溪漁隱叢話》記載:“《后山詩話》云:‘唐人不學杜詩,惟唐彥謙與今黃亞父庶、謝師厚景初學之。魯直,黃之子,謝之婿,其與二父,猶子美之于審言也’?!盵7](P148)謝師厚很喜歡杜詩,風格也近似,黃庭堅就因為詩風與之相近而成為他的乘龍快婿的。
黃庭堅在這樣濃郁的學杜的家學風氣的熏染下,又有王安石、蘇軾等學杜前導的啟發(fā),其不但在創(chuàng)作上接受杜詩,而且對杜詩進行潛心研究。他曾親自為杜詩作箋,但可惜沒有全部保留下來。在《山谷別集》卷四中還保留了黃庭堅研究杜詩的部分成果《杜詩箋》,共有六十余則,對杜甫詩歌用典故的出處及其名物制度等等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如:
“業(yè)白出石壁”
黃箋:《寶積經(jīng)》:若純黑業(yè)得純黑報,純白業(yè)得純白報。
“山鬼獨一腳”
黃箋:山魈出江州,獨足鬼。
“畫落(應(yīng)作“省”)香爐違伏枕”
黃箋:尚書郎入直,女侍史執(zhí)香爐,燒薰護衣服。《漢宮儀》。
“仙李盤根大”
黃箋:唐太宗《探得李》詩云:盤根植瀛渚,交干倚天舒。
“五夜漏聲催曉箭”
黃箋:晝漏盡,夜漏起,有中黃門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出《漢舊儀》。[11](P124)
諸如此類,都可見黃庭堅對杜詩用心之深。這些箋注比趙次公等人的還要早。元代方回說:“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山谷之不注杜詩,試取《大雅堂記》讀之,則知此公注杜詩已竟??蔀橹叩?難為俗人言也。”[11](P191-192)可謂精確評論。黃庭堅沒有專門的杜詩注,但他已經(jīng)是深知子美之人了,《大雅堂記》就是最早的杜詩注,因為它已經(jīng)抓住了杜詩思想與藝術(shù)兩方面的精髓。不深入研究杜詩者絕不可能做到。
晚年黃庭堅詩風轉(zhuǎn)變,在恐懼的心理下,黃庭堅在創(chuàng)作上專學杜詩的藝術(shù)形式,但他仍對杜詩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件事在他的文章中有詳細記載,《刻杜子美巴蜀詩序》云:
自予謫居黔州,欲屬一奇士而有力者,盡刻杜子美東西川及蘷州詩,使大雅之音久湮沒而復(fù)盈三巴之耳,而目前所見錄錄不能辦事,以故未嘗發(fā)于口。丹稜楊素翁,孥扁舟,蹴犍為,略陵云,下郁鄢,訪余于戎州,聞之欣然,請攻堅石,摹善工,約以丹稜之麥三食新而畢,作堂以宇之,予因名其堂曰:“大雅”,而悉書遺之,此西州之盛事,亦使來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10](卷16)
這件善事不僅對當?shù)氐奈幕ㄔO(shè)來說是一件盛事,而且也反映了黃庭堅對杜甫的敬仰。他的這一舉動,以當時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對于推廣傳播杜詩無疑有極大的影響。
黃庭堅把杜甫巴蜀后的詩請人做了刻石后,擔心日后風吹雨打的剝蝕,便又作了一個大堂作展廳,命之曰“大雅堂”,這是有意要傳播杜詩。他還專門作了《大雅堂記》也刻于石上,把學杜詩之要義揭示出來,以昭示后人。他的《大雅堂記》云:
丹稜楊素翁,真?zhèn)ト艘?其在閭鄉(xiāng)堂有俠氣,不少假借人,然以禮義不以財力稱長雄也。聞余欲盡書杜子美兩川蘷峽諸詩刻石,藏蜀中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向余請從事焉。又欲作高屋廣楹庇此石,因請名焉,余名之曰大雅堂。而告之曰:由杜子美以來,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緣以汩沒世俗,初不暇給,雖然,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為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使后人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說而求之,則思過半矣?!璠12](卷17)
由這篇記可知黃庭堅作大雅堂的目的,一是揭示出杜詩的妙處以作后人楷模,二是揭示了學杜之途徑,三是使所有登大雅堂的人都知道杜詩,這就是有意地對杜詩進行了傳播,而且為后學指示學杜之門徑,更加促使杜詩在宋代詩壇上得到廣泛的流傳與學習。所以說“子美詩得山谷而后發(fā)明”真是極為中肯之評語!
