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越
春節(jié)期間,姑母從老家來我小城寄居的家里,帶了一些麥芽糖、苞谷甜酒、炒面之類的東西。剛幫姑母收拾妥當,我就迫不及待地切了一塊粘核桃酥子的大快朵頤起來。
姑母看我吃得歡喜,笑著說,你來城里工作后,恐怕就沒吃過家里做的麥芽糖了,沒想到還這么喜歡吃。我趕忙說,小時候喜歡吃的,長大了也喜歡吃,我已經(jīng)好多年沒有吃到麥芽糖了。
細算起來,我家已經(jīng)十四年沒有做過麥芽糖了。母親在世的時候,家里物質(zhì)還很困乏,能供我們吃的零食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每到過年前的兩個月,母親都會備一些年貨,蒸甜酒、熬麥芽糖、做炒面……每一樣都不落下,全家人可以吃到來年栽種莊稼時節(jié)。
小時候,每次母親熬麥芽糖,我都會幫著打下手,說是幫忙,其實也是想蹭點嘴頭。直到今天,我都還記得熬制的流程,只是忘記麥芽和苞谷的比例了,每道工序的火候也沒有掌握,現(xiàn)在真要我去做,估計也沒把握做得出來。
也許正是因為彼時的那些記憶,所以每當有親戚給我送來這些吃的,我總會想起母親,要是母親還在世,今年才五十四歲,還沒到姑母的年紀,她肯定還能蒸甜酒、熬麥芽糖。
每年秋收,收苞谷的時候,母親在撕包谷殼的時候都會特別留意,遇到苞谷棒子粗壯、顆粒飽滿的,會特意在苞谷棒子的根上留一小撮葉子,挑出來堆放在一處,單獨用背簍背回家。吃過晚飯,母親把苞谷根部的葉子捋直,一個搭一個編織成一提一提的苞谷,最后掛到樓桿上晾著。
到了晚秋時節(jié),地里的莊稼基本收拾完了。家里沒有種植麥子,母親會去鎮(zhèn)上買來十來斤麥子,必須得趕在天氣凝凍之前將麥芽發(fā)出來,等天氣變冷發(fā)麥芽要難得多。母親把麥子倒在笸籮里,坐下來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小心翼翼地剔除夾雜在麥子中的砂礫和雜質(zhì),然后把收拾干凈的麥子放進盆里,然后燒一壺熱水倒進盆里泡著麥子。
大概泡上一天,麥粒喝飽了水,變得飽滿而又有光澤。母親把麥子倒進笸籮中,選擇的笸籮要剛好能把麥子盛滿,再找一張薄膜覆蓋著麥子,將裝有麥子的笸籮放在通風溫暖的地方,每天按時灑三四次溫水,過個三四天,麥子就開始發(fā)芽了。
麥子發(fā)芽以后,灑水還是不能中斷,得保證麥子吸收到充足的水分。等麥芽長到一兩寸長,麥芽的慢慢地就會串聯(lián)到一起,形成一個笸籮形狀的“麥芽餅”。母親選擇在一個晴朗的日子,將笸籮翻置倒在案板上,再用菜刀把麥芽餅切成一掛一掛的,掛在房檐下的竹竿上晾著。
幾天后,麥芽就曬干了。
在母親準備熬麥芽糖的那段時間,家里每個人都要忙起來。
那些年,農(nóng)村家家戶戶修建的都是瓦房,每家蓋房子時都要去山上砍樹來做樓桿、椽皮,或者打制家具,修房子的人家一家接著一家,山上砍伐剩下的樹樁也越來越多。
等到樹樁干枯,我和寨子里的幾個小伙伴,總會選擇在放學后或者周末上山,背上背簍,扛著鋤頭,提著已經(jīng)磨得十分鋒利的斧頭,背簍里再裝上點洋芋之類食物,就去刨樹樁了,刨來的樹樁是熬制麥芽糖最好的燒柴。
附近的山林生長的都是的松樹。走進樹林中,隨處可見砍伐剩下的松樹樁,大部分樹樁已經(jīng)干枯了。我們把背簍放在寬敞的位置,拿起鋤頭就圍著樹樁開挖。先把樹樁周圍的泥土挖開,遇到難以挖斷的樹根就用斧頭砍斷,而后又繼續(xù)用鋤頭圍著樹根往深處挖,直到樹樁的主根變得越來越細,我們就會側著身子用斧子將主根砍斷,站到樹樁的上方向,用腳使勁向下蹬,整個樹樁就囫圇個兒地起出來了。
剛挖出的樹根還很潮濕,我們會把樹樁搬到太陽地兒曬著,希望借太陽之力把它曬得更輕巧一點兒,方便我們走的時候更容易帶走,我們當?shù)匕淹跇錁督凶鳌按蚋泶瘛薄?/p>
日頭毒的時候,我們會坐下來歇一會兒,啃幾個帶來的洋芋,吃飽了繼續(xù)打疙瘩。只要不貪玩兒,太陽落山時,我們總會挖起一堆樹樁,撿起那些已經(jīng)被太陽照得發(fā)白變輕的裝進背簍滿載而歸。
那段時間,上山打疙瘩是每個小孩的主要工作,誰家小孩挖起來的樹樁多,大家總會稱贊他有本事,能為父母分擔事情。過上一兩個星期,我們背回來的樹疙瘩已晾透,堆在院壩邊上,齊齊整整的。這些樹疙瘩用處可多了,生火做飯、熬麥芽糖、蒸甜酒、殺年豬的時候燒水燙毛,都用得上它。特別是下雪天,搬一個樹疙瘩在火塘里點燃,全家人圍在一起烤火,暖烘烘的非常舒服。
入冬以后,樓上的苞谷已經(jīng)晾干了。陰冷的天氣,沒法進地干活,父親會上樓把苞谷一袋袋提下來。苞谷棒子尖兒上的顆粒較小,打在盆里留著喂牲口,顆粒飽滿的打在笸籮中。母親站在風口,慢慢把苞谷籽從麻袋倒入簸箕里,借助風力把苞谷籽里的雜質(zhì)吹走。等到天氣暖和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淘洗苞谷,攤在太陽下曬。曬干的苞谷裝進麻袋,就等著熬麥芽糖、蒸甜酒的時候用了。
母親早已在鎮(zhèn)上買來了燕麥和花生。燕麥買回來沒幾天就能做炒面,花生要等到熬麥芽糖那天才炒。往往,我們會忍不住拿些花生吃,但也只能抓兩把揣兜里,儉儉省省地吃,因為余下的要做麥芽糖。
農(nóng)閑的日子,走村串戶打苞谷花的小販就來村里了。母親照例背上二十來斤顆粒飽滿的苞谷,大清早就去打苞谷花的小販那里排隊,臨近中午,又背著滿滿的幾大袋苞谷花回來。那些個日子,苞谷花成了我們手里的零食,玩到哪兒吃到哪兒。
日子不緊不慢地過著,村里的人家陸續(xù)熬起了麥芽糖,村子的每個角落都充盈著香甜。
吃晚飯時,我們終于聽到了期盼已久的聲音。
“明天我要熬麥芽糖了,你們得幫著我啊。再不把糖熬出來,你們的口水都得把衣服浸濕了?!?/p>
“好呀,你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絕不磨磨蹭蹭?!蔽遗d奮得連忙點頭。
母親把晾干的麥芽一塊塊兒地揉散,分別把苞谷和麥芽放入粉碎機磨成細顆粒,磨碎后的苞谷和麥芽攪拌在一起,比例是多少我已經(jīng)記不清了,不過苞谷肯定是多一些,麥芽少一點兒。母親將攪拌均勻的苞谷和麥芽倒進鍋中,往鍋里加水泡著。