黃庭堅雖然仕途坎坷,但卻文名卓著。蘇、黃文集在崇寧、宣和年間曾兩次被禁,欽宗即位才解禁。從“被禁”這一舉動的反面可見蘇、黃詩風之崇。如果是毫無影響或影響很小的話,朝廷也不必大動干戈去禁止。劉克莊在《江西詩派小序》中就指出當時蘇、黃詩風影響是如何大的:
國初詩人,如潘閬、魏野,規(guī)規(guī)晚唐格調(diào),寸步不敢走作。楊、劉則又專為昆體,故優(yōu)人有撏扯義山之誚。蘇、梅二子,稍變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為大家數(shù),學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極其天才筆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鍛煉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會萃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體制之變,搜獵奇書,穿穴異聞,作為古律,自成一秒 ,雖只字半句不輕出,遂為本朝詩家宗祖,在禪學中比得達摩,不易之論也。[11](P458)
同時,黃庭堅有意獎掖后進,指示他們作詩,實際上就是指導他們?nèi)绾谓邮芘c學習杜詩。比如他指導他的外甥洪駒父作詩時是這樣說的:
所寄釋權(quán)一篇,詞筆縱橫,極見日新之效,更須治經(jīng),深其淵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瑣祭文,語意甚工,但用字時有未安處。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10](卷19)
這雖然是他提出“點鐵成金”的理論的出處,其實也指出了杜甫作詩的妙處在于多讀書,善于融化古人,化別人語為自己語。這是指出了學習杜詩的路子,非要深入細看韓杜詩文并好好體味才可以知道。這就是勸導外甥如何向杜甫學習。
不僅對親人鼓勵他們學習杜詩,對朋友也如此。他的《與王觀復(fù)書三首》(一)說:
……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觀杜子美到蘷州后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后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10](卷19)
也是鼓勵后學者學杜詩。
當后輩孫克寫信向他求教時,他說:“請熟讀老杜詩,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使有意為一篇之主,乃能成一家,不徒老筆硯玩歲月矣?!盵13](P481)也是鼓勵后學學習杜詩的。他的《論作詩文》可謂是對作詩經(jīng)驗方法的總結(jié),是對后學者的總的指導綱領(lǐng):
吟詩不務(wù)多,但意盡可也。古人或四句、二句,便成一首。今人作詩,徒用三十、五十韻,仔細觀之,皆虛語矣。要須意律,諒田夫、女子皆得而知之?!髟娋湟氃斅杂檬戮?更無虛字也。如老杜作詩字字有出處,熟讀三五十遍,尋其用意處,則所得多矣。[10](卷6)
這雖然是他總結(jié)自己的作詩經(jīng)驗,但以他當時在文壇上的號召力與被崇拜度,這一篇論文無疑就是學杜的號召令!可以說,杜甫在幾百年后遇到黃庭堅這個全面賞識且推崇他的知音,應(yīng)該是“千載無遺究”[11](P132)了?!岸旁姷蒙焦榷l(fā)明”是言之有理的。
由于黃庭堅對杜詩律體與句法的獨特認識與接受,甚而至于被歐陽修、蘇軾等人摒棄的西崑體,由于其中含有詩律規(guī)范的部分,也被黃庭堅吸收,朱弁《風月堂詩話》云:“李義山擬老杜詩云:‘歲月行如此,江湖坐渺然?!媸抢隙耪Z也?!盵12](P189)黃庭堅在接受杜詩方面的獨特而崇高的貢獻,因而成全了他在江西詩派開宗立派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