第二天,天還沒大亮母親就起來了。鍋里的苞谷和麥芽顆粒經(jīng)過一夜的浸泡,變得膨脹松軟被一勺一勺地舀了倒進粉碎機,磨出的漿水慢慢地淌入盆里。
粉碎機工作時的聲音很大,我想睡懶覺是不可能的了,況且我答應過母親,要幫著她干活。再想想麥芽糖的香甜,我興奮得從床上跳了下來。根據(jù)母親的安排,我負責拾柴燒火。等到灶里的火燒得穩(wěn)定了,苞谷麥芽也已經(jīng)全部磨好了,漿水滿當當一大盆。母親在火上架起一口大鍋,倒入一些石膏水,將漿水全部倒進大鍋?;鹧鎿淅饫獾靥蝮轮伒祝赣H雙手握著糖鏟不停地攪動,防止粘鍋。
我觀察著火勢,不停地往灶中添柴,確?;饎莘€(wěn)定。
臨近中午,大鍋里的苞谷麥芽漿水已經(jīng)煮熟了,屋子里充斥著麥芽的香味。母親讓我停止加柴,她把預留出來的麥芽磨成面放在盆里,再加滿水泡起來。
吃完午飯,鍋里的麥芽苞谷漿已經(jīng)涼了,母親端起盆,把麥芽水倒進鍋中,鍋中的麥芽水和糖糟慢慢分離。母親說,點漿的麥芽水不能煮熟,不然倒進鍋里無法把漿水點清,過濾不出來不說,麥芽水也不清亮,以致最終熬出來的麥芽糖成色不好。
母親在灶邊支一個大盆,盆上搭一個架子,把簸籮放到架子上,再往簸籮里鋪一張紗布,一瓢一瓢地從鍋里把麥芽漿舀了倒在紗布上,麥芽水透過紗布,淅淅瀝瀝地過濾到盆里。母親把父親叫過來,一起把鍋從灶上抬到門外,用水把鍋底清洗干凈,兩人又重新把鍋放到灶上。
我把火重新點燃,她迅速地找來一個水桶,將過濾在盆里的麥芽水舀在桶里,一桶一桶地提了倒進灶上的鍋里。我去櫥柜里找來一個碗,舀起一碗麥芽水喝起來,香甜可口,直入肺腑。母親嚴肅地告誡說,麥芽水嘗兩口就行了,喝多了肚子會疼,我也就沒敢多喝。
熬麥芽水得用小火。母親叫上我,去搬幾個大樹疙瘩來放在灶旁,放一個大的“柴疙瘩”進灶中,再往灶爐里加一些細小的柴火,隨著細小的柴火燃燒起來,樹疙瘩慢慢地跟著點燃?;鸷虿畈欢嗔?,我不用繼續(xù)守在灶邊加柴了。
趁著熬麥芽水的工夫,母親把家里收起來的酥子、天星米,以及街上買來的花生取出來,找來一個稍微大點兒的鍋,一小碗一小碗地進鍋中炒熟,再分類倒進笸籮裝好。這邊,父親帶著我敲核桃,而我還要隨時往灶中加柴。母親炒完花生,又開始炒核桃仁。我則趁熱在笸籮里搓去花生的紅衣,隨后父親將笸籮端到迎風的地方,放一個簸箕在地上。他端起笸籮緩緩倒下,風一吹,數(shù)不清的花生紅衣飄到了地上,簸箕里只剩下白生生的花生仁兒。
一陣陣的晚風吹過竹林,夜色已經(jīng)降臨,麥芽水已經(jīng)熬下去一少半兒,表面冒著小氣泡,香味更加濃郁起來,屋外也能聞到大股大股的麥芽香味。
父親將糖糟舀一些出來喂牲口,我一直守在灶邊,始終保持著小火,時不時看看鍋里的麥芽水沉下去多少。夜色越來越深,母親一直不停地攪動著鍋底,麥芽水已經(jīng)變成麥芽糖漿,十分粘稠,提起糖鏟就會拉起長長的絲,鍋里的氣泡變得越來越大,母親讓我停止加柴。此時需要小火慢慢熬,以免糖漿熬糊了,前功盡棄。
隨后,母親把苞谷花倒在鋁盆里,再打一碗水放在盆邊。母親舀一瓢麥芽糖漿倒在盆里,父親趕緊攪拌均勻后,伸手蘸水,抓起一把沾滿糖漿的苞谷花,一個個捏成球狀放進簸箕里——到此,苞谷花糖算是做好了。
接著,父親把炒熟的花生仁兒倒進鋁盆中,母親舀些麥芽糖漿進去,父親拿糖鏟來回不停地用力攪拌均勻。花生糖的做法和爆米花糖一樣,只不過,花生糖是餅狀的。做完天星米糖后,鍋里余下的糖漿倒在一個大碗里,就是糖稀了,想吃的時候舀一點兒,會拉起又長又細金黃的絲。
那幾年,母親每年都要熬制軟硬兩鍋麥芽糖。軟些的,母親會切成幾份,分別打包送去給爺爺奶奶和外婆吃。熬得粘稠的麥芽糖,粘的糖比較硬,有嚼勁兒,我們小孩子特別喜歡。
那個年代,雖然貧窮,但大人們也在想方設法自制一些吃食,喂飽小孩子饞蟲的同時,也在努力釀造著生活里的甜,好讓乏味的生活盡可能地變好一點兒。
我在外工作六七年了,每到閑暇時,總會想起我家熬制麥芽糖的點點滴滴。還不時盤算著,等到有時間回家,再熬一鍋麥芽糖??蛇@個看似普通的愿望,至今還沒有實現(xiàn)。
這些年,為了保護山林,老家山上的樹不允許砍伐了,山上也就沒了樹樁,熬麥芽糖的樹疙瘩沒有了,而母親熬麥芽糖的器具多年不用,也不知放哪里去了。
于是,我經(jīng)常暗自寬慰自個兒,美好的記憶就讓它留存在記憶里吧。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以后會不會喜歡吃麥芽糖,會對某種食物的做法經(jīng)常惦念。姑母告訴我,老家現(xiàn)在幾乎沒人熬麥芽糖了。她也是猶豫了好久,才動手做了一點兒,因為她怕等年紀大了,就算做了,牙齒也咬不動了。
我不知道,下次吃到麥芽糖是什么時候??晒媚刚f,我們小鎮(zhèn)上有人專門熬麥芽糖賣,只是里面的糖稀比較少,加了很多白糖熬的,想吃的話可以去買——可并非原汁原味的麥芽糖,吃起來能有多大意思呢?何況,我單純是為了吃嗎?
真希望母親還在,能為我再次熬制麥芽糖吃,我會繼續(xù)幫她打下手,并認真弄清楚每個流程:苞谷與麥芽的比例多少,什么時候加什么,什么時間做什么。我定會加倍努力學會這門手藝,好讓我的孩子也嘗嘗母親流傳下來的好手藝??上В矣肋h沒有這個機會了。
我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搜索過關于麥芽糖的做法,看了很多,但都與我記憶里不甚相同。大多的地方用糯米做,只有我們老家是用苞谷。最主要的是,網(wǎng)上的做法過于小氣,一個小小的電飯鍋就做了,光是這份氣勢,就無法與我母親的相比。
如今我雜事纏身,雖然堅持每月回一次老家,可漫長時光中的某些東西,在漸漸離我遠去,沒有征兆地,悄無聲息地,與我永別了。
每次回家,我會在房前屋后走上幾圈,看看周圍的變化,想把時刻發(fā)生著變化的老家印在心里。抬頭望著青山,青山依舊綠著;低頭望著河流,河流變清了。一切沉默不語,卻不似往日。而我,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歸客,只能在短暫的緬懷之后,繼續(xù)踏上行程,繼續(xù)趕路,繼續(xù)奔赴在歲月的長途。